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的古典逻辑叫名学,也可称作辩学。
我国古代社会,和古希腊一样,在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家园中,开满了丰富多彩的逻辑智慧的花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各有自己的逻辑,名家辩者(在中国古代,名家又称作辩者,他们是一批以辩论为职业的人,在辩论中显示出杰出的才能。名家即我们现在所称的逻辑学家)辈出,一群极为聪慧、十分有趣、同时又闪耀着理性之光的“辩者”,精于逻辑,能言善辩,为我们留下非常宝贵的逻辑著作或资料。特别是墨家作为一个学派,依靠集体的智慧撰写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墨经》,其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系统的逻辑思想。从战国时期至西汉前期,这是中国古典逻辑发展的鼎盛阶段,在这一时期,儒、墨、道等学派相继出现。学派之间互相争论、互相批判,这种“相訾(相互诋毁)”“相应”的风气孕育着名辩思潮的发展,直至惠施、公孙龙这样一批名家的出现,逻辑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及至两汉,中国的逻辑思想不断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辩”之风复又昌盛,为中国古典逻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岁月虽然流逝,中国古代关于逻辑思维的金言烁句和逻辑故事却始终散发着光芒,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所有时代的人类的共同财富。今日笔者撰写《辩学金言》,意在摘取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的那些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智慧之花,点缀我们今天的思维园地,启迪现代人的逻辑智慧,开发现代人的思维潜能和精神资源。为此我们从中国古代逻辑著作中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予以注释、翻译和评说,有的则以故事的形式加以阐发,期望能帮助读者朋友在趣味性阅读中领略先哲的逻辑思想精髓,汲取思维的智慧营养。
目录
目录
一、 圣人孔子与《论语》
1. 告往知来
2. 由己推人
3. 温故知新
4. 举一反三
《论语》中的逻辑故事
1. 名正言顺
2. 敬为“孝”
3. 文献证明
4. 闻一知十
二、 名家始祖邓析与《邓析子》
1. 按实定名
2. 循其理
3. 区别事物的同异
4. 不可“以人为据”
《邓析子》的逻辑故事
1. 两可之说
三、 亚圣孟子与《孟子》
1. 同类相似
2. 不知轻重
3. 己欲达人
《孟子》中的逻辑故事
1. 王顾左右而言他
2. 色与礼孰重
3. 见秋毫不见舆薪
4. 缘木求鱼
四、 浪漫洒脱的庄子与《庄子》
1. 名者实之宾
2. 物谓之而然
3. 万物相通
4. 小偷和大盗
5. 部分与整体
6. 至乐无乐
7. 辩无胜
《庄子》中的逻辑故事
1. 望洋兴叹
2. 大天地而小毫末
3. 小胜与大胜
4. 鱼乐之辩
五、 博学多才的惠子
1. 最大与最小
2. 无厚不可积
3. 山与泽平
4. 方生方死
5. 毕同毕异
6. 无穷有穷
7. 适越昔来
8. 连环可解
9. 天下之中央
10. 天地一体
关于惠子的逻辑故事
1. 善譬
2. 魏王更葬
3. 恺悌新妇
六、 名家第二人尹文与《尹文子》
1. 名不可不辨
2. 名形要相符
3. 形名不可混
4. 善恶各有名
5. 形名不可不正
6. “好”与“牛”
7. 名形相应是原则
8. 以名别物
《尹文子》中的逻辑故事
1. 侮而不斗
2. 郑“玉”周“鼠”
3. “丑”女美妻
4. 宣王好射
5. 鸡非凤凰
6. 何为“善搏”
7. 因“盗”被“殴”
8. 田文弃玉
