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化学

副标题:无

作   者:张正斌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81067647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海洋化学》与国际上代表性的海洋化学/化学海洋学教材相比较,具有如下特色:①具有中国特色,国内外资料并重,充分考虑中国海和中国海洋化学家在海洋化学上的作用和地位;②理论与应用并重;③经典内容与近20年来的新进展并重,删去一些已过时的内容;④建立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海洋化学理论体系,主要集中在第2,9,10,11,12五章内;⑤第3—8章和第13章以海洋中存在的常量元素、气体、营养盐、微量元素、有机物和海洋同位素为主体,充分体现元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特色。同时结合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海洋环境的污染和防污,来书写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章节。《海洋化学》的上述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尚待实践来检验。   《海洋化学》是“以老带青”的方式编撰而咸,体现了青年作者的热情和朝气。有些读者可能会看出,《海洋化学》的许多章节会呈现出主编的另一部著作《海洋化学原理和应用——中国近海的海洋化学》(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研究生用书)的影子,这是可以理解的。相当于盖房子,共同的原材料都是砖头、木材和水泥等,但不同的建筑师可以盖出不同风格的建筑物。

目录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海洋化学的定义和范围
1.2 海洋化学20世纪的发展回顾和21世纪的展望
1.2.1 海洋化学的发展简史
1.2.2 海洋化学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规律,螺旋式上升发展
1.2.3 海洋化学沿着“深”、“广”度辩证统一地发展
1.2.4 海洋化学是“全球海洋化学”和“区域海洋化学”相结合的互补发展
1.2.5 海洋化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应用
1.2.6 海洋化学的发展预测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海洋的形成和海水的组成
2.1 太阳系物质的含水量
2.2 地球的形成——地球物质集积过程
2.3 海洋的形成——地球的表层水和内部水
2.3.1 脱气作用与向地表供水
2.3.2 水
2.4 原始海水的化学组成
2.4.1 原始海水的量
2.4.2 挥发性物质
2.4.3 原始海水的化学组成
2.5 现代海水的化学组成
2.5.1 现代海水化学组成的特点
2.5.2 古代海水向现代海水的变迁
2.6 海水化学组成变迁的Sillén模型
2.6.1 Sillén的海水模型升
2.6.2 海水模型升的氧化-还原滴定
2.7 影响海水化学组成的因素——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角度来讨论
2.7.1 物质之源(sources)
2.7.2 物质之汇(sinks)
2.7.3 海洋中的反应
2.8 海水中元素的分布
2.8.1 垂直分布
2.8.2 水平分布
2.8.3 时间标度分布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海洋中的常量元素
3.1 海水中常量元素和Marcet-Dittmar恒比定律
3.1.1 常量阳离子
3.1.2 常量阴离子
3.2 盐度和盐度的测定方法
3.2.1 盐度的定义
3.2.2 盐度的测定
3.3 氯度和氯度的测定方法
3.3.1 氯度的定义
3.3.2 氯度的测定
3.4 海洋的盐度结构
3.5 海水碱度和碳酸盐体系
3.5.1 海水的pH值
3.5.2 海水的缓冲容量
3.5.3 海水碱度
3.5.4 海水碳酸盐体系化学平衡
3.5.5 海水中碳酸钙的沉淀与溶解平衡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海水中的气体和中国近海碳化学
4.1 大气的化学组成和温室气体
4.1.1 大气的化学组成
4.1.2 温室气体
4.2 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度
4.3 气体在海-空界面间的交换
4.3.1 气体交换薄层模型
4.3.2 海-气交换的双膜模型
4.3.3 界面层厚度Z
4.3.4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4.4 海洋中非活性气体
4.4.1 影响非活性气体的过程
4.4.2 海水中的氮和惰性气体
4.5 海洋中的微量活性气体
4.5.1 一氧化二氮(N2O)
4.5.2 甲烷(CH4)
4.5.3 一氧化碳(CO)
4.6 海洋中的溶解氧
4.6.1 氧的来源
4.6.2 溶解氧的消耗过程
4.6.3 生物需氧量(BOD)和化学耗氧量(COD)
4.6.4 溶解氧的分布
4.6.5 影响氧分布的各种过程
4.7 中国近海的CO2和碳化学
4.7.1 东海的CO2和碳化学
4.7.2 南海碳化学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海洋中的营养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
5.1 氮
5.1.1 氮在海水中的存在形式
5.1.2 氮在海水中的相互转化和循环
5.1.3 海水中无机氮的含量分布与变化
5.1.4 我国近海无机氮的分布
5.2 磷
5.2.1 磷在海水中的存在形态
5.2.2 磷在海水中的相互转化和循环
5.2.3 海水中磷酸盐的含量分布与变化
5.2.4 我国近海磷酸盐的分布
5.3 硅
5.3.1 海水中硅的化学行为
5.3.2 海水中硅酸盐的含量分布与变化
5.3.3 我国近海硅酸盐的分布
5.3.4 硅酸盐的河口化学
5.4 中国近海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
5.5 富营养化与赤潮
5.5.1 富营养化
5.5.2 赤潮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海水中微量元素和海洋重金属污染
6.1 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6.1.1 海水中微量元素分析方法的改进
6.1.2 海水中微量元素的来源与清除
6.1.3 影响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的各种过程
6.1.4 痕量元素的分布类型
6.2 海洋重金属污染与对策
6.2.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6.2.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6.2.3 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6.2.4 重金属对海洋的污染
6.2.5 我国近海重金属污染状况
6.2.6 重金属污染的防治
6.3 海洋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
6.3.1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控制因素
6.3.2 重金属的再循环
6.3.3 我国近海的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6.3.4 铁的生物地球化学
