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建立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年─1952年)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
一、 旧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
二、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三、 关于全国解放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构想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国营经济的建立
一、 没收官僚资本,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二、 官僚资本企业的改革
三、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
第三节 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
一、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运动
二、 全国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
三、 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第四节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一、 平抑物价,争夺市场领导权
二、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三、 私营工商业的调整
四、 “三反”“五反”运动
五、 第二次调整工商业
第五节 民族资本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
一、 对民族资本金融业提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二、 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
三、 胜利完成民族资本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第六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一、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二、 交通运输的恢复
三、 国内外贸易的恢复
四、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第二章 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始(1953年─1957年)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第二节 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 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
二、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 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发展
四、 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五、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四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与提前完成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技术引进
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四、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超额完成
五、 “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第五节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
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二、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
三、 “一五”末期经济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
第六节 五十年代中期人口的出生高潮
一、 解放后的第一个人口出生高潮
二、 关于人口理论的辩论
三、 人口迅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失误(1958年─1960年)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一、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基本思想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 “大跃进”的发动
二、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三节 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过程中错误的初步尝试
一、 纠正“大跃进”与人民公社错误的思想原则与政策
二、 调整经济建设指标及其有关措施
三、 纠错进程被打断
第四节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
一、 “左”倾错误的继续延续
二、 “反右倾”后继续“大跃进”
三、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
第四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重新发展(1961年1月─1966年6月)
第一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 八字方针的提出
二、 调整方针的确定
第二节 国民经济全面大幅度调整的展开
一、 全面调整措施的采取
二、 调整农村政策,加强农业战线
三、 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降低积累率
四、 关、停、并、转部分工业企业,改善工业内部结构
五、 稳定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六、 加强银行、财政的集中统一管理
第三节 国民经济在继续调整中发展
一、 继续调整经济的决策
二、 八字方针的全面贯彻
三、 经济体制改革的再次探索
四、 经济调整中“左”倾思想的抬头
五、 经济调整的实现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第五章 十年“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66年6月─1976年10月)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经济起因和经济混乱
一、 “文革”发生的经济原因
二、 “左”倾错误下的经济混乱
三、 以盲目放权为中心的经济体制变动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三起三伏
一、 1966年至1968年的第一个起伏
二、 1969年至1974年的第二个起伏
三、 1975年至1976年的第三个起伏
第三节 农村经济陷入困境
一、 “农业学大寨”运动偏轨转向
二、 强制推行“农业学大寨”运动
三、 农村经济陷入困境
第四节 三线建设与“四三”方案
一、 要求过急的三线建设
二、 70年代的技术引进
第五节 第二次人口出生高潮与城乡人口对流
一、 人口出生的第二个高潮
二、 城乡人口对流
三、 城市大量待业人口的出现
第六节 国民经济遭到的严重挫折和取得的某些进展
一、 国民经济的严重挫折
二、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某些进展
三、 国民经济取得某些进展的原因
第六章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新路子(1977年─1984年)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比例失调的加深
一、 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
二、 经济工作中“左”倾错误思想的继续
三、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加深
第二节 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转折和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转折
二、 调整国民经济方针的制定
三、 调整经济的主要措施
四、 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发展
五、 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
六、 两次调整经济的比较
第三节 国民经济发展新道路的探索
一、 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
二、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 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第四节 探索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一、 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二、 建立以“双包”为特征的农业体制
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四、 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新模式
第五节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局面的出现
一、 生产力持续稳定发展
二、 主要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三、 财政收支连续四年基本平衡
四、 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有所改善
五、 农业获得突破性发展
六、 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七、 绝大多数人民过上了温饱生活
八、 适合国情的经济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形成
第六节 历史的反思
一、 要清醒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
二、 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
三、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四、 坚持量力而行稳步前进的方针
五、 坚持全部经济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人民生活为核心
六、 积极稳妥地改革经济体制
附表 建国以来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一、 全国人口和社会劳动者
二、 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消费积累
三、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四、 工农业总产值及指数
五、 主要农产品产量
六、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七、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八、 国内外贸易
九、 财政收入和支出
十、 运输与邮电
十一、 人民生活
十二、 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同国外比较
