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的20种重要理论与应用
副标题:无
分类号:
ISBN:978711167002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前言
第1章 技术接受模型:用户、环境、时间和系统因素的交互影响 1
1.1 TAM理论演变及评述 2
1.2 TAM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5
1.2.1 用户特征在TAM中的作用研究 5
1.2.2 环境因素在TAM中的作用研究 9
1.2.3 TAM在用户使用行为生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 10
1.2.4 系统差异在TAM中的作用研究 12
1.3 结论与展望 15
1.3.1 结论 15
1.3.2 展望 16
第2章 交互记忆系统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8
2.1 TMS理论演进及评述 19
2.2 TMS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0
2.2.1 TMS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20
2.2.2 TMS对知识整合的影响 23
2.3 结论与展望 27
2.3.1 结论 27
2.3.2 展望 28
第3章 期望确认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30
3.1 期望确认理论的演化 32
3.2 期望确认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34
3.2.1 以确认后阶段为核心的适应性研究 34
3.2.2 纳入确认前阶段的延伸性研究 41
3.3 结论与展望 45
第4章 印象管理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46
4.1 印象管理理论的起源及演进 48
4.2 印象管理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48
4.2.1 印象管理的策略研究 49
4.2.2 印象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4.2.3 印象管理对员工关系和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53
4.2.4 印象管理对用户在线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53
4.3 结论与展望 54
第5章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56
5.1 社会资本理论的历史演进和理论解读 57
5.1.1 微观层次取向研究 58
5.1.2 中观层次取向研究 58
5.1.3 宏观层次取向研究 59
5.2 社会资本理论的分类研究 59
5.2.1 内容维度研究 60
5.2.2 关系强度研究 60
5.2.3 关系类型研究 62
5.3 社会资本理论的测度研究 62
5.3.1 线下环境的测度研究 63
5.3.2 信息系统领域的测度研究 63
5.4 社会资本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66
5.4.1 技术与信息系统使用研究 67
5.4.2 在线参与研究 70
5.4.3 知识管理研究 72
5.4.4 表现绩效研究 74
5.5 结论与展望 75
第6章 沉浸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77
6.1 沉浸理论的起源及其演化 78
6.1.1 沉浸理论的起源 78
6.1.2 沉浸理论的演化 79
6.2 沉浸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 80
6.2.1 沉浸的量度指标研究 80
6.2.2 影响沉浸的因素研究 84
6.2.3 沉浸体验对用户使用行为和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87
6.2.4 沉浸体验对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绩效的影响研究 90
6.2.5 沉浸引发的互联网问题性使用研究 91
6.3 结论与展望 93
第7章 结构洞理论及其在社交网络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95
7.1 结构洞理论的演化 96
7.2 结构洞理论及其在社交网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97
7.2.1 结构洞对用户在线参与效果的影响研究 98
7.2.2 结构洞对个体表现绩效的影响研究 101
7.2.3 基于结构洞的信息传播关键主体识别研究 103
7.2.4 结构洞测度指标与算法研究 105
7.3 结论与展望 108
第8章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10
8.1 RDT的起源及演化 111
8.1.1 RDT的起源 111
8.1.2 RDT的演化 112
8.2 RDT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进展 113
8.2.1 基于RDT的信息技术对组织影响的应用研究 113
8.2.2 基于RDT的信息系统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 116
8.2.3 基于RDT的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 117
8.3 结论与展望 119
第9章 理性行为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21
9.1 TRA的起源与演变 122
9.1.1 TRA的起源 122
9.1.2 TRA的演变 124
9.2 TRA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125
9.2.1 TRA在信息系统采纳研究方面的应用 125
9.2.2 TRA在网络平台及信息服务使用研究方面的应用 128
9.2.3 TRA在用户信息披露和共享研究方面的应用 131
9.2.4 TRA在信息系统开发、评价研究方面的应用 133
9.3 结论与展望 134
0章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36
10.1 TPB的起源与演变 137
10.1.1 TPB的起源 137
10.1.2 TPB的演变 139
10.2 TPB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39
10.2.1 TPB在信息系统、技术及服务采纳研究方面的应用 139
10.2.2 TPB在在线学习意愿及行为研究方面的应用 146
10.2.3 TPB在信息安全隐私伦理研究方面的应用 148
10.3 结论与展望 149
1章 社会临场感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52
11.1 社会临场感理论及其应用的演化 153
11.1.1 社会临场感理论的起源与演化 153
11.1.2 社会临场感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 154
11.2 社会临场感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155
11.2.1 社会临场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155
11.2.2 社会临场感对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 156
11.2.3 社会临场感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59
11.2.4 社会临场感对群体行为的影响研究 160
11.2.5 社会临场感对用户意向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161
11.3 结论与展望 166
2章 控制错觉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68
12.1 控制错觉理论的起源与演化 169
12.1.1 控制错觉理论的起源 169
