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Sound Broadcasting

副标题:无

作   者:李栋编著

分类号:

ISBN:978781004968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分为四篇,共30章。为使读者容易理解数字声音广播技术,作为本书的第一篇,专门提供了与本书所涉及的数字技术有关的基础知识;同时,将各种数字广播形式都使用的数字音频信号数据率压缩技术(即信源编码),也放在基础篇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讨论。第二篇是本书的重点,详细讨论了数字音频广播(DAB的所有问题。第三篇数字卫星广播,介绍了三种形式的数字卫星广播技术(ADR,S-DAB和世广卫星广播系统)。第四篇介绍调幅波段(中、短波)的数字声音广播技术,即数字AM。全书68万余字,配有285幅插图。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广播电视通信技术领域(广播机构、工业界、研究机构)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本书特别适合用于声音广播领域数字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   

目录

第一篇 数字通信基础

第一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1.1 数字通信

1.1.1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1.1.2 数字通信的优点

1.2 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1.2.1 取样与取样定理

1.2.2 幅度量化与量化噪声

1.2.3 均匀量化与非均匀量化

1.2.4 编码

1.3 数字信号的形式

1.4 广播电视信号数字化的代价和解决办法

第二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2.1 傅里叶变换的几种形式

2.2 离散傅里叶级数(dfs)

2.3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2.4 dft导出的图形解释

2.5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2.6 dft参数的选择

第三章 数字音频信号的源编码

.3.1 概论

3.1.1 信源编码的任务

3.1.2 信源编解码系统

3.1.3 数据压缩的可能性

3.1.4 数据压缩的分类

3.1.5 何谓与cd可比的质量

3.2 mpeg音频编码国际标准

3.2.1 mpeg1音频编码标准

3.2.2 mpeg2音频编码标准

3.2.3 iso/iecl3818-7

3.2.4 mpeg4音频编码标准

3.3 数字音频数据率压缩的理论基础

3.3.1 频谱掩蔽效应

3.3.2 时间掩蔽效应

3.3.3 变换编码与子频带编码

3.4 mpeg1-layer1音频编码方法

3.5 musicam(mpegl-layer2)音频编码方法

3.5.1 概述

3.5.2 musicam编码器

3.5.3 musicam方法的主要特性

3.6 联合立体声编码

3.6.1 基本原理

3.6.2 质量改善

3.7 musicam(mpegl-layer2)解码方法

3.7.1 解码系统

3.7.2 解码过程分析

3.8 mpegi-layer3编码方法

3.8.1 系统概述

3.8.2 混合滤波器组

3.8.3 心理声学模型2

3.8.4 自适应窗口切换

3.8.5 量化

3.8.6 huffman编码

3.8.7 layer3中的比特池技术

3.8.8 layer3的比特流结构

3.9 音频编码数据的差错灵敏度、差错掩蔽与质量评价

3.9.1 比特差错灵敏度

3.9.2 差错掩蔽

3.9.3 编码声音质量的评价

3.10 低取样频率低比特率编码

3.10.1 原理概述

3.10.2 规范的有关细节

3。11 mpeg2多声道声音编码

3.11.1 概述

3.11.2 多声道扩展

3.11.3 比特流的格式化

3.12 mpeg2先进音频编码(aac)

3.12.1 系统概述

3.12.2 滤波器组

3.12.3 预测

3.12.4 量化

3.12.5 编码

3.12.6 时域噪声整形(tns)

3.12.7 解码

3. 13 杜比ac-3音频压缩技术

3.13.1 概述

3.13.2 ac-3的音频帧结构

3.13.3 编码过程

3.13.4 ac-3解码过程

第四章 信道编码

4.1 概述

4.1.1 信道编码的任务和误码率

4.1.2 差错控制方式

4.1.3 差错控制编码分类

4.1.4 差错的分类

4.2 循环冗余校验(crc)