七、 能言善辩的公孙龙与《公孙龙子》
1. 正其名
2. “彼”与“此”
3. 彼此要分明
4. 称谓不可乱
5. 帝王的伟大
6. “牛”不是“马”
7. 白马非马
8. 白马不是黑马
9. 马与白马
《公孙龙子》中的逻辑故事
1. 孔穿无言
2. 秦赵之约
八、 “中国的亚里士多德”墨子与《墨经》
(一) 概述
1. 什么是“辩”
2. 为什么辩
3. 学习论辩
4. 谁对谁获胜
5. 驳“辩无胜”
6. 辩的原则
7. 以名举实
8. 以辞抒意
9. 以说出故
10. 立论的原则
11. 论辩的操守
12. 关于同一律
13. 关于矛盾律
14. 关于排中律
15. 牛和非牛
16. 分清彼此
(二) 关于概念
1. 概念的分类
2. 名与实缺一不可
3. 名称与表达
4. “名”是约定的
5. 遵守“名”的约定性
6. 概念不是僵化的
7. 一义多词
8. 狗与犬
9. 同名不同物
10. 说“且”
11. 一词多义
12. 防止偷换概念
(三) 关于判断
1. 假言判断——“假”
2. 必然判断
3. 弟兄必然是兄弟
4. 可能判断
5. 不必然与可能
6. 直言判断
7. “周”与“不周”
8. 全称判断——“尽”
9. 特称判断——“或”
10. 矛盾关系的判断
11. 负判断
(四) 关于推理、论证
1. 充足理由原则
2. 类推的方法
3. 类比的根据
4. 譬式推论
5. 譬式反驳
6. 归谬式类比
7. 必要条件推理
8. 充分必要条件推理
9. 察类明故
10. 不完全归纳推理
11. 通意后对
12. 悖论
13. 有理不在人多
14. 不该反对批评
15. 学有益
16. 在理与不在理
17. “不许批评”之悖论
18. 答辩五法
19. 反驳论据
20. 理性思维
《墨经》中的逻辑故事
1. “羁”可谓也
2. 帝杀黑龙
3. 二难推理
4. 窃饼与窃邑
5. 百门可入
6. “义”与“不义”
7. 棒打邻家子
九、 “绝顶的聪明人”韩非与《韩非子》
1. 一词多义
2. 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3. 察类
4. 所答应所问
5. 由“形”定“名”
6. 不伦不类
7. 虚言无用
8. 讲究修辞
9. 同中辨异
10. 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中的逻辑故事
1. 自相矛盾
2. 武公伐胡
3. 不死之药
4. 郑人争年
5. 三人成虎
十、 杰出辩者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1. 言者谕意
2. 鉴表及里
3. 听言察善
4. 言不欺心
5. 言意不离
6. 察己知人
7. 以所见知所不见
8. 类推的或然性
9. 类然而不然
10. 辩教大义
11. 贵辩由论
12. 去辩无论
13. 辩知有当
14. 是非之宗
15. 缘情审闻
16. 辞难穷
17. “牛”“马”有别
18. 名丧则乱
19. 不知必困
20. 淫说有害
21. 有辩无辩
《吕氏春秋》中的逻辑故事
1. 豕涉河
2. 如何“见”人
3. 穿井得人
4. 庄父看日
5. 亡戟得矛
6. 起死回生
7. 举夔一足
8. 澄子夺衣
9. 仆人三耳
十一、 反对诡辩的荀子与《荀子》
1. 人之为人
2. “心”有征知
3. 天官薄类
4. 心证须说
5. 制名指实
6. 循旧作新
7. 名慢形乱
8. 制名之要
9. 同异不混
10. 单兼喻足
11. 共别有物
12. 约之以命
13. 稽实定数
14. 王业之始
15. 何谓“名”
16. 何谓“辞”
17. 何谓“辩学”
18. 谬论无藏
19. 以类度类
20. 同类同理
21. 推类不悖
22. 辩则尽故
23. 言之成理
24. 持之有故
25. 争气勿辩
26. 以名乱名
27. 以实乱名
28. 以名乱实
29. 比喻论证
30. 君子必辩
《荀子》中的逻辑推理
1. 选言推理
2. 信疑皆信
3. 对比反驳
4. 直接反驳
十二、 博雅善思的刘安与《淮南子》
1. 推与不推
2. 类不可必推(一)
3. 类不可必推(二)
4. “入水”者异
5. 同名异实
6. 以类取之
7. 以小明大
8. 以近论远
9. 观小知大
10. 一言值万兵
11. 得事之由
12. 明于类