12.1.2 控制错觉理论的演化 170
12.2 控制错觉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72
12.2.1 控制错觉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机理研究 172
12.2.2 控制错觉现象及其影响研究 174
12.3 结论与展望 175
3章 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信息系统净收益、影响因素及设计与优化 177
13.1 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演化 178
13.1.1 初始D&M模型 178
13.1.2 Seddon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179
13.1.3 新后的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180
13.2 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应用述评 181
13.2.1 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中的净收益研究 181
13.2.2 影响信息系统成功的因素 183
13.2.3 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在用户相关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189
13.2.4 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在系统设计与优化上的应用 195
13.3 结论与展望 196
4章 民族志决策树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99
14.1 EDTM的起源和演化 200
14.1.1 EDTM的起源 200
14.1.2 EDTM的演化 202
14.2 EDTM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203
14.2.1 EDTM在特定群体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203
14.2.2 EDTM在用户流失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205
14.3 EDTM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发展展望 205
14.3.1 改进建模与检验方法 206
14.3.2 拓展应用情境 208
14.4 结语 210
5章 媒介丰富度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11
15.1 媒介丰富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 212
15.1.1 媒介丰富度理论的基本内容 212
15.1.2 媒介丰富度理论的发展 214
15.2 媒介丰富度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16
15.2.1 媒介丰富度对表现绩效的影响研究 216
15.2.2 媒介丰富度对用户信任感及诚信行为的影响研究 219
15.2.3 媒介丰富度理论在系统设计研究中的应用 221
15.2.4 媒介丰富度理论在信息沟通技术使用研究中的应用 223
15.3 结论与展望 226
6章 手段目的链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28
16.1 MEC理论的演化 229
16.2 MEC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30
16.2.1 MEC理论在信息产品及服务设计研究中的应用 230
16.2.2 MEC理论在信息系统用户感知与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235
16.3 MEC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展望 237
16.3.1 MEC理论在决策支持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237
16.3.2 MEC理论在人机交互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238
16.3.3 MEC理论在信息系统组织和战略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239
16.4 结论与展望 241
7章 动机拥挤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42
17.1 动机拥挤理论及其重要应用领域 243
17.1.1 动机拥挤理论的起源与演化 243
17.1.2 动机拥挤理论的重要应用领域 245
17.2 动机拥挤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46
17.2.1 动机拥挤理论在在线社区采用中的应用研究 246
17.2.2 动机拥挤理论在口碑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247
17.2.3 动机拥挤理论在内容贡献中的应用研究 248
17.3 结论与展望 251
8章 集体行动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53
18.1 集体行动理论的起源及演化 254
18.1.1 集体行动理论的起源 254
18.1.2 集体行动理论的演化 255
18.2 集体行动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57
18.2.1 集体行动理论在在线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257
18.2.2 集体行动理论在信息通信技术对组织开展集体行动的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258
18.2.3 集体行动理论在组织间合作开发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260
18.3 结论与展望 261
9章 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63
19.1 自我效能的内涵及其理论演化 264
19.1.1 自我效能的内涵 264
19.1.2 自我效能理论的演化 265
19.2 自我效能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67
19.2.1 自我效能理论在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研究中的应用 268
19.2.2 自我效能理论在信息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271
19.2.3 自我效能理论在信息共享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274
19.2.4 自我效能理论在用户培训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276
19.3 结论与展望 278
第20章 服务接触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80
20.1 服务接触理论的起源及演化 281
20.1.1 对服务接触内涵的研究不断深化 281
20.1.2 对服务接触模型的研究愈加完善 282
20.1.3 服务接触理论的应用情境从服务营销领域拓展到服务设计领域 285
20.2 服务接触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87
20.2.1 服务接触理论在顾客电子服务满意度中的应用研究 287
20.2.2 服务接触理论在顾客在线使用意愿中的应用研究 288
20.2.3 服务接触理论在在线企业员工工作绩效中的应用研究 290
20.2.4 服务接触理论在电子服务质量测评中的应用研究 290
20.2.5 服务接触理论在服务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91
