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并且在当今呈现出多元活跃的状态,不论从艺术创作、艺术史书写还是艺术教育方面来讲,都需要对过去的历史有清晰的梳理和认知,以此汲取向前推进的力量。本书将“艺术史书写”的议题分解为四个专题,分别从方法论转型、理论立场、身份以及体制与艺术史书写的关系展开讨论,邀请知名中西方学者撰稿。西方学者从过往的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书写经验、思考逻辑出发,国内学者则从中国当下的艺术情境展开,对当代艺术史进行了精彩的讨论。本书是中西方学术对话的结晶,对探寻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中文目录丨英文目录】
邓国源 前言
姜 陆 “当代艺术史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辞
高名潞 “当代艺术史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谢
Gao Minglu Acknowledgment
高名潞 序言 当代艺术史从何时开始?
一
方法论转型和当代艺术史书写
[美]帕梅拉·M. 李 当代,那时与现今:个人以及一代人的观点
沈语冰 西方当代艺术研究在中国
朱 其 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判断标准
杨冰莹 当代艺术史的书写逻辑
[从西方艺术史写作传统看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方法体系建立的可能性]
二
理论立场和当代艺术史书写
[英]保罗· 葛思谛 超越鄙视(当代性):论关于国际后现代主义
艺术理论和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多方对话
常宁生 中国当代艺术问题
牛宏宝 福柯之后艺术史书写的可能性
鲁明军 档案与田野:“物”之视觉考古与当代艺术史写作
[兼析张晓刚的言路与心路,1981— 2011]
邹建林 试谈汉斯·贝尔廷对当代艺术的界定
郭雅希 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的核心和理论指涉所在
邵 亮 孟宪晖 艺术与艺术写作的未来
三
身份和当代艺术史书写
[美]杰夫· 卡普兰 人民的力量:激进出版物的设计以及对立文化的
兴起,1964— 1974
王明贤 1967 年红卫兵展览与中国现代美术之转向
王璜生 策展机制与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
刘悦笛 如何从“跨文化”视野撰写“世界艺术史”?
[兼与大卫·卡里尔商榷]
[美]安静 讨论《现代主义和二十世纪艺术批评中的中国“他者”身份》
夏可君 未完成的杜尚:“虚薄艺术”对现代性的重写
四
体制和当代艺术史书写
周 彦 艺术体制:批判与批判的体制
[德]海因茨- 诺贝尔特· 约克斯 关于现今一种可能的艺术史的哲学思考:
为什么我们绕道东方和绕道西方同样富有成效?
郝青松 谁之立法:当代艺术史写作的主体价值与知识生产困境
附录
何谓“当代艺术”——问卷调查与部分回应
董丽慧 译 附录1 豪·福斯特
周 彦 译 附录2 奥奎·恩维佐
高学森 译 附录3 亚历山大·阿尔贝罗
安夜明 译 附录4 尤利亚妮·雷本蒂施
马彩虹 译 附录5 克里斯托弗·P·霍耶尔、
马修·杰西·杰克逊和安德鲁·珀查克
汪海燕 译 附录6 海伦·莫尔斯沃斯
史蒙蒙 译 附录7 帕梅拉·李
程子珊 译 附录8 詹姆斯·埃尔金斯
马彩虹 译 附录9 詹姆斯·迈耶
李本正 译 附录10 特里·史密斯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