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書闡述了《文心雕龍》的產生及其影響,追述了隋唐至宋代、元明時期、清代、以及民國和新時期以來對《文心雕龍》的研究,反映了“龍學”研究的發展歷程。
可在各高校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中读此电子书。
**大学--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电子书--文心雕龙研究史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心雕龙》的产生及其影响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文化渊源
一 儒学文化渊源
二 道家文化渊源
三 佛家文化渊源
第二节 《文心雕龙》对前人文论、诗论的总结和继承
一 缘情说的确立
二 想像论的发挥
三 意象论的发展
四 风格论的形成
五 声律说的影响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一 理论的系统性
二 理论的深刻性
三 理论的实践性
第二章 隋唐至宋代的《文心雕龙》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隋唐时期《文心雕龙》的影响和研究
一 史学家的著录和评论
二 一些作家文人的征引和评论
三 日本弘法大师与《文心雕龙》
第三节 《文心雕龙》在宋代的影响
一 著录和介绍
二 选录和引用
第四节 刘勰“原道”思想对唐宋文学思想的影响
一 初唐文学家和史学家论“道”
二 唐代古文运动的“文以明道”思想
三 宋代古文运动的“文以载道”思想
第三章 元、明时期的《文心雕龙》研究
第一节 文学思想的变化与《文心雕龙》研究的兴起
一 复古思潮与“明道”传统
二 性灵与情性
三 格调辨体与刘勰的体性说
四 文体研究
第二节 版本与序跋
一 《文心雕龙》的元、明版本
二 序、跋对《文心雕龙》的评论
第三节 征引和评论
一 评点
二 品评
三 采摭和引用
第四章 清代的《文心雕龙》研究
第一节 著录、征引和考证校注
一 著录
二 征引
三 考证和校注
第二节 序跋与品评
一 孙梅和章学诚的评论
二 沈叔埏和李执中的两篇《〈文心雕龙〉赋》
三 刘开、刘毓崧和张松孙的评论
第三节 黄注与纪评
一 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
二 纪昀的《文心雕龙》评点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文心雕龙》研究
第一节 注释和札记专著
一 李详的《文心雕龙补注》
二 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
三 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
第二节 文学批评史中的研究
一 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二 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 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四 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通论》
第三节 《文心雕龙》评论文章
一 概述
二 杨鸿烈的《文心雕龙的研究》
三 吴熙的《刘勰研究》和徐善行的《革命文学的——文心雕龙》
四 刘节的《刘勰评传》和梁绳祎的《文学批评家刘彦和评传》
五 其它论文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龙学”的勃兴
第一节 校注和翻译
一 杨明照及其《文心雕龙校注》和《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二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
三 《文心雕龙》今注今译
第二节 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中对《文心雕龙》的研究
一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
四 刘节的《刘勰评传》和梁绳祎的《文学批评家刘彦和评传》
五 其它论文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龙学”的勃兴
第一节 校注和翻译
一 杨明照及其《文心雕龙校注》和《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二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
三 《文心雕龙》今注今译
第二节 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中对《文心雕龙》的研究
一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
二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和他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
三 其它一些《中国文学史》中对《文心雕龙》的评论
第三节 专题研究和讨论
一 对《文心雕龙》的总体研究
二 关于刘勰的世界观的讨论
三 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讨论
四 关于风格和风骨及其它一些问题的讨论
第七章 新时期“龙学”的蓬勃发展(上)
二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和他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
三 其它一些《中国文学史》中对《文心雕龙》的评论
第三节 专题研究和讨论
一 对《文心雕龙》的总体研究
二 关于刘勰的世界观的讨论
三 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讨论
四 关于风格和风骨及其它一些问题的讨论
第七章 新时期“龙学”的蓬勃发展(上)
第一节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成立及学术活动的开展
一 学会成立
二 学会历次年会及学术活动
三 《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
四 《文心雕龙学刊》及其它
第二节 校注、翻译和疏证
一 校注类
二 注释、翻译类
三 诠释类
四 疏证类
第三节 研究论著
一 理论研究专著
二 研究论文集
第一节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成立及学术活动的开展
一 学会成立
二 学会历次年会及学术活动
三 《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
四 《文心雕龙学刊》及其它
第二节 校注、翻译和疏证
一 校注类
二 注释、翻译类
三 诠释类
四 疏证类
第三节 研究论著
一 理论研究专著
二 研究论文集
三 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的论述
第八章 新时期“龙学”的蓬勃发展(下)
第一节 关于刘勰的生平、家世和生卒年的研究