4.2.1 循环冗余校验(crc)的数学关系

4.2.2 crc计算的实施

4.3 卷积编码

4.3.1 卷积码的基本概念

4.3.2 卷积编码器举例

4.3.3 卷积编码器的状态图和网格图

4.3.4 卷积解码一维特比解码原理

4.3.5 卷积码的ber

4.3.6 卷积码的删除

第五章 数字调制

5.1 概论

5.1.1 调制信号与调制

5.1.2 数字调制

5.1.3 数字调制的基本方法

5.2 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5.2.1 二进制幅度键控(2ask)

5.2.2 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5.2.3 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

5.2.4 二相差分相移键控(2dpsk)

5.3 四相相移键控(4psk,qpsk)

5.3.1 /4-4psk系统

5.3.2 /2-4psk系统

5.3.3 串/并变换

5.3.4 4psk的判决范围和抗干扰能力

5.3.5 4psk的解调

5.3.6 4psk与2psk的比较

5.4 四相差分相移键控(4dpsk,dqpsk)

5.4.1 /4-4dpsk系统

5.4.2 4dpsk的差分编码与解码

5.4.3 /4-4dpsk真值表

5.4.4 /2-4dpsk系统

5.4.5 4dpsk与4psk的符号差错率

5.5 正交调幅(qam)

5.5.1 4-qam与16-qam

5.5.2 64-qam

5.5.3 qam信号的特点

5.5.4 qam方法的误符号率与误比特率

5.5.5 qam信号的解调

5.6 幅度相移键控(apsk)

5.6.1 16apsk信号的形成

5.6.2 16apsk与16qam的比较

第二篇 数字音频广播(dab)

第六章 数字音频广播(dab)概论

6.1 dab发展概况

6.2 合适的源编码方法

6.3 对多径传播不敏感的cofdm传输方法

6.4 dab不同的覆盖方式

6.4.1 数字的同步网

6.4.2 本地电台

6.4.3 卫星

6.4.4 电(光)缆网

6.5 dab的传输模式和工作频段

6.6 dab的数据业务

6.7 dab未来可向多声道环绕声扩展

6.8 dab是透明的数据传输系统

第七章 dab的信道编码与crc

7.1 dab的卷积编码器特征

7.2 卷积码的删除

7.3 crc在dab系统中的应用

第八章 cofdm传输方法

8.1 概述

8.2 移动接收时的传输特性

8.3 多径传播引起的频率失真和时间失真

8.4 单载波串行传输与多载波并行传输的比较

8.5 cofdm方法简介

8.6 cofdm方法的数学关系

8.6.1 正交关系

8.6.2 载波的数学描述

8.6.3 cofdm系统的信号描述

8.6.4 每个载波的功率谱密度

8.7 cofdm系统的实现

8.8 保护间隔

8.9 cofdm系统参数的确定

8.9.1 要求

8.9.2 符号期ts上限的确定

8.9.3 cofdm信号带宽的确定

8.9.4 载波数量的确定

8.10 dab工作模式

8.11 ofdm信号时域波形与频谱

8.11.1 时域波形

8.11.2 频谱形状

8.12 ofdm信号在移动无线电信道中的性能

第九章 dab的传输帧结构与节目传输机理

9.1 传输帧的通道

9.1.1 同步信道

9.1.2 快速信息信道(fic)

9.1.3 主业务信道(msc)

9.2 公共交织帧与快速信息块

9.2.1 公共交织帧(cif)

9.2.2 快速信息块(fib)

9.3 数据块划分及其结合成ofdm符号

9.3.1 在fic中的块划分与结合成ofdm符号

9.3.2 在msc中的块划分与结合成ofdm符号

9. 4 不同模式的数据帧(传输帧)对比

9.5 由输入数据到传输复合信号的形成

9.6 dab信号的表达式

9.7 dab节目传输机理

9.7.1 复合结构及复合结构信息(mcl)

9.7.2 流模式数据传输

9.7.3 包模式数据传输

9.7.4 快速信息数据信道(fidc)

