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引子他留下众多不解之谜
许世友在临终的几十分钟里,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给他传奇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同时,又给人们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他的身后事将如何处理?
第一章 特殊而特殊的葬礼
关于许世友的丧事安排,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分别作出决定,都没有涉及火化或者棺葬问题。其实决定之外还有决定,指示之中还有指示,许世友即将成为我国倡导火葬以来
“许世友同志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同志这次土葬,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有人见到部队家具厂做棺材,认为是搞封建迷信活动,报告了当地派出所。当民警将信将疑前来查看时,被毫不客气地挡在门外。门卫很得意地说,我们厂在执行绝密政治
南京军区某工兵团的一个工程机械连,开进偏僻的许家〓。这个连队执行过多种施工任务,但修建坟墓还是第一遭。
许世友的遗体,穿什么样的衣服入殓,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问题
高低相间重重叠叠的花圈,让人感到置身于花圈的山、花圈的海。除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每人单独送一个花圈外,其他人都采用合送花圈的办法,有一条挽联上,竟写上
几乎在向遗体告别仪式开始的同时,睛朗的天空转瞬间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将列队等候军官们的新式毛料军装和皮鞋浇得透温,有人说:“老天哭了,为许司令员
许世友逝世后,各大报纸都采取了“低调”和“沉默”,没有发表有份量的回忆和怀念的文章。一年多以后,《解放军报》总算刊出了一篇“半截子”文章
在许世友的灵柩里,值得一提有三件殉葬品:酒、猎枪、钞票。有人戏言:三件随葬品选得好,“酒——壮胆,枪——打鬼,钱——买路,许世友到哪里都能通无阻!”
护送灵柩的官兵说走就走,夜行昼伏。保密之严格,计划之周详,时间之精确,伪装之巧妙,不亚于一场驾轻就熟的军事演习。
第二章 将军本色是农民
大别山区淳朴的乡风和农民勤劳善良的传统,给了童年的许世友以很大的影响。劳动光荣,懒汉可耻,是他人生启蒙的第一课。他说,我们过去是农民,各种农活也都干过
许世友看到菜种得好的、猪养得肥的连队,马上喜笑颜开,大会小会表扬,好几个干部为此被提升了职务。那些年,南京军区所属部队都非常重视上报农业生产的收成和养
许世友看到这只近20斤重的地瓜后两眼放光,高兴地说:“这个地瓜蛋胜过外国的这个蛋(弹),那个蛋(弹),没粮食他们统统完蛋。”后来他抱着大地瓜,像抱着孩子
许世友在生活上追求中国农民式的幸福和舒适。出门始终乘坐普通军用吉普车。一日三餐不讲究,还喜欢自己动手烧点菜吃,对住宿要求更简单,到哪睡觉只要一张硬木床
许世友听说光汽油烧掉了12000多吨,心疼得直搓手:“这相当于一二十万两黄金啊,要让多少农民忙上多少年……”
墙壁上挂了把扫帚,而且是倒挂。身边工作人员说:“这是将军家乡的一种风俗,把扫帚挂在墙上,可以避邪气,打小鬼,保佑主人平安无事,百病不生……”
第三章 出自少林寺的“武林盟主”
许世友说:“景阳冈打虎的武松,在少林寺只学了6年武艺。我在少林寺练了八年,比武松还要多两年。”其实,他平生没有念过一句经,更没有拜过一次佛,压根就没有
许世友离开少林寺时,自己觉得了不起,称得起是英雄好汉,将来要打尽人间不平事,没料到,不到一年时间就碰了几个钉子,打出了几条人命!
