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短短7年时间,中国社会制度有两次巨变;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其次,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史的重要转折时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准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伟大转折,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国进行主动社会现代化的第一个时期;二是这一时期实现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模式的转换,即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本书以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为分析的入口,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建国初期这一段非同导常时期社会生活演变方面的深刻图景,着重分析了社会重建何迁和重建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怎样等,为人们深刻认识迈入艰难探索现代化轨道中的中国提供了另一个独特视角。
目录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社会结构的变革
一 人口演变
二 社会变革背景下的家庭变迁
三 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的渗透
四 城市社会基础的重建
五 社会流动:从活跃到停滞
六 以政治为中心新的社会分层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社会生活的演变
一 婚姻生活:婚制和婚俗的变革
二 社会风习:民间信仰和消费风习的演变
三 精神生活:文化与艺术的嬗变——电影与戏曲
四 语言和社会生活“共变”
五 社会问题及其治理
第三章 社会心理的变迁
一 农民:徘徊在保守和激进之间
二 工商资本家:“国家前途”和“个人前途”的矛盾
三 知识分子:从积极改造到消极认同
结语
一 新社会
二 社会重建与社会主义
三 社会重建与社会现代化
附:图表目录
主要征引、参考文献
后记
?%
导言
第一章 社会结构的变革
一 人口演变
二 社会变革背景下的家庭变迁
三 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的渗透
四 城市社会基础的重建
五 社会流动:从活跃到停滞
六 以政治为中心新的社会分层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社会生活的演变
一 婚姻生活:婚制和婚俗的变革
二 社会风习:民间信仰和消费风习的演变
三 精神生活:文化与艺术的嬗变——电影与戏曲
四 语言和社会生活“共变”
五 社会问题及其治理
第三章 社会心理的变迁
一 农民:徘徊在保守和激进之间
二 工商资本家:“国家前途”和“个人前途”的矛盾
三 知识分子:从积极改造到消极认同
结语
一 新社会
二 社会重建与社会主义
三 社会重建与社会现代化
附:图表目录
主要征引、参考文献
后记
?%
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