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国从前苏联引进笔迹检验理论和方法,在50多年的应用实践中丰富了左手字伪装、尺划字伪装、局部再现性伪装等专项疑难笔迹鉴定方法,但对笔迹检验基础理论的研究探讨不多,仍延续前苏联的同一认定原理、各人笔迹不同缘于笔迹特征总和差异等理论。
目前,还不能说传统笔迹检验原理和方法完美无缺。众所周知,在笔迹鉴定的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鉴定失误、鉴定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使笔迹鉴定人员心存顾虑,罹患其他人也能写出与检材相似笔迹的“影子情节”,担心出错案。“哪里出了问题?”一直是笔迹鉴定专家探索的命题,很多同志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众说纷纭。
李文同志自1989年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文件检验专业毕业后,一直潜心研究笔迹鉴定的相关问题。在多年实践积累和苦苦探索的基础上,他从哲学理论出发另辟蹊径,构建了书写技能、书写习惯、特征产生机理、笔迹特征同源性、笔迹特征分类、特征链环、比较检验法、辩证法同一认定等新的笔迹鉴定学基础理论和检验方法,意在从理论源头解决当前笔迹鉴定中令人疑虑的问题。这无疑是对传统的笔迹特征总和作为笔迹鉴定同一认定的根据和概率法评定特征价值高低的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相信本书的出版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探索笔迹鉴定的基础理论问题,使笔迹鉴定技术进一步完善。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笔迹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笔迹现象
第二节 汉字生成历史
第三节 世界语言与文字概况
第四节 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概况
第五节 笔迹的认识历程
第六节 中国笔迹检验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七节 中国古代书法绘画检验
第八节 笔相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九节 笔迹鉴定技术发展趋势
第十节 笔迹与其他痕迹的区别
第二章 笔迹科学认知的生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条件反射
第二节 大脑皮层机能
第三节 信息获取、存储与预测
第三章 笔迹科学认知的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动作技能
第二节 智力技能
第三节 习惯
第四节 动力定型
第四章 笔迹与书写习惯的形成
第一节 笔迹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书写习惯
第三节 书写运笔习惯的形成
第四节 书写运笔习惯的单位
第五节 书写运笔习惯的重复性
第六节 书写习惯的运动性
第七节 书写习惯人各不同原理
第八节 书写动机与书写习惯反映性
第九节 书写运笔习惯外观的不稳定性
第十节 多人笔迹外观相似性
第五章 汉字字体演变历程
第一节 汉字造字原理
第二节 汉字笔迹字体变化历程
第三节 正体字与俗体字
第四节 印刷字体分类
第六章 书写规范与笔迹特征生成机制
第一节 中国书法对笔迹现象的认知
第二节 传统笔迹检验理论对笔迹现象的认知
第三节 特征的生成机制
第四节 笔迹特征的传统认识
第五节 书写规范
第六节 现代汉字硬笔书写规范
第七节 笔迹特征的生成机制
第八节 笔迹特征标识
第九节 笔迹特征价值问题研究
第十节 书法与日常书写的区别
第十一节 绘画与书法、写字的区别
第十二节 笔迹文件与变造文件的区别
第十三节 书写规范种属特性与笔迹鉴定专属特性
第七章 笔迹特征分类
第一节 概貌特征
第二节 局部安排特征
第三节 写法特征
第四节 单字结构特征
第五节 运笔特征
第六节 细节特征
第七节 指示特征
第八节 言语笔迹特征
第九节 笔迹特征功能性分类
第十节 笔迹特征选择技巧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笔迹鉴定中的应用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
第二节 世界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第三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形式
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九章 笔迹特征系统认知
第一节 系统论与笔迹特征链环
第二节 书写习惯人各不同的遗传机制
第十章 笔迹鉴定原理
第一节 笔迹鉴定学的构建
第二节 笔迹鉴定学发展的蒙估阶段
第三节 统计、概率、数理统计在笔迹鉴定学中的应用局限
第四节 书写习惯重复再现的机理
第五节 同一认定
第六节 比较研究法
第十一章 笔迹鉴定程序
第一节 委托程序
第二节 笔迹鉴定程序
第十二章 符号笔迹鉴定
第一节 标点符号鉴定
第二节 阿拉伯数字鉴定
第三节 人民币符号鉴定
第十三章 签名笔迹鉴定
第一节 签名信用的由来
第二节 签名笔迹鉴定的特殊性
第三节 艺术签名笔迹鉴定的认知
第四节 签名笔迹鉴定的实施
第十四章 摹仿笔迹鉴定
第一节 研究摹仿笔迹的意义
第二节 摹仿笔迹鉴定依据
第三节 摹仿笔迹基本特征
第四节 摹仿笔迹典型案例剖析
第十五章 伪装笔迹鉴定
第一节 左手伪装笔迹鉴定
第二节 刻画伪装笔迹鉴定
第三节 尺划伪装笔迹鉴定
第四节 改变笔画形体伪装笔迹鉴定
第五节 多人合伙书写伪装笔迹鉴定
第六节 局部再现性伪装笔迹鉴定