许世友背大刀,从战士背到军长,从大别山背到大面山。他的那把大刀片,大敌群中寒光闪闪,舞到哪里,哪里就血肉横溅,顽抗的敌人几乎都成了他的刀下之鬼。
许世友的师父有个嗜好,到哪里都喜欢找当地武林高手比试武功,切磋技艺。这对少年许世友影响很大,一有机会总喜欢找人比试比试。后来碰到了真正的强手,他表示从
许世友真的不再比武了吗?到了60年代,他又比武了,而且还来了个“大比武”,从南京比武比到了北京,比武比到了全军。
许世友生前担任中国武术协会名誉主席。这个头衔大概相当于金庸笔下武侠小说中,那位统率各大门派的“武林盟主”。
许世友不是替天行道的江湖大侠。凭一把大刀和过人武艺,就能从士兵杀到大军区司令员的宝座,这也未免太小看了许世友。
第四章 他的胜仗、败仗和最后一仗
许世友发火了:“有人说搞现代化建设,不像战争年代打仗那么简单,不讲什么科学,这是胡说。打仗是最费脑子的,最紧张的,最讲科学的,军事科学嘛!敌情我情,千
许世友打仗特别动脑子,点子多,很精明,从不做蚀本生意,战斗发起前,他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看地图,一看老半天,不许别人打搅他。他文化不高,要比别人多费几倍的
“就我参加的坚守防御战而言,大面山一仗,规模大、时间长、很残酷,以后再也没有打过那样的仗。”短兵相接,两军混战,只见刀光闪闪,血红花花。在我们阵地前尸
“我来胶东就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不打就没有出路,不打就不能抗战到底,我们一定要当硬骨头,坚决打出去打垮投降派的进攻,打出胶东的新局面!
对号称蒋家王朝“御林军”国民党整编第74师许世友咬牙切齿地说:“别看它吹得那么神,什么‘钢核桃’、‘铁核桃’,我们要把它砸成‘葡萄’!”
攻克济南,看上去是许世友与王耀武在打仗,实际上是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交锋。一个志在必得,一个志在必守,孰胜孰败,最终还要看国共两位临阵大将,斗一斗法见分晓
许世友说:“我到广州去打仗,打了个西沙群岛,打了个自卫反击战。”许多高级将领眼红:“这个许老头,运气真好!”
许世友自称“历来没有打过败仗”。历史并非如此,他不是百战百胜,打过平手仗,蚀本仗,窝囊仗和败仗
第五章 嗜酒如命的三星上将
许世友英雄海量,嗜酒如命。有好事者作过测算,许世友一生喝的酒,如果用解放牌卡车装载,起码要拖上三四车。
许世友请客,无酒不成席。“许司令请我喝茅台”,几乎成了他宴客的代名词。他款待贵客常摆“野味席”,其实有着不得已的苦衷,同时也给中国菜肴大观留下了一道风
许世友说过一个故事,玉皇大帝不知道人间最大痛苦是什么,就派一个天官到人间调查,这个天官看到一个人因酒量太差,喝酒样子十分难受,就向玉皇大帝说,人间最大
许世友有一句名言:“冷酒伤肺,热酒伤肝,没酒伤心。”还有一句话:“戒饭可以,戒酒不行。”他一生不知重复了多少遍。
奇迹出现了。茅台酒,哪怕只有几滴,比什么止痛针和抗过敏药都管用。备受病魔折磨的许世友立亥安静下来了。
第六章 毛泽东之剑
许世友自喻“匣中宝剑”。毛泽东指向哪里,他就杀向哪里,他就杀向哪里。士为知已者死,剑为识已者啸。
毛泽东第一次救许世友,是在延安“抗大”。那时,许世友和一些红四方军的高级将领,酿成了一个大事件,差点丢了脑袋。徐向前后来说:“其实,这是个冤案!”