一 刘勰的生平和家世
二 关于刘勰生卒年的考证
三 关于刘勰基本思想的讨论
第二节 关于刘勰文学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 关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讨论
二 关于刘勰“原道”思想的讨论
三 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讨论
第三节 关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及其它
三 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的论述
第八章 新时期“龙学”的蓬勃发展(下)
第一节 关于刘勰的生平、家世和生卒年的研究
一 刘勰的生平和家世
二 关于刘勰生卒年的考证
三 关于刘勰基本思想的讨论
第二节 关于刘勰文学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 关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讨论
二 关于刘勰“原道”思想的讨论
三 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讨论
第三节 关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及其它
一 关于《文心雕龙》的创作理论
二 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三 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四 对《文心雕龙》的总体评价
第九章 台、港《文心雕龙》研究
第一节 台湾“龙学”五十年概览
一 起步十年(1951—1960)
二 大发展的十年(1961—1970)
三 成果累累的十年(1971—1980)
四 向纵深发展的十五年(1981—1995)
第二节 台湾“龙学”主要学者及其论著
一 张立斋和李景溁等
二 沈谦、黄春贵、王金凌等
三 黄锦鋐、李曰刚、王更生等
四 台湾“龙学”后起之秀
第三节 香港“龙学”简介
一 关于《文心雕龙》的创作理论
二 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三 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四 对《文心雕龙》的总体评价
第九章 台、港《文心雕龙》研究
第一节 台湾“龙学”五十年概览
一 起步十年(1951—1960)
二 大发展的十年(1961—1970)
三 成果累累的十年(1971—1980)
四 向纵深发展的十五年(1981—1995)
第二节 台湾“龙学”主要学者及其论著
一 张立斋和李景溁等
二 沈谦、黄春贵、王金凌等
三 黄锦鋐、李曰刚、王更生等
四 台湾“龙学”后起之秀
第三节 香港“龙学”简介
一 饶宗颐及其《文心雕龙与佛教》等论文
二 石垒及其《〈文心雕龙〉佛道义疏证》
三 陈耀南、黄维樑的“龙学”论著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一 民国时期(1911~1949年)《文心雕龙》研究著述索引
附录二 《文心雕龙》’88国际研讨会论文总目录
附录三 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论文目录
附录四 台湾《文心雕龙》研究著作目录
后记
一 饶宗颐及其《文心雕龙与佛教》等论文
二 石垒及其《〈文心雕龙〉佛道义疏证》
三 陈耀南、黄维樑的“龙学”论著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一 民国时期(1911~1949年)《文心雕龙》研究著述索引
附录二 《文心雕龙》’88国际研讨会论文总目录
附录三 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论文目录
附录四 台湾《文心雕龙》研究著作目录
后记
绪论
第一章 《文心雕龙》的产生及其影响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文化渊源
一 儒学文化渊源
二 道家文化渊源
三 佛家文化渊源
第二节 《文心雕龙》对前人文论、诗论的总结和继承
一 缘情说的确立
二 想像论的发挥
三 意象论的发展
四 风格论的形成
五 声律说的影响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一 理论的系统性
二 理论的深刻性
三 理论的实践性
第二章 隋唐至宋代的《文心雕龙》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隋唐时期《文心雕龙》的影响和研究
一 史学家的著录和评论
二 一些作家文人的征引和评论
三 日本弘法大师与《文心雕龙》
第三节 《文心雕龙》在宋代的影响
一 著录和介绍
二 选录和引用
第四节 刘勰“原道”思想对唐宋文学思想的影响
一 初唐文学家和史学家论“道”
二 唐代古文运动的“文以明道”思想
三 宋代古文运动的“文以载道”思想
第三章 元、明时期的《文心雕龙》研究
第一节 文学思想的变化与《文心雕龙》研究的兴起
一 复古思潮与“明道”传统
二 性灵与情性
三 格调辨体与刘勰的体性说
四 文体研究
第二节 版本与序跋
一 《文心雕龙》的元、明版本
二 序、跋对《文心雕龙》的评论
第三节 征引和评论
一 评点
二 品评
三 采摭和引用
第四章 清代的《文心雕龙》研究
第一节 著录、征引和考证校注
一 著录
二 征引
三 考证和校注
第二节 序跋与品评
一 孙梅和章学诚的评论
二 沈叔埏和李执中的两篇《〈文心雕龙〉赋》
三 刘开、刘毓崧和张松孙的评论
第三节 黄注与纪评
一 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
二 纪昀的《文心雕龙》评点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文心雕龙》研究
第一节 注释和札记专著
一 李详的《文心雕龙补注》
二 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
三 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
第二节 文学批评史中的研究
一 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二 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 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四 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通论》
第三节 《文心雕龙》评论文章
一 概述
二 杨鸿烈的《文心雕龙的研究》
三 吴熙的《刘勰研究》和徐善行的《革命文学的——文心雕龙》
四 刘节的《刘勰评传》和梁绳祎的《文学批评家刘彦和评传》
五 其它论文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龙学”的勃兴
第一节 校注和翻译
一 杨明照及其《文心雕龙校注》和《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二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
三 《文心雕龙》今注今译
第二节 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中对《文心雕龙》的研究
