简介
这次出版的《犯罪学论丛》已经是第四卷了。在前三卷中,考虑到和其他学科相比,犯罪学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在
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的时间并不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犯罪学的研究依然积累了相当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犯罪,对于我国整个犯罪预防战略的实现是有积极作用的,也大致上能够体现出我国犯罪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因此,在前三卷中,我们开设了论文转载这样一个栏目,编选了一些在我们看来有一定影响的论文,以使读者能够对我国犯罪学的发展有个大致的认识,同时也便于读者检索,使本
论丛有一定的资料价值。但从本卷开始,这一工作将告一段落,我们不再保留这一栏目,而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具有原
目录
目录
前言
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
坚持科学的刑事政策观
一、 两种刑事政策观念
二、 现代科学刑事政策的内容与特征
论犯罪学范式的犯罪观
一、 犯罪学范式与犯罪学的犯罪观
二、 犯罪观与犯罪学的基本问题
三、 个人、社会与犯罪
四、 犯罪学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
五、 犯罪观与犯罪预防观
犯罪学学科规训与中国犯罪学的发展
一、 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规训
二、 西方犯罪学的学科规训
三、 中国犯罪学学科规训过程
四、 中国犯罪学学科规训的未来道路
五、 余言
和谐社会与犯罪学的发展——我国犯罪学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 思辨或实证:犯罪学的科学性问题
二、 附庸与自觉:犯罪学的独立性问题
三、 学习与创新:犯罪学的本土化问题
价值与事实的双重追问——犯罪学的本体重构与范式转换
一、 价值与事实的分野:犯罪学学科获得独立话语权的基础
二、 价值中立抑或价值关联:经典社会学对犯罪学的启示
三、 转型社会的挑战:什么是犯罪学的贡献
四、 多元与计量:以实证嵌入社会的犯罪学
现代刑法的逻辑起点:社会应接受罪犯和容耐犯罪
一、 社会化视野中的犯罪:社会和犯罪乃一体之两面
二、 罪犯不是敌人:区分个人对待罪犯与社会对待罪犯的态度
三、 社会化视野中罪犯的地位与刑事法态度
四、 结论:社会应当接受罪犯,能够适度容忍犯罪
刑罚轻缓化的思想源流
一、 节制刑罚:启蒙思想家和刑事古典学派的刑罚轻缓化思想
二、 矫正罪犯:刑事实证学派的刑罚轻缓化思想
三、 崇尚人道:新社会防卫论的刑罚轻缓化思想
四、 和解与修复:恢复性司法的刑罚轻缓化理念
青少年犯罪研究
青少年网络被害问题研究
一、 被害人——犯罪预防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
二、 青少年网络被害的现状
三、 青少年易成为网络被害主体的原因及被害特征分析
四、 青少年网络被害预防——预防控制青少年网络犯罪视角的转移
关于转化利用青少年黑客的思考——从冲突功能论重构其网络违法犯罪防范体系
一、 青少年黑客及相关概念
二、 青少年黑客之形成及其总概貌
三、 青少年黑客网络违法犯罪的情况及其防治现状
四、 青少年黑客的利弊及其防范理念和体系的重构
五、 对青少年黑客的转化利用
六、 结束语
青少年网络犯罪类型及对策
一、 当前国内外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二、 青少年网络犯罪类型
三、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分析及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
一、 当前影响青少年犯罪网络因素作用增强的原因
二、 我国当前青少年犯罪成因中网络因素分析
三、 我国当前青少年犯罪成因中网络因素的应对策略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
一、 暴力、暴力文化与传媒暴力
二、 传媒暴力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
三、 传媒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互动
四、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五、 结语
少年司法制度研究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立法完善
一、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实践
二、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立法完善
少年司法主导理念的困境、出路和中国的选择
一、 少年保护理念的兴衰变迁
二、 困境中的抉择——少年责任理念的引入
三、 目前的格局——少年责任和少年保护的均衡
四、 中国少年司法方向的选择
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理念之界定与比较研究
一、 未成年人概述
二、 未成年人司法与司法制度之理解
三、 各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及理念之介绍和分析
四、 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理念之界定
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必要性
一、 未成年人矫正对象的特点
二、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特点
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刑罚制度的完善——以相称原则为视角
一、 相称原则的理论蕴涵
二、 相称原则的现实意义
三、 以相称原则为导向改革我国的未成年人刑罚制度
四、 结论
暂缓起诉问题评析——以未成年人犯罪为中心
一、 暂缓起诉制度的存在意义——引进该项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二、 暂缓起诉制度的存在基础——引进该项制度的可能性解读
三、 对于暂缓起诉制度效力的考察——阶段性裁决与终结性裁决的定位
犯罪学专题研究
试论腐败犯罪的制度原因
广州市抢劫、抢夺犯罪空间特征研究——一种环境犯罪学视角下的探索
一、 广州市抢劫、抢夺犯罪概况
二、 理论背景和相关研究
三、 结果分析与讨论:我国城市抢劫、抢夺犯罪空间防控机制的构建
四、 结论