毛泽东在运筹帷幄、调兵遗将之时,脑海里不止一次浮现出前线那个不是和尚的“许和尚”。上层有些非议,毛泽东坚持已见,两次点将、两次用剑:“不秃不毒,还是许
毛泽东第二次救许世友,是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当时,许世友处境危急,情绪低落,甚至都安排了后事。
毛泽东把手放在许世友的手上,十分恳切地说,你摸摸,我手是凉的,脚也是凉的。我只能当导演,不能当演员。你回去做做工作,不要选我当国家主席。
毛泽东把许世友从后排叫到前排:“汉朝有个周勃,是苏北沛县人,他厚武少文,《汉书》有《周勃传》,你们看看嘛!”毛泽东讲古论今,许世友不懂。
世友把毛泽东的各种画像、照片贴在墙上。不管他朝哪个方向,满目都是毛泽东。毛泽东打量着许他朝哪个方向,满目都是毛泽东。毛泽东打量着许世友,他也同样与毛泽
第七章 卷进大动乱的漩涡
许世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文化大革命”,究竟革谁的命,谁革谁的命?他看不清,弄不懂,想不开,一走了之。
许世友说:“我要进大别山,造反派闹得凶,他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你们也跟我走,一起进大别山,大不了再打一次游击。”
许世友一头扎进了大别山,拉开准备打仗的架式,机枪架得高高的,有意放出话来:“只要造反派敢来,我就开枪!”
许世友在大别山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了解许世友,信任许世友,需要“许世友式”的忠诚。
“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历史,许多旧事正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提起深挖“五一六”分子,经历过的人都忘不了许世友。
许世友总揽江苏党政大权后,以很大的热情和主要精力,抓工农业生产。“深挖煤”和“下放户”则是他的两大“杰作”。
许世友瞧不起张春桥,即兴编了一首顺口:“戴眼镜,擒皮包,会总结,会提高,论思想,一团糟。”有人加了一句:“打起仗来往后跑。”
许世友被周恩来感动得不轻,从内心深处感谢他的仗义执言。打那以后,只要是周恩来交办的事,他从不打折扣。
第八章 “铁甲将军”的情感世界
在母亲面前,许世友永远是个大孝子。他常为自己参加革命后,母亲遭受的灾难和折磨而深感不安:也常为自己军务繁忙,不能亲自伺候老人而倍觉内疚。
许世友进了厂门以后,只见一位俊俏的农家姑娘正在那里干活。许世友说:“就是她吧!”这位姑娘后来与他相依相伴了40个春秋。
许世友的结发妻子朱锡明,为他吃尽苦头,在他母亲的劝说下改嫁而去,临终前提出,要葬在许家的祖坟里。
在许世友最需要亲人安慰的时候,李明珍要求离婚的来信,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不肯原谅李明珍的举动。
许世友的性格经历,决定了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他有权时,不会为子女捞取什么好处,无权时,更不愿求别人为子女谋求私利。
他似乎感到了自己童年时认为最好吃的油条、麻花,对今天的孩子们没有多大吸引力。吩咐工作人员上街买孩子们最爱吃的东西,买回来一包巧克力。
聂凤智说:“许司令平日里看上去沉默寡言,连个笑容都难得见到,让人感到不好接近。其实,他的心很细,很有点所谓的‘江湖义气’。他只要认定一个人好,说什么都
许世友说:“这类事,战争年代多得很,你救我,我救你,差不多个个都碰到过。我们过去打胜仗,靠什么?靠共产主义觉悟,靠团结友爱,官兵团结,军民团结,力量大
第九章 归隐南京的“老员外”
许世友在中顾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当着邓小平的面说:“我这个中顾委副主任,是个一不顾二不问的副主任。”
中顾委华东组案会是“神仙会”。许世友的发言大煞风景,让在座的几位老同志坐立不安,绝对找不到“神仙”的感觉了。
许世友在南京,组织写作班子整理出版了两本被他称作“东西”的革命斗争回忆录。有人说,诿过而不争功,是这两本书的特色。
