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

副标题:无

作   者:李维武 著

分类号:

ISBN:978701016107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李维武*的本书集中呈现了作者的19—20世纪中国哲学史观,其核心观点在于:鸦片战争所开启的中国社会历史大变迁,以及由之而来的中西古今文化及哲学的碰撞、交流、融会,造成了西方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两大哲学运动,推动了中国哲学由古代形态而近代形态而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换,使得中国哲学在古代传统之后又形成了现代传统。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与传统*新,使19—20世纪的中国哲学开展,成为了中国哲学历史前所未有的“古今之变”时期。在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中,如何“通古今之变”,如何紧扣新文化运动这一枢纽来把握好一个“变”字,正是本书力图一以贯之的主轴线。

目录

自序一、研究方法I:开展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  探索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  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哲学内核问题    ——社会思潮史研究与哲学史研究关系简论  近现代报刊中的20世纪中国哲学世界  激情与乡愁:鄂东籍旅台思想家的乡土文化因素二、研究方法II:新文化运动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原则  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的历史视野与问题意识  评自由主义对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联系的割裂    ——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系列评论之一  以历史主义看待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    ——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系列评论之二  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新文化运动的学术贡献    ——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系列评论之三  “五四”评价的分歧由来及其正确导向三、辛亥革命与政治哲学观念的古今之变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中国现代革命观念的形成  1903—1906年:中国革命观念的古今之变    ——以邹容、秦力山、孙中山、朱执信四篇著述为中心四、新文化运动与价值观的古今之变  新文化运动与20世纪中国哲学开展  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与“启蒙反思”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及其启示  《新青年》视野中的孔子、孔教与儒家纲常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五、新文化运动中的“主义”选择  1919:李大钊的思想足迹  1920:毛泽东的思想足迹  关于“主义”的历史性选择    ——以毛泽东在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的发言为中心  科学、民主与社会主义:张申府与新文化运动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从张申府、张岱年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两个问题    ——在河北师范大学张申府张岱年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李达对唯物史观的多向度开展  从唯物辩证法论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对艾思奇《大众哲学》的解读  冯契“智慧说”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构七、20世纪中国儒学史研究  20世纪中国儒学史研究的关节点与方法论  近百年来儒学形态与功能变化的总体走向与基本历程  20世纪心学开展的三种形态    ——以来自鄂东之地的熊十力、徐复观、胡秋原为中心  现代新儒学开展中的精神哲学传统    ——张晚林著《“道德的形上学”的开显历程——牟宗三精神哲学研究》序八、面对21世纪中国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  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论  关于国学与软实力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领导权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自觉”  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轴线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