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曹洞宗通史

副标题:无

作   者:毛忠贤著

分类号:

ISBN:978721003423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曹洞宗源流通史》作为一本书是写出来了,作者个人的感受:一是感觉写得很苦很累,二是不满意。作者并非佛学专业工作者,只是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化史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中被许多宗教知识拦截,致使问题说不清道不明,才下决心补宗教知识的课。比如有学生问:为什么孙悟空一个“斤斗”能行十万八千里,却总翻不出来如来佛的手心?我当时就说不出道理。其实吴承恩在这里卖弄的是个佛性的问题。“如来”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意谓乘真如而来者,来如不来,不来如来。真如佛性充天地、遍万物,是无限,而十万八千里一个的“斤斗”不论打多少,总是个有限。对中国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思想渊源、哲学观点、思想方法及自中唐至清代的使承历史、代表性流派、大师级人物作了较为系统、详细的梳理,汇集了历代资料,结撰出了一个思想史与传承史合一的体系,较为完整地再现了曹洞宗的历史面貌。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佛教本体论及其对禅宗的影响(导论)
一 圆教建立前的本体观
(一) “真空”和“妙有”的并列
1 《般若》系的“真空观”
2 《如来藏》系的“妙有观”
(二) “妙有”取代“真空”的过程
1 中观派的“中道”说
2 唯识派的“心有法空”观
3 《大乘起信论》的“心二门”论
二 “圆教”与中唐佛性论
(一) 华严宗的法界圆融观
1 华严宗及其“寂知”说与“华严禅”
2 华严宗的“性起”论及圆融观
(二) “木石有性”与“无情说法”之中的唐佛性观
三 如来禅、祖师禅和曹洞禅
(一) 如来禅
(二) 祖师禅
(三) 曹洞禅及其华严学根底
第二章 青原、南岳分立与石头禅旨禅法
一 青原、南岳初立界标
二 石头禅风和禅旨禅法
(一) 希迁生平
(二) 希迁的《草庵歌》
(三) 希迁的《参同契》
1 《参同契》内容诠释
2 《参同契》的中土文化渊源
三 石头禅系的“泯绝无寄”禅
第三章 中唐时代的“灵知即佛”与药山惟俨禅系
一 “江湖禅”的“灵知即佛”思想
(一) “灵知即佛”论的广泛运用
1 马祖系的“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
2 石头系的“呼名起性”与“色法二身”之辩
(二) “寂知为体”和“性在作用”
1 “寂知为体”
2 “性在作用”
二 惟俨生平及其对李翱的影响
(一) 惟俨生平及其师承
(二) 惟俨对李翱的影响
三 惟俨的禅学思想
(一) “泯绝无寄”为体
(二) 惟俨的教学与曹洞宗风
四 惟俨法嗣及其宗派
(一) 道吾圆智及其宗派
1 “头角生”公案的悟与不悟
2 石霜庆诸等及其“五位观”
(二) 船子德诚及其宗派
1 德诚的华亭“钓金鳞”
2 善会的夹山禅法
3 元安的洛浦禅法
第四章 云岩昙晟和洞山良价
一 云岩昙晟及其禅法
(一) 昙晟的参学经历
(二) “回互”观与“法身”辩
二 良价成道的艰辛经历
(一) 艰难的抉择
(二) 前期参学行踪
1 北上受戒
2 南下投师
(三) 后期参学行踪
1 作《逢渠偈》
2 遇会昌法难
(四) 入赣及弘法洞山
1 良价入赣
2 《新丰吟》
第五章 良价的禅学思想体系
一 良价的本体观
(一) “万法有性”与“无情说法”
(二) “主中主”与“玄路”
1 《宝镜三昧歌》
2 《玄中铭》
(三) “法身”常住及良价的生死观
二 良价的禅法施设
(一) 《纲要颂》3首
1 敲唱俱行
2 金锁玄路
3 不堕凡圣
(二) 五位观物体道法
1 功勋五位
2 正偏五位
(三) “三路”与“三漏”
1 “三路接人”
2 “三种渗漏”
第六章 本寂及良价法系
一 本寂生平及其法系
二 本寂的禅学成就
(一) 本寂的本体观
1 本体及其辨认
2 本体的“应物现形”
3 “狸奴白牯”为榜样
(二) 本寂对“五位说”的阐释发挥
1 五位和“五位君臣”
2 五位的图示和《易》解
3 对良价五位诀颂的注释
(三) 本寂的“三堕”、“四异类”说
1 三种堕
2 四种异类
三 良价法系
