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第一章 背景
1.1通信的展望
1.1.1当前通信的困扰
目录
1.1.2通信的数字化
1.1.3通信的智能化
1.1.4通信的个人化
1.1.5当前的主要个人通信系统
1.2无线接入网
1.2.1空中组网
1.2.2空中网的结构
1.2.3空间划分的容量考虑
1.2.4空中传输特性
1.2.5多径信道与宽带接收
1.3无线接入技术
1.3.1无线接入的要素
1.3.2多址技术
1.3.3各种多址方式的特色
1.3.4多址方式与用户容量
1.4码分多址技术
1.4.1扩频数字通信模型
1.4.2码分多址的关键技术
1.4.3IS—95标准简介
参考文献
2.1无线电环境的描述
第二章 无线接入的无线电环境
2.2无线接入的传播衰落特性
2.2.1短期衰落(多径衰落)
2.2.2长期衰落
2.2.3时延扩展
2.2.4相干带宽
2.2.5相干时间
2.3传播路径损耗
2.3.1窄带和宽带传播路径损耗
2.3.2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
2.3.3传播路径损耗的预测模型
2.4小区和微小区的信道传播特性
2.5室内信道的传播特性
参考文献
3.1扩频序列概述
第三章 扩频序列
3.2序列的相关特性
3.3m序列
3.3.1移位寄存器序列
3.3.2m序列性质
3.3.3m序列的计数及实现
3.3.4m序列的抽样和相关特性
3.4Gold序列
3.5GMW序列
3.6多址系统扩频序列设计
3.7其他扩频序列
3.7.1GMW序列的复合序列
3.7.2混沌扩频序列
3.7.3正交序列
3.7.4多相序列
参考文献
4.1顺序搜索捕捉
第四章 扩频序列的捕捉与跟踪
4.1.1单积分顺序搜索捕捉
4.1.2多积分顺序搜索捕捉
4.1.3序贯检测捕捉
4.2匹配滤波器捕捉
4.2.1声表面波器件捕捉
4.2.2基带匹配滤波器捕捉
4.2.3匹配滤波器捕捉系统性能分析
4.3DS/CDMA系统的捕捉
4.3.1多址干扰下捕捉性能
4.3.2衰落信道捕捉系统性能
4.3.3扩频序列捕捉的自适应门限
4.4扩频序列跟踪
4.4.1基带延迟锁定环跟踪
4.4.2非相干延迟锁定环跟踪
4.4.3抖动环跟踪
参考文献
5.1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第五章 信道编码
5.2线性分组码
5.2.1线性分组码的特点
5.2.2线性分组码的生成
5.2.3检错和纠错
5.2.4线性分组码的几个重要结论
5.3循环码
5.3.1循环码的特点
5.3.2(n,k)循环码的编码
5.4BCH码
5.5交织编码
5.5.1交织编码的概念
5.5.2交织码的生成
5.6卷积码
5.6.1卷积码的基本概念
5.6.2卷积码的自由距离
5.6.3维特比译码
5.7格形码
5.7.1格码调制的基本原理
5.7.2格形码的构造
5.8信道编码在直扩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应用
5.8.1信道编码对误码性能的改善
5.8.2信道编码对系统容量的影响
5.8.3编码增益与扩频增益的折衷
5.8.4格形码在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6.1直接序列扩频接收
6.1.1抗多径干扰的能力
第六章 扩频接收技术
6.1.2多址性能
6.2用分离多径接收机的扩频系统
6.2.1性能分析
6.2.2分离多径接收机的设计考虑
6.3自适应阵列在扩频通信中的应用
6.3.1自适应阵列的组成和算法
6.3.2自适应阵抑制干扰的原理
6.3.3用RLS算法的自适应阵
6.3.4基准信号的提取
6.3.5实现信号方向矢量估计的自适应阵
6.3.6信号带宽对阵列的影响
6.4DS/CDMA信号的多用户检测(接收)
6.4.1多用户检测的概念
6.4.2解相关检测器
6.4.3最佳检测器
6.4.4非线性次最佳多用户检测器
6.4.5非相关多用户检测
6.5功率控制
6.5.1功率控制对容量的影响
6.5.2反向功率控制
6.5.3正向功率控制
参考文献
7.1扩频码分多址系统的模型
第七章 扩频码分多址系统的性能分析
7.2扩频码分多址系统的平均信噪比和平均误码率
7.3扩频码分多址系统的容量
7.3.1单小区CDMA的容量
7.3.2多小区CDMA反向链路的容量
7.3.3功率控制误差对反向链路容量的影响
7.3.4多小区CDMA前向链路的容量
7.4IS-95标准及Q-CDMA系统简介
7.4.1IS-95标准——Q-CDMA空中接口标准
7.4.2Q-CDMA系统的信号设计
7.4.3Q-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
7.4.4Q-CDMA系统的其它几项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var cpro_id = 'u317582';
