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宗教史读本

副标题:无

作   者:牟钟鉴 张践

分类号:

ISBN:978751616722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简明中国宗教史读本》是一部全面、系统、扼要的中国宗教史普及读物。它主要介绍了从原始社会到民国时期存在过并发生过广泛影响的各种宗教,包括原始宗教和崇拜、传统宗法性宗教、道教、民间宗教、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由国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本书叙述了这些宗教的起源、发展或传人、传播的过程,各种宗教的教义、教派、仪式、仪轨等;努力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宗教相互关系的整体特征,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中轴展开中国宗教史的画面,体现出中国人信仰文化的主体性与开放性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格局。本书用理性的、客观的态度对于中国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做了多侧面的立体化表述,兼顾其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而以其贡献为主,尽量避免简单化和片面性。在为读者提供中国宗教的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结构严密、脉络清晰的理论体系,并提供了一些宗教学意义上的理论思考。

目录

第一章 原始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自然崇拜

  宗教观念的发生和自然崇拜的形成

二 天象山川动植物崇拜

三 农业祭祀

四 自然崇拜与原始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第三节 鬼神崇拜

  灵魂与鬼魂观念

二 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

三 父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

四 葬俗与原始文明

第四节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典型的氏族宗教

二 考古学中的图腾资料

三 文献学中的图腾资料

四 民俗学中的图腾资料

五 图腾崇拜的社会文化意义

六 图腾崇拜与龙凤文化

第五节 祖先崇拜

  生殖崇拜与祖先观念的产生

二 女始祖崇拜与感生传说

三 男始祖崇拜与英雄神话

四 祖先崇拜与传统伦理

第六节 原始祭祀、巫术、占卜

  祭坛、祭器

二 巫术

三 占卜

第七节 中国原始宗教的历史特点

 

第二章  夏、商、周宗法宗教的高度发展及其转化

第一节 夏、商、周宗教综述

第二节 古代宗教的形成时期——夏、商

  传说中的夏代宗教生活

二 商人的“上帝”及其“帝廷”

三 古代宗教与宗法血缘制度

四 职业巫师及其社会作用

第三节 古代宗教的鼎盛时期——西周

  商、周之际的社会变革和宗教变革

二 “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化

三 周代祭祀制度及其社会作用

四 周代政教合一的“明堂”制度

第四节 古代宗教动摇与转化时期——春秋战国

  “礼崩乐坏”——宗教大厦的崩颓

二 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观

三 墨子“明鬼”、“兼爱”的宗教观

四 道家“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的宗教观

五 法家的宗教观

六 战国时期的“五帝”崇拜和神仙方术之学

 

第三章 秦汉宗法宗教的法典化与佛教、道教的初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秦王朝的宗教信仰

  秦的宗教祭祀

二 秦朝的官方宗教信仰

三 秦始皇的方仙崇拜

第三节 汉代的国家宗教

  五帝和太一神崇拜

二 国家宗教典制的修建与《三礼》中的宗教理论

三 阴阳灾异说与谶纬的流行

四 《白虎通》与宗法性宗教的法典化

第四节 道教的孕育与产生

  道教的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 《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

三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第五节 佛教的传入与初兴

  佛教的始传与流行

二 佛经的传译

三 《理惑论》与三教争论的肇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勃兴发展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家宗法宗教的整顿

  宗法宗教的神鬼系统

二 宗庙祭祀系统

三 宗法宗教的政治文化功能

第三节 道教的成熟与定型

  道教主要流派的演变及道书大量涌现

二 《黄庭经》的道教内养理论

三 葛洪《抱朴子》中的长生修炼论

四 寇谦之对北魏天师道的清整

五 陆修静对南天师道的整顿

六 陶弘景集南北朝道教之大成

第四节 佛教的迅速传播和发展

  佛教迅速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 道安与早期般若学上的“六家七宗”

