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药制剂新技术与应用》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质量控制、成型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目前中药制剂研究和生产中的新技术,包括高通量筛选技术、超临界提取技术、酶提取技术、动态提取技术、半仿生技术、大孔树脂吸附技术、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吸附澄清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薄膜包衣技术、口腔崩解技术、微囊技术、环糊精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缓释技术、控释技术、靶向技术、指纹图谱技术、高速逆流提取技术、纳米技术、喷雾干燥技术、冷冻干燥技术、中药细胞粉碎技术、微波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固体分散技术、乳化技术、消毒灭菌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有的是在原传统中药制剂技术基础之上,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成,大部分技术则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药学的发展,新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到了中药制剂的研究上。《中药制剂新技术与应用》在介绍这些技术特点和原理时,重点介绍了这些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为读者应用这些技术提供了参考。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
(一) 我国古代制药技术的发展概况
(二) 现代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概况
二、 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应用概况
(一) 提取新技术
(二) 分离纯化新技术
(三) 成型新技术
(四) 其他新技术
三、 中药新技术的前景和展望
第二章 高通量筛选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高通量筛选的基本原理
(一) 样品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二) 对酶活性的影响
(三) 对细胞的作用
二、 高通量筛选的特点
第二节 高通量筛选的仪器设备
一、 样品处理自动化设备
二、 药物筛选自动化操作设备
(一) 高通量药物筛选自动化操作设备的组成
(二) 计算机控制与程序编写
三、 高通量药物筛选检测仪器
(一) 检测探头
(二) 光源系统
(三) 适用试验载体
(四) 机器人对接
(五) 检测速度
(六) 操作功能
(七) 微板识别
(八) 温度控制
(九) 数据处理功能
四、 相关配套设备
第三节 高通量筛选和G-蛋白偶联受体
一、 高通量药物筛选
(一) 药物筛选模型
(二) 高通量的样品库
(三) 自动化工作站
(四) 高效率的数据处理系统
二、 G-蛋白偶联受体
(一) G-蛋白偶联受体是高通量筛选的重要药靶
(二) G-蛋白偶联受体的高通量筛选
第四节 高通量筛选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中药提取库
(一) 中药的选择
(二) 中药的提取
二、 Neuromedin U 2受体激动剂的高通量筛选
(一) 仪器
(二) 药品与试剂
(三) 试验方法
(四) 试验结果
第五节 高通量筛选在中药研究中的现状和问题
一、 高通量筛选在中药研究中的现状
(一) 化学多样性
(二) 建立化合物库
二、 高通量筛选在中药研究中前景和问题
第三章 超临界萃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超临界萃取的原理
二、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三、 超临界萃取的过程
四、 影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主要因素
(一) 物料颗粒的大小
(二) 萃取压力的影响
(三) 萃取温度的影响
(四) 二氧化碳流量的影响
(五) 夹带剂的选择
(六) 传质性能的改善
(七) 萃取时间
五、 超临界萃取的特点
(一) 超临界萃取的优点
(二) 超临界萃取的局限性
第二节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工艺流程
一、 常规萃取
二、 含夹带剂萃取
三、 超临界喷射萃取流程
四、 等温法流程
五、 等压法流程
六、 吸附法流程
七、 多级降压解析流程
八、 超临界二氧化碳精馏流程
第三节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中草药有效成分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一) 用于含挥发油等挥发性成分中药
(二) 用于含生物碱类化学成分中药
(三) 用于含黄酮类和有机酚酸类成分的中药
(四) 用于含苷类及萜类成分的中药
(五) 香豆索和木脂索的萃取
(六) 醌及其衍生物的萃取
(七) 用于含重金属的成分的中药
(八) 用于农药残留量的成分
二、 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三、 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四、 超临界萃取技术从海洋生物中萃取药物及原料
(一) 从海洋生物的脂肪中萃取EPA和DHA
(二) 从海洋生物中萃取β-胡萝卜素
五、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丹参酮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试验过程
第四节 中药现代化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
一、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二、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在中草药产业化上所面临的挑战
(一) 产品的选择
(二)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装置的萃取釜
(三)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装置的规模
(四) 装置的清洗
三、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药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 要重视药政,不要盲目应用
(二) 有效成分的选择
(三) 不要以少数几个指标性成分作为萃取的判断
(四) 不应忽略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的特点
(五) 不应忽视中药生产的GMP要求
(六)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的产业化问题
四、 关于中药工艺路线的设计方法
(一) 工艺集成
(二)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中夹带剂的使用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系的应用
(三) 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设计
(四) 关于中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结果评价方法
五、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操作中的常见故障
六、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应用的前景和趋势
第四章 酶提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酶提取的应用历史
二、 酶提取的原理
三、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
(一) 高效性
(二) 专一性
(三) 提取率高
(四) 其他优点
第二节 中药制剂研究中常用的酶
一、 纤维素酶
二、 半纤维素酶
三、 果胶酶
第三节 影响酶提取效率的因素
一、 酶本身的因素
(一) 酶的种类
(二) 酶复合物的组分及其比例
(三) 酶活性
(四) 反应温度
(五) 酸碱度
(六) 水分
(七) 光线
(八) 金属离子
(九) 微生物
二、 处理对象的因素
(一) 酶与底物的相对浓度
(二) 底物的状态
(三) 底物中的物质
三、 酶解工艺的因素
第四节 酶提取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利用酶技术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二、 利用酶技术体内增加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含量
三、 利用酶技术体外提高中药微量有效活性成分的转化
四、 纤维素酶在葛根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
(一) 材料与药品
(二) 方法与结果
第五节 酶提取在中药研究中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一、 酶提取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二、 酶提取的发展前景
第五章 半仿生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半仿生技术的概念
二、 半仿生技术的特点
第二节 半仿生中药筛选系统
一、 反应器的原理及构造
二、 软件控制
三、 硬件控制
四、 验证实验
第三节 半仿生技术的操作流程
一、 方药用半仿生提取法提取条件的优选
二、 方药用半仿生提取法提取药材组合方式的优选
三、 方剂半仿生提取法提取液醇沉浓度的优选
四、 方剂四种方法提取液的比较
(一) 指标成分的比较
(二) 主要药效和毒性比较
五、 综合评判确定方剂有效成分提取时药材组合方式与提取工艺
第四节 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技术关键
一、 提取条件优选的设计是否科学
二、 评价提取效果的指标与方法是否可靠
(一) 指标成分的比较
(二) 主要药效学和毒性比较
第五节 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第六节 在中药研究中现状和问题
一、 现状
二、 半仿生的意义
三、 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第六章 动态提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基本原理
(二) 影响浸提的因素
第二节 浸提试剂
一、 常用的浸提溶剂
二、 浸提辅助剂
第三节 浸提方法
一、 常用浸提方法
(一) 煎煮法
(二) 渗漉法
(三) 回流法
(四) 水蒸气蒸馏法
(五)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六) 超声波提取技术
(七) 微波萃取法
(八) 半仿生提取法
二、 浸提工艺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动态提取的设备
一、 提取罐
二、 微倒锥形多能提取罐
三、 翻斗式提取罐
四、 搅拌式提取器
五、 连续提取器
第七章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大孔吸附树脂的结构与组成
二、 大孔吸附树脂的特性
(一) 孔的形态结构
(二) 孔的比表面积
(三) 孔径和孔径分布
(四) 孔体积
三、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分离原理
四、 大孔吸附树脂的类型和性能
(一) 非极性吸附树脂
(二) 中等极性吸附树脂
(三) 极性吸附树脂
(四) 强极性吸附树脂
五、 常用的大孔吸附树脂型号、生产企业和主要理化性质
六、 大孔吸附树脂的特点
(一) 应用范围广
(二) 理化性质稳定
(三) 分离性能优良
(四) 使用方便
(五) 溶剂用量少
(六) 可重复使用,降低成本
(七) 不足之处
七、 大孔吸附树脂的质量要求与质量评价
(一) 质量要求
(二) 质量评价
八、 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中药有效成分的因素
(一) 被分离成分性质
(二) 上样溶剂性质
(三) 上样溶液浓度
(四) 吸附流速
(五) 洗脱剂性质
(六) 洗脱流速
九、 当前国产大孔吸附树脂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分离技术要求
一、 了解大孔树脂结构和特性
二、 树脂的预处理与装柱
三、 树脂型号选择
(一)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分离
(二) 解离物与非解离物的分离
(三) 一般有机物与强水溶性物质的分离
(四) 键合分离
(五) 按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四、 药液的吸附
(一) 药液上柱前的预处理
(二) 吸附方式
(三) 泄漏曲线与吸附容量的考察
(四) 上样工艺条件的筛选
(五) 树脂的解吸附
(六) 树脂的再生
(七) 树脂的保存
第三节 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概况
一、 在中药制剂工艺中的应用
(一) 皂苷
(二) 黄酮
(三) 生物碱
(四) 其他类
(五) 中药复方
二、 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一) 皂苷
(二) 黄酮
(三) 其他成分
第四节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工艺考察
一、 仪器与试药
二、 树脂型号的选择
(一) 试验方法与结果
(二) 结论
三、 最大吸附量考察