13. 披甲防水
14. 思有术
15. 点石成金
《淮南子》中的逻辑故事
1. 轮扁斫轮
2. 塞翁失马
十三、 精于论证的王充与《论衡》
1. 皆能推理
2. 必开心意
3. 预知未来
4. 不可无辩
5. 有效有证
6. 言之有头足
7. 事实胜雄辩
8. 观点要明确
9. 表达要清晰
10. 针锋相对
11. 比必应事
《论衡》中的逻辑论证
1. 桓公负妇
2. 雷公之怒
3. 五法验雷
4. 不得二全必有一非
5. 归谬反驳
6. 不可武断应对
7. 勿简而不明
十四、 墨家逻辑的弘扬者鲁胜
1. 何为名学
2. 名必有形
3. 名必分明
4. 同而有异
5. 逻辑为求真
十五、 重意轻言的王弼与“言不尽意论”
1. “名”“称”之分
2. 名出于形
3. 名各有其实
4. 辩名知理
5. 名必有所分
6. 无“言”不能“尽意”
7. 得家忘言
十六、 才思敏捷的欧阳建与《言尽意论》
1. 名不生实
2. 名可辨物
3. 言能畅志
4. 言能尽意
5. 言无不尽
十七、 中国逻辑史上著名的诡辩命题
1. 鸡足三
2. 卵有毛
3. 火不热
4. 车不辗地
5. 眼不能见物
6. 飞鸟不动
7. 小马无母
8. 大狗是羊
9. 取之不竭
10. 丁子有尾
11. 龟长于蛇
12. 郢有天下
结语
?'SPx
一、 圣人孔子与《论语》
1. 告往知来
2. 由己推人
3. 温故知新
4. 举一反三
《论语》中的逻辑故事
1. 名正言顺
2. 敬为“孝”
3. 文献证明
4. 闻一知十
二、 名家始祖邓析与《邓析子》
1. 按实定名
2. 循其理
3. 区别事物的同异
4. 不可“以人为据”
《邓析子》的逻辑故事
1. 两可之说
三、 亚圣孟子与《孟子》
1. 同类相似
2. 不知轻重
3. 己欲达人
《孟子》中的逻辑故事
1. 王顾左右而言他
2. 色与礼孰重
3. 见秋毫不见舆薪
4. 缘木求鱼
四、 浪漫洒脱的庄子与《庄子》
1. 名者实之宾
2. 物谓之而然
3. 万物相通
4. 小偷和大盗
5. 部分与整体
6. 至乐无乐
7. 辩无胜
《庄子》中的逻辑故事
1. 望洋兴叹
2. 大天地而小毫末
3. 小胜与大胜
4. 鱼乐之辩
五、 博学多才的惠子
1. 最大与最小
2. 无厚不可积
3. 山与泽平
4. 方生方死
5. 毕同毕异
6. 无穷有穷
7. 适越昔来
8. 连环可解
9. 天下之中央
10. 天地一体
关于惠子的逻辑故事
1. 善譬
2. 魏王更葬
3. 恺悌新妇
六、 名家第二人尹文与《尹文子》
1. 名不可不辨
2. 名形要相符
3. 形名不可混
4. 善恶各有名
5. 形名不可不正
6. “好”与“牛”
7. 名形相应是原则
8. 以名别物
《尹文子》中的逻辑故事
1. 侮而不斗
2. 郑“玉”周“鼠”
3. “丑”女美妻
4. 宣王好射
5. 鸡非凤凰
6. 何为“善搏”
7. 因“盗”被“殴”
8. 田文弃玉
七、 能言善辩的公孙龙与《公孙龙子》
1. 正其名
2. “彼”与“此”
3. 彼此要分明
4. 称谓不可乱
5. 帝王的伟大
6. “牛”不是“马”
7. 白马非马
8. 白马不是黑马
9. 马与白马
《公孙龙子》中的逻辑故事
1. 孔穿无言
2. 秦赵之约
八、 “中国的亚里士多德”墨子与《墨经》
(一) 概述
1. 什么是“辩”
2. 为什么辩
3. 学习论辩
4. 谁对谁获胜
5. 驳“辩无胜”
6. 辩的原则
7. 以名举实
8. 以辞抒意
9. 以说出故
10. 立论的原则
11. 论辩的操守
12. 关于同一律
13. 关于矛盾律
14. 关于排中律
15. 牛和非牛
16. 分清彼此
(二) 关于概念
1. 概念的分类
2. 名与实缺一不可
3. 名称与表达
4. “名”是约定的
5. 遵守“名”的约定性
6. 概念不是僵化的
7. 一义多词
8. 狗与犬
9. 同名不同物
10. 说“且”
11. 一词多义
12. 防止偷换概念
(三) 关于判断
1. 假言判断——“假”
2. 必然判断
3. 弟兄必然是兄弟
4. 可能判断
5. 不必然与可能
6. 直言判断
7. “周”与“不周”
8. 全称判断——“尽”
9. 特称判断——“或”
10. 矛盾关系的判断
11. 负判断
(四) 关于推理、论证
1. 充足理由原则
2. 类推的方法
3. 类比的根据
4. 譬式推论
5. 譬式反驳
6. 归谬式类比
7. 必要条件推理
