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此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上、中、下篇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抗菌药物及其相关内容,总结性介绍了临床常用各类抗菌药物与抗真菌药物的特征,详细介绍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抗菌药物的活性评价方法。第二部分为临床常见各类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内容,突出了重症患者感染的处理原则与方法及耐药菌所致疑难感染的处理。并介绍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第三部分为常见病原菌及其变迁,依次介绍了机体正常菌群及其平衡调节,细菌与真菌的分类、致病性、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致病菌耐药性控制策略。使阅读者容易掌握抗感染方面的基本概念、药物与临床双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另外,在绪论中讨论了临床药学国内外发展与我国临床药师的未来,简介了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应掌握的知识框架。
本书为“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培养”而编写,分12个章节,全面详细地阐述了临床药师培养与抗感染药物治疗领域中的最新信息与研究前沿,尽力使其保持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该书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学人才,适用于所有想成为“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的药师及感染相关专业的工程师阅读与使用。更多>>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师
一、 概述
二、 国外临床药学的发展与临床药师培养
三、 我国临床药师的现状与未来
第二节 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应掌握的知识框架
一、 了解国内外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及采取的策略与措施
二、 应掌握的专业知识
三、 抗菌药物实验技能
上篇
第一章 抗菌药物
第一节 概述
一、 抗菌药物的分类方法及概念
二、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抗生素
一、 β-内酰胺类
二、 氨基糖苷类
三、 大环内酯类
四、 多肽类
五、 林可霉素类
六、 磷霉素
七、 四环素类
八、 酰胺醇类
九、 利福霉素类
十、 链阳霉素类
十一、 噁唑烷酮类
第三节 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一、 喹诺酮类
二、 磺胺类
三、 硝基咪唑类
四、 呋喃类
五、 抗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药
六、 抗麻风分枝杆菌药
第二章 抗真菌药物
第一节 抗真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一、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二、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临床常用各类抗真菌药物及其应用
一、 多烯类
二、 唑类
三、 烯丙胺类
四、 核苷类
五、 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
第三章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临床应用管理及活性评价
第一节 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一、 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及意义
二、 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三、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特殊病理、生理下抗菌药物的应用
一、 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
二、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三、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四、 新生儿及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五、 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第三节 抗菌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
一、 抗菌药物的配伍禁忌
二、 抗菌药物的体内相互作用
第四节 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
一、 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二、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基本原理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三、 抗菌药物滥用增加医院感染
四、 医院感染的控制
第五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一、 概述
二、 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三、 美国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干预指南
四、 未来研究重点和方向
第六节 抗菌药物体内外活性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
一、 抗菌活性参数
二、 抗菌药物体外活性评价方法
三、 抗菌药物体内活性评价方法
中篇
第四章 细菌、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第一节 临床常见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一、 非特异性检查
二、 病原体的实验室识别方法
第二节 临床常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一、 真菌感染的常见致病菌群
二、 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第三节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草案)
一、 定义
二、 诊断标准
三、 临床处理程序与防治策略
四、 常见IPFI的抗真菌治疗
第五章 常见各系统感染
第一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一、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二、 掌握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特点,结合感染性疾病规律制定给药方案
三、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四、 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五、 抗菌药物局部应用原则
六、 加强抗菌药物实验室检测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一、 化脓性脑膜炎
二、 脑脓肿
三、 结核性脑膜炎
四、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第三节 呼吸系统感染
一、 上呼吸道感染
二、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三、 肺炎
四、 肺结核
第四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 概述
二、 心内膜炎的分类
三、 心内膜炎的治疗
第五节 消化系统感染
一、 伤寒和副伤寒
二、 细菌性痢疾
三、 空肠弯曲杆菌肠炎
四、 耶氏菌肠炎
五、 假膜性肠炎
六、 霍乱和副霍乱
第六节 泌尿系统感染
一、 概述
二、 泌尿系统感染的治疗
第七节 骨、关节感染
一、 化脓性骨髓炎
二、 化脓性关节炎
三、 骨与关节感染性疾病临床抗菌药物选择应用
第八节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一、 概述
二、 急性蜂窝组织炎
三、 丹毒
四、 疖
五、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六、 动物和人咬伤
第六章 ICU常见感染及抗菌药物的选择
第一节 ICU常见感染
一、 概述
二、 重症感染的处理原则
第二节 ICU常见耐药菌所致感染与治疗
一、 MRS所致感染与治疗
二、 VRE所致感染与治疗
三、 PRSP所致感染与治疗
四、 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感染与治疗
五、 不动杆菌属所致感染与治疗
六、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致感染及治疗
七、 产ESBL的肠杆菌科细菌所致感染与治疗