(一) 试验方法与结果
(二) 结论
四、 上样工艺的正交考察
(一) 试验方法和结果
(二) 结论
五、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曲线
(一) 试验方法和结果
(二) 结论
六、 洗脱工艺的正交考察
(一) 方法
(二) 试验方法和结果
(三) 结论
七、 大孔树脂纯化富集最佳工艺验证
(一) 试验方法和结果
(二) 结论
八、 小结
第五节 大孔树脂的应用前景
第八章 膜分离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膜分离的原理
二、 膜的分类
(一) 按膜的材料分类
(二) 按膜的形态结构分类
(三) 按膜的用途分类
(四) 按膜的作用机制分类
三、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第二节 膜材料
一、 高聚物膜材料
(一) 高聚物的基本特征
(二) 高聚物膜材料
二、 无机膜
(一) 无机分离膜的特点
(二) 无机分离膜及其制法
(三) 无机分离膜的应用
第三节 膜分离装置与工艺
一、 膜组件的主要形式
(一) 板框式
(二) 圆管式
(三) 螺旋卷式
(四) 中空纤维式
二、 膜分离操作模型
(一) 无流动操作
(二) 错流(切向流)操作
第四节 膜分离在中药研究中的模式
一、 反渗透
二、 纳滤
三、 超滤
四、 微孔滤过
(一) 微孔滤膜的形态结构
(二) 微孔滤膜的截留机制
(三) 微孔滤膜的主要特征
(四) 微孔滤膜的性能测定
五、 透析
六、 电渗析
第五节 膜分离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工艺用水的制备
二、 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二) 在制备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
(三) 超滤在生产中药口服液的应用
(四) 膜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其他应用
(五) 膜分离技术制备补肾壮阳酒工艺研究
第六节 膜分离在中药研究中现状和问题
一、 膜分离的现状
(一) 研究与开发
(二) 生产与应用
二、 膜分离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一) 膜分离领域存在的问题
(二) 膜分离应考虑的问题
(三) 对策
第九章 分子蒸馏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分子蒸馏的原理
(一) 分子运动自由程
(二) 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
(三) 分子蒸发速率及处理量
(四) 分离因数
(五) 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
二、 分子蒸馏必要的条件
三、 分子蒸馏技术的应用原则
四、 影响分子蒸馏的影响因素
五、 分子蒸馏的特点
(一) 分子蒸馏的操作温度较低
(二) 蒸馏压强低
(三) 物料受热时间短
(四) 物料分离效率高
(五) 适用于不同组分分子平均自由程相差较大的分离
(六) 不可逆性
(七) 没有沸腾,鼓泡现象
(八) 蒸馏液膜薄,传热效果高
六、 分子蒸馏的优点
七、 分子蒸馏技术的局限性
(一) 生产能力方面的局限性
(二) 设备投资方面的局限性
第二节 分子蒸馏的设备
一、 概述
二、 分子蒸馏设备的主要种类
(一) 罐式分子蒸馏器
(二) 圆筒式分子蒸馏器
(三) 旋转式分子蒸馏器
(四) 降膜式和升膜式分子蒸馏器
(五) 刮膜式分子蒸馏器
(六) 离心式分子蒸馏器
第三节 分子蒸馏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在天然产物分离方面的应用
(一) 天然维生素的提纯
(二) 天然色素的提取和精制
(三) 天然植物精油的精制
(四) 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
(五) 羊毛脂的提取
(六) 天然抗氧化剂的生产
二、 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应用
(一) 川芎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二) 大蒜有效成分的分离
(三) 连翘挥发油的提取分离
(四) 干姜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
(五) 独活化学成分的提取
第四节 分子蒸馏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现状
一、 分子蒸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分子蒸馏器的设计研究
(二) 对分子蒸馏工艺的研究
(三) 对分子蒸馏基本理论的研究
(四) 对分子蒸馏数学分析模型的研究
(五) 操作参数
二、 我国分子蒸馏技术工业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三、 分子蒸馏发展的建议
四、 分子蒸馏技术的应用前景
第十章 吸附澄清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吸附澄清技术的作用原理
一、 中药水提液的存在状态
二、 吸附澄清技术的作用原理
(一) 凝聚作用
(二) 絮凝作用
(三) 增加悬浮液中粗颗粒的沉降速度
第三节 吸附澄清剂的技术特点
一、 中药传统水提醇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吸附澄清剂的技术特点
三、 吸附澄清剂的局限性
第四节 吸附澄清剂分类
一、 凝聚剂
(一) 有机酸/盐类
(二) 无机酸盐类
二、 絮凝剂
三、 其他
第五节 吸附澄清剂的影响因素
一、 吸附澄清剂的使用
二、 分散体系的性质
(一) 药液浓度
(二) 体系pH的影响
(三) 絮凝温度
三、 其他
(一) 沉淀时间
(二) 微粒的表面电荷
(三) 微粒的粒径
第六节 吸附澄清剂在中药中的应用实例
一、 壳聚糖澄清剂用于精制大青叶等中药浸提液的澄清效果研究
二、 吸附澄清剂对双黄连提取液的作用研究
(一) 絮凝剂加入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二) 絮凝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三) 体系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四) 搅拌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五) 醇沉工艺与天然絮凝剂壳聚糖絮凝的比较
三、 ZTCI+1天然澄清剂处理蚁宝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一) 改进后的生产工艺
(二) 澄清剂加入方法的确定
(三) 成品澄明度的考察
(四) 工艺验证
四、 不同精制工艺对四君子汤水提液多糖含量的影响
(一) 供试液的制备
(二)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三) 总多糖含量测定
五、 不同澄清剂对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澄清作用比较
(一) 澄清剂的配制
(二) 样品供试液的制备
(三)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四) 空白供试液的制备
(五) 色谱条件
(六) 芍药苷含量测定结果
六、 壳聚糖用于咳喘宁口服液澄清工艺的研究
(一) 仪器与试药
(二) 制备工艺
(三) 定性检查
(四) 含量测定
(五) 稳定性试验
(六)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双水相萃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双水相萃取体系的特点
(一) 萃取效率高
(二) 对有效成分的损害小
(三) 操作简便
(四) 选择性高
(五) 安全无毒
(六) 易于大生产
(七) 投资小,成本低
(八) 可起到浓缩的作用
二、 双水相体系
(一) 双水相的形成
(二) 双水相体系的形成机制
(三) 相图
(四) 常用的双水相体系
三、 双水相萃取的原理
(一) 双水相萃取的基本原理
(二) 影响物质分配平衡的因素
四、 双水相体系的热力学模型
第二节 双水相萃取的工艺流程
第三节 双水相萃取的应用
一、 天然植物药用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
二、 分离和提取各种蛋白质(酶)
三、 双水相电泳分离蛋白质
四、 提取抗生素和分离生物粒子
五、 温度诱导相分离
六、 表面活性剂双水相的应用
七、 稀有金属/贵金属分离
第四节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最新进展
一、 廉价双水相体系的开发
二、 新型双水相系统的开发
三、 亲和双水相萃取技术
四、 双水相萃取技术同其他技术集成化
五、 双水相萃取过程的开发
六、 双水相萃取相关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局限和展望
一、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局限
二、 双水相萃取的展望
第十二章 薄膜包衣技术
第一节 薄膜包衣的处方组成
一、 聚合物
(一) 纤维素类衍生物
(二) 丙烯酸树脂类聚合物
(三) 其他类
二、 增塑剂
三、 着色剂与遮光剂
四、 溶剂与介质
五、 其他
第二节 包衣原理
一、 薄膜包衣的过程
二、 薄膜形成机制
三、 包衣溶液的成膜原理
四、 水分散体的包衣原理
第三节 薄膜包衣方法及包衣设备
一、 滚转包衣法
二、 悬浮包衣法
第四节 薄膜包衣的性能评价
一、 外观检查
二、 渗透性质检查
三、 机械性质检查
四、 黏附性质检查
第五节 影响薄膜包衣质量的因素
一、 药物底物的性质
二、 薄膜包衣的处方
三、 包衣方法和操作条件
四、 包衣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 色差
(二) 孪生片
(三) 剥离
(四) 橘皮样粗糙
(五) 桥接
(六) 粘连
(七) 刻痕模糊
(八) 片面磨损
(九) 边角磨损
(十) 其他
五、 贮藏条件
第六节 薄膜包衣技术在中药固体制剂中的应用
一、 肠溶型聚丙烯酸树脂Ⅱ号、Ⅲ号的应用
二、 胃溶型聚丙烯酸树脂Ⅳ号的应用
三、 羟丙甲基纤维素与聚丙烯酸Ⅱ号、Ⅳ号树脂混合应用
四、 薄膜包衣预混剂的应用
五、 中药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第七节 中药制剂薄膜包衣中存在的问题
一、 特殊包衣设备
(一) 进风量小的包衣设备
(二) 混合效率差的包衣设备
二、 特殊包衣片心
(一) 附着力差的片心
(二) 耐磨性差的片心
(三) 流动性差的片心
(四) 硬度差的片心
(五) 对水分敏感的片心
三、 其他存在的问题
第十三章 微囊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囊心物和常用囊材
一、 囊心物
二、 囊材
(一) 天然高分子
(二) 半合成高分子
(三) 合成高分子
第三节 微囊制备
一、 物理化学法
(一) 相分离法
(二) 液中干燥法
二、 化学法
(一) 界面缩聚法
(二) 辐射化学法
三、 物理机械法
(一) 喷雾干燥法
(二) 喷雾冷凝法
(三) 锅包法
第四节 微囊的性质
一、 微囊的结构与大小
(一) 微囊的结构
(二) 微囊的大小
二、 微囊中药物的释放
(一) 释放的机制
(二) 影响释放的因素
第五节 微囊质量的评价
一、 微囊的囊形与大小
二、 微囊中药物溶出速度的测定
三、 微囊中药物的含量测定
第十四章 环糊精包合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包合物的分类
(一) 按包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类(Frank分类法)
(二) 按包合物的几何形状分类
二、 包合作用的原理和特点
(一) 分子结构及大小
(二) 包合物中主、客分子的比例
(三) 客分子的极性
第二节 包合材料
一、 环糊精
(一) 环糊精的结构
(二) 环糊精的性质
二、 环糊精衍生物
(一) 亲水性环糊精衍生物
(二) 疏水性环糊精衍生物
第三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一、 包合物制备前准备工作
(一) 资料收集
(二) 包合材料的选择
(三) 试验设计
二、 环糊精包合物制备方法
(一) 常用的包合方法
(二) 增强包合作用的方法
(三) 包合物常用的干燥方法及温度
(四) 优化包合工艺技术条件
第四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评定
一、 环糊精包合物的物相鉴定
(一) 显微镜法和电镜扫描法
(二) 相溶解度法
(三) 热分析法
(四) 薄层色谱法
(五)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六) 红外分光光度法
(七) 气相色谱法
(八) X-射线衍射法
(九) 核磁共振法
二、 包合物中药物成分的含量测定
三、 环糊精包合物毒理、药效学验证
四、 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考察
(一) 外观性状的考察
(二) 含量测定的考察
(三) 加速试验
(四) 光照试验
第五节 环糊精包合技术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
一、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
二、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三、 掩盖不良气味,减小药物刺激性,降低不良反应
四、 调节释药速度
五、 使液体药物粉末化,防止挥发性成分的逸散,便于制剂
六、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七、 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分析测定
八、 提高防腐剂防腐能力
第六节 对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安全性的探讨
第十五章 脂质体技术
第一节 脂质体的类型
一、 根据脂质体的组成和性能分类
二、 根据脂质体的结构与粒径进行分类
三、 根据脂质体荷电性分类
四、 根据用途和给药途径分类
第二节 中药脂质体制备技术
一、 薄膜法
(一) 薄膜-超声法
(二) 薄膜-振荡分散法
(三) 薄膜-匀化法
(四) 薄膜-挤压法
二、 逆相蒸发法
