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皮肤病研究中常用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新增了循环医学、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病例队列研究、疾病定义等。本书供皮肤病学工作者、流行病学工作者和其他医务人员。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一、皮肤病流行病学的定义
第一章 皮肤病流行病学概论
二、我国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前景
三、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皮肤病流行病学和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第二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
一、了解人群中皮肤病的流行现况,阐明其流行规律并确定防治重点
二、探索皮肤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三、研究皮肤病自然史
四、评价皮肤病的诊疗方案、方法或预防措施
第三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皮肤病流行病学方法的基本特点
五、疾病监测
二、皮肤病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
一、现在面临的挑战
二、未来的挑战
第二章 皮肤病流行病学中疾病定义
第一节 概述
一、疾病定义与疾病诊断标准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个体疾病定义与群体疾病定义
第二节 确定疾病定义的方法
一、疾病定义的基本内涵
二、确定疾病定义的方法
三、疾病定义的演变发展
一、真实性
第三节 判断疾病定义优劣的标准
四、国际疾病分类
二、可重复性
三、定义疾病的方法被研究人群接受程度
四、定义应能迅速而顺利地被执行
五、流行病学疾病定义与临床定义的一致性
六、定义应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疾病的发病情况
七、有广泛的适应性
八、应包含一些能与其他研究进行比较的因素
第四节 确定疾病定义时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患病率低的疾病
二、疾病分界线
三、不同研究中疾病定义的变化
四、无金标准的疾病诊断
六、皮肤病学研究迫切需求更加清晰的疾病定义
五、病例状态的分类
第三章 皮肤病流行病学中疾病频率和危险度测量
第一节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率与比、比例
二、疾病频率的测量
第二节 暴露和危险度
一、暴露
二、2×2列联表
三、危险度的测量
第四章 皮肤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描述性研究
一、横断面研究
二、诊断试验评价与筛查
三、生态学研究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及其设计原理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
二、病例对照研究在皮肤病研究中的作用
三、病例对照研究的种类
四、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步骤
五、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
六、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解释
七、病例对照研究在皮肤病研究中的实例
第三节 队列研究
一、队列研究的定义与设计原理
二、队列研究在皮肤病研究中的作用
三、队列研究的种类
四、队列研究的设计步骤
五、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
七、队列研究在皮肤病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六、队列研究的结果解释
第四节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与病例队例研究
一、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二、病例队列研究
第五节 实验性研究
一、实验性研究的定义及设计原理
二、实验性研究在皮肤病研究中的作用
三、实验性研究的基本原则
四、实验性研究的分类
五、实验性研究的设计步骤
六、实验性研究的资料分析
七、实验性研究在皮肤病研究中的实例
第六节 皮肤病研究中的流行病学设计方法选择
第一节 概述
一、病因及病因学
第五章 病因推断
二、危险因素
三、因果联接方式
四、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机遇、偏倚和混杂
一、机遇
二、偏倚
三、混杂
第三节 病因推断的一般过程
一、统计学关联和因果关联
二、病因推断的一般过程
第四节 关联与病因:Bradford Hill标准
一、关联强度
二、关联的稳定性
四、关联的时间顺序
三、关联的特异性
五、关联的剂量-反应关系
六、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
七、证据的一致性
八、实验证据
九、类推论证
第六章 皮肤病流行病学中的机遇、偏倚与交互作用
第一节 机遇
一、概述
二、可信限
三、选择样本的大小
第二节 偏倚
一、概述
二、偏倚的类型
三、偏倚的控制
一、交互作用概念
第三节 交互作用
二、效应修正作用与混杂作用的识别
三、交互作用的描述
第七章 遗传流行病学在皮肤病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一、遗传流行病学定义
二、遗传病的分类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
二、分析方法
三、家庭聚集性分析
四、双生子分析、养子和半同胞分析
五、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六、生态遗传学分析
七、单基因遗传病的分析
八、多基因遗传病分析
第三节 遗传病再发风险率的估计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三、X伴性连锁显性遗传