许世友把自己禁锢在戒备森严的中山陵8号,有意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然而,每当中央领导来南京,总会想起有他这么一位老人,总要走进他的这个小天地里。
当邓小平走进大厅时,许世友敏捷地快步迎了上去,认认真真地向他行了一个军礼。临走时,许世友又恭恭敬敬地向他行了一个军礼。
许世友说,我最近跑了三十几家工厂,搞点调查研究,让我大开眼界,照这样发展下去,四个现代化大有希望中国大有希望
不知听谁说过,沉浸于忆旧是人的思维衰老的表现。看着唠唠叨叨的许世友,半句成语跳到我的眼前:廉颇老矣。
第十章 将星殒落时的轨迹
让不让许世友去青岛开会,成了一个难题。向守志请聂凤智去“做做工作”,许世友说:“其它地方就算了,山东嘛,还是要去的,我再回去看看……”
在“向阳号”科学考察船上,许世友要到指挥舱看看。狭窄的舷梯无法站人搀扶,只好上面拖,下面顶,硬是把他“扛”到了指挥舱里。
一 份红头文件,置于南京军区领导同志的案前,标题为《许世友健康情况报告》。一个长途电话,从南京打到了青岛。许世友的病情,该知道的都知道了,不知道的只有许
许世友差点与聂凤智闹翻,死活不肯去解放军总医院治病。事后他说:“我不去北京,北京的路太窄,人太多,我吵不过他们。”
许世友我行我素,讳疾忌医,拒绝住院接受系统的治疗。他自我感觉良好:“我脑子也好使,不糊涂。”偏偏说出了“把江渭清枪毙掉”的糊涂话。
许世友病情日渐加重,仍然顽固地不肯住院治疗,一步不肯离开中山陵8号。像毛泽东一样,他不大听医生的话,还有一套歪理:“医生看病,哪有我自己了解自己清楚?
许世友用毛巾勒在脖子上,两只手死劲地拉紧。一位护士突然看到这幅情景,惊吓得捂住了嘴巴。
1985年9月30日晚,昏迷中的许世友终于被动地离开了中山陵8号住进南京军区总医院早就为他准备好的病房中。从此,他再也没有能够回来。
许世友费力地睁开眼睛,令在场的医护人员吃惊的是,他的嘴里吐出病危以来音量最大的几个音节,杨尚昆听懂了,许世友说:“老杨,我完蛋了!”
附录一许世友同志生平
附录二我的军人生涯
var cpro_id = 'u317582';
许世友在临终的几十分钟里,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给他传奇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同时,又给人们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他的身后事将如何处理?
第一章 特殊而特殊的葬礼
关于许世友的丧事安排,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分别作出决定,都没有涉及火化或者棺葬问题。其实决定之外还有决定,指示之中还有指示,许世友即将成为我国倡导火葬以来
“许世友同志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同志这次土葬,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有人见到部队家具厂做棺材,认为是搞封建迷信活动,报告了当地派出所。当民警将信将疑前来查看时,被毫不客气地挡在门外。门卫很得意地说,我们厂在执行绝密政治
南京军区某工兵团的一个工程机械连,开进偏僻的许家〓。这个连队执行过多种施工任务,但修建坟墓还是第一遭。
许世友的遗体,穿什么样的衣服入殓,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问题
高低相间重重叠叠的花圈,让人感到置身于花圈的山、花圈的海。除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每人单独送一个花圈外,其他人都采用合送花圈的办法,有一条挽联上,竟写上
几乎在向遗体告别仪式开始的同时,睛朗的天空转瞬间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将列队等候军官们的新式毛料军装和皮鞋浇得透温,有人说:“老天哭了,为许司令员
许世友逝世后,各大报纸都采取了“低调”和“沉默”,没有发表有份量的回忆和怀念的文章。一年多以后,《解放军报》总算刊出了一篇“半截子”文章
在许世友的灵柩里,值得一提有三件殉葬品:酒、猎枪、钞票。有人戏言:三件随葬品选得好,“酒——壮胆,枪——打鬼,钱——买路,许世友到哪里都能通无阻!”