三 鸠摩罗什和僧肇的大乘空宗思想

四 慧远的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说

五 道生的涅槃佛性说

六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五节 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三教的状况与相互关系

二 儒、释、道三教几次大的理论冲突

三 三教冲突的政治表现——限佛、灭佛与兴佛

四 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 隋唐时期发达的多元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三教并奖政策与三教并习风气

  三教并奖政策的确立

二 三教之间的斗争

三 三教融合与三教兼修

第三节 宗法性国家宗教祭礼的整饬

  宗教祭礼的规范化

二 祭天仪制的讨论与修订

三 祭祖仪制的讨论与修订

四 其他宗教祭祀仪制的讨论与修订

五 国家宗教与唐代文化

第四节 佛教的繁荣与衰落

  君主的狂热崇佛与会昌灭佛

二 佛教经籍的翻译与撰述

三 隋代盛行的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

四 玄奘西行与唯识宗

五 注重理论思辨的华严宗

六 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

七 律宗、净土宗和密宗

八 唐蕃和婚与藏传佛教前弘期

九 佛教与隋唐文明

第五节 道教的隆盛

  皇室崇道情况

二 道教清修无为理论的发展

三 外丹道的兴盛、危机与钟吕内丹道的兴起

四 道教与隋唐文化

第六节 西来新宗教的流行

  景教的流行

二 伊斯兰教的初传

三 祆教的流传

四 摩尼教的流传

五 西来宗教的流传与唐代文化

 

第六章 辽、宋、金、西夏时期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辽代的原始信仰及佛教的盛行

  民族传统信仰及其汉化倾向

二 佛教的流行及其特点

三 辽地佛教与社会文化

第三节 宋朝诸教的融合与发展

  国家宗教祀典的修订

二 佛教的禅教并重与佛儒合流

三 道教的兴旺

四 摩尼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与祆教的状况

第四节 西夏王朝以佛教为主的宗教信仰

  原始巫术与神灵崇拜

二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三 西夏文大藏经的产生与历史地位

第五节 金朝宗教的兴盛

  女真宗教旧俗和国家宗教礼制的建立

二 佛教的继续流行

三 河北新道教的出现和发展

四 西藏佛教的再弘传及宗派的形成

 

第七章 元代繁荣发展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官方宗教礼仪的建设与特点

第三节 国家帝师制度与汉地佛教

  蒙古贵族的崇佛政策

二 佛教的发展及其管理制度

三 独特的帝师制度

四 汉地佛教继续发展

五 佛教与元代文明

第四节 云南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的传入

二 理论与经典

三 教派、僧阶与寺院制度

四上座部佛教与傣族社会文化

第五节 全真道的繁荣与江南道教的流行

  丘处机与全真道的兴衰

二 江南正一道

三 江南净明道

第六节 也里可温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振兴

  也里可温教——基督教的第二次传入

二 伊斯兰教的盛行

三 犹太教士的增加

第七节 白莲教的崛起与元末社会变革

 

第八章 明代多元融合与民间化过程中的宗教

第一节 宗法宗教祀典的后期发展与完备

  郊祀

二 社稷、日月、先农、先蚕和高禖

三 神祇坛和天上之神与地上之神

四 历代帝王、圣贤、功臣之祀

五 宗庙

六丧礼与丧服之制

第二节 三教融合中的佛教

  宗教政策及管理制度

二 宗喀巴的宗教改革

三 禅宗两大派系及其代表人物

四 其他诸宗

五 明末佛教四大家

第三节 道教的世俗化与符箓派的荣盛

  王室与道教

二 两大教派及其思想

三 《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

第四节 基督教的再次传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传教士想方设法进入中国

二 天主教的儒学化

三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冲突

四 明末传教事业的再度兴盛

第五节 伊斯兰教的新发展和儒化倾向

  明王朝与伊斯兰教

二 经堂教育的兴起

三 汉文译著的出现

第六节 民间宗教的活跃与发展

  民间宗教的兴旺与白莲教的演变

二 罗教及其衍支东西大乘教与老官斋教

三 黄天教和弘阳教

四 三一教及其特点

五 明代民间宗教的共性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九章 清前期的国家宗教政策与诸教的分化发展