20.3 结论与展望 293
第1章 技术接受模型:用户、环境、时间和系统因素的交互影响 1
1.1 TAM理论演变及评述 2
1.2 TAM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5
1.2.1 用户特征在TAM中的作用研究 5
1.2.2 环境因素在TAM中的作用研究 9
1.2.3 TAM在用户使用行为生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 10
1.2.4 系统差异在TAM中的作用研究 12
1.3 结论与展望 15
1.3.1 结论 15
1.3.2 展望 16
第2章 交互记忆系统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8
2.1 TMS理论演进及评述 19
2.2 TMS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0
2.2.1 TMS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20
2.2.2 TMS对知识整合的影响 23
2.3 结论与展望 27
2.3.1 结论 27
2.3.2 展望 28
第3章 期望确认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30
3.1 期望确认理论的演化 32
3.2 期望确认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34
3.2.1 以确认后阶段为核心的适应性研究 34
3.2.2 纳入确认前阶段的延伸性研究 41
3.3 结论与展望 45
第4章 印象管理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46
4.1 印象管理理论的起源及演进 48
4.2 印象管理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48
4.2.1 印象管理的策略研究 49
4.2.2 印象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4.2.3 印象管理对员工关系和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53
4.2.4 印象管理对用户在线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53
4.3 结论与展望 54
第5章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56
5.1 社会资本理论的历史演进和理论解读 57
5.1.1 微观层次取向研究 58
5.1.2 中观层次取向研究 58
5.1.3 宏观层次取向研究 59
5.2 社会资本理论的分类研究 59
5.2.1 内容维度研究 60
5.2.2 关系强度研究 60
5.2.3 关系类型研究 62
5.3 社会资本理论的测度研究 62
5.3.1 线下环境的测度研究 63
5.3.2 信息系统领域的测度研究 63
5.4 社会资本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66
5.4.1 技术与信息系统使用研究 67
5.4.2 在线参与研究 70
5.4.3 知识管理研究 72
5.4.4 表现绩效研究 74
5.5 结论与展望 75
第6章 沉浸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77
6.1 沉浸理论的起源及其演化 78
6.1.1 沉浸理论的起源 78
6.1.2 沉浸理论的演化 79
6.2 沉浸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 80
6.2.1 沉浸的量度指标研究 80
6.2.2 影响沉浸的因素研究 84
6.2.3 沉浸体验对用户使用行为和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87
6.2.4 沉浸体验对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绩效的影响研究 90
6.2.5 沉浸引发的互联网问题性使用研究 91
6.3 结论与展望 93
第7章 结构洞理论及其在社交网络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95
7.1 结构洞理论的演化 96
7.2 结构洞理论及其在社交网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97
7.2.1 结构洞对用户在线参与效果的影响研究 98
7.2.2 结构洞对个体表现绩效的影响研究 101
7.2.3 基于结构洞的信息传播关键主体识别研究 103
7.2.4 结构洞测度指标与算法研究 105
7.3 结论与展望 108
第8章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10
8.1 RDT的起源及演化 111
8.1.1 RDT的起源 111
8.1.2 RDT的演化 112
8.2 RDT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进展 113
8.2.1 基于RDT的信息技术对组织影响的应用研究 113
8.2.2 基于RDT的信息系统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 116
8.2.3 基于RDT的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 117
8.3 结论与展望 119
第9章 理性行为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21
9.1 TRA的起源与演变 122
9.1.1 TRA的起源 122
9.1.2 TRA的演变 124
9.2 TRA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125
9.2.1 TRA在信息系统采纳研究方面的应用 125
9.2.2 TRA在网络平台及信息服务使用研究方面的应用 128
9.2.3 TRA在用户信息披露和共享研究方面的应用 131
9.2.4 TRA在信息系统开发、评价研究方面的应用 133
9.3 结论与展望 134
0章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36
10.1 TPB的起源与演变 137
10.1.1 TPB的起源 137
10.1.2 TPB的演变 139
10.2 TPB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39
10.2.1 TPB在信息系统、技术及服务采纳研究方面的应用 139
10.2.2 TPB在在线学习意愿及行为研究方面的应用 146
10.2.3 TPB在信息安全隐私伦理研究方面的应用 148
10.3 结论与展望 149
1章 社会临场感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52
11.1 社会临场感理论及其应用的演化 153
11.1.1 社会临场感理论的起源与演化 153
11.1.2 社会临场感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 154
11.2 社会临场感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155
11.2.1 社会临场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155
11.2.2 社会临场感对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 156
11.2.3 社会临场感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59
11.2.4 社会临场感对群体行为的影响研究 160
11.2.5 社会临场感对用户意向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161
11.3 结论与展望 166
2章 控制错觉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68
12.1 控制错觉理论的起源与演化 169
12.1.1 控制错觉理论的起源 169
12.1.2 控制错觉理论的演化 170
12.2 控制错觉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72
12.2.1 控制错觉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机理研究 172