护送灵柩的官兵说走就走,夜行昼伏。保密之严格,计划之周详,时间之精确,伪装之巧妙,不亚于一场驾轻就熟的军事演习。
第二章 将军本色是农民
大别山区淳朴的乡风和农民勤劳善良的传统,给了童年的许世友以很大的影响。劳动光荣,懒汉可耻,是他人生启蒙的第一课。他说,我们过去是农民,各种农活也都干过
许世友看到菜种得好的、猪养得肥的连队,马上喜笑颜开,大会小会表扬,好几个干部为此被提升了职务。那些年,南京军区所属部队都非常重视上报农业生产的收成和养
许世友看到这只近20斤重的地瓜后两眼放光,高兴地说:“这个地瓜蛋胜过外国的这个蛋(弹),那个蛋(弹),没粮食他们统统完蛋。”后来他抱着大地瓜,像抱着孩子
许世友在生活上追求中国农民式的幸福和舒适。出门始终乘坐普通军用吉普车。一日三餐不讲究,还喜欢自己动手烧点菜吃,对住宿要求更简单,到哪睡觉只要一张硬木床
许世友听说光汽油烧掉了12000多吨,心疼得直搓手:“这相当于一二十万两黄金啊,要让多少农民忙上多少年……”
墙壁上挂了把扫帚,而且是倒挂。身边工作人员说:“这是将军家乡的一种风俗,把扫帚挂在墙上,可以避邪气,打小鬼,保佑主人平安无事,百病不生……”
第三章 出自少林寺的“武林盟主”
许世友说:“景阳冈打虎的武松,在少林寺只学了6年武艺。我在少林寺练了八年,比武松还要多两年。”其实,他平生没有念过一句经,更没有拜过一次佛,压根就没有
许世友离开少林寺时,自己觉得了不起,称得起是英雄好汉,将来要打尽人间不平事,没料到,不到一年时间就碰了几个钉子,打出了几条人命!
许世友背大刀,从战士背到军长,从大别山背到大面山。他的那把大刀片,大敌群中寒光闪闪,舞到哪里,哪里就血肉横溅,顽抗的敌人几乎都成了他的刀下之鬼。
许世友的师父有个嗜好,到哪里都喜欢找当地武林高手比试武功,切磋技艺。这对少年许世友影响很大,一有机会总喜欢找人比试比试。后来碰到了真正的强手,他表示从
许世友真的不再比武了吗?到了60年代,他又比武了,而且还来了个“大比武”,从南京比武比到了北京,比武比到了全军。
许世友生前担任中国武术协会名誉主席。这个头衔大概相当于金庸笔下武侠小说中,那位统率各大门派的“武林盟主”。
许世友不是替天行道的江湖大侠。凭一把大刀和过人武艺,就能从士兵杀到大军区司令员的宝座,这也未免太小看了许世友。
第四章 他的胜仗、败仗和最后一仗
许世友发火了:“有人说搞现代化建设,不像战争年代打仗那么简单,不讲什么科学,这是胡说。打仗是最费脑子的,最紧张的,最讲科学的,军事科学嘛!敌情我情,千
许世友打仗特别动脑子,点子多,很精明,从不做蚀本生意,战斗发起前,他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看地图,一看老半天,不许别人打搅他。他文化不高,要比别人多费几倍的
“就我参加的坚守防御战而言,大面山一仗,规模大、时间长、很残酷,以后再也没有打过那样的仗。”短兵相接,两军混战,只见刀光闪闪,血红花花。在我们阵地前尸
“我来胶东就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不打就没有出路,不打就不能抗战到底,我们一定要当硬骨头,坚决打出去打垮投降派的进攻,打出胶东的新局面!
对号称蒋家王朝“御林军”国民党整编第74师许世友咬牙切齿地说:“别看它吹得那么神,什么‘钢核桃’、‘铁核桃’,我们要把它砸成‘葡萄’!”
攻克济南,看上去是许世友与王耀武在打仗,实际上是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交锋。一个志在必得,一个志在必守,孰胜孰败,最终还要看国共两位临阵大将,斗一斗法见分晓
许世友说:“我到广州去打仗,打了个西沙群岛,打了个自卫反击战。”许多高级将领眼红:“这个许老头,运气真好!”
