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以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发展为基本背景,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探索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取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的有关成果,用锐意创新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入探索了市场竞争的性质与作用、市场及其运行机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产权与委托代理、企业资产运行与管理、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就业、工资与宏观调控、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科技信用缺失与治理、国外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等问题,阐明了许多大胆而新颖的观点,拓宽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思路。 本书适合高校师生、经济理论研究人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界人士阅读。
目录
一、生产竞争机制
二、分配竞争机制
三、交换竞争机制
四、消费竞争机制
第五节 竞争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竞争规律的性质
二、竞争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
三、竞争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
四、竞争与按劳分配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
第二章 市场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市场及其类型与结构分析
一、市场内涵的分析
二、市场类型分析
三、市场结构分析
第二节 正确认识市场供求关系
一、影响市场供给量的因素
二、影响市场需求量的因素
三、正确认识市场供求的变动趋势
第三节市场信号机制
一、市场信号机制的功能
二、市场信号机制的运行特点
三、健全市场信号机制的措施
第四节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与完善市场规则体系
一、市场规则
二、市场规则体系
三、健全市场规则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三章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第一节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讨论纵览
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内在要求
二、计划与市场的共同基础和结合点
三、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主辅关系
四、关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问题
五、关于计划与市场结合的范围和程度问题
六、关于如何完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问题
第二节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水乳交融式结合
一、计划与市场结合模式若干观点的共同缺陷
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水乳交融结合模式的基本框架
三、计划与市场水乳交融结合而成的机制类型及其运用
第三节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和机制融合
一、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
二、计划与市场的机制融合
三、计划与市场融合机制内在作用力的调整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调控机制比较
一、联系方式比较
二、信息传导方式比较
三、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四、平衡方式比较
五、利益协调方式比较
第五节我国市场经济宜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直接计划调节的适用范围
二、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三、促使直接计划调节适应市场经济的主要对策
第四章 产权与委托代理
第一节 现代产权理论的起源及内涵
一、现代产权理论的形成及特点
二、交易费用的内涵
三、交易费用概念的产生
四、交易费用的外延拓展
五、科斯定理
第二节 产权分类与产权制度选择
一、产权的基本内涵
二、产权与所有权的联系与区别
三、产权类型
四、产权制度安排
五、产权配置
第三节 企业产权的委托代理
一、企业产权制度比较
二、企业产权的委托代理关系
三、代理收益与代理成本
四、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五、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第四节 产权理论对推进企业改革的启示
一、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二、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健全提高经营者绩效的激励机制
四、完善降低代理成本的约束机制
第五章 企业资产运行与管理
第一节 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量化与保护
一、关于无形资产的内涵
二、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
三、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准确量化
四、遏制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流失的措施
第二节 准确量化国有企业的资产价值
一、确定企业资产的真正净值
二、确定企业运用资产获得的年利润
三、确定企业获利能力的补偿价值及企业总价值
第三节 核查企业的契约合同与财务报表
一、核查企业的契约合同
二、核查和甄别企业的财务报表
第四节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
一、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负债压力
三、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经营效率
四、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
第六章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一个理论来源
一、韦伯的运费最小工业布局理论
二、韦伯的劳动力费用最小工业布局理论
三、韦伯的工业集聚论
第二节 产业集群及其溢出效应
一、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二、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类型
三、产业集群产生的溢出效应
四、产业集群引起的相关溢出效应
第三 节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析
一、基于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二、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存在的拐点
三、产业集群突破生命周期拐点的关键
第四节 台州产业集群及其技术创新方向
一、台州产业集群的主要特色
二、台州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三、台州产业集群加强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四、台州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向
第五节 产业链式化转移与承接
一、产业转移与承接概述
二、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三、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四、以生产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第七章 就业、工资与宏观调控
第一节 我国就业政策六十年变迁纵向考察
一、改革开放前的就业政策
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业政策演进的四大步骤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政策的变动趋势
第二节 我国工资制度五十年变迁纵向考察
一、改革前工资制度的演变
二、改革开放以来工资制度的变迁
三、在理顺收入分配制度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工资制度创新
第三节 我国宏观调控五十年纵向考察
一、由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
三、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
第四节宏观调控目标与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一、宏观调控的总目标
二、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
三、健全宏观调控的核心机制
第五节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方法
一、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
二、完善经济法规
三、更好地发挥计划机制的长处
四、变动经济参数
五、加强道德规范建设
六、健全监督体系
七、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并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
八、积极开展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
九、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十、综合运用示向性引导措施
第八章 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经济区的内涵与划分原则