12.2.2 控制错觉现象及其影响研究 174
12.3 结论与展望 175
3章 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信息系统净收益、影响因素及设计与优化 177
13.1 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演化 178
13.1.1 初始D&M模型 178
13.1.2 Seddon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179
13.1.3 新后的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180
13.2 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应用述评 181
13.2.1 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中的净收益研究 181
13.2.2 影响信息系统成功的因素 183
13.2.3 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在用户相关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189
13.2.4 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在系统设计与优化上的应用 195
13.3 结论与展望 196
4章 民族志决策树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99
14.1 EDTM的起源和演化 200
14.1.1 EDTM的起源 200
14.1.2 EDTM的演化 202
14.2 EDTM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203
14.2.1 EDTM在特定群体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203
14.2.2 EDTM在用户流失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205
14.3 EDTM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发展展望 205
14.3.1 改进建模与检验方法 206
14.3.2 拓展应用情境 208
14.4 结语 210
5章 媒介丰富度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11
15.1 媒介丰富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 212
15.1.1 媒介丰富度理论的基本内容 212
15.1.2 媒介丰富度理论的发展 214
15.2 媒介丰富度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16
15.2.1 媒介丰富度对表现绩效的影响研究 216
15.2.2 媒介丰富度对用户信任感及诚信行为的影响研究 219
15.2.3 媒介丰富度理论在系统设计研究中的应用 221
15.2.4 媒介丰富度理论在信息沟通技术使用研究中的应用 223
15.3 结论与展望 226
6章 手段目的链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28
16.1 MEC理论的演化 229
16.2 MEC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30
16.2.1 MEC理论在信息产品及服务设计研究中的应用 230
16.2.2 MEC理论在信息系统用户感知与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235
16.3 MEC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展望 237
16.3.1 MEC理论在决策支持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237
16.3.2 MEC理论在人机交互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238
16.3.3 MEC理论在信息系统组织和战略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239
16.4 结论与展望 241
7章 动机拥挤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42
17.1 动机拥挤理论及其重要应用领域 243
17.1.1 动机拥挤理论的起源与演化 243
17.1.2 动机拥挤理论的重要应用领域 245
17.2 动机拥挤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46
17.2.1 动机拥挤理论在在线社区采用中的应用研究 246
17.2.2 动机拥挤理论在口碑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247
17.2.3 动机拥挤理论在内容贡献中的应用研究 248
17.3 结论与展望 251
8章 集体行动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53
18.1 集体行动理论的起源及演化 254
18.1.1 集体行动理论的起源 254
18.1.2 集体行动理论的演化 255
18.2 集体行动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57
18.2.1 集体行动理论在在线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257
18.2.2 集体行动理论在信息通信技术对组织开展集体行动的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258
18.2.3 集体行动理论在组织间合作开发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260
18.3 结论与展望 261
9章 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63
19.1 自我效能的内涵及其理论演化 264
19.1.1 自我效能的内涵 264
19.1.2 自我效能理论的演化 265
19.2 自我效能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67
19.2.1 自我效能理论在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研究中的应用 268
19.2.2 自我效能理论在信息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271
19.2.3 自我效能理论在信息共享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274
19.2.4 自我效能理论在用户培训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276
19.3 结论与展望 278
第20章 服务接触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80
20.1 服务接触理论的起源及演化 281
20.1.1 对服务接触内涵的研究不断深化 281
20.1.2 对服务接触模型的研究愈加完善 282
20.1.3 服务接触理论的应用情境从服务营销领域拓展到服务设计领域 285
20.2 服务接触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87
20.2.1 服务接触理论在顾客电子服务满意度中的应用研究 287
20.2.2 服务接触理论在顾客在线使用意愿中的应用研究 288
20.2.3 服务接触理论在在线企业员工工作绩效中的应用研究 290
20.2.4 服务接触理论在电子服务质量测评中的应用研究 290
20.2.5 服务接触理论在服务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91
20.3 结论与展望 293
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的20种重要理论与应用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