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契合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等要求,面向社会大众的中华民族精神读本。书稿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出发,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层面,考虑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注重综合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维,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奠基、源于家庭的伦理起点、树德立人的人格理想等十章,注重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轮廓,同时侧重挖掘中华民族精神的哲学、文化基础,展现其内在的逻辑和历史脉络。相比同类题材的图书,该书是一本体量合适、表达通俗,同时在内容上能与中华民族精神基本相应的通俗读本,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安顿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思想、树立人们的理想、坚定人们的信念,从而最终为“中国梦”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有重要意义。
目录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奠基
一 河流与平原的自然环境
二 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 敬畏天命的超越信仰
四 礼乐文化的内化取向
第二章 源于家庭的伦理起点
一 血缘情感的内在基础
二 以孝为本的亲亲观念
三 互尊互爱的家庭伦理
四 泛爱亲仁的群己理念
第三章 树德立人的人格理想
一 希圣希贤的人格追求
二 尊师重道的教化观念
三 为仁由己的主体精神
四 尽心知天的理性信仰
第四章 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
一 返本开新的景区精神
二 知行合一的实践取向
三 通权达变的中道智慧
四 德福一致的圆善境界
第五章 仁智双彰的理性诉求
一 慎思明辨的道德理性
二 格物致知的求知精神
三 礼法互治的制度建设
四 静观玄览的理性修养
第六章 家国同构的社稷观念
一 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二 万民归心的统一情结
三 胸怀天下的担当意识
四 成仁取义的奉献精神
第七章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一 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二 仁以为怀的人道主义
三 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四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第八章 生生不息的人文化成
一 天人同构的人文根基
二 天道生生的宇宙视野
三 阴阳平衡的和合思想
四 礼乐成人的臻善致美
第九章 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
一 道法自然的归真思想
二 齐物逍遥的自由观念
三 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
四 乐天知命的豁达态度
结语 中国梦想的精神结石
一 幸福生活的溥博渊泉
二 和谐社会的贞固根本
三 富国强邦的永续动力
四 世界共享的人文价值
五 继往开来的日新精神
后 记
序 言
第一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奠基
一 河流与平原的自然环境
二 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 敬畏天命的超越信仰
四 礼乐文化的内化取向
第二章 源于家庭的伦理起点
一 血缘情感的内在基础
二 以孝为本的亲亲观念
三 互尊互爱的家庭伦理
四 泛爱亲仁的群己理念
第三章 树德立人的人格理想
一 希圣希贤的人格追求
二 尊师重道的教化观念
三 为仁由己的主体精神
四 尽心知天的理性信仰
第四章 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
一 返本开新的景区精神
二 知行合一的实践取向
三 通权达变的中道智慧
四 德福一致的圆善境界
第五章 仁智双彰的理性诉求
一 慎思明辨的道德理性
二 格物致知的求知精神
三 礼法互治的制度建设
四 静观玄览的理性修养
第六章 家国同构的社稷观念
一 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二 万民归心的统一情结
三 胸怀天下的担当意识
四 成仁取义的奉献精神
第七章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一 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二 仁以为怀的人道主义
三 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四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第八章 生生不息的人文化成
一 天人同构的人文根基
二 天道生生的宇宙视野
三 阴阳平衡的和合思想
四 礼乐成人的臻善致美
第九章 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
一 道法自然的归真思想
二 齐物逍遥的自由观念
三 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
四 乐天知命的豁达态度
结语 中国梦想的精神结石
一 幸福生活的溥博渊泉
二 和谐社会的贞固根本
三 富国强邦的永续动力
四 世界共享的人文价值
五 继往开来的日新精神
后 记
家园——中华民族精神读本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