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

副标题:无

作   者:陈新汉,吴惠之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810490047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目录||1
序||1
导言||1
第一章 绪论——哲学是时代精神之精华||10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0
一、哲学的性质和特征||10
二、哲学的研究对象||13
三、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14
四、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基础||24
第二节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2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结晶||2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变革意义||2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33
第三节 哲学的使命与现时代||40
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与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40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4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46
一、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51
第一节 旧哲学视野中的实践||5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51
第一篇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51
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52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实践观||5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特征||55
一、实践是人的客观的物质活动||55
二、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56
三、实践是社会历史的过程||58
第三节 实践与主客体关系||60
一、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分化和统一||61
二、主体和客体的属性和形态||64
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双向关系||72
第四节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基础||74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基础||74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现实基础||75
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现实基础||76
第二篇 世界在实践中向人呈现和展开||81
第三章 自然界的客观性、对象性和历史性||81
第一节 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对人的优先地位||81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根本特征||81
二、自然界的客观性||85
三、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地位||89
第二节 自然界的对象性及向人的呈现||92
一、自然界的对象性||92
二、自然界向人的呈现||94
第三节 自然界的历史性和“人化自然||96
一、实践赋予自然界以历史性||96
二、自然界人化的双向过程||97
三、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关系||100
第四章 社会及其基础||102
第一节 社会的形成||102
一、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102
二、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104
三、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109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112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113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117
三、社会的文化结构||120
第三节 社会的物质生产||123
一、作为人与自然发生物质变换前提的地理环境||123
二、实现人与自然间物质变换的唯一途径是物质生产||126
三、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石||128
一、作为历史基本前提之一的人自身生产||132
第四节 人自身的生产||132
二、人自身生产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133
三、人自身生产的基本形式——家庭||136
四、人群共同体及其历史演变||138
第五章 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及其作用||142
第一节 人既是历史主体又是历史客体||142
一、人是历史主体||142
二、人又是历史客体||144
三、历史主体与社会规律的关系||145
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历程||147
第二节 人性和人的本质||147
二、人性||151
三、人的本质||154
第三节 人权||156
一、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156
二、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实质||158
三、人权学说的发展现状||161
第四节 人的价值||163
一、人的价值是社会关系范畴||163
二、人生价值判断||166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169
第五节 人的作用||169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73
第三篇 以实践为基础的意识和认识||179
第六章 意识和社会意识||179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及其作用||179
一、人类物质生产是意识产生与发展的基础||179
二、意识发生的生理机制||184
三、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及意识的能动作用||187
一、社会意识结构||192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及诸形式||192
二、社会意识诸形式||194
三、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与联系||200
第三节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6
一、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206
二、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9
第七章 认识和真理||214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结构||214
一、认识的本质是反映||214
二、反映活动的内在机制||218
三、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220
一、认知活动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224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224
二、评价活动的机制及感性阶段、理性阶段||227
三、由认识到实践||231
四、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33
第三节 真理的辩证发展||236
一、真理的本性||236
二、真理和谬误||238
三、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240
四、实践检验真理的机制||243
五、认识论和思想路线||247
一、思维方式的本质和功能||249
第四节 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249
二、辩证思维和知性思维||251
三、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253
第四篇 从实践出发对世界的理解||259
第八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59
第一节 实践唯物主义范畴和规律体系是对世界的真实描述||259
一、范畴和哲学范畴||259
二、实践唯物主义范畴的实质||261
三、实践唯物主义规律的实质||263
四、范畴和规律体系揭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总特征||266
一、存在和物质||268
第二节 物质和物质观||268
二、哲学物质观的发展||269
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271
四、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273
第三节 运动、时间和空间及其观念反映||274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74
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278
三、运动观和时空观的发展||280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82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83
二、自然界、社会、人类||285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代特征||289
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291
第九章 世界的辩证发展(上)||293
第一节 世界的辩证图景与联系、发展的两大基本特征||293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93
二、客观世界的永恒发展||297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301
第二节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302
一、对立统一规律||302
二、质量互变规律||309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314
第三节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范畴||320
一、现象和本质||321
二、形式和内容||324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327
四、偶然性和必然性||330
五、原因和结果||334
第十章 世界的辩证发展(下)||338
第一节 多样性实践中介下的不同社会动力系统||338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38
二、生产力的历史原动力作用与“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全面作用||344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49
第二节 社会形态演变的统一性与历史道路的多样性||353
一、社会形态依次变动的历史统一性、普遍性||353
二、社会形态演变道路的多样性、特殊性||356
三、对社会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实践探索||360
第三节 当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与人类解放的历史前景||366
一、制约历史趋势的两大世界潮流||366
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与人类解放相统一的前景||370
三、从复杂的社会变化中洞察人类历史发展总趋势||375
编后附记||380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