三、 熔融法
四、 前体脂质体法
五、 冷冻干燥法
(一) 冷冻干燥法
(二) 冻融法
(三) 干燥重组囊泡法
六、 注入法
第三节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
一、 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一) 形态观察
(二) 粒径及其分布
二、 包封率的测定
(一) 质量包封率
(二) 体积包封率
(三) 药脂包封比
三、 渗漏率
四、 体外释放
五、 体内评价
(一) 体内分布试验
(二) 药效学试验
(三) 应用实例
第四节 影响脂质体载体行为的因素
一、 双层脂膜的流动性
二、 表面电性和强度
三、 表面疏水性
四、 脂质体粒径
第五节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一、 作为注射用难溶性药物载体
二、 作为胞内给药载体
三、 作为缓释药物载体
四、 作为基因治疗载体
五、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六、 作为靶向制剂载体
(一) 天然靶向(被动靶向)
(二) 主动靶向
(三) 物理靶向
(四) 隔室靶向
七、 疫苗给药
八、 中药脂质体
第六节 脂质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 脂质体的稳定性
(一) 化学稳定性
(二) 物理稳定性
二、 灭菌
三、 包封率和载药量
四、 脂质体的靶向性
五、 中药脂质体的研究现状
第十六章 缓释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缓释制剂的分类
一、 按给药途径分类
(一) 经胃肠道给药的缓释制剂
(二) 不经胃肠道给药的缓释制剂
二、 按制备工艺分类
(一) 骨架缓释制剂
(二) 薄膜包衣缓释制剂
(三) 缓释乳剂
(四) 缓释微囊剂
(五) 注射用缓释制剂
(六) 缓释膜剂
(七) 其他缓释制剂
第三节 缓释制剂的原理
一、 溶出原理
二、 扩散原理
三、 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原理
四、 渗透压原理
五、 离子交换原理
第四节 缓释制剂的特点
一、 剂型特点
(一) 减少给药次数
(二) 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
(三) 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四) 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即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二、 临床应用特点
第五节 缓释制剂的设计
一、 药物的选择
二、 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 生物利用度的要求
(二) 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
三、 常用的缓释材料
四、 影响缓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一) 药物理化因素
(二) 生理因素
(三) 制剂因素
五、 中药缓释制剂设计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六节 缓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一、 骨架缓释片
(一) 不溶性骨架缓释片
(二) 生物溶蚀性骨架缓释片
(三) 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
二、 包衣缓释制剂
(一) 包衣材料溶液
(二) 包衣操作工艺
三、 胃内滞留片
(一) 胃内滞留片的组成与特性
(二) 胃内滞留片的药物特性
(三) 胃内滞留片的骨架材料和辅料
(四) 胃内滞留片的制备技术
(五) 提高漂浮力的措施
四、 生物黏附制剂
(一) 生物黏附制剂的特点
(二) 生物黏附制剂的黏附材料和辅料
(三) 生物黏附制剂的分类以及制备技术
五、 药树脂缓释片
六、 多层缓释片
第七节 中药缓释制剂的现存问题和展望
一、 中药缓释制剂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的深度不够
(二) 剂型比较单一
(三) 评价体系落后
二、 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策略
(一) 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
(二) 加强中药的分离纯化研究
(三) 借鉴现代药学理论
(四) 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和中药药动学理论
第十七章 控释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 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及缓释制剂的区别
(一) 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
(二) 控释制剂与缓释制剂比较
二、 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一) 控制药物溶出速度
(二) 控制药物扩散过程
(三) 溶出、溶蚀与扩散原理相结合
(四) 渗透压原理
(五) 离子交换作用
(六) 脉冲式和自调式控释技术
三、 控释制剂的种类
(一) 骨架型控释制剂
(二) 膜控释制剂
(三)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四) 脉冲式控释制剂
第二节 骨架型控释制剂
一、 骨架片
(一) 常用的骨架材料
(二) 使水溶性药物骨架片零级释放药物的方法
二、 胃内滞留片
(一) 胃内滞留片的释药原理
(二) 胃内滞留片的特点
(三) 适合于制成胃内滞留片的药物类型
(四) 影响胃内滞留性能的因素
三、 生物黏附制剂
(一) 生物黏附制剂的特点
(二) 生物黏附制剂的作用机制
(三) 生物黏附制剂常用材料
四、 骨架控释小丸
(一) 小丸剂的分类
(二) 小丸剂的特点
(三) 骨架小丸常用辅料
(四) 骨架小丸的释药机制
(五) 小丸的成型技术
第三节 膜控释制剂
一、 微孔膜包衣片
二、 膜控释小片
三、 肠溶膜控释片
四、 膜控释小丸
(一) 膜控小丸的分类
(二) 膜控小丸的释药机制
第四节 渗透泵型控释片
一、 渗透泵型控释片的分类及控释原理
(一) 单室泵型控释片
(二) 双室泵型控释片
二、 渗透泵型控释片的制备工艺
(一) 半透膜包衣材料的选择
(二) 渗透促进剂的选择
(三) 促渗透聚合物的选择
(四) 释药孔径的设计
第五节 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
一、 控释制剂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一) 释放介质的选择
(二) 介质pH的选择
(三) 介质离子强度
(四) 取样时间点与次数的设定
(五) 重现性与均一性试验
(六) 释药模型的拟合
二、 控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
(一) 关于体内外相关性的方法
(二) 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应采用的方法
第十八章 靶向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定义
二、 分类
(一) 按释药情况分类
(二) 按靶向传递机制分类
(三) 其他分类方法
三、 靶向制剂作用特点
(一) 靶向制剂的特征
(二) 靶向制剂的释药特点
四、 靶向制剂的作用机制
五、 靶向制剂的质量控制
第二节 靶向微球制剂
一、 概述
二、 靶向微球的释药特性
(一) 微球释药的影响因素
(二) 控制微球释放药物
三、 靶向微粒制剂常用的载体材料
(一) 天然高分子材料
(二) 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三) 合成高分子材料
四、 微球的制备
(一) 乳化分散法
(二) 凝聚法
(三) 聚合法
五、 微球制剂的质量评价
(一) 微粒大小和分布
(二) 微球的载药量与包封率
六、 微粒药物释放评价
(一) 膜扩散技术
(二) 动态透析技术
(三) 连续流动测定技术
(四) 定位取样技术
七、 载药微粒稳定性评价
八、 靶向微粒给药系统残留有机溶剂控制
(一) 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技术
(二) HPLC
九、 微粒给药系统的体内过程评价
十、 靶向微粒给药系统的有效性与毒性评价
十一、 应用实例
第三节 纳米粒
一、 概述
二、 制备纳米粒的载体
(一) 非生物降解材料
(二) 生物降解材料
三、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一) 乳化聚合法
(二) 天然高分子法
(三) 液中干燥法
四、 纳米粒的纯化方法
五、 纳米粒的灭菌方法
六、 应用举例
第四节 靶向乳剂
一、 概述
二、 靶向乳剂制备方法
(一) 处方的拟定
(二) 乳剂的制备
三、 靶向乳剂质量评价和稳定性
(一) 物理稳定性评价
(二) 乳剂的表面电荷
(三) pH值和药物含量测定
(四) 药物释放特性和靶向性评价
四、 应用举例
第五节 靶向脂质体
一、 定义
二、 分类
三、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四、 脂质体研究动态
(一) 脂质体在抗癌药物中的应用
(二) 脂质体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三) 脂质体作为免疫激活剂的应用
(四) 脂质体作为肝靶向制剂的载体
第六节 磁性靶向制剂
一、 定义
二、 常用制备方法
(一) 超细磁流体的制备
(二) 磁性微球的制备
(三) 磁性纳米粒制备方法
三、 质量控制
第七节 栓塞靶向制剂
一、 栓塞微球
二、 栓塞复乳
第十九章 口腔崩解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口腔崩解片的概念
二、 口腔崩解片的技术要求和特点
(一) 口腔崩解片的技术要求
(二) 口腔崩解片的特点
第二节 口腔崩解片的研制
一、 制造口腔崩解片常用的技术
(一) 喷雾干燥工艺
(二) 直接压片法
(三) 预处理法
(四) 闪流(flash flow)技术
(五) 其他技术
二、 辅料
三、 口腔崩解片的处方设计特点
四、 口腔崩解片的存在的问题
(一) 药物的剂量问题
(二) 药物的口感
(三) 制备工艺问题
五、 口腔崩解片的应用前景
第二十章 指纹图谱技术
第一节 指纹图谱的概述
一、 指纹图谱的概念
二、 指纹图谱的沿革及现状
(一) 指纹图谱的沿革
(二) 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
三、 指纹图谱的分类
(一) 接应用对象分类
(二) 按测定手段分类
四、 指纹图谱的发展
(一) 指纹图谱的发展阶段
(二) 指纹图谱信息化和知识化
(三) 指纹图谱的发展前景
五、 推行指纹图谱技术的意义
(一) 指纹图谱技术是GAP的必要条件,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是牵动中药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纽带
(二) 指纹图谱技术是GMP的要求,是当前带动中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技术
(三) 指纹图谱技术是GLP、GCP、GSP的前提,是保证中药功效、实现中药现代化的保证
(四) 指纹图谱技术是实现中药国际化的保证
六、 中药指纹图谱的认定
(一) 中药指纹图谱的基本特征
(二) 中药指纹图谱的评价
七、 影响指纹图谱特性的因素
(一) 中药指纹图谱的作用
(二) 中药指纹图谱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指纹图谱的要求与构建
一、 指纹图谱的要求
二、 指纹图谱的构建方法
(一) 光谱法
(二) 色谱法
(三) X射线衍射法(XRD)
(四) 热分析法(TA)
(五) 电泳法(EP)
(六) 色谱联用技术
(七) 分子生物学技术
三、 指纹图谱的数据处理
(一) 直观分析比较
(二) 量化数据比较
(三) 化学模式识别技术
(四) 化学计量学方法
(五) 计算机软件分析
四、 指纹图谱的构建程序
第三节 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要求
一、 样品的收集
二、 供试品的制备
(一) 取样
(二) 称样
(三) 制备
(四) 定容
(五) 放置
(六) 标签
三、 参照物的制备
(一) 参照物选择
(二) 参照物制备
四、 色谱条件的优选
(一) 色谱柱
(二) 流动相
(三) 检测器
五、 样品测试及方法学考察
六、 指纹图谱的建立
七、 指纹图谱的分析与评价
(一) 重要参数的建立
(二) 特征指纹的相似率与差异率
第四节 指纹图谱的计算机解析
一、 图谱信息获取
二、 图谱信息处理
(一) 模糊信息分析法
(二) 人工神经网络法
(三) 灰色关联聚类法
(四) 主成分分析
三、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一) 相似度计算方法与原理
(二) 相似度评价软件
第五节 百合指纹图谱的研究
一、 样品采集
二、 样品提取和色谱分析条件的确定
(一) 仪器与试药
(二) 试验方法及结果
三、 百合药材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
(一) 空白溶剂考察
(二) 稳定性试验
(三) 仪器精密度试验
(四) 重复性试验
四、 百合药材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不同样本的相似度比较
(一) 百合共有模式的建立
(二) 百合指纹图谱分区
(三) 不同产地百合样本的相似度比较
(四) 百合科不同药物比较研究
第六节 指纹图谱的应用前景
第二十一章 高速逆流色谱提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工作原理及特点
一、 工作原理
二、 特点
(一) 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好
(二) 操作过程简单,易掌握
(三) 分离效率高,制备量大
(四) 分辨率高,重现性好
(五) 样品回收率高
(六) 其他
第三节 逆流色谱的发展
第四节 高速逆流色谱仪器
第五节 影响色谱分离的因素
一、 溶剂体系
(一) 溶剂体系的分类
(二) 溶剂体系的选择和优化
二、 仪器操作因素
第六节 高速逆流色谱的应用