第十六章 复制笔迹鉴定
第一节 复制笔迹文件的种类
第二节 复制笔迹文件可以鉴定的法律依据
第三节 复制笔迹可以鉴定的专业理论依据
第四节 复制笔迹文件鉴定的条件
第五节 复制笔迹文件检验实施
第六节 伪造字的识别
第十七章 笔迹鉴定的法律事项
第一节 笔迹鉴定专家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笔迹鉴定专家必须具备法律修养
第三节 笔迹鉴定专家职业操守
第四节 笔迹鉴定风险因素
第十八章 笔迹鉴定书
第一节 当前鉴定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鉴定书发展方向
第三节 分列式鉴定书
附件一 汉字偏旁部首表
附件二 易错汉字笔画表
附件三 变化笔画表
附件四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说明
Qx
第一章 笔迹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笔迹现象
第二节 汉字生成历史
第三节 世界语言与文字概况
第四节 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概况
第五节 笔迹的认识历程
第六节 中国笔迹检验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七节 中国古代书法绘画检验
第八节 笔相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九节 笔迹鉴定技术发展趋势
第十节 笔迹与其他痕迹的区别
第二章 笔迹科学认知的生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条件反射
第二节 大脑皮层机能
第三节 信息获取、存储与预测
第三章 笔迹科学认知的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动作技能
第二节 智力技能
第三节 习惯
第四节 动力定型
第四章 笔迹与书写习惯的形成
第一节 笔迹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书写习惯
第三节 书写运笔习惯的形成
第四节 书写运笔习惯的单位
第五节 书写运笔习惯的重复性
第六节 书写习惯的运动性
第七节 书写习惯人各不同原理
第八节 书写动机与书写习惯反映性
第九节 书写运笔习惯外观的不稳定性
第十节 多人笔迹外观相似性
第五章 汉字字体演变历程
第一节 汉字造字原理
第二节 汉字笔迹字体变化历程
第三节 正体字与俗体字
第四节 印刷字体分类
第六章 书写规范与笔迹特征生成机制
第一节 中国书法对笔迹现象的认知
第二节 传统笔迹检验理论对笔迹现象的认知
第三节 特征的生成机制
第四节 笔迹特征的传统认识
第五节 书写规范
第六节 现代汉字硬笔书写规范
第七节 笔迹特征的生成机制
第八节 笔迹特征标识
第九节 笔迹特征价值问题研究
第十节 书法与日常书写的区别
第十一节 绘画与书法、写字的区别
第十二节 笔迹文件与变造文件的区别
第十三节 书写规范种属特性与笔迹鉴定专属特性
第七章 笔迹特征分类
第一节 概貌特征
第二节 局部安排特征
第三节 写法特征
第四节 单字结构特征
第五节 运笔特征
第六节 细节特征
第七节 指示特征
第八节 言语笔迹特征
第九节 笔迹特征功能性分类
第十节 笔迹特征选择技巧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笔迹鉴定中的应用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
第二节 世界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第三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形式
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九章 笔迹特征系统认知
第一节 系统论与笔迹特征链环
第二节 书写习惯人各不同的遗传机制
第十章 笔迹鉴定原理
第一节 笔迹鉴定学的构建
第二节 笔迹鉴定学发展的蒙估阶段
第三节 统计、概率、数理统计在笔迹鉴定学中的应用局限
第四节 书写习惯重复再现的机理
第五节 同一认定
第六节 比较研究法
第十一章 笔迹鉴定程序
第一节 委托程序
第二节 笔迹鉴定程序
第十二章 符号笔迹鉴定
第一节 标点符号鉴定
第二节 阿拉伯数字鉴定
第三节 人民币符号鉴定
第十三章 签名笔迹鉴定
第一节 签名信用的由来
第二节 签名笔迹鉴定的特殊性
第三节 艺术签名笔迹鉴定的认知
第四节 签名笔迹鉴定的实施
第十四章 摹仿笔迹鉴定
第一节 研究摹仿笔迹的意义
第二节 摹仿笔迹鉴定依据
第三节 摹仿笔迹基本特征
第四节 摹仿笔迹典型案例剖析
第十五章 伪装笔迹鉴定
第一节 左手伪装笔迹鉴定
第二节 刻画伪装笔迹鉴定
第三节 尺划伪装笔迹鉴定
第四节 改变笔画形体伪装笔迹鉴定
第五节 多人合伙书写伪装笔迹鉴定
第六节 局部再现性伪装笔迹鉴定
第十六章 复制笔迹鉴定
第一节 复制笔迹文件的种类
第二节 复制笔迹文件可以鉴定的法律依据
第三节 复制笔迹可以鉴定的专业理论依据
第四节 复制笔迹文件鉴定的条件
第五节 复制笔迹文件检验实施
第六节 伪造字的识别
第十七章 笔迹鉴定的法律事项
第一节 笔迹鉴定专家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笔迹鉴定专家必须具备法律修养
第三节 笔迹鉴定专家职业操守
第四节 笔迹鉴定风险因素
第十八章 笔迹鉴定书
第一节 当前鉴定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鉴定书发展方向
第三节 分列式鉴定书
附件一 汉字偏旁部首表
附件二 易错汉字笔画表
附件三 变化笔画表
附件四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说明
Qx
笔迹鉴定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