(一) 良价法系的分布及其禅旨
(二) 良价法系的承传
1 疏山匡仁及其法脉
2 青林师虔及其法脉
第七章 道膺的“尽却”及其后的曹洞危机和警玄、义青之振作
一 道膺之举唱及曹洞危机
(一) 道膺行实及其参学
(一) 道膺禅要
1 “及尽一切,始得无过”
2 “一法诸法宗,万法一法通”
3 “履践玄途”
4 “羚羊挂角”
(三) 道膺身后的曹洞危机
二 大阳警玄的发奋与其禅学成就
(一) 梁山缘观与太阳警玄
(二) 太阳警玄重举曹洞法要
1 以“三句”释“正偏五位”
2 两种“五位颂”及论释
3 释本寂“三堕”
4 旨在“混融”,法在“坐断”
三 警玄立嗣与义青禅学
(一) 警玄法嗣及义青嗣法
(二) 义青禅学及其法嗣
1 义青禅学
2 义青法嗣
第八章 宋禅发展趋势及芙蓉道楷“中兴”
一 文化融合和宋禅特点
(一) 社会习禅成风
1 帝王重视
2 与新儒学关系密切
3 佛学智慧文彩的吸引
(二) 禅宗的趋向融合
1 禅教融合和禅僧的文人化
2 禅净融合和禅法的多元化
3 宗派的融合和定型
(三) 禅宗的文字化
(四) 宋代禅宗地位
二 芙蓉道楷及“曹洞中兴”
(一) 道楷生平与风范
(二) “尽却今时”的旨要与方法
1 何为“尽却今时”
2 以“禁足不出”行“尽却”
(三) 所谓“道楷中兴”
第九章 道楷南宗三大家
一 长芦清了的“华严禅”
(一) 清了生平及其声望
(二) 清了禅学结构
1 清了的华严学思想
2 以华严“法界观”释“兼带”
3 清了的净土思想
(一) 清了法嗣
二 天童正觉的“默照禅”
(一) 正觉行实
(二) 正觉的“默照禅”
1 “默照禅”的含意
2 《默照铭》与《净乐室铭》
(三) “隐显磨砻人混融”
1 万法一性的本体观
2 舍有入空的见性观
3 与道合体的解脱观
4 临、曹两派的法门对抗
(四) 正觉法嗣
三 回天无力的天童如净
(一) 如净行实
(二) 力挽颓势的如净禅
1 斥责禅林颓风
2 回归古朴的救弊禅
(三) 回天无力水东流
第十章 道楷北宗及万松行秀
一 从净因自觉到雪岩如满
(一) 鹿门自觉辨
(二) 北宗五世对洞上宗风的举唱
1 九世净因自觉
2 十世普照希辨、华严慧兰
3 十一世大明僧宝等4人
4 十二世王山僧体等4人
5 十三世雪岩如满等4人
二 万松行秀的崛起
(一) 行秀参学及开示
1 行秀参学
2 行秀开示
(二) 行秀的《从容庵录》
1 佛法不可说
2 佛性不可分别
3 禅在透脱
4 正偏回互
5 体不可触
第十一章 曹洞少林禅系的建立及其南北弘传
一 曹洞弟子的参政及元蒙的宗教政策
(一) 曹洞宗与元蒙的政治因缘
1 耶律楚材
2 雪庭福裕
3 刘秉忠
(二) 元蒙的宗教政策
1 两焚道经
2 密教独尊
二 “少林禅系”及曹洞的鼎盛
(一) 少林曹洞法系的确立
(二) 少林禅系世次及禅思
1 十五世雪庭福裕等七人
2 十六世少室文泰等二十四人
3 十七世还源福遇等五人
4 十八世淳拙文才等十四人
5 十九世松庭子严等二十人
6 二十世凝然了改
7 二十一世俱空契斌等二人
8 二十二世无方可从
9 二十三世月舟文载
第十二章 明清常润法系
一 常润北方法系的盛衰
(一) 宗书及其六嗣重盛少林
1 二十四世小山宗书等三人
2 二十五世常润等六
3 二十六世常润九嗣分南北
(二) 常润北宗衰落
1 二十七世心悦慧喜
2 二十八世涵宇海宽
二 常润南方法系的兴盛
(一) 慈舟方念及云门禅系
1 慈舟方念
2 湛然圆澄
3 云门禅系
(二) 洪断诸缘及云居禅系
1 洪断诸缘
2 云居禅系
(三) 敬堂法忠
第十三章 明清寿昌禅系
一 蕴空常忠与无明慧经
(一) 蕴空常忠及其禅学
(二) 无明慧经及其禅学
1 慧经行实及人格
2 慧经禅学思想
3 慧经对曹洞纲宗的标举
二 无异元来与博山禅派
(一) 元来及其禅学成就
1 元来行实
2 元来百法归禅思想
3 元来的“疑情”禅论
(二) 博山禅派
1 宗宝道独及岭南禅派
2 雪磵道奉
3 雪关智暗
4 嵩乳道密
5 竹山道严
6 古航道舟
7 余集生与黄端伯
三 鼓山禅派
(一) 元贤及其禅学
1 元贤行实
2 元贤佛学思想
3 元贤禅法
(二) 鼓山禅派
1 道霈行实
2 道霈佛学思想
四 东苑禅派
(一) 晦台元镜
(二) 觉浪道盛
1 道盛行实
2 参同儒释教禅的佛学
3 圆融生灭盛衰的禅理
(三) 道盛法嗣
五 结语
附录(一) 曹洞世序
(二)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QDH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曹洞宗通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