一、 在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分离中的应用
(一)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二) 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三)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离
(四) 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
(五) 萜类化合物的分离
(六) 皂苷类化合物的分离
(七) 多酚类化合物的分离
二、 在中药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第七节 展望
第二十二章 纳米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纳米药物的生物特性
(一) 纳米粒的靶向特性
(二) 纳米粒在生物系统中的释放特性
二、 纳米药物载体材料的选择
三、 纳米粒的载药量
(一) 药物的包封法
(二) 药物的吸附法
(三) 影响载药量的因素
四、 纳米粒的常用制备方法
(一) 无机物与金属纳米粒的制备技术
(二) 有机物纳米粒的制备技术
(三) 化学方法
(四) 机械方法
(五) 物理化学方法
第二节 微乳载药系统
一、 表面活性剂
(一)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二)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三)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四) 两性型表面活性剂
(五) 混合型表面活性剂
二、 微乳载药系统
(一) 微乳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
(二) 微乳的制备
(三) 影响微乳释药及吸收的因素
(四) 微乳的药学应用
第三节 聚合物纳米粒载药系统
一、 常用的聚合物
二、 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一) 乳化蒸发法
(二) 自乳化/溶剂扩散法
(三) 纳米沉积法
(四) 盐析及乳化扩散法
(五) 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纳米粒
(六) 聚合法
(七) 由亲水性聚合物制备纳米粒
(八) 聚合物胶束技术制备纳米粒
(九) 聚合物纳米粒凝胶
(十) 干燥法
(十一) 熔融法
三、 聚合物载药纳米粒的优点
第四节 脂质纳米粒
一、 固体脂质纳米粒
(一)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分类
(二)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三) 影响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的因素
二、 脂质体
(一) 脂质体的优点
(二) 脂质体的分类
(三) 长循环脂质体
(四) 免疫脂质体
第五节 分子凝胶载药系统
一、 概述
二、 凝胶因子的种类
三、 应用
第二十三章 喷雾干燥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喷雾干燥的基本原理
二、 喷雾干燥的工艺流程
三、 喷雾干燥的优缺点
(一) 喷雾干燥的优点
(二) 喷雾干燥的缺点
第二节 喷雾干燥设备
一、 空气加热系统
二、 雾化器
(一) 离心式雾化器
(二) 压力式雾化器
(三) 气流式雾化器
三、 干燥塔
四、 气固分离系统
第三节 喷雾干燥技术在中药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一、 喷雾干燥法对中药材浸膏干燥的应用
二、 喷雾干燥在挥发油包合技术中的应用
三、 喷雾干燥在微囊化技术中的应用
四、 喷雾干燥在中药制剂生产中的其他应用
第四节 喷雾干燥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 黏壁
(一) 黏壁的原因
(二) 黏壁清除方法
二、 干粉的吸湿与结块
三、 喷头堵塞
四、 袋滤器堵塞
五、 产品收率低,跑粉现象严重
第五节 喷雾干燥技术在中药制剂生产中的应用展望
第二十四章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第一节 冷冻干燥的原理及特点
一、 冷冻干燥的原理
二、 冷冻干燥技术特点
第二节 冷冻干燥设备和程序
一、 冷冻干燥设备的组成
(一) 干燥箱
(二) 冷凝器
(三) 真空系统
(四) 热传导系统
(五) 制冷系统
(六) 控制系统
二、 冷冻干燥程序
第三节 中药冻干剂配方的研究
一、 产品共熔点的测定
(一) 电阻法
(二) 作图法
二、 冻干支架剂的选择
第四节 冻干工艺的研究
一、 产品预冻
(一) 影响产品预冻的主要因素
(二) 冻干箱内预冻法和箱外预冻法
二、 升华干燥
(一) 干燥箱内的压强
(二) 冷凝器温度
(三) 产品温度
(四) 升华干燥的方法
三、 解析干燥
四、 冻干曲线的制定
(一) 制定冻干曲线要考虑下列因素
(二) 冻干曲线主要参数
五、 冻干后处理
六、 冻干工艺的验证
七、 冻干产品的质量分析
(一) 产品外观不饱满或萎缩成团块
(二) 突沸
(三) 含水量偏高
第五节 冷冻干燥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
一、 在制备注射用中药粉针剂中的应用
(一) 注射用西红花总苷粉针剂的研制
(二) 中药复方(红参、附子、枳实)粉针剂的制备
二、 在中药微粒制剂中的应用
(一) 丹参酮前体脂质体的制备
(二) 葫芦素毫微粒冻干剂的研究
(三) 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工艺的研究
三、 在中草药加工中的应用
四、 其他应用
第二十五章 中药细胞粉碎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中药细胞粉碎技术
二、 作用机制
(一) 中药细胞级粉碎对体内吸收的影响因素
(二) 中药细胞级粉碎在体内的吸收过程
三、 中药细胞级粉碎的特点
(一) 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高,生物利用度高
(二) 中药剂型多样化
(三) 降低服用量,节省中药资源
(四) 减小口服颗粒感
(五) 有利于保留生物活性成分,适用范围广
(六) 污染小,可提高微粉卫生学质量
第二节 质量控制
一、 粒径及其表征
二、 粒度、粒度分布及粒度的测量方法
(一) 显微镜法
(二) 筛分法
(三) 沉降法
(四) 电子传感器法
(五) 激光光散射法
三、 比表面积
四、 分散性
五、 表面自由能
六、 流动性
(一) 休止角
(二) 流速
七、 润湿性
第三节 设备
一、 机械冲击式粉碎机
(一) 结构及原理
(二) 机械冲击式粉碎机类型
(三) 举例
二、 振动磨
(一) 结构及原理
(二) 振动磨的类型
三、 气流粉碎机
(一) 工作原理
(二) 气流粉碎机的类型
(三) 举例
四、 球磨机
五、 搅拌磨
六、 其他
第四节 细胞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一、 外观性状
二、 含量变化
三、 体外溶出
四、 药效学研究
五、 临床疗效
六、 中药制剂生产
(一) 细胞级微粉应用于汤剂
(二) 细胞级微粉应用于丸、散剂
(三) 细胞级微粉应用于中药饮片
(四) 细胞级微粉应用于软膏剂
第五节 中药细胞粉碎存在的问题
一、 应注意的问题
二、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六节 中药细胞粉碎技术的展望
第二十六章 微波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微波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一、 微波萃取的原理
二、 微波萃取的方法与特点
(一) 微波萃取的一般操作步骤
(二) 微波萃取的特点
三、 微波萃取的影响因素
(一) 萃取剂
(二) 萃取时间和温度
(三) 试样水分或湿度
(四) 微波剂量
(五) 溶剂pH值
四、 微波萃取设备
(一) 小型微波萃取试验设备
(二) 微波低温萃取中试设备
(三) 微波真空萃取设备
(四) 微波动态萃取设备
(五) 连续式微波萃取设备
五、 微波技术用于中药有效成分辅助萃取的注意事项
六、 微波萃取技术应用举例
(一) 微波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的萃取中的应用
(二) 微波技术在中药复方煎煮中的应用
七、 微波技术用于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研究的评价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微波干燥技术
一、 微波干燥原理
二、 微波干燥的特点
(一) 微波干燥的优点
(二) 微波干燥的不足之处
三、 微波干燥的影响因素
(一) 微波剂量
(二) 作用时间
(三) 微波联用装置
四、 微波干燥设备
(一) 微波-热风干燥设备
(二) 微波-真空干燥设备
(三) 微波-冷冻干燥设备
(四) 微波-远红外线干燥设备
五、 微波干燥应用举例
(一) 用于药材干燥加工
(二) 用于中药制剂干燥加工
(三) 用于中药制剂水分测定
第四节 微波炮制技术
一、 微波炮制的原理
二、 微波炮制的特点
三、 微波炮制的应用
(一) 微波炮制的应用概况
(二) 微波炮制的应用举例
第二十七章 生物芯片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生物芯片的概念
二、 生物芯片的分类
(一) 按片基的类型分类
(二) 按工作原理分类
(三) 按分析过程分类
(四) 按芯片上微排列的探针种类分类
三、 生物芯片技术的特点
第二节 生物芯片的制备
一、 原位合成法
(一) 光引导原位合成法
(二) 打印原位合成法
(三) 分子印章原位合成法
二、 合成点样法
三、 杂交与信号产生
四、 信号检测
五、 数据分析
第三节 装置与工艺
一、 对载体的要求
二、 载体材料
三、 载体的活化
四、 制作芯片的常用工具
第四节 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上的应用
二、 在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三、 在中药新药研制中的应用
四、 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
五、 在中药毒理学中的研究
六、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品种鉴别中的应用
第五节 在中药研究中现状和问题
一、 现状
(一) 研究与开发
(二) 生产与应用
二、 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第二十八章 固体分散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固体分散体的特点
(一)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
(二)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三) 改善药物溶解性能
(四) 改变释药部位
(五) 可以使小剂量药物均匀化
(六) 不适宜量大的药物
(七) 易老化
二、 固体分散体的分类
(一) 按释药性能分类
(二) 按分散状态分类
第二节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一、 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辅料
(一) 水溶性载体
(二) 水不溶性载体
(三) 肠溶性载体
二、 载体选用原则与载体对形成固体分散体的影响
三、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一) 熔融法
(二) 溶剂法
(三) 溶剂熔融法
(四) 溶剂-喷雾干燥法
(五) 研磨法
第三节 固体分散技术的原理
一、 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原理
(一) 增加药物的分散度
(二) 药物的分散状态
(三) 形成高能状态
(四) 载体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
(五) 其他因素
二、 固体分散体的缓释原理
第四节 固体分散体的评价
一、 固体分散体的鉴别
(一) 热分析法
(二) 导数热重分析(DTG)
(三) X-射线衍射法
(四) 红外光谱测定法
(五) 显微镜法
(六) 溶出速率测定法
二、 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
第五节 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第六节 应用前景
第二十九章 中药乳化新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乳剂的基本特点
二、 乳剂的一般鉴别方法
三、 乳剂形成理论
(一) 定性理论
(二) 定量理论
第二节 乳化作用
一、 乳化剂
(一) 乳化剂的HLB值
(二) HLB值的测定和计算
(三) 乳化剂作用机制
(四) 乳化剂的种类
(五) 乳化剂的选择
二、 乳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一) 处方与相的准备
(二) 药物的加入方法
(三) 乳化剂的加入方法
(四) 乳化方法
(五) 乳剂制备的后处理
三、 乳化设备的选用
(一) 搅拌器
(二) 胶体磨
(三) 超声波乳化器
(四) 高速搅拌器
(五) 高压乳匀机
第三节 各类乳剂的制备技术及影响成乳的因素
一、 普通乳
(一) 定义及特点
(二) 形成机制
(三) 制备
(四) 影响成乳因素
二、 亚微乳
(一) 定义及特点
(二) 形成机制
(三) 制备
(四) 影响成乳因素
三、 复乳
(一) 定义及特点
(二) 制备
(三) 影响成乳因素
(四) 复乳的稳定性
四、 微乳
(一) 定义及特点
(二) 形成机制
(三) 制备
第四节 乳剂的性质
一、 流变性
二、 乳滴表面的电学性质
三、 液晶相与膜的结构与性质
四、 稳定性
(一) 乳剂稳定性破坏的表现
(二) 破坏速度过程
(三) 乳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五、 释药特性、吸收与靶向性
(一) 释药机制
(二) 释药模型
(三) 吸收特性
(四) 影响乳剂释药特性与靶向性的因素
第五节 乳剂质量评价
一、 稳定性评价
(一) 乳剂分层现象的观察
(二) 乳剂中药物含量的测定
(三) 粒径分布测定
(四) 温度法
(五) 电导法
(六) pH值