一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
四 刘节的《刘勰评传》和梁绳祎的《文学批评家刘彦和评传》
五 其它论文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龙学”的勃兴
第一节 校注和翻译
一 杨明照及其《文心雕龙校注》和《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二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
三 《文心雕龙》今注今译
第二节 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中对《文心雕龙》的研究
一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
二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和他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
三 其它一些《中国文学史》中对《文心雕龙》的评论
第三节 专题研究和讨论
一 对《文心雕龙》的总体研究
二 关于刘勰的世界观的讨论
三 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讨论
四 关于风格和风骨及其它一些问题的讨论
第七章 新时期“龙学”的蓬勃发展(上)
二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和他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
三 其它一些《中国文学史》中对《文心雕龙》的评论
第三节 专题研究和讨论
一 对《文心雕龙》的总体研究
二 关于刘勰的世界观的讨论
三 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讨论
四 关于风格和风骨及其它一些问题的讨论
第七章 新时期“龙学”的蓬勃发展(上)
第一节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成立及学术活动的开展
一 学会成立
二 学会历次年会及学术活动
三 《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
四 《文心雕龙学刊》及其它
第二节 校注、翻译和疏证
一 校注类
二 注释、翻译类
三 诠释类
四 疏证类
第三节 研究论著
一 理论研究专著
二 研究论文集
第一节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成立及学术活动的开展
一 学会成立
二 学会历次年会及学术活动
三 《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
四 《文心雕龙学刊》及其它
第二节 校注、翻译和疏证
一 校注类
二 注释、翻译类
三 诠释类
四 疏证类
第三节 研究论著
一 理论研究专著
二 研究论文集
三 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的论述
第八章 新时期“龙学”的蓬勃发展(下)
第一节 关于刘勰的生平、家世和生卒年的研究
一 刘勰的生平和家世
二 关于刘勰生卒年的考证
三 关于刘勰基本思想的讨论
第二节 关于刘勰文学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 关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讨论
二 关于刘勰“原道”思想的讨论
三 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讨论
第三节 关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及其它
三 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的论述
第八章 新时期“龙学”的蓬勃发展(下)
第一节 关于刘勰的生平、家世和生卒年的研究
一 刘勰的生平和家世
二 关于刘勰生卒年的考证
三 关于刘勰基本思想的讨论
第二节 关于刘勰文学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 关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讨论
二 关于刘勰“原道”思想的讨论
三 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讨论
第三节 关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及其它
一 关于《文心雕龙》的创作理论
二 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三 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四 对《文心雕龙》的总体评价
第九章 台、港《文心雕龙》研究
第一节 台湾“龙学”五十年概览
一 起步十年(1951—1960)
二 大发展的十年(1961—1970)
三 成果累累的十年(1971—1980)
四 向纵深发展的十五年(1981—1995)
第二节 台湾“龙学”主要学者及其论著
一 张立斋和李景溁等
二 沈谦、黄春贵、王金凌等
三 黄锦鋐、李曰刚、王更生等
四 台湾“龙学”后起之秀
第三节 香港“龙学”简介
一 关于《文心雕龙》的创作理论
二 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三 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四 对《文心雕龙》的总体评价
第九章 台、港《文心雕龙》研究
第一节 台湾“龙学”五十年概览
一 起步十年(1951—1960)
二 大发展的十年(1961—1970)
三 成果累累的十年(1971—1980)
四 向纵深发展的十五年(1981—1995)
第二节 台湾“龙学”主要学者及其论著
一 张立斋和李景溁等
二 沈谦、黄春贵、王金凌等
三 黄锦鋐、李曰刚、王更生等
四 台湾“龙学”后起之秀
第三节 香港“龙学”简介
一 饶宗颐及其《文心雕龙与佛教》等论文
二 石垒及其《〈文心雕龙〉佛道义疏证》
三 陈耀南、黄维樑的“龙学”论著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一 民国时期(1911~1949年)《文心雕龙》研究著述索引
附录二 《文心雕龙》’88国际研讨会论文总目录
附录三 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论文目录
附录四 台湾《文心雕龙》研究著作目录
后记
一 饶宗颐及其《文心雕龙与佛教》等论文
二 石垒及其《〈文心雕龙〉佛道义疏证》
三 陈耀南、黄维樑的“龙学”论著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一 民国时期(1911~1949年)《文心雕龙》研究著述索引
附录二 《文心雕龙》’88国际研讨会论文总目录
附录三 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论文目录
附录四 台湾《文心雕龙》研究著作目录
后记
文心雕龙研究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