八、 产AmpC的肠杆菌科细菌所致感染与治疗
第三节 ICU侵入性诊疗与相关感染
一、 输血相关感染
二、 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三、 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相关感染
四、 呼吸机相关感染
五、 导尿相关感染
六、 透析相关感染
第七章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
第一节 手术切口分类及其相关概念
一、 手术切口分类方法
二、 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第二节 外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一、 预防用药的目的
二、 应用原则
三、 用药选择
第八章 临床常见真菌感染及治疗
第一节 真菌感染的分类
一、 浅部真菌感染
二、 深部真菌感染
第二节 ICU深部真菌感染及其治疗
一、 概述
二、 ICU常见深部真菌感染
三、 重症患者IFI真菌感染的诊断
四、 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下篇
第九章 医学微生态学
第一节 微生态概述
一、 微生态的形成
二、 微生态系统
三、 人体正常菌群及作用
四、 影响因素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失调与防治
一、 微生态平衡
二、 微生态失调与防治
第三节 医学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
一、 医学微生态学
二、 感染微生态学的产生
第四节 微生态制剂
一、 概念
二、 类型
三、 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机制
四、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第十章 常见细菌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第一节 概述
一、 相关概念
三、 细菌的理化性状
四、 细菌的新陈代谢
五、 细菌的人工培养及形态学检查
第二节 细菌各论
一、 葡萄球菌属
二、 链球菌属
三、 奈瑟菌属
四、 嗜血杆菌属
五、 肠杆菌科细菌
六、 弧菌属
七、 螺杆菌属和弯曲菌属
八、 分枝杆菌属
九、 假单胞菌属
十、 不动杆菌属
十一、 产碱杆菌属
十二、 黄杆菌属
十三、 莫拉菌属
十四、 厌氧性细菌
十五、 棒状杆菌属
十六、 布氏菌属
十七、 芽胞杆菌属
十八、 耶尔森菌属
第三节 常见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商品化方法、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一、 关于CLSI
二、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常用方法
三、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解释
四、 细菌耐药性检查方法
五、 特殊耐药菌检测
六、 如何解读细菌学检验报告
七、 K-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影响因素
八、 药敏试验的临床意义
九、 常见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第四节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一、 概述
二、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第五节 细菌耐药性研究方法
一、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的研究方法
二、 主动外排耐药机制的研究方法
四、 细菌生物膜研究方法
五、 β-内酰胺酶测定方法
六、 ESBLs测定方法
第十一章 常见真菌病原菌
第一节 真菌概述
一、 真菌及其分布
二、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三、 真菌的分类
第二节 浅部感染真菌
一、 皮肤感染真菌
二、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三节 深部感染真菌
一、 致病性真菌
二、 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四节 真菌的致病性
一、 致病性真菌感染
二、 机会致病性真菌感染
三、 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
四、 真菌性中毒
五、 真菌毒素与肿瘤
第五节 真菌耐药机制与抗真菌耐药策略
一、 真菌耐药机制
二、 抗真菌耐药性的方法研究进展
第十二章 病原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第一节 细菌耐药性控制策略
一、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基因播散
三、 加强药政管理
四、 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与耐药性监测
五、 加强新药开发
第二节 世界卫生组织遏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全球战略(摘要)
一、 前言
二、 干预概要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常用抗菌药物的英汉名词对照
附录2 常见致病菌的中外文名称对照
附录3 常用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附录4 主要抗菌药物相互作用
附录5 常见病原菌感染选用药物参考
附录6 常用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绪论
第一节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师
一、 概述
二、 国外临床药学的发展与临床药师培养
三、 我国临床药师的现状与未来
第二节 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应掌握的知识框架
一、 了解国内外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及采取的策略与措施
二、 应掌握的专业知识
三、 抗菌药物实验技能
上篇
第一章 抗菌药物
第一节 概述
一、 抗菌药物的分类方法及概念
二、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抗生素
一、 β-内酰胺类
二、 氨基糖苷类
三、 大环内酯类
四、 多肽类
五、 林可霉素类
六、 磷霉素
七、 四环素类
八、 酰胺醇类
九、 利福霉素类
十、 链阳霉素类
十一、 噁唑烷酮类
第三节 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一、 喹诺酮类
二、 磺胺类
三、 硝基咪唑类
四、 呋喃类
五、 抗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药
六、 抗麻风分枝杆菌药
第二章 抗真菌药物
第一节 抗真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一、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二、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临床常用各类抗真菌药物及其应用
一、 多烯类
二、 唑类
三、 烯丙胺类
四、 核苷类
五、 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
第三章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临床应用管理及活性评价
第一节 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一、 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及意义
二、 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三、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特殊病理、生理下抗菌药物的应用
一、 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
二、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三、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四、 新生儿及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五、 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第三节 抗菌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
一、 抗菌药物的配伍禁忌
二、 抗菌药物的体内相互作用
第四节 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
一、 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二、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基本原理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三、 抗菌药物滥用增加医院感染
四、 医院感染的控制
第五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一、 概述