(七) 稳定指数法
二、 乳滴的表面电荷
三、 药物释放特性和靶向性评价
(一) 体外释药的动力学试验
(二) 体内释药评价
(三) 靶向性评价
第三十章 消毒与灭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灭菌参数
一、 D值
二、 Z值
三、 F值
四、 F〓值
第三节 物理灭菌法
一、 热力灭菌法
(一) 热力灭菌的原理
(二) 干热灭菌法
(三) 湿热灭菌法
二、 过滤灭菌法
三、 紫外线灭菌法
(一) 影响紫外线灭菌的因素
(二) 适用范围
(三) 使用紫外线灭菌时注意事项
四、 微波灭菌法
五、 辐射灭菌法
六、 其他灭菌新技术
(一) 等离子体灭菌
(二) 强光脉冲波技术
第四节 化学灭菌法
一、 气体灭菌法
(一) 环氧乙烷
(二) 过氧化氢
(三) 甲醛
(四) 其他
二、 药液灭菌法
第一章 绪论
一、 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
(一) 我国古代制药技术的发展概况
(二) 现代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概况
二、 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应用概况
(一) 提取新技术
(二) 分离纯化新技术
(三) 成型新技术
(四) 其他新技术
三、 中药新技术的前景和展望
第二章 高通量筛选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高通量筛选的基本原理
(一) 样品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二) 对酶活性的影响
(三) 对细胞的作用
二、 高通量筛选的特点
第二节 高通量筛选的仪器设备
一、 样品处理自动化设备
二、 药物筛选自动化操作设备
(一) 高通量药物筛选自动化操作设备的组成
(二) 计算机控制与程序编写
三、 高通量药物筛选检测仪器
(一) 检测探头
(二) 光源系统
(三) 适用试验载体
(四) 机器人对接
(五) 检测速度
(六) 操作功能
(七) 微板识别
(八) 温度控制
(九) 数据处理功能
四、 相关配套设备
第三节 高通量筛选和G-蛋白偶联受体
一、 高通量药物筛选
(一) 药物筛选模型
(二) 高通量的样品库
(三) 自动化工作站
(四) 高效率的数据处理系统
二、 G-蛋白偶联受体
(一) G-蛋白偶联受体是高通量筛选的重要药靶
(二) G-蛋白偶联受体的高通量筛选
第四节 高通量筛选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中药提取库
(一) 中药的选择
(二) 中药的提取
二、 Neuromedin U 2受体激动剂的高通量筛选
(一) 仪器
(二) 药品与试剂
(三) 试验方法
(四) 试验结果
第五节 高通量筛选在中药研究中的现状和问题
一、 高通量筛选在中药研究中的现状
(一) 化学多样性
(二) 建立化合物库
二、 高通量筛选在中药研究中前景和问题
第三章 超临界萃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超临界萃取的原理
二、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三、 超临界萃取的过程
四、 影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主要因素
(一) 物料颗粒的大小
(二) 萃取压力的影响
(三) 萃取温度的影响
(四) 二氧化碳流量的影响
(五) 夹带剂的选择
(六) 传质性能的改善
(七) 萃取时间
五、 超临界萃取的特点
(一) 超临界萃取的优点
(二) 超临界萃取的局限性
第二节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工艺流程
一、 常规萃取
二、 含夹带剂萃取
三、 超临界喷射萃取流程
四、 等温法流程
五、 等压法流程
六、 吸附法流程
七、 多级降压解析流程
八、 超临界二氧化碳精馏流程
第三节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中草药有效成分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一) 用于含挥发油等挥发性成分中药
(二) 用于含生物碱类化学成分中药
(三) 用于含黄酮类和有机酚酸类成分的中药
(四) 用于含苷类及萜类成分的中药
(五) 香豆索和木脂索的萃取
(六) 醌及其衍生物的萃取
(七) 用于含重金属的成分的中药
(八) 用于农药残留量的成分
二、 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三、 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四、 超临界萃取技术从海洋生物中萃取药物及原料
(一) 从海洋生物的脂肪中萃取EPA和DHA
(二) 从海洋生物中萃取β-胡萝卜素
五、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丹参酮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试验过程
第四节 中药现代化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
一、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二、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在中草药产业化上所面临的挑战
(一) 产品的选择
(二)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装置的萃取釜
(三)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装置的规模
(四) 装置的清洗
三、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药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 要重视药政,不要盲目应用
(二) 有效成分的选择
(三) 不要以少数几个指标性成分作为萃取的判断
(四) 不应忽略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的特点
(五) 不应忽视中药生产的GMP要求
(六)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的产业化问题
四、 关于中药工艺路线的设计方法
(一) 工艺集成
(二)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中夹带剂的使用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系的应用
(三) 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设计
(四) 关于中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结果评价方法
五、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操作中的常见故障
六、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应用的前景和趋势
第四章 酶提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酶提取的应用历史
二、 酶提取的原理
三、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
(一) 高效性
(二) 专一性
(三) 提取率高
(四) 其他优点
第二节 中药制剂研究中常用的酶
一、 纤维素酶
二、 半纤维素酶
三、 果胶酶
第三节 影响酶提取效率的因素
一、 酶本身的因素
(一) 酶的种类
(二) 酶复合物的组分及其比例
(三) 酶活性
(四) 反应温度
(五) 酸碱度
(六) 水分
(七) 光线
(八) 金属离子
(九) 微生物
二、 处理对象的因素
(一) 酶与底物的相对浓度
(二) 底物的状态
(三) 底物中的物质
三、 酶解工艺的因素
第四节 酶提取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利用酶技术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二、 利用酶技术体内增加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含量
三、 利用酶技术体外提高中药微量有效活性成分的转化
四、 纤维素酶在葛根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
(一) 材料与药品
(二) 方法与结果
第五节 酶提取在中药研究中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一、 酶提取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二、 酶提取的发展前景
第五章 半仿生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半仿生技术的概念
二、 半仿生技术的特点
第二节 半仿生中药筛选系统
一、 反应器的原理及构造
二、 软件控制
三、 硬件控制
四、 验证实验
第三节 半仿生技术的操作流程
一、 方药用半仿生提取法提取条件的优选
二、 方药用半仿生提取法提取药材组合方式的优选
三、 方剂半仿生提取法提取液醇沉浓度的优选
四、 方剂四种方法提取液的比较
(一) 指标成分的比较
(二) 主要药效和毒性比较
五、 综合评判确定方剂有效成分提取时药材组合方式与提取工艺
第四节 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技术关键
一、 提取条件优选的设计是否科学
二、 评价提取效果的指标与方法是否可靠
(一) 指标成分的比较
(二) 主要药效学和毒性比较
第五节 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第六节 在中药研究中现状和问题
一、 现状
二、 半仿生的意义
三、 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第六章 动态提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基本原理
(二) 影响浸提的因素
第二节 浸提试剂
一、 常用的浸提溶剂
二、 浸提辅助剂
第三节 浸提方法
一、 常用浸提方法
(一) 煎煮法
(二) 渗漉法
(三) 回流法
(四) 水蒸气蒸馏法
(五)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六) 超声波提取技术
(七) 微波萃取法
(八) 半仿生提取法
二、 浸提工艺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动态提取的设备
一、 提取罐
二、 微倒锥形多能提取罐
三、 翻斗式提取罐
四、 搅拌式提取器
五、 连续提取器
第七章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大孔吸附树脂的结构与组成
二、 大孔吸附树脂的特性
(一) 孔的形态结构
(二) 孔的比表面积
(三) 孔径和孔径分布
(四) 孔体积
三、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分离原理
四、 大孔吸附树脂的类型和性能
(一) 非极性吸附树脂
(二) 中等极性吸附树脂
(三) 极性吸附树脂
(四) 强极性吸附树脂
五、 常用的大孔吸附树脂型号、生产企业和主要理化性质
六、 大孔吸附树脂的特点
(一) 应用范围广
(二) 理化性质稳定
(三) 分离性能优良
(四) 使用方便
(五) 溶剂用量少
(六) 可重复使用,降低成本
(七) 不足之处
七、 大孔吸附树脂的质量要求与质量评价
(一) 质量要求
(二) 质量评价
八、 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中药有效成分的因素
(一) 被分离成分性质
(二) 上样溶剂性质
(三) 上样溶液浓度
(四) 吸附流速
(五) 洗脱剂性质
(六) 洗脱流速
九、 当前国产大孔吸附树脂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分离技术要求
一、 了解大孔树脂结构和特性
二、 树脂的预处理与装柱
三、 树脂型号选择
(一)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分离
(二) 解离物与非解离物的分离
(三) 一般有机物与强水溶性物质的分离
(四) 键合分离
(五) 按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四、 药液的吸附
(一) 药液上柱前的预处理
(二) 吸附方式
(三) 泄漏曲线与吸附容量的考察
(四) 上样工艺条件的筛选
(五) 树脂的解吸附
(六) 树脂的再生
(七) 树脂的保存
第三节 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概况
一、 在中药制剂工艺中的应用
(一) 皂苷
(二) 黄酮
(三) 生物碱
(四) 其他类
(五) 中药复方
二、 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一) 皂苷
(二) 黄酮
(三) 其他成分
第四节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工艺考察
一、 仪器与试药
二、 树脂型号的选择
(一) 试验方法与结果
(二) 结论
三、 最大吸附量考察
(一) 试验方法与结果
(二) 结论
四、 上样工艺的正交考察
(一) 试验方法和结果
(二) 结论
五、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曲线
(一) 试验方法和结果
(二) 结论
六、 洗脱工艺的正交考察
(一) 方法
(二) 试验方法和结果
(三) 结论
七、 大孔树脂纯化富集最佳工艺验证
(一) 试验方法和结果
(二) 结论
八、 小结
第五节 大孔树脂的应用前景
第八章 膜分离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膜分离的原理
二、 膜的分类
(一) 按膜的材料分类
(二) 按膜的形态结构分类
(三) 按膜的用途分类
(四) 按膜的作用机制分类
三、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第二节 膜材料
一、 高聚物膜材料
(一) 高聚物的基本特征
(二) 高聚物膜材料
二、 无机膜
(一) 无机分离膜的特点
(二) 无机分离膜及其制法
(三) 无机分离膜的应用
第三节 膜分离装置与工艺
