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诠解

副标题:无

作   者:孔子

分类号:

ISBN:978751202130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论国学智慧,则孝道不能不讲,《孝经》不能不读。因为此中的智慧不是肤浅而是太深,义理不是迂腐而是太重,层积不是薄陋而是太厚,作用不是轻微而是太大,现代智慧不当置若罔闻而是太亟须转换。《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是孔子和学生曾子的谈话,一问一答陈述了孝的道理、含义,记录、整理后,就成了我们今天的《孝经》。《孝经》以“孝”为中心,通过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价值、意义、作用以及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阐述,是一部儒家孝伦理的系统化著作。《孝经》认为,“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共分十八章,全文不足两千字,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是孝道的理论总结,又是古代“五经”之总纲、“六艺”之根本。明代的黄道周说:“《孝经》者,道德之渊源,治化之纲也。六经之本,皆出于《孝经》,而大、小戴《礼》,皆为《孝经》义疏。”孝、孝行、孝道、《孝经》的意义与价值,《吕氏春秋·孝行览》有这样的话,值得今人体会:“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而天下从者,其唯孝也。”虽然有些夸大其辞,且文化背景也有很深的百代隔离的沟壑,但是其深层的理念与智慧也许还是值得人们去体味的。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大树茁壮,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香。孝行,是顺应人心、顺因人性、顺从人情、顺依人本之德行。我们需要从这种道德的根本上去浇灌、去培土、去养育,并将孝行弘扬之、广大之、寥廓之。孝道,是因性而明教、追文反质的至道。它是从人性中揭示出来、概括出来、提升出来的,又返回去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人、办事、立身、齐家、处世、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此套《孝经》共十八章,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感兴趣的地方去读:一、围绕着《孝经》,数千年的历史生发出来的许多谜团,讲述在历史中的风风雨雨中,《孝经》到底经历了哪些饶有趣味的事情。诸如孝道的发展和演变、孝的种类、不孝之罪等。二、从现代社会来观察与《孝经》的联系,直接诠释现代智慧的转换,这是希望古为今用、执古御今,诸如以孝齐家、以孝治国等,让现代人能用上《孝经》的智慧,为现代人的人生、事业的成功进行针对性的现代解读。三、解读《孝经》原文,阅读、浏览、欣赏这本经典,让大家知道《孝经》到底讲了些什么。在这一部分我们还把唐玄宗的《孝经注》、清顺治的《孝经注》和清雍正的《孝经注》全部收录到书里了。四、由《孝经》而品读它的“案例读本”,那就是著名的、影响深远的《二十四孝》,本书收录了“二十四孝原本”和“二十四孝别录”,这也许能让我们更加近距离地看到孝的魅力与作用。五、《孝经》的智慧典藏在历史中,层积在每一个王朝中,我们将其抽绎出来,诸如劝孝歌、孝道雅俗之语、践行孝道、孝的应用等,供大家品味一番。现代人曾经冷淡、冷冻了孝道与《孝经》,然而孝之道永远不会消逝殆尽、灭迹无踪,因为孝的根子就扎在每个人的心的最深处、情感最原始的生发地。尽管有的人的心灵已经荒芜,甚至不堪回首,但是一旦触动,便会如一道闪电照亮那地方。但愿本书或能像一道闪光,虽微弱但还能烛照到达心灵的深处,虽闪烁但还能照亮前行的路标,让暗昧者辨明,让明哲者更明!

目录


第一章《孝经》概述()一《孝经》其书()
二、《孝经》主旨()
三、《孝经》作者()
四、今古文《孝经》()
五、《孝经》的历史()
六、《孝经》的注释()
七、《孝经》的文本()
八、曾子与《孝经》()
九、《孝经》与《忠经》()
十、《女孝经》()
十一、《二十四孝》()
十二、《孝经》的功用()
十三、《孝经》的研究()
十四、《孝经》与诗文()
十五、《孝经》的外传()
第二章《孝经》原典详解()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第三章唐玄宗注《孝经》()
第四章清顺治注《孝经》()

【书摘与插画】
第一章〓《孝经》概述一、《孝经》其书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有一类被称为“经”,如“四书五经”、“十三经”、“金刚经”等,那么什么是“经”?孔子之前,文献典籍由于战火、语言文字和书本材质等问题,大部分都没有保持下来。孔子要学习古代的历史,能够查到的资料是非常有限的,他也常常向别人请教,很多知识都来源于口耳相传。孔子开始办私学的时候,需要将一些古代书籍拿来教授学生,古代书籍开始流传。孔子教授的书籍主要是距今三千年前的周朝到当时流传了几百年的著作。包括了《诗》、《书》、《礼》、《易》这四本,和孔子自己编写的《春秋》。汉代设立了学馆,将前面的五种书并称为“五经”。前面四部书最为古老,时间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经过孔子的整理,这些书成为当时学习的权威,也就是“经”,这几本书改名为《诗经》、《尚书》、《周礼》、《周易》。《诗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也是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集。《周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安阳羑里监狱所作。《仪礼》是研究中国周代礼仪的著作。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经》的内容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仪礼》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经”即是“常”,也是“纲”,是国家民族最根本的立国精神,比法律更具有约束力。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法典,但是几乎都沿用这些经典,因此说经典比法律更加稳固。《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治家,保持爵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从这本书的分章来看,《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做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二、《孝经》主旨“孝”字考略两千多年来,《孝经》中的养老、敬老、尊老、亲老、送老思想被反复地强化,成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甚至具有了法律的功能。〖JP〗(一)孝的等级《孝经》、《论语》是古代童蒙识字的必读经典,通常是先读《孝经》、《论语》,之后再读《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孝经》一千七百九十九字,自产生以来,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古代的中国,孝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历代对《孝经》注而又注,疏而又疏。据说,前后给《孝经》作注的达五百多家,各有各的解读,但无论怎样解释,都离不开《孝经》文本。然而,《孝经》又分为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这也给注释《孝经》带来了困难,但总体上是以十八章为主。历代统治者之所以重视《孝经》的研究、推广,甚至唐玄宗亲自参与注释《孝经》,其根本原因是:孝是德之本,孝体现了圣人之德,孝能够起到规范家庭伦理道
德,调整家庭人际关系的作用,而这种功能可以与法律互补;孝在许多方面的功能作用,是法律不能代替的。《孝经》到底有着怎样的含义呢?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从《孝经》开始,其次,要从《孝经》产生的背景入手,也就是从孔子、曾子所处的时代来分析,才能彻底地解读《孝经》的意义。在“开宗明义第一”中,就非常明确地将《孝经》要阐述的思想说得清清楚楚:“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段话有两个意思,第一倡导以“德”治天下,第二是说孝源于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孝自个人再延伸到事君、立身。《孝经》的首要意思,也是最为本质的意义,就在于德治,接下来在“三才章”中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这种德治源于是自然的法则,来源于天,是任何人都不可违背的。《孝经》体现的第二个意思是,孝是普遍的社会法则。孝渊源于血缘关系,既然任何人都有父母,那就意味着,上白天子,下到百姓,都得讲孝道。所以,接下来就是“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各个阶层,不论贵贱,都得受孝的约束。第三,孝有等级。《孝经》中非常明确地按照不同的级别,来规范各自应当要做的孝行,先规定天子,最后到庶人。至于这一点,有人曾问王安石,说为什么在《孝经》的“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中,都引《诗》的一句话来结尾,独独“庶人章”不引《诗》中的句子。王安石回答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体现孝是有等级的。虽然王安石的这种解释有些牵强,但也说明了在当时严格的等级制之下,孝的确是有等级的,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各自不同。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孝经诠解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