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梁海燕编著的本书关注唐诗中的 俗体诗,运用诗歌学、社会学、文化学、文献学的方 法,对这类诗歌的写作、流传、诗学特点、艺术特色 及与整个唐代文坛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作者首先对 现存唐代俗体诗的文献资料做了调研,归纳出长沙窑 瓷器题诗、敦煌学郎俗体诗、墓志盖俗体挽诗、《全 唐诗》“谐谑卷”俗体诗四种唐代俗体诗的重要体类 。俗体诗的流行,既与唐代民间重学风气有关,也是 文人诗艺的高度繁荣及向民间普及的结果。唐代文人 也参与俗体诗创作,所作有“戏俗诗”“谣俗诗”“ 通俗训化诗”等。本书还从俗体诗学的角度,重新审 视中晚唐文人诗的通俗化倾向,涉及中唐诗人的通俗 诗学思潮、晚唐寒士的俚俗诗风、唐末五代苦吟诗人 的诗歌创作三个论题。
目录
绪论
一 俗体诗界说
二 前人研究及本书主要内容
第一章 唐代俗体诗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长沙窑瓷器题诗
一 与别种文献互见关系考
二 长沙窑瓷器题诗中的俗体诗
第二节 敦煌学郎诗
第三节 唐人墓志盖题诗
第四节《全唐诗》“谐谑卷”与唐人俗体诗
一 《全唐诗》对《唐音统签》“谐谑”类之继承
二 胡震亨对待俗体诗的态度
三 几点补充说明
第二章 唐代民问社会与俗体诗的产生
第一节 俗体诗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 城市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意识凸显
二 教育、科举与民间的重文学风尚
第二节 俗体诗产生的诗学背景
一 民间诗的独立性与包容性
二 文人诗艺向民间的回馈
第三章 俗体诗的诗学特征及艺术特色研究
第一节 俗体诗的群体性诗学特征
一 著作权意识淡薄
二 体现公众意识与大众情感
三 传播及消费过程中的群体参与
第二节 俗体诗的功能性诗学特征
一 教育功能
二 实用功能
第三节 俗体诗的艺术特色研究
一 情志率真平俗
二 语言直质自然
三 诗律自由灵活
四 构思机巧谐趣
第四章 文人写作俗体诗的情况分析
第一节 足为谈笑之资——戏俗诗
一 “戏俗”的含义
二 戏俗诗的题材类型
三 文人戏俗心态之流变
第二节 诗谣以托讽——谣俗诗
一 “谣俗”释义
二 唐人谣俗诗创作举隅
第三节 语平易而教化寓焉——通俗训化诗
第四节 权龙褒及其“趁韵诗”
第五章 俗体诗与中唐通俗诗学思潮
第一节 白侍郎诗与白居易通俗诗风的民间影响
一 白侍郎诗之托伪性质
二 托伪背景考察
三 “白侍郎”著称于民间的原因
第二节 中唐乐府诗人尚俗思想再思考
一 张王乐府之“俗化”
二 《新乐府》与歌谣俗曲之关系
三 复古一通俗:中唐乐府俗化之诗法
第六章 俗体诗与晚唐五代文人诗的俗化
第一节 俗体诗与晚唐寒士的俚俗诗风
一 化个体为群体的情感表达
二 尚质、尚理
三 与俗体诗的关系
第二节 俗体诗与唐末五代苦吟诗人的诗歌创作
一 “容易格”内涵分析
二 “卢诗三遇”背景解析
结论
附录一 唐五代长沙窑瓷器题诗校录
附录二 敦煌学郎题记俗体诗校录
附录三 唐人墓志盖题刻俗体挽诗校录
附录四 《全唐诗》中的俗体诗
附录五 《全唐诗·谐谑卷》与《唐音统签·谐谑卷》比勘
参考文献
后记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