第一节 国家宗教祭祀与民间祖先崇拜

  清代《礼典》的修订与规格

二 尊孔与祭孔

三 满族宗教旧俗的保存和演化

第二节 佛教的发展与转衰

  诸帝的崇佛活动及管理制度

二 禅宗的派系及流衍

三 其他各宗

四 藏传佛教的发展及清廷的管理政策

第三节 道教的延续与道教文化的扩散

  正一道的衰落

二 全真道的中兴

三 《道藏辑要》和新道书

第四节 民间宗教在镇压中继续勃兴

  民间宗教发展概况与清廷的禁灭政策

二 八卦教(含清水教、天理教)的兴衰

三 其他教派的活动

四 民间宗教的社会文化意义

第五节 伊斯兰教的演进与磨难

  清廷对伊斯兰教的政策

二 伊斯兰教中国教派和门宦的形成

三 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的活跃

四 伊斯兰教与回民起义

第六节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及清廷的禁教

  清初基督教的顺利传播

二 教会内部的礼仪之争与康熙政策的转变

三 雍、乾、嘉三朝的禁教与教案

四 东正教及基督教新教的传入

 

第十章 清后期的宗教

第一节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晚景

  国家宗教祀典的若干变动

二 祭孔的升格和孔府的祭事

三 民间祭天祭祖及其他宗教风俗

四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终结与流延

第二节 佛教僧团的衰落与佛学研究的勃兴

  清代后期佛教发展大势

二 佛教宗派的苟延

三 居士成为佛学的主流

四 世俗学者的佛学研究

第三节 道教的衰微与延续

  道光以后正一道天师状况

二 晚清之全真道

三 道教文化继续向社会扩散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厄运和搏进

  穆斯林起义与清廷的高压政策

二 伊斯兰教教派和门宦的流变

三 伊斯兰经学与汉文译著的成就

第五节 近代社会矛盾旋涡中的基督教

  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的作用

二 基督教各派在华传布

三 基督教与太平天国

四 风起云涌的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

五 教会对西方文化的传播

第六节 民间宗教与秘密会社

  八卦教的后期演变及其与农民运动的关系

二 天地会、哥老会与太平军、辛亥革命

三 义和团运动与民间宗教信仰

四 真空教、斋教、一贯道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的宗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佛教的“复兴”与改良运动

  开始向现代宗教形态过渡的佛教

二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

三 佛教大师的活动与思想

四 著名学者卓有成效的佛学研究

五 藏传佛教在诸多矛盾中艰难发展

第三节 道教的衰微与复苏

  政治时运影响道教命运

二 道教学者重建道教理论的努力

三 近代教外道教学术研究的兴起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新气象

  进入转折和动荡时期的中国穆斯林

二 穆斯林宗教社会团体的产生与发展

三 伊斯兰学术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 著名中国穆斯林学者的活动和贡献

五 新疆的伊斯兰教及杨增新的宗教政策

第五节 民间宗教信仰概貌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余波与散化

二 民间秘密宗教的流衍与公开化

第六节 基督教加速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基督教顺利发展的内外条件

二 基督教各派的流布

三 基督教与民国政治

四 基督教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及其贡献

 

第十二章 中国宗教史的简要回顾

第一节  中国宗教史的发展阶段

  原始时期

二 三代时期

三 秦汉时期

四 魏晋至宋元时期

五 明清时期

六 民国时期

第二节 中国宗教的历史特点

  原生型宗教的连续存在和发展

二 皇权始终支配教权

三 多样性和包容性

四 人文化和世俗化

五 三重结构的衔接与脱节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简明中国宗教史读本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