许世友自称“历来没有打过败仗”。历史并非如此,他不是百战百胜,打过平手仗,蚀本仗,窝囊仗和败仗
第五章 嗜酒如命的三星上将
许世友英雄海量,嗜酒如命。有好事者作过测算,许世友一生喝的酒,如果用解放牌卡车装载,起码要拖上三四车。
许世友请客,无酒不成席。“许司令请我喝茅台”,几乎成了他宴客的代名词。他款待贵客常摆“野味席”,其实有着不得已的苦衷,同时也给中国菜肴大观留下了一道风
许世友说过一个故事,玉皇大帝不知道人间最大痛苦是什么,就派一个天官到人间调查,这个天官看到一个人因酒量太差,喝酒样子十分难受,就向玉皇大帝说,人间最大
许世友有一句名言:“冷酒伤肺,热酒伤肝,没酒伤心。”还有一句话:“戒饭可以,戒酒不行。”他一生不知重复了多少遍。
奇迹出现了。茅台酒,哪怕只有几滴,比什么止痛针和抗过敏药都管用。备受病魔折磨的许世友立亥安静下来了。
第六章 毛泽东之剑
许世友自喻“匣中宝剑”。毛泽东指向哪里,他就杀向哪里,他就杀向哪里。士为知已者死,剑为识已者啸。
毛泽东第一次救许世友,是在延安“抗大”。那时,许世友和一些红四方军的高级将领,酿成了一个大事件,差点丢了脑袋。徐向前后来说:“其实,这是个冤案!”
毛泽东在运筹帷幄、调兵遗将之时,脑海里不止一次浮现出前线那个不是和尚的“许和尚”。上层有些非议,毛泽东坚持已见,两次点将、两次用剑:“不秃不毒,还是许
毛泽东第二次救许世友,是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当时,许世友处境危急,情绪低落,甚至都安排了后事。
毛泽东把手放在许世友的手上,十分恳切地说,你摸摸,我手是凉的,脚也是凉的。我只能当导演,不能当演员。你回去做做工作,不要选我当国家主席。
毛泽东把许世友从后排叫到前排:“汉朝有个周勃,是苏北沛县人,他厚武少文,《汉书》有《周勃传》,你们看看嘛!”毛泽东讲古论今,许世友不懂。
世友把毛泽东的各种画像、照片贴在墙上。不管他朝哪个方向,满目都是毛泽东。毛泽东打量着许他朝哪个方向,满目都是毛泽东。毛泽东打量着许世友,他也同样与毛泽
第七章 卷进大动乱的漩涡
许世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文化大革命”,究竟革谁的命,谁革谁的命?他看不清,弄不懂,想不开,一走了之。
许世友说:“我要进大别山,造反派闹得凶,他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你们也跟我走,一起进大别山,大不了再打一次游击。”
许世友一头扎进了大别山,拉开准备打仗的架式,机枪架得高高的,有意放出话来:“只要造反派敢来,我就开枪!”