当前农村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
一、 经济不平等:滋生犯罪的温床
二、 初始化的政治参与:形成犯罪的矛盾选择
三、 法治环境不健全:防治犯罪的瓶颈
四、 腐败:侵蚀基层政权威信的腐蚀剂
五、 宗族依赖:社会“稳定”的精神鸦片
六、 信仰迷失:农村犯罪的精神催化剂
七、 心理失衡:倾斜“稳定”天平的砝码
司法亚文化的犯罪学思考——兼析佘祥林案件
一、 案件回顾
二、 司法亚文化在该案中的体现
三、 司法亚文化的理论解释
_B
前言
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
坚持科学的刑事政策观
一、 两种刑事政策观念
二、 现代科学刑事政策的内容与特征
论犯罪学范式的犯罪观
一、 犯罪学范式与犯罪学的犯罪观
二、 犯罪观与犯罪学的基本问题
三、 个人、社会与犯罪
四、 犯罪学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
五、 犯罪观与犯罪预防观
犯罪学学科规训与中国犯罪学的发展
一、 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规训
二、 西方犯罪学的学科规训
三、 中国犯罪学学科规训过程
四、 中国犯罪学学科规训的未来道路
五、 余言
和谐社会与犯罪学的发展——我国犯罪学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 思辨或实证:犯罪学的科学性问题
二、 附庸与自觉:犯罪学的独立性问题
三、 学习与创新:犯罪学的本土化问题
价值与事实的双重追问——犯罪学的本体重构与范式转换
一、 价值与事实的分野:犯罪学学科获得独立话语权的基础
二、 价值中立抑或价值关联:经典社会学对犯罪学的启示
三、 转型社会的挑战:什么是犯罪学的贡献
四、 多元与计量:以实证嵌入社会的犯罪学
现代刑法的逻辑起点:社会应接受罪犯和容耐犯罪
一、 社会化视野中的犯罪:社会和犯罪乃一体之两面
二、 罪犯不是敌人:区分个人对待罪犯与社会对待罪犯的态度
三、 社会化视野中罪犯的地位与刑事法态度
四、 结论:社会应当接受罪犯,能够适度容忍犯罪
刑罚轻缓化的思想源流
一、 节制刑罚:启蒙思想家和刑事古典学派的刑罚轻缓化思想
二、 矫正罪犯:刑事实证学派的刑罚轻缓化思想
三、 崇尚人道:新社会防卫论的刑罚轻缓化思想
四、 和解与修复:恢复性司法的刑罚轻缓化理念
青少年犯罪研究
青少年网络被害问题研究
一、 被害人——犯罪预防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
二、 青少年网络被害的现状
三、 青少年易成为网络被害主体的原因及被害特征分析
四、 青少年网络被害预防——预防控制青少年网络犯罪视角的转移
关于转化利用青少年黑客的思考——从冲突功能论重构其网络违法犯罪防范体系
一、 青少年黑客及相关概念
二、 青少年黑客之形成及其总概貌
三、 青少年黑客网络违法犯罪的情况及其防治现状
四、 青少年黑客的利弊及其防范理念和体系的重构
五、 对青少年黑客的转化利用
六、 结束语
青少年网络犯罪类型及对策
一、 当前国内外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二、 青少年网络犯罪类型
三、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分析及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
一、 当前影响青少年犯罪网络因素作用增强的原因
二、 我国当前青少年犯罪成因中网络因素分析
三、 我国当前青少年犯罪成因中网络因素的应对策略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
一、 暴力、暴力文化与传媒暴力
二、 传媒暴力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
三、 传媒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互动
四、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五、 结语
少年司法制度研究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立法完善
一、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实践
二、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立法完善
少年司法主导理念的困境、出路和中国的选择
一、 少年保护理念的兴衰变迁
二、 困境中的抉择——少年责任理念的引入
三、 目前的格局——少年责任和少年保护的均衡
四、 中国少年司法方向的选择
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理念之界定与比较研究
一、 未成年人概述
二、 未成年人司法与司法制度之理解
三、 各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及理念之介绍和分析
四、 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理念之界定
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必要性
一、 未成年人矫正对象的特点
二、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特点
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刑罚制度的完善——以相称原则为视角
一、 相称原则的理论蕴涵
二、 相称原则的现实意义
三、 以相称原则为导向改革我国的未成年人刑罚制度
四、 结论
暂缓起诉问题评析——以未成年人犯罪为中心
一、 暂缓起诉制度的存在意义——引进该项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二、 暂缓起诉制度的存在基础——引进该项制度的可能性解读
三、 对于暂缓起诉制度效力的考察——阶段性裁决与终结性裁决的定位
犯罪学专题研究
试论腐败犯罪的制度原因
广州市抢劫、抢夺犯罪空间特征研究——一种环境犯罪学视角下的探索
一、 广州市抢劫、抢夺犯罪概况
二、 理论背景和相关研究
三、 结果分析与讨论:我国城市抢劫、抢夺犯罪空间防控机制的构建
四、 结论
当前农村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
一、 经济不平等:滋生犯罪的温床
二、 初始化的政治参与:形成犯罪的矛盾选择
三、 法治环境不健全:防治犯罪的瓶颈
四、 腐败:侵蚀基层政权威信的腐蚀剂
五、 宗族依赖:社会“稳定”的精神鸦片
六、 信仰迷失:农村犯罪的精神催化剂
七、 心理失衡:倾斜“稳定”天平的砝码
司法亚文化的犯罪学思考——兼析佘祥林案件
一、 案件回顾
二、 司法亚文化在该案中的体现
三、 司法亚文化的理论解释
_B
犯罪学论丛.第四卷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