8. 充分必要条件推理
9. 察类明故
10. 不完全归纳推理
11. 通意后对
12. 悖论
13. 有理不在人多
14. 不该反对批评
15. 学有益
16. 在理与不在理
17. “不许批评”之悖论
18. 答辩五法
19. 反驳论据
20. 理性思维
《墨经》中的逻辑故事
1. “羁”可谓也
2. 帝杀黑龙
3. 二难推理
4. 窃饼与窃邑
5. 百门可入
6. “义”与“不义”
7. 棒打邻家子
九、 “绝顶的聪明人”韩非与《韩非子》
1. 一词多义
2. 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3. 察类
4. 所答应所问
5. 由“形”定“名”
6. 不伦不类
7. 虚言无用
8. 讲究修辞
9. 同中辨异
10. 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中的逻辑故事
1. 自相矛盾
2. 武公伐胡
3. 不死之药
4. 郑人争年
5. 三人成虎
十、 杰出辩者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1. 言者谕意
2. 鉴表及里
3. 听言察善
4. 言不欺心
5. 言意不离
6. 察己知人
7. 以所见知所不见
8. 类推的或然性
9. 类然而不然
10. 辩教大义
11. 贵辩由论
12. 去辩无论
13. 辩知有当
14. 是非之宗
15. 缘情审闻
16. 辞难穷
17. “牛”“马”有别
18. 名丧则乱
19. 不知必困
20. 淫说有害
21. 有辩无辩
《吕氏春秋》中的逻辑故事
1. 豕涉河
2. 如何“见”人
3. 穿井得人
4. 庄父看日
5. 亡戟得矛
6. 起死回生
7. 举夔一足
8. 澄子夺衣
9. 仆人三耳
十一、 反对诡辩的荀子与《荀子》
1. 人之为人
2. “心”有征知
3. 天官薄类
4. 心证须说
5. 制名指实
6. 循旧作新
7. 名慢形乱
8. 制名之要
9. 同异不混
10. 单兼喻足
11. 共别有物
12. 约之以命
13. 稽实定数
14. 王业之始
15. 何谓“名”
16. 何谓“辞”
17. 何谓“辩学”
18. 谬论无藏
19. 以类度类
20. 同类同理
21. 推类不悖
22. 辩则尽故
23. 言之成理
24. 持之有故
25. 争气勿辩
26. 以名乱名
27. 以实乱名
28. 以名乱实
29. 比喻论证
30. 君子必辩
《荀子》中的逻辑推理
1. 选言推理
2. 信疑皆信
3. 对比反驳
4. 直接反驳
十二、 博雅善思的刘安与《淮南子》
1. 推与不推
2. 类不可必推(一)
3. 类不可必推(二)
4. “入水”者异
5. 同名异实
6. 以类取之
7. 以小明大
8. 以近论远
9. 观小知大
10. 一言值万兵
11. 得事之由
12. 明于类
13. 披甲防水
14. 思有术
15. 点石成金
《淮南子》中的逻辑故事
1. 轮扁斫轮
2. 塞翁失马
十三、 精于论证的王充与《论衡》
1. 皆能推理
2. 必开心意
3. 预知未来
4. 不可无辩
5. 有效有证
6. 言之有头足
7. 事实胜雄辩
8. 观点要明确
9. 表达要清晰
10. 针锋相对
11. 比必应事
《论衡》中的逻辑论证
1. 桓公负妇
2. 雷公之怒
3. 五法验雷
4. 不得二全必有一非
5. 归谬反驳
6. 不可武断应对
7. 勿简而不明
十四、 墨家逻辑的弘扬者鲁胜
1. 何为名学
2. 名必有形
3. 名必分明
4. 同而有异
5. 逻辑为求真
十五、 重意轻言的王弼与“言不尽意论”
1. “名”“称”之分
2. 名出于形
3. 名各有其实
4. 辩名知理
5. 名必有所分
6. 无“言”不能“尽意”
7. 得家忘言
十六、 才思敏捷的欧阳建与《言尽意论》
1. 名不生实
2. 名可辨物
3. 言能畅志
4. 言能尽意
5. 言无不尽
十七、 中国逻辑史上著名的诡辩命题
1. 鸡足三
2. 卵有毛
3. 火不热
4. 车不辗地
5. 眼不能见物
6. 飞鸟不动
7. 小马无母
8. 大狗是羊
9. 取之不竭
10. 丁子有尾
11. 龟长于蛇
12. 郢有天下
结语
?'SPx
辩学金言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