9.7.5 节目伴随数据(pad)

9.8 多路复用器

9.8.1 dab信号群的组织

9.8.2 多路复用的结构

9.8.3 容量分配与复用容量管理

9.8.4 多路复用器

第十章 频率交织与时间交织

10.1 时间交织

10.2 dab的时间交织规则

10.3 频率交织

10.4 dab的频率交织规则

10.4.1 dab工作模式ⅰ的频率交织规则

10.4.2 dab工作模式ⅱ的频率交织规则

10.4.3 dab工作模式ⅲ的频率交织规则

10.4.4 dab工作模式ⅳ的频率交织规则

第十一章 dab中使用的/ 4-shilt 4dpsk

11.1 dab的帧结构和数据分配关系

11.2 dab中应用的 /4-shift 4dpsk系统

11.2.1 等效电路

11.2.2 信号的处理步骤

11.2.3 /4-shift 4dpsk的相位关系图

11.2.4 /4-shift 4dpsk的优点

11.2.5 /4-shift 4dpsk的解调

第十二章 dab的比特差错保护

12.1 音频业务的不无均匀差错保护

12.1.1 音频数据帧的差错保护等级

12.1.2 声音信号的差错识别和差错掩蔽

12.1.3 音频数据的不同差错保护度

12.1.4 音频业务的差错保护类型

12.2 数据业务的保护

12.2.1 在快速信息信道(fic)中的数据业务

12.2.2 专用信道中的数据业务

12.2.3 音频业务中的与节目有关的数据

12.3 dab的覆盖退出性能

12.3. 1 不均匀差错保护的特性

12.3.2 dab的软退出性能

第十三章 dab发射机

13.1 dab发射机的定义和任务

13.1.1 输入信号为cofdm基带信号

13.1.2 输入信号为经信源编码的多路复合信号

13.1.3 输入信号为pcm数字音频信号

13.2 cofdm信号的特点和对发射机的要求

13.3 频率变换方法

13.3.1 直接变频和滤波

13.3.2 i、q分量分离和再调制

13.4 非线性失真与非线性校正

13.5 非线性校正方法

13.5.1 中频预校正

13.5.2 笛卡儿环路反馈技术

13.5.3 数字校正系统

13.6 输出带通滤波器

13.7 dab发射机构成例

13.7.1 利用电视调制器改装成的dab发射机

13.7.2 r/s公司的新型dab发射机

13.7.2.1 sm225d1型250wdab发射机

13.7.2.2 na5型dab发射机

13.7.2.3 nl5型dab发射机

13.7.3 hirschmann(赫斯曼)公司生产的dab发射机

13.7.4 把cofdm信号分解为i/q分量重新调制的dab发射机

13.7.5 thomcast公司的dab发射机

13.8 发射天线

第十四章 dab同步发射网

14.1 同步发射网及dab同步工作能力的基础

14.2 网络增益与功率节约

14.3 同步网的频率节约

14.4 同步网规划的若干参数

14.5 dab工作频率

14.5.1 波段i(47-68mhz)

14.5.2 波段ⅱ(87.5-108mhz)

14.5.3 波段ⅲ(174-230mhz)

14.5.4 波段ⅳ/ⅴ(470-790mhz)

14.5.5 l波段(1452-1492mhz)

14.5.6 s波段(2300-2600mhz)

14.6 同步网基准模型

14.6.1 vhf同步网基准模型

14.6.2 l波段同步网基准模型

14.7 孤立的sfn

14.8 两个sfn的相互影响

14.9 单一发射机对sfn的影响

14.10 sfn的设计

14.10.1 中心发射机的作用

14.10.2 周边天线方向性的影响

14.10.3 全部发射机功率都变动时的影响

14.10.4 发射天线高度的影响

14.10.5 sfn之间距离的影响

14.10.6 同时减小发射台之间的距离和降低发射功率的影响

14.11 同步网中覆盖空隙的填充

14.12 dab与其它无线电业务的相容性

14.12.1 dab干扰tv

14.12.2 dab对fm广播的干扰

14.12.3 其它无线电业务的保护率

14.13 同步网同步运行的保证

14.13.1 gps(全球定位系统)

