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而对这一存在论的揭示将建立在对马克思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考察的基础之上。书稿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结构如下:引言部分交待了课题来源与选题意义,并分析了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前两章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聚焦于感性存在论问题。第一章主要讨论从康德知性存在论到黑格尔理性存在论、再到费尔巴哈感觉存在论的发展,从中透露出德国古典哲学在存在论上的理性传统以及费尔巴哈感觉存在论的革命意义。第二章论证的是马克思在由感性理论和存在理论方面对以上三者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存在论,而这种存在论上的革命又牵涉其整个哲学革命的意义。第三章具体阐释马克思的感性原理。第四章论证感性存在论中的主体概念。在马克思看来,首先,感性主体乃是自我生成的过程。其次,这个主体和客体之间辩证运动的过程,即二者由统一到对立再到对立统一的过程。最后,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出来的就是主体的自由。第五章阐释感性存在论视域中的哲学和历史科学。结语部分总结了马克思感性存在论的内容、实质及其对于马克思整个哲学革命的意义,以及从中获得的时代启示。
目录
书名简称
引言
第一章 从理性存在论到感性存在论
第一节 康德的感性理论和存在理论
一、知性化的感性
二、知性存在论
第二节 黑格尔的感性理论和存在理论
一、理性化的感性
二、理性存在论
第三节 费尔巴哈的感性理论和存在理论
一、费尔巴哈的感性原则与感性直观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论革命与感觉存在论
第二章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感性活动的存在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感性概念
一、受黑格尔―鲍威尔影响阶段
二、受费尔巴哈影响阶段
三、批判费尔巴哈及一切形而上学阶段
第二节 马克思的存在概念
一、感性对象性原则
二、对象性活动原则
第三节 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
第三章 马克思的感性原理
第一节 感性的现实性
第二节 感性的丰富性全面性
一、感性意识和感性对象
二、感性占有和感性需要
第三节 感性的社会性
一、社会
二、社会关系
第四节 感性的对象性
第四章 感性存在论中的主体概念
第一节 感性主体的生成性
第二节 感性主体的辩证性
第三节 感性主体的自由性
一、西方近代的自由传统
二、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
三、马克思对康德自由概念的感性证明
四、自由时间
第五章 感性存在论中的哲学和历史科学
第一节 感性哲学观
第二节 历史科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马克思“纯粹经验的方法”和生活世界问题
后记
引言
第一章 从理性存在论到感性存在论
第一节 康德的感性理论和存在理论
一、知性化的感性
二、知性存在论
第二节 黑格尔的感性理论和存在理论
一、理性化的感性
二、理性存在论
第三节 费尔巴哈的感性理论和存在理论
一、费尔巴哈的感性原则与感性直观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论革命与感觉存在论
第二章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感性活动的存在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感性概念
一、受黑格尔―鲍威尔影响阶段
二、受费尔巴哈影响阶段
三、批判费尔巴哈及一切形而上学阶段
第二节 马克思的存在概念
一、感性对象性原则
二、对象性活动原则
第三节 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
第三章 马克思的感性原理
第一节 感性的现实性
第二节 感性的丰富性全面性
一、感性意识和感性对象
二、感性占有和感性需要
第三节 感性的社会性
一、社会
二、社会关系
第四节 感性的对象性
第四章 感性存在论中的主体概念
第一节 感性主体的生成性
第二节 感性主体的辩证性
第三节 感性主体的自由性
一、西方近代的自由传统
二、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
三、马克思对康德自由概念的感性证明
四、自由时间
第五章 感性存在论中的哲学和历史科学
第一节 感性哲学观
第二节 历史科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马克思“纯粹经验的方法”和生活世界问题
后记
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