一、经济区的内涵
二、经济区的类型
三、划分综合经济区的一般原则
四、划分综合经济区的具体原则
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演进的考察
一、农业区域发展理论
二、工业区域发展理论
三、中心地发展理论
四、区域产业关联发展理论
五、区域增长极理论
六、区域发展阶段性理论
七、现代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一、区域利益规律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规律
三、区域阶段性发展规律
四、区域主导产业优先发展规律
五、区域周期性波动发展规律
第四节 区域发展模式比较与选择
一、世界发展大趋势
二、区域发展模式比较
三、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第五节 西部大开发应突破资本瓶颈制约
一、铸造有理性的资本市场主体
二、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筹资功能
三、用活社会保障基金
四、大胆采用BOT引资方式
五、吸引带有援助性质的国外长期低息贷款
六、开辟西部证券市场吸引外资
七、提高固定资本周转速度
八、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
第六节 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思索
一、大力培育植根于当地的制造业
二、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潜力
三、不断拓宽招商引资空间
第七节 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消除户口壁垒
二、统一城乡财政制度,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
三、统一城乡税收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九章 科技信用缺失与治理
第一节 信用与科技信用
一、信用概述
二、我国与西方信用模式的比较
三、科技信用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影响创新能力的科技信用缺失现象
一、科技成果研究过程的信用缺失现象
二、科技成果开发过程的信用缺失现象
三、科技成果转让过程的信用缺失现象
第三节 我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的演进
一、建立科技信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二、科学基金领域构筑阻挡不端行为的“三道大坝”
三、科技部牵头制定规范科技人员行为的政策法规
四、提出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第四节 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思索
一、界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基金信用的对象
二、形成契约制度与道德伦理相结合的信用约束机制
三、创设科技人员信用安全保障号码制度
四、建立科技人员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
五、改进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方法
六、完善科技人员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
七、构建科技成果承诺保证制度
八、建立健全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第十章 国外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
第一节 美国灵活有序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一、健全政府和国会的科技创新组织
二、完善国家科学院系统的组织机构
三、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四、高校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
五、发挥其他非营利机构的创新功能
第二节 美国运用政策体系促进创新活动
一、运用土地政策树立创业创新恒心
二、运用专利政策激发社会创新热情
三、运用投入政策夯实科技创新微观基础
四、运用税收政策刺激创新活动蓬勃发展
五、运用风险投资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六、运用技术政策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七、运用政策合力全面提升创新实力
第三节 美国专利制度演变的纵向考察
一、美国专利制度的产生及效果
二、19世纪美国专利制度的完善措施
三、20世纪以来美国专利制度的完善对策
四、建立专利保护的专职管理机构
第四节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与启示
一、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
二、德国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启示
第五节 瑞典高效的创新政策运行机制
一、建立和健全创新政策体系
二、完善创新政策的实施机制
三、运用政策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开发
第六节 新加坡促进创新活动的主要对策
一、借助跨国公司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
二、建设科技园为创新活动提供优越环境
三、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研发实力
第七节 以色列高效创新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通过首席科学家制度提高创新活动决策水平
二、通过多层次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三、通过科技计划导向机制提高整个社会研发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二、分配竞争机制
三、交换竞争机制
四、消费竞争机制
第五节 竞争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竞争规律的性质
二、竞争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
三、竞争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
四、竞争与按劳分配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
第二章 市场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市场及其类型与结构分析
一、市场内涵的分析
二、市场类型分析
三、市场结构分析
第二节 正确认识市场供求关系
一、影响市场供给量的因素
二、影响市场需求量的因素
三、正确认识市场供求的变动趋势
第三节市场信号机制
一、市场信号机制的功能
二、市场信号机制的运行特点
三、健全市场信号机制的措施
第四节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与完善市场规则体系
一、市场规则
二、市场规则体系
三、健全市场规则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三章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第一节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讨论纵览
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内在要求
二、计划与市场的共同基础和结合点
三、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主辅关系
四、关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问题
五、关于计划与市场结合的范围和程度问题
六、关于如何完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问题
第二节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水乳交融式结合
一、计划与市场结合模式若干观点的共同缺陷
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水乳交融结合模式的基本框架
三、计划与市场水乳交融结合而成的机制类型及其运用
第三节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和机制融合
一、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
二、计划与市场的机制融合
三、计划与市场融合机制内在作用力的调整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调控机制比较
一、联系方式比较
二、信息传导方式比较
三、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四、平衡方式比较
五、利益协调方式比较
第五节我国市场经济宜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直接计划调节的适用范围
二、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三、促使直接计划调节适应市场经济的主要对策
第四章 产权与委托代理
第一节 现代产权理论的起源及内涵
一、现代产权理论的形成及特点
二、交易费用的内涵
三、交易费用概念的产生
四、交易费用的外延拓展
五、科斯定理
第二节 产权分类与产权制度选择
一、产权的基本内涵
二、产权与所有权的联系与区别
三、产权类型
四、产权制度安排
五、产权配置
第三节 企业产权的委托代理
一、企业产权制度比较
二、企业产权的委托代理关系
三、代理收益与代理成本
四、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五、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第四节 产权理论对推进企业改革的启示
一、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二、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健全提高经营者绩效的激励机制
四、完善降低代理成本的约束机制
第五章 企业资产运行与管理
第一节 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量化与保护
一、关于无形资产的内涵
二、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
三、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准确量化
四、遏制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流失的措施