一、 膜组件的主要形式
(一) 板框式
(二) 圆管式
(三) 螺旋卷式
(四) 中空纤维式
二、 膜分离操作模型
(一) 无流动操作
(二) 错流(切向流)操作
第四节 膜分离在中药研究中的模式
一、 反渗透
二、 纳滤
三、 超滤
四、 微孔滤过
(一) 微孔滤膜的形态结构
(二) 微孔滤膜的截留机制
(三) 微孔滤膜的主要特征
(四) 微孔滤膜的性能测定
五、 透析
六、 电渗析
第五节 膜分离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工艺用水的制备
二、 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二) 在制备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
(三) 超滤在生产中药口服液的应用
(四) 膜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其他应用
(五) 膜分离技术制备补肾壮阳酒工艺研究
第六节 膜分离在中药研究中现状和问题
一、 膜分离的现状
(一) 研究与开发
(二) 生产与应用
二、 膜分离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一) 膜分离领域存在的问题
(二) 膜分离应考虑的问题
(三) 对策
第九章 分子蒸馏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分子蒸馏的原理
(一) 分子运动自由程
(二) 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
(三) 分子蒸发速率及处理量
(四) 分离因数
(五) 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
二、 分子蒸馏必要的条件
三、 分子蒸馏技术的应用原则
四、 影响分子蒸馏的影响因素
五、 分子蒸馏的特点
(一) 分子蒸馏的操作温度较低
(二) 蒸馏压强低
(三) 物料受热时间短
(四) 物料分离效率高
(五) 适用于不同组分分子平均自由程相差较大的分离
(六) 不可逆性
(七) 没有沸腾,鼓泡现象
(八) 蒸馏液膜薄,传热效果高
六、 分子蒸馏的优点
七、 分子蒸馏技术的局限性
(一) 生产能力方面的局限性
(二) 设备投资方面的局限性
第二节 分子蒸馏的设备
一、 概述
二、 分子蒸馏设备的主要种类
(一) 罐式分子蒸馏器
(二) 圆筒式分子蒸馏器
(三) 旋转式分子蒸馏器
(四) 降膜式和升膜式分子蒸馏器
(五) 刮膜式分子蒸馏器
(六) 离心式分子蒸馏器
第三节 分子蒸馏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在天然产物分离方面的应用
(一) 天然维生素的提纯
(二) 天然色素的提取和精制
(三) 天然植物精油的精制
(四) 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
(五) 羊毛脂的提取
(六) 天然抗氧化剂的生产
二、 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应用
(一) 川芎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二) 大蒜有效成分的分离
(三) 连翘挥发油的提取分离
(四) 干姜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
(五) 独活化学成分的提取
第四节 分子蒸馏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现状
一、 分子蒸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分子蒸馏器的设计研究
(二) 对分子蒸馏工艺的研究
(三) 对分子蒸馏基本理论的研究
(四) 对分子蒸馏数学分析模型的研究
(五) 操作参数
二、 我国分子蒸馏技术工业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三、 分子蒸馏发展的建议
四、 分子蒸馏技术的应用前景
第十章 吸附澄清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吸附澄清技术的作用原理
一、 中药水提液的存在状态
二、 吸附澄清技术的作用原理
(一) 凝聚作用
(二) 絮凝作用
(三) 增加悬浮液中粗颗粒的沉降速度
第三节 吸附澄清剂的技术特点
一、 中药传统水提醇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吸附澄清剂的技术特点
三、 吸附澄清剂的局限性
第四节 吸附澄清剂分类
一、 凝聚剂
(一) 有机酸/盐类
(二) 无机酸盐类
二、 絮凝剂
三、 其他
第五节 吸附澄清剂的影响因素
一、 吸附澄清剂的使用
二、 分散体系的性质
(一) 药液浓度
(二) 体系pH的影响
(三) 絮凝温度
三、 其他
(一) 沉淀时间
(二) 微粒的表面电荷
(三) 微粒的粒径
第六节 吸附澄清剂在中药中的应用实例
一、 壳聚糖澄清剂用于精制大青叶等中药浸提液的澄清效果研究
二、 吸附澄清剂对双黄连提取液的作用研究
(一) 絮凝剂加入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二) 絮凝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三) 体系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四) 搅拌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五) 醇沉工艺与天然絮凝剂壳聚糖絮凝的比较
三、 ZTCI+1天然澄清剂处理蚁宝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一) 改进后的生产工艺
(二) 澄清剂加入方法的确定
(三) 成品澄明度的考察
(四) 工艺验证
四、 不同精制工艺对四君子汤水提液多糖含量的影响
(一) 供试液的制备
(二)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三) 总多糖含量测定
五、 不同澄清剂对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澄清作用比较
(一) 澄清剂的配制
(二) 样品供试液的制备
(三)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四) 空白供试液的制备
(五) 色谱条件
(六) 芍药苷含量测定结果
六、 壳聚糖用于咳喘宁口服液澄清工艺的研究
(一) 仪器与试药
(二) 制备工艺
(三) 定性检查
(四) 含量测定
(五) 稳定性试验
(六)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双水相萃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双水相萃取体系的特点
(一) 萃取效率高
(二) 对有效成分的损害小
(三) 操作简便
(四) 选择性高
(五) 安全无毒
(六) 易于大生产
(七) 投资小,成本低
(八) 可起到浓缩的作用
二、 双水相体系
(一) 双水相的形成
(二) 双水相体系的形成机制
(三) 相图
(四) 常用的双水相体系
三、 双水相萃取的原理
(一) 双水相萃取的基本原理
(二) 影响物质分配平衡的因素
四、 双水相体系的热力学模型
第二节 双水相萃取的工艺流程
第三节 双水相萃取的应用
一、 天然植物药用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
二、 分离和提取各种蛋白质(酶)
三、 双水相电泳分离蛋白质
四、 提取抗生素和分离生物粒子
五、 温度诱导相分离
六、 表面活性剂双水相的应用
七、 稀有金属/贵金属分离
第四节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最新进展
一、 廉价双水相体系的开发
二、 新型双水相系统的开发
三、 亲和双水相萃取技术
四、 双水相萃取技术同其他技术集成化
五、 双水相萃取过程的开发
六、 双水相萃取相关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局限和展望
一、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局限
二、 双水相萃取的展望
第十二章 薄膜包衣技术
第一节 薄膜包衣的处方组成
一、 聚合物
(一) 纤维素类衍生物
(二) 丙烯酸树脂类聚合物
(三) 其他类
二、 增塑剂
三、 着色剂与遮光剂
四、 溶剂与介质
五、 其他
第二节 包衣原理
一、 薄膜包衣的过程
二、 薄膜形成机制
三、 包衣溶液的成膜原理
四、 水分散体的包衣原理
第三节 薄膜包衣方法及包衣设备
一、 滚转包衣法
二、 悬浮包衣法
第四节 薄膜包衣的性能评价
一、 外观检查
二、 渗透性质检查
三、 机械性质检查
四、 黏附性质检查
第五节 影响薄膜包衣质量的因素
一、 药物底物的性质
二、 薄膜包衣的处方
三、 包衣方法和操作条件
四、 包衣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 色差
(二) 孪生片
(三) 剥离
(四) 橘皮样粗糙
(五) 桥接
(六) 粘连
(七) 刻痕模糊
(八) 片面磨损
(九) 边角磨损
(十) 其他
五、 贮藏条件
第六节 薄膜包衣技术在中药固体制剂中的应用
一、 肠溶型聚丙烯酸树脂Ⅱ号、Ⅲ号的应用
二、 胃溶型聚丙烯酸树脂Ⅳ号的应用
三、 羟丙甲基纤维素与聚丙烯酸Ⅱ号、Ⅳ号树脂混合应用
四、 薄膜包衣预混剂的应用
五、 中药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第七节 中药制剂薄膜包衣中存在的问题
一、 特殊包衣设备
(一) 进风量小的包衣设备
(二) 混合效率差的包衣设备
二、 特殊包衣片心
(一) 附着力差的片心
(二) 耐磨性差的片心
(三) 流动性差的片心
(四) 硬度差的片心
(五) 对水分敏感的片心
三、 其他存在的问题
第十三章 微囊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囊心物和常用囊材
一、 囊心物
二、 囊材
(一) 天然高分子
(二) 半合成高分子
(三) 合成高分子
第三节 微囊制备
一、 物理化学法
(一) 相分离法
(二) 液中干燥法
二、 化学法
(一) 界面缩聚法
(二) 辐射化学法
三、 物理机械法
(一) 喷雾干燥法
(二) 喷雾冷凝法
(三) 锅包法
第四节 微囊的性质
一、 微囊的结构与大小
(一) 微囊的结构
(二) 微囊的大小
二、 微囊中药物的释放
(一) 释放的机制
(二) 影响释放的因素
第五节 微囊质量的评价
一、 微囊的囊形与大小
二、 微囊中药物溶出速度的测定
三、 微囊中药物的含量测定
第十四章 环糊精包合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包合物的分类
(一) 按包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类(Frank分类法)
(二) 按包合物的几何形状分类
二、 包合作用的原理和特点
(一) 分子结构及大小
(二) 包合物中主、客分子的比例
(三) 客分子的极性
第二节 包合材料
一、 环糊精
(一) 环糊精的结构
(二) 环糊精的性质
二、 环糊精衍生物
(一) 亲水性环糊精衍生物
(二) 疏水性环糊精衍生物
第三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一、 包合物制备前准备工作
(一) 资料收集
(二) 包合材料的选择
(三) 试验设计
二、 环糊精包合物制备方法
(一) 常用的包合方法
(二) 增强包合作用的方法
(三) 包合物常用的干燥方法及温度
(四) 优化包合工艺技术条件
第四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评定
一、 环糊精包合物的物相鉴定
(一) 显微镜法和电镜扫描法
(二) 相溶解度法
(三) 热分析法
(四) 薄层色谱法
(五)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六) 红外分光光度法
(七) 气相色谱法
(八) X-射线衍射法
(九) 核磁共振法
二、 包合物中药物成分的含量测定
三、 环糊精包合物毒理、药效学验证
四、 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考察
(一) 外观性状的考察
(二) 含量测定的考察
(三) 加速试验
(四) 光照试验
第五节 环糊精包合技术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
一、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
二、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三、 掩盖不良气味,减小药物刺激性,降低不良反应
四、 调节释药速度
五、 使液体药物粉末化,防止挥发性成分的逸散,便于制剂
六、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七、 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分析测定
八、 提高防腐剂防腐能力
第六节 对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安全性的探讨
第十五章 脂质体技术
第一节 脂质体的类型
一、 根据脂质体的组成和性能分类
二、 根据脂质体的结构与粒径进行分类
三、 根据脂质体荷电性分类
四、 根据用途和给药途径分类
第二节 中药脂质体制备技术
一、 薄膜法
(一) 薄膜-超声法
(二) 薄膜-振荡分散法
(三) 薄膜-匀化法
(四) 薄膜-挤压法
二、 逆相蒸发法
三、 熔融法
四、 前体脂质体法
五、 冷冻干燥法
(一) 冷冻干燥法
(二) 冻融法
(三) 干燥重组囊泡法
六、 注入法
第三节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
一、 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一) 形态观察
(二) 粒径及其分布
二、 包封率的测定
(一) 质量包封率
(二) 体积包封率
(三) 药脂包封比
三、 渗漏率
四、 体外释放
五、 体内评价
(一) 体内分布试验
(二) 药效学试验
(三) 应用实例
第四节 影响脂质体载体行为的因素
一、 双层脂膜的流动性
二、 表面电性和强度
三、 表面疏水性
四、 脂质体粒径
第五节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一、 作为注射用难溶性药物载体
二、 作为胞内给药载体
三、 作为缓释药物载体
四、 作为基因治疗载体
五、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六、 作为靶向制剂载体