w+,x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建立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年─1952年)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
一、 旧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
二、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三、 关于全国解放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构想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国营经济的建立
一、 没收官僚资本,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二、 官僚资本企业的改革
三、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
第三节 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
一、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运动
二、 全国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
三、 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第四节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一、 平抑物价,争夺市场领导权
二、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三、 私营工商业的调整
四、 “三反”“五反”运动
五、 第二次调整工商业
第五节 民族资本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
一、 对民族资本金融业提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二、 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
三、 胜利完成民族资本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第六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一、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二、 交通运输的恢复
三、 国内外贸易的恢复
四、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第二章 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始(1953年─1957年)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第二节 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 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
二、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 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发展
四、 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五、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四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与提前完成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技术引进
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四、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超额完成
五、 “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第五节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
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二、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
三、 “一五”末期经济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
第六节 五十年代中期人口的出生高潮
一、 解放后的第一个人口出生高潮
二、 关于人口理论的辩论
三、 人口迅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失误(1958年─1960年)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一、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基本思想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 “大跃进”的发动
二、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三节 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过程中错误的初步尝试
一、 纠正“大跃进”与人民公社错误的思想原则与政策
二、 调整经济建设指标及其有关措施
三、 纠错进程被打断
第四节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
一、 “左”倾错误的继续延续
二、 “反右倾”后继续“大跃进”
三、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
第四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重新发展(1961年1月─1966年6月)
第一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 八字方针的提出
二、 调整方针的确定
第二节 国民经济全面大幅度调整的展开
一、 全面调整措施的采取
二、 调整农村政策,加强农业战线
三、 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降低积累率
四、 关、停、并、转部分工业企业,改善工业内部结构
五、 稳定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六、 加强银行、财政的集中统一管理
第三节 国民经济在继续调整中发展
一、 继续调整经济的决策
二、 八字方针的全面贯彻
三、 经济体制改革的再次探索
四、 经济调整中“左”倾思想的抬头
五、 经济调整的实现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第五章 十年“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66年6月─1976年10月)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经济起因和经济混乱
一、 “文革”发生的经济原因
二、 “左”倾错误下的经济混乱
三、 以盲目放权为中心的经济体制变动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三起三伏
一、 1966年至1968年的第一个起伏
二、 1969年至1974年的第二个起伏
三、 1975年至1976年的第三个起伏
第三节 农村经济陷入困境
一、 “农业学大寨”运动偏轨转向
二、 强制推行“农业学大寨”运动
三、 农村经济陷入困境
第四节 三线建设与“四三”方案
一、 要求过急的三线建设
二、 70年代的技术引进
第五节 第二次人口出生高潮与城乡人口对流
一、 人口出生的第二个高潮
二、 城乡人口对流
三、 城市大量待业人口的出现
第六节 国民经济遭到的严重挫折和取得的某些进展
一、 国民经济的严重挫折
二、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某些进展
三、 国民经济取得某些进展的原因
第六章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新路子(1977年─1984年)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比例失调的加深
一、 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
二、 经济工作中“左”倾错误思想的继续
三、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加深
第二节 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转折和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转折
二、 调整国民经济方针的制定
三、 调整经济的主要措施
四、 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发展
五、 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
六、 两次调整经济的比较
第三节 国民经济发展新道路的探索
一、 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
二、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 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第四节 探索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一、 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二、 建立以“双包”为特征的农业体制
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四、 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新模式
第五节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局面的出现
一、 生产力持续稳定发展
二、 主要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三、 财政收支连续四年基本平衡
四、 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有所改善
五、 农业获得突破性发展
六、 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七、 绝大多数人民过上了温饱生活
八、 适合国情的经济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形成
第六节 历史的反思
一、 要清醒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
二、 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
三、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四、 坚持量力而行稳步前进的方针
五、 坚持全部经济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人民生活为核心
六、 积极稳妥地改革经济体制
附表 建国以来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一、 全国人口和社会劳动者
二、 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消费积累
三、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四、 工农业总产值及指数
五、 主要农产品产量
六、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七、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八、 国内外贸易
九、 财政收入和支出
十、 运输与邮电
十一、 人民生活
十二、 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同国外比较
w+,x
中国现代经济史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