第二节 准确量化国有企业的资产价值
一、确定企业资产的真正净值
二、确定企业运用资产获得的年利润
三、确定企业获利能力的补偿价值及企业总价值
第三节 核查企业的契约合同与财务报表
一、核查企业的契约合同
二、核查和甄别企业的财务报表
第四节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
一、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负债压力
三、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经营效率
四、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
第六章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一个理论来源
一、韦伯的运费最小工业布局理论
二、韦伯的劳动力费用最小工业布局理论
三、韦伯的工业集聚论
第二节 产业集群及其溢出效应
一、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二、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类型
三、产业集群产生的溢出效应
四、产业集群引起的相关溢出效应
第三 节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析
一、基于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二、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存在的拐点
三、产业集群突破生命周期拐点的关键
第四节 台州产业集群及其技术创新方向
一、台州产业集群的主要特色
二、台州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三、台州产业集群加强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四、台州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向
第五节 产业链式化转移与承接
一、产业转移与承接概述
二、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三、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四、以生产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第七章 就业、工资与宏观调控
第一节 我国就业政策六十年变迁纵向考察
一、改革开放前的就业政策
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业政策演进的四大步骤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政策的变动趋势
第二节 我国工资制度五十年变迁纵向考察
一、改革前工资制度的演变
二、改革开放以来工资制度的变迁
三、在理顺收入分配制度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工资制度创新
第三节 我国宏观调控五十年纵向考察
一、由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
三、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
第四节宏观调控目标与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一、宏观调控的总目标
二、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
三、健全宏观调控的核心机制
第五节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方法
一、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
二、完善经济法规
三、更好地发挥计划机制的长处
四、变动经济参数
五、加强道德规范建设
六、健全监督体系
七、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并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
八、积极开展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
九、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十、综合运用示向性引导措施
第八章 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经济区的内涵与划分原则
一、经济区的内涵
二、经济区的类型
三、划分综合经济区的一般原则
四、划分综合经济区的具体原则
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演进的考察
一、农业区域发展理论
二、工业区域发展理论
三、中心地发展理论
四、区域产业关联发展理论
五、区域增长极理论
六、区域发展阶段性理论
七、现代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一、区域利益规律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规律
三、区域阶段性发展规律
四、区域主导产业优先发展规律
五、区域周期性波动发展规律
第四节 区域发展模式比较与选择
一、世界发展大趋势
二、区域发展模式比较
三、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第五节 西部大开发应突破资本瓶颈制约
一、铸造有理性的资本市场主体
二、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筹资功能
三、用活社会保障基金
四、大胆采用BOT引资方式
五、吸引带有援助性质的国外长期低息贷款
六、开辟西部证券市场吸引外资
七、提高固定资本周转速度
八、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
第六节 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思索
一、大力培育植根于当地的制造业
二、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潜力
三、不断拓宽招商引资空间
第七节 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消除户口壁垒
二、统一城乡财政制度,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
三、统一城乡税收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九章 科技信用缺失与治理
第一节 信用与科技信用
一、信用概述
二、我国与西方信用模式的比较
三、科技信用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影响创新能力的科技信用缺失现象
一、科技成果研究过程的信用缺失现象
二、科技成果开发过程的信用缺失现象
三、科技成果转让过程的信用缺失现象
第三节 我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的演进
一、建立科技信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二、科学基金领域构筑阻挡不端行为的“三道大坝”
三、科技部牵头制定规范科技人员行为的政策法规
四、提出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第四节 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思索
一、界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基金信用的对象
二、形成契约制度与道德伦理相结合的信用约束机制
三、创设科技人员信用安全保障号码制度
四、建立科技人员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
五、改进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方法
六、完善科技人员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
七、构建科技成果承诺保证制度
八、建立健全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第十章 国外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
第一节 美国灵活有序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一、健全政府和国会的科技创新组织
二、完善国家科学院系统的组织机构
三、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四、高校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
五、发挥其他非营利机构的创新功能
第二节 美国运用政策体系促进创新活动
一、运用土地政策树立创业创新恒心
二、运用专利政策激发社会创新热情
三、运用投入政策夯实科技创新微观基础
四、运用税收政策刺激创新活动蓬勃发展
五、运用风险投资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六、运用技术政策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七、运用政策合力全面提升创新实力
第三节 美国专利制度演变的纵向考察
一、美国专利制度的产生及效果
二、19世纪美国专利制度的完善措施
三、20世纪以来美国专利制度的完善对策
四、建立专利保护的专职管理机构
第四节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与启示
一、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
二、德国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启示
第五节 瑞典高效的创新政策运行机制
一、建立和健全创新政策体系
二、完善创新政策的实施机制
三、运用政策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开发
第六节 新加坡促进创新活动的主要对策
一、借助跨国公司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
二、建设科技园为创新活动提供优越环境
三、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研发实力
第七节 以色列高效创新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通过首席科学家制度提高创新活动决策水平
二、通过多层次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三、通过科技计划导向机制提高整个社会研发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走向市场经济的思索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