(一) 天然靶向(被动靶向)
(二) 主动靶向
(三) 物理靶向
(四) 隔室靶向
七、 疫苗给药
八、 中药脂质体
第六节 脂质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 脂质体的稳定性
(一) 化学稳定性
(二) 物理稳定性
二、 灭菌
三、 包封率和载药量
四、 脂质体的靶向性
五、 中药脂质体的研究现状
第十六章 缓释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缓释制剂的分类
一、 按给药途径分类
(一) 经胃肠道给药的缓释制剂
(二) 不经胃肠道给药的缓释制剂
二、 按制备工艺分类
(一) 骨架缓释制剂
(二) 薄膜包衣缓释制剂
(三) 缓释乳剂
(四) 缓释微囊剂
(五) 注射用缓释制剂
(六) 缓释膜剂
(七) 其他缓释制剂
第三节 缓释制剂的原理
一、 溶出原理
二、 扩散原理
三、 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原理
四、 渗透压原理
五、 离子交换原理
第四节 缓释制剂的特点
一、 剂型特点
(一) 减少给药次数
(二) 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
(三) 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四) 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即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二、 临床应用特点
第五节 缓释制剂的设计
一、 药物的选择
二、 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 生物利用度的要求
(二) 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
三、 常用的缓释材料
四、 影响缓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一) 药物理化因素
(二) 生理因素
(三) 制剂因素
五、 中药缓释制剂设计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六节 缓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一、 骨架缓释片
(一) 不溶性骨架缓释片
(二) 生物溶蚀性骨架缓释片
(三) 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
二、 包衣缓释制剂
(一) 包衣材料溶液
(二) 包衣操作工艺
三、 胃内滞留片
(一) 胃内滞留片的组成与特性
(二) 胃内滞留片的药物特性
(三) 胃内滞留片的骨架材料和辅料
(四) 胃内滞留片的制备技术
(五) 提高漂浮力的措施
四、 生物黏附制剂
(一) 生物黏附制剂的特点
(二) 生物黏附制剂的黏附材料和辅料
(三) 生物黏附制剂的分类以及制备技术
五、 药树脂缓释片
六、 多层缓释片
第七节 中药缓释制剂的现存问题和展望
一、 中药缓释制剂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的深度不够
(二) 剂型比较单一
(三) 评价体系落后
二、 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策略
(一) 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
(二) 加强中药的分离纯化研究
(三) 借鉴现代药学理论
(四) 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和中药药动学理论
第十七章 控释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 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及缓释制剂的区别
(一) 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
(二) 控释制剂与缓释制剂比较
二、 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一) 控制药物溶出速度
(二) 控制药物扩散过程
(三) 溶出、溶蚀与扩散原理相结合
(四) 渗透压原理
(五) 离子交换作用
(六) 脉冲式和自调式控释技术
三、 控释制剂的种类
(一) 骨架型控释制剂
(二) 膜控释制剂
(三)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四) 脉冲式控释制剂
第二节 骨架型控释制剂
一、 骨架片
(一) 常用的骨架材料
(二) 使水溶性药物骨架片零级释放药物的方法
二、 胃内滞留片
(一) 胃内滞留片的释药原理
(二) 胃内滞留片的特点
(三) 适合于制成胃内滞留片的药物类型
(四) 影响胃内滞留性能的因素
三、 生物黏附制剂
(一) 生物黏附制剂的特点
(二) 生物黏附制剂的作用机制
(三) 生物黏附制剂常用材料
四、 骨架控释小丸
(一) 小丸剂的分类
(二) 小丸剂的特点
(三) 骨架小丸常用辅料
(四) 骨架小丸的释药机制
(五) 小丸的成型技术
第三节 膜控释制剂
一、 微孔膜包衣片
二、 膜控释小片
三、 肠溶膜控释片
四、 膜控释小丸
(一) 膜控小丸的分类
(二) 膜控小丸的释药机制
第四节 渗透泵型控释片
一、 渗透泵型控释片的分类及控释原理
(一) 单室泵型控释片
(二) 双室泵型控释片
二、 渗透泵型控释片的制备工艺
(一) 半透膜包衣材料的选择
(二) 渗透促进剂的选择
(三) 促渗透聚合物的选择
(四) 释药孔径的设计
第五节 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
一、 控释制剂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一) 释放介质的选择
(二) 介质pH的选择
(三) 介质离子强度
(四) 取样时间点与次数的设定
(五) 重现性与均一性试验
(六) 释药模型的拟合
二、 控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
(一) 关于体内外相关性的方法
(二) 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应采用的方法
第十八章 靶向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定义
二、 分类
(一) 按释药情况分类
(二) 按靶向传递机制分类
(三) 其他分类方法
三、 靶向制剂作用特点
(一) 靶向制剂的特征
(二) 靶向制剂的释药特点
四、 靶向制剂的作用机制
五、 靶向制剂的质量控制
第二节 靶向微球制剂
一、 概述
二、 靶向微球的释药特性
(一) 微球释药的影响因素
(二) 控制微球释放药物
三、 靶向微粒制剂常用的载体材料
(一) 天然高分子材料
(二) 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三) 合成高分子材料
四、 微球的制备
(一) 乳化分散法
(二) 凝聚法
(三) 聚合法
五、 微球制剂的质量评价
(一) 微粒大小和分布
(二) 微球的载药量与包封率
六、 微粒药物释放评价
(一) 膜扩散技术
(二) 动态透析技术
(三) 连续流动测定技术
(四) 定位取样技术
七、 载药微粒稳定性评价
八、 靶向微粒给药系统残留有机溶剂控制
(一) 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技术
(二) HPLC
九、 微粒给药系统的体内过程评价
十、 靶向微粒给药系统的有效性与毒性评价
十一、 应用实例
第三节 纳米粒
一、 概述
二、 制备纳米粒的载体
(一) 非生物降解材料
(二) 生物降解材料
三、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一) 乳化聚合法
(二) 天然高分子法
(三) 液中干燥法
四、 纳米粒的纯化方法
五、 纳米粒的灭菌方法
六、 应用举例
第四节 靶向乳剂
一、 概述
二、 靶向乳剂制备方法
(一) 处方的拟定
(二) 乳剂的制备
三、 靶向乳剂质量评价和稳定性
(一) 物理稳定性评价
(二) 乳剂的表面电荷
(三) pH值和药物含量测定
(四) 药物释放特性和靶向性评价
四、 应用举例
第五节 靶向脂质体
一、 定义
二、 分类
三、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四、 脂质体研究动态
(一) 脂质体在抗癌药物中的应用
(二) 脂质体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三) 脂质体作为免疫激活剂的应用
(四) 脂质体作为肝靶向制剂的载体
第六节 磁性靶向制剂
一、 定义
二、 常用制备方法
(一) 超细磁流体的制备
(二) 磁性微球的制备
(三) 磁性纳米粒制备方法
三、 质量控制
第七节 栓塞靶向制剂
一、 栓塞微球
二、 栓塞复乳
第十九章 口腔崩解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口腔崩解片的概念
二、 口腔崩解片的技术要求和特点
(一) 口腔崩解片的技术要求
(二) 口腔崩解片的特点
第二节 口腔崩解片的研制
一、 制造口腔崩解片常用的技术
(一) 喷雾干燥工艺
(二) 直接压片法
(三) 预处理法
(四) 闪流(flash flow)技术
(五) 其他技术
二、 辅料
三、 口腔崩解片的处方设计特点
四、 口腔崩解片的存在的问题
(一) 药物的剂量问题
(二) 药物的口感
(三) 制备工艺问题
五、 口腔崩解片的应用前景
第二十章 指纹图谱技术
第一节 指纹图谱的概述
一、 指纹图谱的概念
二、 指纹图谱的沿革及现状
(一) 指纹图谱的沿革
(二) 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
三、 指纹图谱的分类
(一) 接应用对象分类
(二) 按测定手段分类
四、 指纹图谱的发展
(一) 指纹图谱的发展阶段
(二) 指纹图谱信息化和知识化
(三) 指纹图谱的发展前景
五、 推行指纹图谱技术的意义
(一) 指纹图谱技术是GAP的必要条件,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是牵动中药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纽带
(二) 指纹图谱技术是GMP的要求,是当前带动中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技术
(三) 指纹图谱技术是GLP、GCP、GSP的前提,是保证中药功效、实现中药现代化的保证
(四) 指纹图谱技术是实现中药国际化的保证
六、 中药指纹图谱的认定
(一) 中药指纹图谱的基本特征
(二) 中药指纹图谱的评价
七、 影响指纹图谱特性的因素
(一) 中药指纹图谱的作用
(二) 中药指纹图谱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指纹图谱的要求与构建
一、 指纹图谱的要求
二、 指纹图谱的构建方法
(一) 光谱法
(二) 色谱法
(三) X射线衍射法(XRD)
(四) 热分析法(TA)
(五) 电泳法(EP)
(六) 色谱联用技术
(七) 分子生物学技术
三、 指纹图谱的数据处理
(一) 直观分析比较
(二) 量化数据比较
(三) 化学模式识别技术
(四) 化学计量学方法
(五) 计算机软件分析
四、 指纹图谱的构建程序
第三节 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要求
一、 样品的收集
二、 供试品的制备
(一) 取样
(二) 称样
(三) 制备
(四) 定容
(五) 放置
(六) 标签
三、 参照物的制备
(一) 参照物选择
(二) 参照物制备
四、 色谱条件的优选
(一) 色谱柱
(二) 流动相
(三) 检测器
五、 样品测试及方法学考察
六、 指纹图谱的建立
七、 指纹图谱的分析与评价
(一) 重要参数的建立
(二) 特征指纹的相似率与差异率
第四节 指纹图谱的计算机解析
一、 图谱信息获取
二、 图谱信息处理
(一) 模糊信息分析法
(二) 人工神经网络法
(三) 灰色关联聚类法
(四) 主成分分析
三、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一) 相似度计算方法与原理
(二) 相似度评价软件
第五节 百合指纹图谱的研究
一、 样品采集
二、 样品提取和色谱分析条件的确定
(一) 仪器与试药
(二) 试验方法及结果
三、 百合药材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
(一) 空白溶剂考察
(二) 稳定性试验
(三) 仪器精密度试验
(四) 重复性试验
四、 百合药材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不同样本的相似度比较
(一) 百合共有模式的建立
(二) 百合指纹图谱分区
(三) 不同产地百合样本的相似度比较
(四) 百合科不同药物比较研究
第六节 指纹图谱的应用前景
第二十一章 高速逆流色谱提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工作原理及特点
一、 工作原理
二、 特点
(一) 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好
(二) 操作过程简单,易掌握
(三) 分离效率高,制备量大
(四) 分辨率高,重现性好
(五) 样品回收率高
(六) 其他
第三节 逆流色谱的发展
第四节 高速逆流色谱仪器
第五节 影响色谱分离的因素
一、 溶剂体系
(一) 溶剂体系的分类
(二) 溶剂体系的选择和优化
二、 仪器操作因素
第六节 高速逆流色谱的应用
一、 在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分离中的应用
(一)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二) 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三)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离
(四) 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
(五) 萜类化合物的分离
(六) 皂苷类化合物的分离
(七) 多酚类化合物的分离
二、 在中药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第七节 展望
第二十二章 纳米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纳米药物的生物特性
(一) 纳米粒的靶向特性
(二) 纳米粒在生物系统中的释放特性
二、 纳米药物载体材料的选择
三、 纳米粒的载药量