许世友在大别山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了解许世友,信任许世友,需要“许世友式”的忠诚。
“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历史,许多旧事正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提起深挖“五一六”分子,经历过的人都忘不了许世友。
许世友总揽江苏党政大权后,以很大的热情和主要精力,抓工农业生产。“深挖煤”和“下放户”则是他的两大“杰作”。
许世友瞧不起张春桥,即兴编了一首顺口:“戴眼镜,擒皮包,会总结,会提高,论思想,一团糟。”有人加了一句:“打起仗来往后跑。”
许世友被周恩来感动得不轻,从内心深处感谢他的仗义执言。打那以后,只要是周恩来交办的事,他从不打折扣。
第八章 “铁甲将军”的情感世界
在母亲面前,许世友永远是个大孝子。他常为自己参加革命后,母亲遭受的灾难和折磨而深感不安:也常为自己军务繁忙,不能亲自伺候老人而倍觉内疚。
许世友进了厂门以后,只见一位俊俏的农家姑娘正在那里干活。许世友说:“就是她吧!”这位姑娘后来与他相依相伴了40个春秋。
许世友的结发妻子朱锡明,为他吃尽苦头,在他母亲的劝说下改嫁而去,临终前提出,要葬在许家的祖坟里。
在许世友最需要亲人安慰的时候,李明珍要求离婚的来信,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不肯原谅李明珍的举动。
许世友的性格经历,决定了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他有权时,不会为子女捞取什么好处,无权时,更不愿求别人为子女谋求私利。
他似乎感到了自己童年时认为最好吃的油条、麻花,对今天的孩子们没有多大吸引力。吩咐工作人员上街买孩子们最爱吃的东西,买回来一包巧克力。
聂凤智说:“许司令平日里看上去沉默寡言,连个笑容都难得见到,让人感到不好接近。其实,他的心很细,很有点所谓的‘江湖义气’。他只要认定一个人好,说什么都
许世友说:“这类事,战争年代多得很,你救我,我救你,差不多个个都碰到过。我们过去打胜仗,靠什么?靠共产主义觉悟,靠团结友爱,官兵团结,军民团结,力量大
第九章 归隐南京的“老员外”
许世友在中顾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当着邓小平的面说:“我这个中顾委副主任,是个一不顾二不问的副主任。”
中顾委华东组案会是“神仙会”。许世友的发言大煞风景,让在座的几位老同志坐立不安,绝对找不到“神仙”的感觉了。
许世友在南京,组织写作班子整理出版了两本被他称作“东西”的革命斗争回忆录。有人说,诿过而不争功,是这两本书的特色。
许世友把自己禁锢在戒备森严的中山陵8号,有意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然而,每当中央领导来南京,总会想起有他这么一位老人,总要走进他的这个小天地里。
当邓小平走进大厅时,许世友敏捷地快步迎了上去,认认真真地向他行了一个军礼。临走时,许世友又恭恭敬敬地向他行了一个军礼。
许世友说,我最近跑了三十几家工厂,搞点调查研究,让我大开眼界,照这样发展下去,四个现代化大有希望中国大有希望
不知听谁说过,沉浸于忆旧是人的思维衰老的表现。看着唠唠叨叨的许世友,半句成语跳到我的眼前:廉颇老矣。
第十章 将星殒落时的轨迹
让不让许世友去青岛开会,成了一个难题。向守志请聂凤智去“做做工作”,许世友说:“其它地方就算了,山东嘛,还是要去的,我再回去看看……”
在“向阳号”科学考察船上,许世友要到指挥舱看看。狭窄的舷梯无法站人搀扶,只好上面拖,下面顶,硬是把他“扛”到了指挥舱里。
一 份红头文件,置于南京军区领导同志的案前,标题为《许世友健康情况报告》。一个长途电话,从南京打到了青岛。许世友的病情,该知道的都知道了,不知道的只有许
许世友差点与聂凤智闹翻,死活不肯去解放军总医院治病。事后他说:“我不去北京,北京的路太窄,人太多,我吵不过他们。”
许世友我行我素,讳疾忌医,拒绝住院接受系统的治疗。他自我感觉良好:“我脑子也好使,不糊涂。”偏偏说出了“把江渭清枪毙掉”的糊涂话。
许世友病情日渐加重,仍然顽固地不肯住院治疗,一步不肯离开中山陵8号。像毛泽东一样,他不大听医生的话,还有一套歪理:“医生看病,哪有我自己了解自己清楚?
许世友用毛巾勒在脖子上,两只手死劲地拉紧。一位护士突然看到这幅情景,惊吓得捂住了嘴巴。
1985年9月30日晚,昏迷中的许世友终于被动地离开了中山陵8号住进南京军区总医院早就为他准备好的病房中。从此,他再也没有能够回来。
许世友费力地睁开眼睛,令在场的医护人员吃惊的是,他的嘴里吐出病危以来音量最大的几个音节,杨尚昆听懂了,许世友说:“老杨,我完蛋了!”
附录一许世友同志生平
附录二我的军人生涯
var cpro_id = 'u317582';
许世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