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

副标题:无

作   者:孟泽著

分类号:

ISBN:978751081018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何所从来――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勾勒了“新诗”创始过程中最   重要的理论思考,创始者关于“新诗”的自我诠释,他们所揭示的“新诗   ”的渊源与动力,“新诗”的目标与意义,“新诗”的可能与必然(宿命)   ,自然,也包括作者在今天的反观与后视中,能够提供的怀疑、省思与判   断。从精神、情感的凝定与裂变,体会审美的变迁,从人的自我认知、自   我定义的改变,观照“新诗”及其理论构成,进而发现,创始者有关“新   诗”的拟议,很大程度上,至今仍然是汉语诗歌无法回避的理论困境与精   神困境所在。“五?四”乃至更早以来,我们一直渴望建立而其实并未建   立的某些基本的价值理想和文化共识,总是像沙子一样,不断地坍塌,需   要不停地重建,这同样是汉语诗歌所依然置身的现实。反者道之动,返回   “新诗”的原初,返回汉语诗歌的原初,或许可以发现新的动力和方向,   可以找到新的勇气、热情和空间,为诗歌,为“人的文学”,为有困难的   现代“人”。    《何所从来――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由孟泽著。   

目录

  汉语诗歌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代序)
   一 谈论诗歌的理由
   二 汉语诗歌简历
   三 精神与情感问题
   四 美学的协同
   五 不像诗的诗
  第一章 新诗发轫的近代背景与精神渊源
   一 黄遵宪“别创诗界之论”
   二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观
   三 “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王国维的诗学观
   四 “譬诗力于米盐”――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第二章 早期新诗的拟议与争议
   一 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二 诗体的解放与自我的解放
   三 完美的形体与完美的精神
  第三章 偶然加上偶然的事体胡适拟议新诗
   一 从“白话”出发
   二 新诗的“进化论”依据
   三 关于“音节”“民歌”“方言”
  第四章 周作人诗歌的属性与汉语的属性
   一 “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新诗的定义
   二 “诗的效用”――“善之华”与“恶之华”
   三 汉语的限度,新诗的可能与“运命”
   四 “不统一的自然”――关于“打油诗”“杂诗”
  第五章 “真的恶声”与“假诗世界”
   一 诗歌之敌
   二 “真的神往的心”与“都会诗人的特色”
   三 “假诗世界”与“虚伪道德”
  第六章 俞平伯“自由的”与“普遍的”新诗
   一 新诗应该具有的规定性
   二 诗国的“德谟克拉西”
   三 “主观”与“客观”,“母舌”和“方言”
  第七章 康白情诗人就是字宙底情人
   一 新诗的精神端在创造
   二 为了人生,我们怎么可以不唱诗的高调
  第八章 郭沫若从“泛神”到“泛人民”
   一 情绪的吕律、情绪的色彩便是诗
   二 “歌”“诗”“散文诗”
   三 “过长的叙事诗”是“时代错误”
   四 自然与诗人一体:“泛神”“泛我”“泛人民”
   五 诗的创造是要创造“人”
  第九章 宗白华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
   一 一个“世界”,一个“社会”,一个“人生”
   二 诗人的宇宙观有Pantheismus(泛神论)的必要
   三 “诗人人格”与“诗的构造”
   四 恋爱诗的问题
  第十章 田汉“可基督可恶魔”的诗人
   一 “有声的中国”与“民主的诗歌”
   二 一诚可以救万恶,“可基督可恶魔”的诗人
  第十一章 郁达夫诗的三昧境
   一 “象牙塔里的梦者”与“飞艇上的战士”
   二 走向“粗大的方面”或“纤丽的方面”
  第十二章 闻一多“唯一的方便”与“最伟大的诗”
   一 新诗的迷途
   二 “词曲的音节”“自然音节”与“诗的格律”
   三 “时代精神”与“地方色彩”
   四 诗的“价值”与“效率”
   五 完全重新再做起的新诗
   六 “泰果尔”解析
  第十三章 徐志摩这世界仿佛常在等候着它的诗人
   一 诗也有真诗、坏诗、假诗、形似诗
   二 诗的真的趣味
   三 一个时代的经验需要一种新的忏悔
   四 那无形的推力或是冲动(The Impulse)
  第十四章 朱湘以叙事体来作人性的综合描写
   一 诗的音乐本质
   二 “哲理诗”“散文诗”“土白诗”
   三 复古而获今,迎外而亦获今
   四 在诗里面谈主义,就是一个大笑话
  第十五章 梁实秋“男性的力量”与“物质的事实”
   一 新诗之所谓“新”者
   二 情感、想象,诗的扶翼双轮
   三 “伟大的诗”的三个条件
  第十六章 叶公超一个“历史”。一条“事实”的河流
   一 “雅”“俗”新诠
   二 新诗的命运恰如整个中国的命运
   三 建筑在语言节奏上的新诗是和生活一样有变化的
  第十七章 那些个残缺的灵感多半是伤感,不是情感
   一 新诗里的感伤主义,如向旧诗里的无病呻吟
   二 一首诗的音节好比是一个人的生命
   三 “不知羞惭”的情感与“德性上的矜持”
  第十八章 新诗原始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开端
  附论一 汉字所表征的思维方式及其“诗性智慧”
   一 启蒙思想者的两难
   二 汉字所表征的思维方式
   (一)不离具象的直觉思维
   (二)内含隐喻的比类思维
   (三)解构的自反思维
   三 走出自我的自我成长
  附论二 礼失求诸野一汉语诗歌的“方言”属性和“地方”属性
   一 “统一国语”的召唤与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诗歌
   二 建立在“方言性”与“地方性”书写之上的汉语诗歌传统
   三 汉语转型与新诗发生
  附论三 整体主义逻辑与“业余精神”
  附论四 新诗的“虚构”
  跋 弱者的事业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