二、 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三、 美国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干预指南
四、 未来研究重点和方向
第六节 抗菌药物体内外活性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
一、 抗菌活性参数
二、 抗菌药物体外活性评价方法
三、 抗菌药物体内活性评价方法
中篇
第四章 细菌、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第一节 临床常见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一、 非特异性检查
二、 病原体的实验室识别方法
第二节 临床常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一、 真菌感染的常见致病菌群
二、 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第三节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草案)
一、 定义
二、 诊断标准
三、 临床处理程序与防治策略
四、 常见IPFI的抗真菌治疗
第五章 常见各系统感染
第一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一、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二、 掌握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特点,结合感染性疾病规律制定给药方案
三、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四、 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五、 抗菌药物局部应用原则
六、 加强抗菌药物实验室检测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一、 化脓性脑膜炎
二、 脑脓肿
三、 结核性脑膜炎
四、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第三节 呼吸系统感染
一、 上呼吸道感染
二、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三、 肺炎
四、 肺结核
第四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 概述
二、 心内膜炎的分类
三、 心内膜炎的治疗
第五节 消化系统感染
一、 伤寒和副伤寒
二、 细菌性痢疾
三、 空肠弯曲杆菌肠炎
四、 耶氏菌肠炎
五、 假膜性肠炎
六、 霍乱和副霍乱
第六节 泌尿系统感染
一、 概述
二、 泌尿系统感染的治疗
第七节 骨、关节感染
一、 化脓性骨髓炎
二、 化脓性关节炎
三、 骨与关节感染性疾病临床抗菌药物选择应用
第八节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一、 概述
二、 急性蜂窝组织炎
三、 丹毒
四、 疖
五、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六、 动物和人咬伤
第六章 ICU常见感染及抗菌药物的选择
第一节 ICU常见感染
一、 概述
二、 重症感染的处理原则
第二节 ICU常见耐药菌所致感染与治疗
一、 MRS所致感染与治疗
二、 VRE所致感染与治疗
三、 PRSP所致感染与治疗
四、 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感染与治疗
五、 不动杆菌属所致感染与治疗
六、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致感染及治疗
七、 产ESBL的肠杆菌科细菌所致感染与治疗
八、 产AmpC的肠杆菌科细菌所致感染与治疗
第三节 ICU侵入性诊疗与相关感染
一、 输血相关感染
二、 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三、 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相关感染
四、 呼吸机相关感染
五、 导尿相关感染
六、 透析相关感染
第七章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
第一节 手术切口分类及其相关概念
一、 手术切口分类方法
二、 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第二节 外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一、 预防用药的目的
二、 应用原则
三、 用药选择
第八章 临床常见真菌感染及治疗
第一节 真菌感染的分类
一、 浅部真菌感染
二、 深部真菌感染
第二节 ICU深部真菌感染及其治疗
一、 概述
二、 ICU常见深部真菌感染
三、 重症患者IFI真菌感染的诊断
四、 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下篇
第九章 医学微生态学
第一节 微生态概述
一、 微生态的形成
二、 微生态系统
三、 人体正常菌群及作用
四、 影响因素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失调与防治
一、 微生态平衡
二、 微生态失调与防治
第三节 医学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
一、 医学微生态学
二、 感染微生态学的产生
第四节 微生态制剂
一、 概念
二、 类型
三、 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机制
四、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第十章 常见细菌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第一节 概述
一、 相关概念
三、 细菌的理化性状
四、 细菌的新陈代谢
五、 细菌的人工培养及形态学检查
第二节 细菌各论
一、 葡萄球菌属
二、 链球菌属
三、 奈瑟菌属
四、 嗜血杆菌属
五、 肠杆菌科细菌
六、 弧菌属
七、 螺杆菌属和弯曲菌属
八、 分枝杆菌属
九、 假单胞菌属
十、 不动杆菌属
十一、 产碱杆菌属
十二、 黄杆菌属
十三、 莫拉菌属
十四、 厌氧性细菌
十五、 棒状杆菌属
十六、 布氏菌属
十七、 芽胞杆菌属
十八、 耶尔森菌属
第三节 常见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商品化方法、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一、 关于CLSI
二、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常用方法
三、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解释
四、 细菌耐药性检查方法
五、 特殊耐药菌检测
六、 如何解读细菌学检验报告
七、 K-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影响因素
八、 药敏试验的临床意义
九、 常见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第四节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一、 概述
二、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第五节 细菌耐药性研究方法
一、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的研究方法
二、 主动外排耐药机制的研究方法
四、 细菌生物膜研究方法
五、 β-内酰胺酶测定方法
六、 ESBLs测定方法
第十一章 常见真菌病原菌
第一节 真菌概述
一、 真菌及其分布
二、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三、 真菌的分类
第二节 浅部感染真菌
一、 皮肤感染真菌
二、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三节 深部感染真菌
一、 致病性真菌
二、 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四节 真菌的致病性
一、 致病性真菌感染
二、 机会致病性真菌感染
三、 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
四、 真菌性中毒
五、 真菌毒素与肿瘤
第五节 真菌耐药机制与抗真菌耐药策略
一、 真菌耐药机制
二、 抗真菌耐药性的方法研究进展
第十二章 病原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第一节 细菌耐药性控制策略
一、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基因播散
三、 加强药政管理
四、 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与耐药性监测
五、 加强新药开发
第二节 世界卫生组织遏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全球战略(摘要)
一、 前言
二、 干预概要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常用抗菌药物的英汉名词对照
附录2 常见致病菌的中外文名称对照
附录3 常用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附录4 主要抗菌药物相互作用
附录5 常见病原菌感染选用药物参考
附录6 常用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抗菌药物治疗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