(一) 药物的包封法
(二) 药物的吸附法
(三) 影响载药量的因素
四、 纳米粒的常用制备方法
(一) 无机物与金属纳米粒的制备技术
(二) 有机物纳米粒的制备技术
(三) 化学方法
(四) 机械方法
(五) 物理化学方法
第二节 微乳载药系统
一、 表面活性剂
(一)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二)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三)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四) 两性型表面活性剂
(五) 混合型表面活性剂
二、 微乳载药系统
(一) 微乳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
(二) 微乳的制备
(三) 影响微乳释药及吸收的因素
(四) 微乳的药学应用
第三节 聚合物纳米粒载药系统
一、 常用的聚合物
二、 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一) 乳化蒸发法
(二) 自乳化/溶剂扩散法
(三) 纳米沉积法
(四) 盐析及乳化扩散法
(五) 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纳米粒
(六) 聚合法
(七) 由亲水性聚合物制备纳米粒
(八) 聚合物胶束技术制备纳米粒
(九) 聚合物纳米粒凝胶
(十) 干燥法
(十一) 熔融法
三、 聚合物载药纳米粒的优点
第四节 脂质纳米粒
一、 固体脂质纳米粒
(一)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分类
(二)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三) 影响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的因素
二、 脂质体
(一) 脂质体的优点
(二) 脂质体的分类
(三) 长循环脂质体
(四) 免疫脂质体
第五节 分子凝胶载药系统
一、 概述
二、 凝胶因子的种类
三、 应用
第二十三章 喷雾干燥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喷雾干燥的基本原理
二、 喷雾干燥的工艺流程
三、 喷雾干燥的优缺点
(一) 喷雾干燥的优点
(二) 喷雾干燥的缺点
第二节 喷雾干燥设备
一、 空气加热系统
二、 雾化器
(一) 离心式雾化器
(二) 压力式雾化器
(三) 气流式雾化器
三、 干燥塔
四、 气固分离系统
第三节 喷雾干燥技术在中药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一、 喷雾干燥法对中药材浸膏干燥的应用
二、 喷雾干燥在挥发油包合技术中的应用
三、 喷雾干燥在微囊化技术中的应用
四、 喷雾干燥在中药制剂生产中的其他应用
第四节 喷雾干燥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 黏壁
(一) 黏壁的原因
(二) 黏壁清除方法
二、 干粉的吸湿与结块
三、 喷头堵塞
四、 袋滤器堵塞
五、 产品收率低,跑粉现象严重
第五节 喷雾干燥技术在中药制剂生产中的应用展望
第二十四章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第一节 冷冻干燥的原理及特点
一、 冷冻干燥的原理
二、 冷冻干燥技术特点
第二节 冷冻干燥设备和程序
一、 冷冻干燥设备的组成
(一) 干燥箱
(二) 冷凝器
(三) 真空系统
(四) 热传导系统
(五) 制冷系统
(六) 控制系统
二、 冷冻干燥程序
第三节 中药冻干剂配方的研究
一、 产品共熔点的测定
(一) 电阻法
(二) 作图法
二、 冻干支架剂的选择
第四节 冻干工艺的研究
一、 产品预冻
(一) 影响产品预冻的主要因素
(二) 冻干箱内预冻法和箱外预冻法
二、 升华干燥
(一) 干燥箱内的压强
(二) 冷凝器温度
(三) 产品温度
(四) 升华干燥的方法
三、 解析干燥
四、 冻干曲线的制定
(一) 制定冻干曲线要考虑下列因素
(二) 冻干曲线主要参数
五、 冻干后处理
六、 冻干工艺的验证
七、 冻干产品的质量分析
(一) 产品外观不饱满或萎缩成团块
(二) 突沸
(三) 含水量偏高
第五节 冷冻干燥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
一、 在制备注射用中药粉针剂中的应用
(一) 注射用西红花总苷粉针剂的研制
(二) 中药复方(红参、附子、枳实)粉针剂的制备
二、 在中药微粒制剂中的应用
(一) 丹参酮前体脂质体的制备
(二) 葫芦素毫微粒冻干剂的研究
(三) 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工艺的研究
三、 在中草药加工中的应用
四、 其他应用
第二十五章 中药细胞粉碎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中药细胞粉碎技术
二、 作用机制
(一) 中药细胞级粉碎对体内吸收的影响因素
(二) 中药细胞级粉碎在体内的吸收过程
三、 中药细胞级粉碎的特点
(一) 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高,生物利用度高
(二) 中药剂型多样化
(三) 降低服用量,节省中药资源
(四) 减小口服颗粒感
(五) 有利于保留生物活性成分,适用范围广
(六) 污染小,可提高微粉卫生学质量
第二节 质量控制
一、 粒径及其表征
二、 粒度、粒度分布及粒度的测量方法
(一) 显微镜法
(二) 筛分法
(三) 沉降法
(四) 电子传感器法
(五) 激光光散射法
三、 比表面积
四、 分散性
五、 表面自由能
六、 流动性
(一) 休止角
(二) 流速
七、 润湿性
第三节 设备
一、 机械冲击式粉碎机
(一) 结构及原理
(二) 机械冲击式粉碎机类型
(三) 举例
二、 振动磨
(一) 结构及原理
(二) 振动磨的类型
三、 气流粉碎机
(一) 工作原理
(二) 气流粉碎机的类型
(三) 举例
四、 球磨机
五、 搅拌磨
六、 其他
第四节 细胞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一、 外观性状
二、 含量变化
三、 体外溶出
四、 药效学研究
五、 临床疗效
六、 中药制剂生产
(一) 细胞级微粉应用于汤剂
(二) 细胞级微粉应用于丸、散剂
(三) 细胞级微粉应用于中药饮片
(四) 细胞级微粉应用于软膏剂
第五节 中药细胞粉碎存在的问题
一、 应注意的问题
二、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六节 中药细胞粉碎技术的展望
第二十六章 微波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微波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一、 微波萃取的原理
二、 微波萃取的方法与特点
(一) 微波萃取的一般操作步骤
(二) 微波萃取的特点
三、 微波萃取的影响因素
(一) 萃取剂
(二) 萃取时间和温度
(三) 试样水分或湿度
(四) 微波剂量
(五) 溶剂pH值
四、 微波萃取设备
(一) 小型微波萃取试验设备
(二) 微波低温萃取中试设备
(三) 微波真空萃取设备
(四) 微波动态萃取设备
(五) 连续式微波萃取设备
五、 微波技术用于中药有效成分辅助萃取的注意事项
六、 微波萃取技术应用举例
(一) 微波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的萃取中的应用
(二) 微波技术在中药复方煎煮中的应用
七、 微波技术用于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研究的评价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微波干燥技术
一、 微波干燥原理
二、 微波干燥的特点
(一) 微波干燥的优点
(二) 微波干燥的不足之处
三、 微波干燥的影响因素
(一) 微波剂量
(二) 作用时间
(三) 微波联用装置
四、 微波干燥设备
(一) 微波-热风干燥设备
(二) 微波-真空干燥设备
(三) 微波-冷冻干燥设备
(四) 微波-远红外线干燥设备
五、 微波干燥应用举例
(一) 用于药材干燥加工
(二) 用于中药制剂干燥加工
(三) 用于中药制剂水分测定
第四节 微波炮制技术
一、 微波炮制的原理
二、 微波炮制的特点
三、 微波炮制的应用
(一) 微波炮制的应用概况
(二) 微波炮制的应用举例
第二十七章 生物芯片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生物芯片的概念
二、 生物芯片的分类
(一) 按片基的类型分类
(二) 按工作原理分类
(三) 按分析过程分类
(四) 按芯片上微排列的探针种类分类
三、 生物芯片技术的特点
第二节 生物芯片的制备
一、 原位合成法
(一) 光引导原位合成法
(二) 打印原位合成法
(三) 分子印章原位合成法
二、 合成点样法
三、 杂交与信号产生
四、 信号检测
五、 数据分析
第三节 装置与工艺
一、 对载体的要求
二、 载体材料
三、 载体的活化
四、 制作芯片的常用工具
第四节 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 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上的应用
二、 在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三、 在中药新药研制中的应用
四、 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
五、 在中药毒理学中的研究
六、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品种鉴别中的应用
第五节 在中药研究中现状和问题
一、 现状
(一) 研究与开发
(二) 生产与应用
二、 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第二十八章 固体分散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固体分散体的特点
(一)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
(二)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三) 改善药物溶解性能
(四) 改变释药部位
(五) 可以使小剂量药物均匀化
(六) 不适宜量大的药物
(七) 易老化
二、 固体分散体的分类
(一) 按释药性能分类
(二) 按分散状态分类
第二节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一、 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辅料
(一) 水溶性载体
(二) 水不溶性载体
(三) 肠溶性载体
二、 载体选用原则与载体对形成固体分散体的影响
三、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一) 熔融法
(二) 溶剂法
(三) 溶剂熔融法
(四) 溶剂-喷雾干燥法
(五) 研磨法
第三节 固体分散技术的原理
一、 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原理
(一) 增加药物的分散度
(二) 药物的分散状态
(三) 形成高能状态
(四) 载体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
(五) 其他因素
二、 固体分散体的缓释原理
第四节 固体分散体的评价
一、 固体分散体的鉴别
(一) 热分析法
(二) 导数热重分析(DTG)
(三) X-射线衍射法
(四) 红外光谱测定法
(五) 显微镜法
(六) 溶出速率测定法
二、 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
第五节 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第六节 应用前景
第二十九章 中药乳化新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 乳剂的基本特点
二、 乳剂的一般鉴别方法
三、 乳剂形成理论
(一) 定性理论
(二) 定量理论
第二节 乳化作用
一、 乳化剂
(一) 乳化剂的HLB值
(二) HLB值的测定和计算
(三) 乳化剂作用机制
(四) 乳化剂的种类
(五) 乳化剂的选择
二、 乳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一) 处方与相的准备
(二) 药物的加入方法
(三) 乳化剂的加入方法
(四) 乳化方法
(五) 乳剂制备的后处理
三、 乳化设备的选用
(一) 搅拌器
(二) 胶体磨
(三) 超声波乳化器
(四) 高速搅拌器
(五) 高压乳匀机
第三节 各类乳剂的制备技术及影响成乳的因素
一、 普通乳
(一) 定义及特点
(二) 形成机制
(三) 制备
(四) 影响成乳因素
二、 亚微乳
(一) 定义及特点
(二) 形成机制
(三) 制备
(四) 影响成乳因素
三、 复乳
(一) 定义及特点
(二) 制备
(三) 影响成乳因素
(四) 复乳的稳定性
四、 微乳
(一) 定义及特点
(二) 形成机制
(三) 制备
第四节 乳剂的性质
一、 流变性
二、 乳滴表面的电学性质
三、 液晶相与膜的结构与性质
四、 稳定性
(一) 乳剂稳定性破坏的表现
(二) 破坏速度过程
(三) 乳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五、 释药特性、吸收与靶向性
(一) 释药机制
(二) 释药模型
(三) 吸收特性
(四) 影响乳剂释药特性与靶向性的因素
第五节 乳剂质量评价
一、 稳定性评价
(一) 乳剂分层现象的观察
(二) 乳剂中药物含量的测定
(三) 粒径分布测定
(四) 温度法
(五) 电导法
(六) pH值
(七) 稳定指数法
二、 乳滴的表面电荷
三、 药物释放特性和靶向性评价
(一) 体外释药的动力学试验
(二) 体内释药评价
(三) 靶向性评价
第三十章 消毒与灭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灭菌参数
一、 D值
二、 Z值
三、 F值
四、 F〓值
第三节 物理灭菌法
一、 热力灭菌法
(一) 热力灭菌的原理
(二) 干热灭菌法
(三) 湿热灭菌法
二、 过滤灭菌法
三、 紫外线灭菌法
(一) 影响紫外线灭菌的因素
(二) 适用范围
(三) 使用紫外线灭菌时注意事项
四、 微波灭菌法
五、 辐射灭菌法
六、 其他灭菌新技术
(一) 等离子体灭菌
(二) 强光脉冲波技术
第四节 化学灭菌法
一、 气体灭菌法
(一) 环氧乙烷
(二) 过氧化氢
(三) 甲醛
(四) 其他
二、 药液灭菌法
中药制剂新技术与应用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