四、X连锁隐性遗传
五、染色体病
六、多基因病
第八章 分子流行病学在皮肤病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一、分子流行病学的意义
二、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生物标志探讨
二、测量暴露
三、测量易感性
四、效应标志
第三节 主要研究技术
一、核酸技术
二、蛋白质和酶学技术
三、其他技术
第四节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要点
第九章 血清流行病学在皮肤病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一、体液免疫检测技术
二、细胞免疫检测技术
三、皮肤试验
二、调查方法
一、确定调查目的
第三节 血清流行病学的方法设计
三、调查对象与内容
四、血清标本的收集、保存和运送
五、血清学检测方法的选择
六、质量控制
七、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判断
八、资料分析与解释
第四节 血清流行病学在皮肤病研究中的用途
一、用于皮肤病的早期诊断和追溯诊断
二、探索皮肤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三、阐明皮肤病的分布规律和自然史
四、用于性病及其他皮肤病的监测
第十章 皮肤病的预防与控制
二、制定皮肤病预防与控制策略的原则
一、制定皮肤病预防与控制策略的意义
第一节 皮肤病预防与控制策略的制定
三、制定皮肤病预防与控制策略的基础
第二节 皮肤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一、传染性皮肤病预防与控制的对策
二、非传染性皮肤病的控制对策
第三节 皮肤病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宏观性控制与微观性控制
二、主动性控制与被动性控制
三、持续性控制与间断性控制
四、传染性皮肤病的控制与非传染性皮肤病的控制
五、原发病的控制和继发、衍生病的控制
六、其他
第四节 皮肤病监测
一、疾病监测在皮肤病预防与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二、皮肤病监测内容
第十一章 皮肤病研究中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及其SAS程序
第一节 概述
一、多元统计简介
二、多元统计在皮肤病流行病学中的作用
第二节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皮肤病研究中的应用
一、多元回归分析适用的资料类型及应用条件
二、多元线性回归在皮肤病研究中的用途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内容
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过程及其SAS程序
五、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应用
第三节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在皮肤病研究中的应用
一、概述
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及其SAS程序
三、条件logistic回归及其SAS程序
一、基本概念
第四节 Cox回归模型在皮肤病研究中的应用
二、Cox模型的结构及流行病学意义
三、Cox模型的适用条件及应用范围
四、Cox模型的参数估计与统计推断
五、Cox模型的拟合、检验的SAS程序
第十二章 证据的收集与综合
第一节 Meta分析
一、Meta分析的步骤
二、Meta分析统计方法
三、Meta分析的偏倚及其控制
四、评价Meta分析文章的标准
五、Meta分析的优点和局限性
六、Meta分析的质量评估
第二节 循证医学
三、循证医学的实践方法
一、概念
二、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在处理临床问题时的区别
四、循证医学中对医学文献的评价方法
第三节 Cochrane协作网
一、Cochrane协作网的建立
二、协作网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三、Cochrane图书馆
四、我国建立Cochrane中心的意义
第十三章 皮肤病流行病学中的服务评价
第一节 卫生服务研究
一、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二、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
三、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
第二节 诊断试验的评价
四、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第三节 生活质量评价
一、基本概念
二、生活质量评价内容
三、生活质量评价的量表
第四节 卫生经济评估
一、成本最小化分析
二、成本-效果分析
三、成本-效用分析
四、成本-效益分析
第十四章 Internet在皮肤病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Internet简介
一、Internet概况
二、Internet地址及入网方式
三、Internet的基本功能与应用
第二节 Internet在皮肤病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一、获取专业信息
二、利用Internet进行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
三、健康教育
四、疫情公告
五、建立皮肤病监测系统
六、网上求医和网上专家会诊
七、远程医学
八、信息交流和学术交流
九、Internet将成为巨大的病例来源库
十、利用Internet进行科研合作
第三节 Internet上的皮肤病流行病学相关信息资源
一、皮肤病相关网址
二、流行病学相关网址
三、用于信息检索的网站
第四节 如何从Internet获取皮肤病流行病学的信息
一、Internet信息检索
二、医学导航系统
第十五章 皮肤病研究的选题及科研设计
第一节 皮肤病研究的选题
一、皮肤病研究的选题原则
二、皮肤病研究中选题的程序
第二节 课题的设计要点
一、皮肤病研究课题的设计要点
二、科研课题设计书的撰写