1.1通信的展望
1.1.1当前通信的困扰
目录
1.1.2通信的数字化
1.1.3通信的智能化
1.1.4通信的个人化
1.1.5当前的主要个人通信系统
1.2无线接入网
1.2.1空中组网
1.2.2空中网的结构
1.2.3空间划分的容量考虑
1.2.4空中传输特性
1.2.5多径信道与宽带接收
1.3无线接入技术
1.3.1无线接入的要素
1.3.2多址技术
1.3.3各种多址方式的特色
1.3.4多址方式与用户容量
1.4码分多址技术
1.4.1扩频数字通信模型
1.4.2码分多址的关键技术
1.4.3IS—95标准简介
参考文献
2.1无线电环境的描述
第二章 无线接入的无线电环境
2.2无线接入的传播衰落特性
2.2.1短期衰落(多径衰落)
2.2.2长期衰落
2.2.3时延扩展
2.2.4相干带宽
2.2.5相干时间
2.3传播路径损耗
2.3.1窄带和宽带传播路径损耗
2.3.2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
2.3.3传播路径损耗的预测模型
2.4小区和微小区的信道传播特性
2.5室内信道的传播特性
参考文献
3.1扩频序列概述
第三章 扩频序列
3.2序列的相关特性
3.3m序列
3.3.1移位寄存器序列
3.3.2m序列性质
3.3.3m序列的计数及实现
3.3.4m序列的抽样和相关特性
3.4Gold序列
3.5GMW序列
3.6多址系统扩频序列设计
3.7其他扩频序列
3.7.1GMW序列的复合序列
3.7.2混沌扩频序列
3.7.3正交序列
3.7.4多相序列
参考文献
4.1顺序搜索捕捉
第四章 扩频序列的捕捉与跟踪
4.1.1单积分顺序搜索捕捉
4.1.2多积分顺序搜索捕捉
4.1.3序贯检测捕捉
4.2匹配滤波器捕捉
4.2.1声表面波器件捕捉
4.2.2基带匹配滤波器捕捉
4.2.3匹配滤波器捕捉系统性能分析
4.3DS/CDMA系统的捕捉
4.3.1多址干扰下捕捉性能
4.3.2衰落信道捕捉系统性能
4.3.3扩频序列捕捉的自适应门限
4.4扩频序列跟踪
4.4.1基带延迟锁定环跟踪
4.4.2非相干延迟锁定环跟踪
4.4.3抖动环跟踪
参考文献
5.1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第五章 信道编码
5.2线性分组码
5.2.1线性分组码的特点
5.2.2线性分组码的生成
5.2.3检错和纠错
5.2.4线性分组码的几个重要结论
5.3循环码
5.3.1循环码的特点
5.3.2(n,k)循环码的编码
5.4BCH码
5.5交织编码
5.5.1交织编码的概念
5.5.2交织码的生成
5.6卷积码
5.6.1卷积码的基本概念
5.6.2卷积码的自由距离
5.6.3维特比译码
5.7格形码
5.7.1格码调制的基本原理
5.7.2格形码的构造
5.8信道编码在直扩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应用
5.8.1信道编码对误码性能的改善
5.8.2信道编码对系统容量的影响
5.8.3编码增益与扩频增益的折衷
5.8.4格形码在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6.1直接序列扩频接收
6.1.1抗多径干扰的能力
第六章 扩频接收技术
6.1.2多址性能
6.2用分离多径接收机的扩频系统
6.2.1性能分析
6.2.2分离多径接收机的设计考虑
6.3自适应阵列在扩频通信中的应用
6.3.1自适应阵列的组成和算法
6.3.2自适应阵抑制干扰的原理
6.3.3用RLS算法的自适应阵
6.3.4基准信号的提取
6.3.5实现信号方向矢量估计的自适应阵
6.3.6信号带宽对阵列的影响
6.4DS/CDMA信号的多用户检测(接收)
6.4.1多用户检测的概念
6.4.2解相关检测器
6.4.3最佳检测器
6.4.4非线性次最佳多用户检测器
6.4.5非相关多用户检测
6.5功率控制
6.5.1功率控制对容量的影响
6.5.2反向功率控制
6.5.3正向功率控制
参考文献
7.1扩频码分多址系统的模型
第七章 扩频码分多址系统的性能分析
7.2扩频码分多址系统的平均信噪比和平均误码率
7.3扩频码分多址系统的容量
7.3.1单小区CDMA的容量
7.3.2多小区CDMA反向链路的容量
7.3.3功率控制误差对反向链路容量的影响
7.3.4多小区CDMA前向链路的容量
7.4IS-95标准及Q-CDMA系统简介
7.4.1IS-95标准——Q-CDMA空中接口标准
7.4.2Q-CDMA系统的信号设计
7.4.3Q-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
7.4.4Q-CDMA系统的其它几项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var cpro_id = 'u317582';
码分多址与个人通信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