6.4 金属的腐蚀和防腐
6.4.1 腐蚀原理
6.4.2 海洋环境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6.4.3 金属的防腐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海洋有机物和海洋生产力
7.1 引言
7.1.1 海水中有机物的组成和含量
7.1.2 海水中有机物对海水性质的影响
7.1.3 海水中有机物的特点
7.2 海水中的有机碳
7.2.1 溶解有机碳(DOC)
7.2.2 颗粒有机碳(POC)
7.2.3 胶体有机碳(COC)
7.2.4 海洋中有机物的迁移变化
7.3 海水中的有机磷和有机氮
7.3.1 海水中的有机磷
7.3.2 海水中的有机氮
7.4 海洋的初级生产力
7.4.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7.4.2 海洋的初级生产力
7.4.3 新生产力
7.4.4 Redfield模型
7.5 海洋中的有机物污染
7.5.1 石油污染
7.5.2 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污染
7.5.3 一般有机物的污染
7.5.4 有机污染指标
7.6 中国近海及其主要河口的有机物质
7.6.1 中国河口和沿岸的有机物质
7.6.2 中国近海的有机物污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海洋同位素化学
8.1 海洋中的稳定同位素
8.1.1 海水中的稳定同位素
8.1.2 大洋水中氧氢同位素的变化
8.1.3 稳定同位素在海洋学上的应用
8.1.4 稳定同位素的其他应用
8.2 海洋中的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同位素)
8.2.1 海洋中3种放射性核素的简单介绍
8.2.2 放射性核素在海洋中的应用
8.2.3 放射性同位素的其他应用
8.3 新生产力的估算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海洋学和化学的若干原理和理论
9.1 海水中主要溶解成分的恒比定律
9.2 海水状态方程式
9.3 海水运动的基本方程
9.3.1 稳态解
9.3.2 包含时间变量的解
9.3.3 扩散和切变的综合效应
9.4 化学平衡
9.4.1 化学平衡
9.4.2 温度对平衡的影响
9.4.3 压力对平衡的影响
9.5 化学动力学的稳态原理和逗留时间
9.5.1 稳态原理
9.5.2 稳态与平衡
9.5.3 逗留时间
9.5.4 海洋是平衡或稳态的吗
9.6 海水活度系数的理论和计算
9.6.1 电解质的浓度标度、活度和活度系数
9.6.2 Debye-Hückel离子氛理论
9.6.3 活度系数的“远程力+近程力”综合理论——Brφnsted-Guggenheim-Pitzer理论
9.7 Broecker双箱模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海洋化学模型和海水中元素的物种化学存在形式
10.1 海水化学模型计算方法——化学平衡计算法
10.1.1 控制海水中元素化学模型或存在形式的主要因素
10.1.2 常压下海水化学模型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10.2 海水化学模型——海水中常量组分的物种化学存在形式
10.2.1 准备工作
10.2.2 计算结果
10.3 海水中微(痕)量元素的物种无机存在形式
10.3.1 一般规律
10.3.2 定量推算方法
10.3.3 典型计算例举
10.4 海水中元素的物种有机存在形式
10.4.1 海洋中的有机物和有机配位体
10.4.2 氨基酸
10.4.3 腐殖酸
10.4.4 海水中元素的物种有机存在形式
10.5 海水中固体配位体的存在形式
10.5.1 非生物固体配位体
10.5.2 生物固体配位体
10.6 海水中液-固界面“金属-有机物-固体粒子”三元络合物的存在形式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 海洋界面化学概论
11.1 海洋中的液-固界面作用
11.1.1 海水的化学组成与液-固界面作用
11.1.2 海水中固体微粒表面电荷的研究
11.1.3 吸附等温线和等温式
11.1.4 影响液-固界面吸着作用的主要因素
11.1.5 液-固界面化学交换-吸附理论——海水中液-固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
11.2 海洋中海-气界面和海水微表层
11.2.1 海水微表层在大陆-大气-海洋相互作用中的关键作用
11.2.2 海水微表层Gibbs吸附定理
11.2.3 海洋微表层的多层模型
11.2.4 海水微表层的厚度Z
11.2.5 物质海-气通量计算的新建议
11.3 海洋中液-液界面
11.3.1 河口化学物质的通量和质量平衡
11.3.2 洋中脊水热流与海水的界面混合
11.4 海水-海洋生物界面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2章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变化
12.1 元素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2.2 碳、氮、硫、磷
12.3 碳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的全球变化及CO2温室效应
12.3.1 碳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2.3.2 海洋碳循环
12.3.3 碳的全球变化与CO2温室效应
12.3.4 海洋碳循环中的“生物泵(Biological pump)”作用
12.4 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2.4.1 氮的全球循环
12.4.2 海洋氮循环
12.5 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2.5.1 磷的全球循环
12.5.2 海洋磷循环
12.6 硫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2.6.1 硫的全球循环
12.6.2 海洋硫循环
12.7 金属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3章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13.1 我国海洋资源的利用现状
13.2 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13.2.1 海水淡化
13.2.2 盐化工
13.2.3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和生产
13.2.4 天然气水合物——人类未来的新能源
13.2.5 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13.3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13.3.1 影响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3.3.2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4章 结束语——21世纪海洋化学的五大难题
附表 海水和海洋生物中元素含量、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和分布类型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海洋化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