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现代与传统丛书序 袁伟时
思想前沿与文化后方(代自序)
上编 西方伦理学的现代视景
一 康德与萨特主体伦理思想比较
(一)自由:主体伦理学的共同基点
(二)目的与关系:主体伦理学的不同确证
(三)方法与结论:主体伦理学的不同归宿
二萨特人学与马克思主义
(一)人学三步:本体论·转折·历史人学
(二)历史人学:缘起·方法·结构
(三)萨特人学与马克思主义:几点结论
三 诺齐克人权理论摄义
(一)人权与“最低限度国家”
(二)补偿原则:行动及其禁止
(三)资格理论:财产占有的三个原则
(四)两种原则:罗尔斯正义论批判
(五)正义与人权:两种模式的比较和远景
四 关于美德伦理的传统叙述、重述和辩述
(一)美德与规则:《美德的追寻》
(二)美德伦理传统的历史叙述与选择:《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
五 正义理念的伦理表达与政治建构
(一)引言
(二)正义论伦理理念的基本表达及其问题
(三)回应挑战:政治自由主义建构
(四)进退之间:罗尔斯新自由主义的初步估价
六 政治自由主义的现代建构
(一)源与缘: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
(二)前提预定:政治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三)理念扩张:政治自由主义的“主要理念”
(四)制度框架:政治自由主义的社会图式
(五)进与退:政治自由主义的限度
七 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的勃兴与承诺
(一)演进与承诺
(二)前景与启示
八 当代西方伦理学的主题嬗变与传统回归
(一)泛化与元化的现代两极预制
(二)多元与同向的当代主题回归
(三)结束语:未来的理路与挑战
九 美国社会伦理学的新发展
(一)理论展开
(二)问题与启示
十 试析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对我国青年道德观念的冲击
(一)现象种种
(二)理论背景
(三)初步的解释
(四)后果与回应
下编 中国伦理学的传统与现代
十一 论中国伦理学之重建
(一)历史的宿命
(二)现实的迷误
(三)尝试性的预制:视角、方法与类型选择
十二 论中国伦理学之命运
(一)预制:辉煌与沉重
(二)两难:未定的选择
(三)比较:历史的反复
(四)决断: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生成
十三 论价值一元论与价值多元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价值的“一元”与“多元”内涵
(三)价值一元论的根据与限制
(四)价值重建:一种历史性抉择
十四 道德类型学及其文化比较视境
(一)道德类型学的西方概念及其流演
(二)从罗尔斯到麦金太尔:道德类型学问题的两次变换与实质
(三)道德类型学与现代伦理的选择:多元互补的综合解释
十五 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基础论证
(一)题引:“现代社会”及其道德问题
(二)两个个案的道德分析:道德合理性的危机与基础
(三)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解释图式省察
(四)现代社会的道德合理性论证:一种综合选择
十六 儒家人文精神的传统本色与现代意义
(一)“人文精神”之所谓
(二)先秦儒家伦理:中国人文精神的经典表达
(三)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困顿:“内在紧张”
十七 回应韦伯:关于儒家伦理的方法论解释
(一)论题的缘起
(二)问题的问题
(三)合理与理性
(四)在情理之中
十八 儒家传统教育理念的现代合理性及其限度
(一)题释
(二)原创与传统:孔子及儒家的基本教育理念
(三)智德之间: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诠释
十九 宗教与道德之间:关于“信念伦理”的对话
(一)现代伦理缺少了什么?
(二)宗教能给现代伦理提供什么?
(三)道德与宗教:关于“信念伦理”
二十 文化资本与管理伦理
(一)引言
(二)“文化资本”的概念设定与理解
(三)管理伦理:科学精神与人文伦理的融合
(四)开拓文化资本:管理伦理的基本课题
后记
思想前沿与文化后方(代自序)
上编 西方伦理学的现代视景
一 康德与萨特主体伦理思想比较
(一)自由:主体伦理学的共同基点
(二)目的与关系:主体伦理学的不同确证
(三)方法与结论:主体伦理学的不同归宿
二萨特人学与马克思主义
(一)人学三步:本体论·转折·历史人学
(二)历史人学:缘起·方法·结构
(三)萨特人学与马克思主义:几点结论
三 诺齐克人权理论摄义
(一)人权与“最低限度国家”
(二)补偿原则:行动及其禁止
(三)资格理论:财产占有的三个原则
(四)两种原则:罗尔斯正义论批判
(五)正义与人权:两种模式的比较和远景
四 关于美德伦理的传统叙述、重述和辩述
(一)美德与规则:《美德的追寻》
(二)美德伦理传统的历史叙述与选择:《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
五 正义理念的伦理表达与政治建构
(一)引言
(二)正义论伦理理念的基本表达及其问题
(三)回应挑战:政治自由主义建构
(四)进退之间:罗尔斯新自由主义的初步估价
六 政治自由主义的现代建构
(一)源与缘: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
(二)前提预定:政治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三)理念扩张:政治自由主义的“主要理念”
(四)制度框架:政治自由主义的社会图式
(五)进与退:政治自由主义的限度
七 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的勃兴与承诺
(一)演进与承诺
(二)前景与启示
八 当代西方伦理学的主题嬗变与传统回归
(一)泛化与元化的现代两极预制
(二)多元与同向的当代主题回归
(三)结束语:未来的理路与挑战
九 美国社会伦理学的新发展
(一)理论展开
(二)问题与启示
十 试析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对我国青年道德观念的冲击
(一)现象种种
(二)理论背景
(三)初步的解释
(四)后果与回应
下编 中国伦理学的传统与现代
十一 论中国伦理学之重建
(一)历史的宿命
(二)现实的迷误
(三)尝试性的预制:视角、方法与类型选择
十二 论中国伦理学之命运
(一)预制:辉煌与沉重
(二)两难:未定的选择
(三)比较:历史的反复
(四)决断: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生成
十三 论价值一元论与价值多元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价值的“一元”与“多元”内涵
(三)价值一元论的根据与限制
(四)价值重建:一种历史性抉择
十四 道德类型学及其文化比较视境
(一)道德类型学的西方概念及其流演
(二)从罗尔斯到麦金太尔:道德类型学问题的两次变换与实质
(三)道德类型学与现代伦理的选择:多元互补的综合解释
十五 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基础论证
(一)题引:“现代社会”及其道德问题
(二)两个个案的道德分析:道德合理性的危机与基础
(三)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解释图式省察
(四)现代社会的道德合理性论证:一种综合选择
十六 儒家人文精神的传统本色与现代意义
(一)“人文精神”之所谓
(二)先秦儒家伦理:中国人文精神的经典表达
(三)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困顿:“内在紧张”
十七 回应韦伯:关于儒家伦理的方法论解释
(一)论题的缘起
(二)问题的问题
(三)合理与理性
(四)在情理之中
十八 儒家传统教育理念的现代合理性及其限度
(一)题释
(二)原创与传统:孔子及儒家的基本教育理念
(三)智德之间: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诠释
十九 宗教与道德之间:关于“信念伦理”的对话
(一)现代伦理缺少了什么?
(二)宗教能给现代伦理提供什么?
(三)道德与宗教:关于“信念伦理”
二十 文化资本与管理伦理
(一)引言
(二)“文化资本”的概念设定与理解
(三)管理伦理:科学精神与人文伦理的融合
(四)开拓文化资本:管理伦理的基本课题
后记
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