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a transformed: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limits of European experience
副标题:无
作 者:(美)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
分类号:
ISBN:978721404948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作为一部富于创意和挑战的探索性著作,本书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个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本书是关于研究“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的专著,书中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个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目录
一 西欧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二 企业的组织变化在中国与欧洲的作用
第三章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四 对斯密型动力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五 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导论
五 欧亚各地对于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增长极限”的不同反应
六 从欧洲经济史和发展经济学中所获得的更多教训
三 欧洲的国家形成
十一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抗税运动
三 社会抗争与政治变化
四 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之比较
第四章 近代国家形成的方向
第五章 近代国家形成中的意识形态与制度机构
鸣谢
三 斯密型动力在中国
二 中国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三 20世纪中国国家形成的轨迹
四 结论
一 抗税事件
一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变化诸问题
四 18世纪对中央控制之追求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五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一 民众抗争:研究的问题与难点
第七章 食物骚乱
编者的话
上篇 经济变化前言:比较经济史与发展问题
二 近代早期欧洲经济成长的动力
第一章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
三 从原始工业化到工业化
四 从历史的角度看1949年以后的中国国家
第十章 比较史学与社会理论
中文版序
五 斯密与马尔萨斯:中国与古典经济学
六 结论
六 技术变化的力量与历史发展的机遇
二 19世纪中国的国家形成
七 结论:历史上的和理论上的国家形成
三 19世纪中期长江中游的抗税运动
三 中国农业经济中的斯密型动力与马尔萨斯型动力
五 农业帝国之滑入近代以及“公众领域”和“市民社会”的出现
二 欧洲的民众抗争
二 政治环境变化中的抗税意识形态
六 从明清时期的角度来看19世纪的抗税运动
五 法国:持续不断的革命诠释
第二章 近代早期欧洲与明清时期中国工业扩展的动力
引言
七 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中篇 国家形成前言:欧亚国家的形成
六 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一种中国国家形成观
三 中国的民众抗争
一 20世纪的中国经济
二 以长期的眼光看近代国家形成
下篇 社会抗争前言:政治与抗争
第八章 抗税运动
一 对革命的诠释
四 民国时代中国经济成长的空间层面
一 早期帝国的形成及其遗产
第九章 革命
四 从中国的角度看法国革命
四 中国的国家形成
三 中国与西欧的地方秩序诸问题
六 中国国家的延续
八 抗税运动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十 抗税运动同革命、国家形成及政治变化的关系
六 中国:一场持续不断的革命
五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形成
二 民族国家与农业帝国形成中的中央集权及地方秩序
二 国家的形成与不形成
四 前瞻性和回顾性分析与历史诠释
七 结论
三 中西食物骚乱的比较
三 从法国的角度看中国革命
一 近代早期欧洲及明清时期中国内部的国家-经济关系
征引文献目录
第六章 1850年以后近代国家的形成
一 中国的食物骚乱
二 欧洲的食物骚乱
四 19世纪40和50年代江南的抗税运动
二 国家危机与国家形成
一 经济变化
一 近代世界中的冲突
五 19世纪50和60年代山东的抗税运动
七 谁卷入抗税运动
九 20世纪的抗税运动
五 成为近代:历史与历史之外
二 企业的组织变化在中国与欧洲的作用
第三章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四 对斯密型动力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五 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导论
五 欧亚各地对于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增长极限”的不同反应
六 从欧洲经济史和发展经济学中所获得的更多教训
三 欧洲的国家形成
十一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抗税运动
三 社会抗争与政治变化
四 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之比较
第四章 近代国家形成的方向
第五章 近代国家形成中的意识形态与制度机构
鸣谢
三 斯密型动力在中国
二 中国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三 20世纪中国国家形成的轨迹
四 结论
一 抗税事件
一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变化诸问题
四 18世纪对中央控制之追求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五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一 民众抗争:研究的问题与难点
第七章 食物骚乱
编者的话
上篇 经济变化前言:比较经济史与发展问题
二 近代早期欧洲经济成长的动力
第一章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
三 从原始工业化到工业化
四 从历史的角度看1949年以后的中国国家
第十章 比较史学与社会理论
中文版序
五 斯密与马尔萨斯:中国与古典经济学
六 结论
六 技术变化的力量与历史发展的机遇
二 19世纪中国的国家形成
七 结论:历史上的和理论上的国家形成
三 19世纪中期长江中游的抗税运动
三 中国农业经济中的斯密型动力与马尔萨斯型动力
五 农业帝国之滑入近代以及“公众领域”和“市民社会”的出现
二 欧洲的民众抗争
二 政治环境变化中的抗税意识形态
六 从明清时期的角度来看19世纪的抗税运动
五 法国:持续不断的革命诠释
第二章 近代早期欧洲与明清时期中国工业扩展的动力
引言
七 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中篇 国家形成前言:欧亚国家的形成
六 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一种中国国家形成观
三 中国的民众抗争
一 20世纪的中国经济
二 以长期的眼光看近代国家形成
下篇 社会抗争前言:政治与抗争
第八章 抗税运动
一 对革命的诠释
四 民国时代中国经济成长的空间层面
一 早期帝国的形成及其遗产
第九章 革命
四 从中国的角度看法国革命
四 中国的国家形成
三 中国与西欧的地方秩序诸问题
六 中国国家的延续
八 抗税运动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十 抗税运动同革命、国家形成及政治变化的关系
六 中国:一场持续不断的革命
五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形成
二 民族国家与农业帝国形成中的中央集权及地方秩序
二 国家的形成与不形成
四 前瞻性和回顾性分析与历史诠释
七 结论
三 中西食物骚乱的比较
三 从法国的角度看中国革命
一 近代早期欧洲及明清时期中国内部的国家-经济关系
征引文献目录
第六章 1850年以后近代国家的形成
一 中国的食物骚乱
二 欧洲的食物骚乱
四 19世纪40和50年代江南的抗税运动
二 国家危机与国家形成
一 经济变化
一 近代世界中的冲突
五 19世纪50和60年代山东的抗税运动
七 谁卷入抗税运动
九 20世纪的抗税运动
五 成为近代:历史与历史之外
China transformed: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limits of European experience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