第三节 课题的实施、总结及论文撰写
一、研究课题计划的实施
二、研究课题的结果分析与总结
三、皮肤科医生如何撰写科研论文
一、皮肤病科研中统计方法的选择
第四节 皮肤病研究中统计方法的选择及常见的统计错误
二、皮肤病研究中常见的统计分析错误
第十六章 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性传播疾病
一、概述
二、流行概况与特征
三、流行过程
四、预防与控制
第二节 艾滋病
一、概述
二、流行概况与特征
三、流行过程
四、预防与控制
一、概述
第三节 梅毒
二、流行概况与特征
三、流行过程
四、预防与控制
第四节 淋病
一、概述
二、流行概况与特征
三、流行过程
四、预防与控制
第五节 其他性病
一、非淋菌性尿道炎
二、软下疳
三、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四、生殖器疱疹
五、尖锐湿疣
第十七章 炎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接触性皮炎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病因及危险因素
四、预防与控制
第二节 异位性皮炎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病因及危险因素
四、预防与控制
第三节 痤疮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病因及危险因素
四、预防与控制
第四节 银屑病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病因及危险因素
四、预防与控制
五、银屑病流行病学展望
第十八章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天疱疮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病因及危险因素
四、治疗及预后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第二节 大疱性类天疱疮
二、流行特征
一、概述
三、病因及危险因素
三、病因及危险因素
四、治疗及预后
第三节 线性IgA大疱病(LABD)
四、预后及预防
第四节 疱疹样皮炎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病因及危险因素
第五节 疤痕性类天疱疮
一、概述
四、治疗及预后
二、流行特征
三、病因及危险因素
四、治疗及预后
第六节 妊娠疱疹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病因及危险因素
四、治疗及预后
第七节 其他自身免疫性大疱病
第十九章 恶性皮肤肿瘤流行病学
第一节 恶性皮肤肿瘤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危险因素
四、预防
第二节 恶性黑素瘤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危险因素
四、预防
第三节 非黑素瘤皮肤癌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危险因素
四、预防
第二十章 感染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病毒性皮肤病
一、疣
二、水痘及带状疱疹
三、手足口病
第二节 球菌性皮肤病
一、脓疱疮和深部脓疱疮
二、丹毒和蜂窝织炎
三、毛囊炎
第三节 杆菌性皮肤病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流行环节
四、麻风的危险因素
五、麻风的预防与控制
第四节 真菌性皮肤病
一、头癣
二、手足癣
三、甲癣
四、其他皮肤癣菌感染
第二十一章 寄生虫性皮肤病流行病学
第一节 虱病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特征
四、与虱相关的传染性疾病
五、预防
第二节 疥疮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特征
第三节 蜱咬伤
一、概述
二、蜱传播性疾病
一、鼠蚤传播性立克次体病(鼠类伤寒)
第四节 蚤病
二、猫蚤相关性巴尔通体病
第五节 白蛉叮咬
一、概述
二、白蛉引起的皮肤病
第六节 桑毛虫皮炎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桑毛虫引起皮炎大流行流行病学研究实例
四、预防
第七节 其他寄生虫性皮肤病
一、一级预防
二、二级预防
第八节 寄生虫性皮肤病的预防措施
三、三级预防
第二十二章 药物性皮肤反应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药物流行病学概述
一、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应用
二、新药上市前研究
三、药物上市后监测
四、药物不良反应研究
五、药物利用研究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研究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
三、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四、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方法与判断标准
五、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方法
二、药物性皮肤反应的基本变化
第三节 药物性皮肤反应的流行病学
一、药物性皮肤反应的临床类型
三、药物性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
四、药物性皮肤反应的流行特征
五、药物性皮肤反应的危险因素
六、药物性皮肤反应的预防措施
第二十三章 结缔组织病流行病学
第一节 概述
一、结缔组织病的流行特征
二、结缔组织病的危险因素
三、结缔组织病的预防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危险因素
四、预防
第三节 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危险因素
四、预防
第四节 硬皮病
一、概述
二、流行特征
三、危险因素
四、预防
参考文献
按笔画索引
按拼音索引
皮肤病流行病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