14.13.2 比特同步发射的时间同步

第十五章 dab同步网节目和数据的馈送

15.1 概述

15.2 eti数据流的馈送

15.2.1 信号由演播室到dab信号群复合器的馈送

15.2.2 信号从dab信号群复合器到发射台的馈送

15.3 已处理好的dab信号(cofdm信号)的馈送

15.4 直接传送musicam数字节目

15.5 scpc技术

15.5.1 传送eti信号

15.5.2 传送cofdm信号

15.5.3 直接传送压缩的数字音频信号

15.6 在馈送网络和发射台的时延均衡

15.7 eti帧结构

第十六章 dab的数据加密和能量扩散

16.1 概述

16.2 数据流的加密和解密原理

16.3 伪随机比特序列的控制字的管理

16.4 使用权的管理

16.5 使用权接口

16.6 能量扩散与解扩散

16.6.1 伪随机二进制序列发生器

16.6.2 能量扩散在快速信息信道中的应用

16.6.3 能量扩散在主业务信道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dab的数据广播业务

17.1 dab数据业务传输概论

17.1.1 在快速信息数据信道(fidc)中的数据传输

17.1.2 节目有关的数据一pad

17.1.3 在主业务信道(msc)中的数据业务

17.2 传送数据的特殊性能

17.2.1 多路复合建立的规则

17.2.2 干扰信道中的数据重复

17.3 pad的编码与应用

17.3.1 pad数据区

17.3.2 pad的编码

17.3.3 pad的应用

17.4 不同类型的数据业务例

17.4.1 一次性传送的业务

17.4.2 重复传输的业务

17.5 数据接收机

17.5.1 数据终端机

17.5.2 接口

第十八章 节目信息与调谐信息(业务信息)

18.1 节目信息和调谐信息的传输机理

18.2 节目和信号群(ensemble)识别

18.3 信号群名称和节目名称

18.4 节目语言种类识别

18.5 日期和时钟时间

18.6 发射节目编号(pnnm)

18.7 节目类型识别(pty)

18.8 通告识别

18.9 关于其它信号群的节目信息

18.10 频率信息

18.11 地区识别

18.12 发射机识别和接收机的定位

18.13 业务启动信息

第十九章 dab接收机

19.1 dab接收机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19.1.1 高频部分(调谐器)

19.1.2 cofdm解调器

19.1.3 接收机的同步

19.1.4 解复合器

19.1.5 时间解交织与频率解交织

19.1.6 信道解码一维特比解码器

19.1.7 解扰(解能量扩散)

19.1.8 源解码器

19.1.9 接收机数据接口(rdl)

19.2 dab接收机例

19.2.1 philips dab452接收机

19.2.2 grundig dcr 1000 dab接收机

19.2.3 blaupunkt hannover dab 106a和106d

19.2.4 将pc机扩展为固定dab接收机

19.3 新一代的dab接收机

19.3.1 硬件

19.3.1.1 信道解码器芯片saa3500h

19.3.1.2 音频解码器芯片saa2502

19.3.2 软件

19.3.3 提供新的功能

19.4 接收机接收功率与差错之间的关系

19.4.1 测量机构

19.4.2 外部干扰信号影响的评价

19.4.2.1 干扰的定量评价

19.4.2.2 周期性脉冲干扰对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

第二十章 地面dab的室内覆盖

20.1 地面dab的覆盖条件与场强要求

20.2 室内覆盖问题的提出

20.3 接收机的灵敏度

20.4 在建筑物内的dab覆盖

20.4.1 通过转发器进行信号放大

20.4.2 接收设备的最佳化

20.5 在隧道、停车房和地下车库的dab覆盖

20.5.1 转发器使用发射天线的覆盖

20.5.2 转发器使用辐射器电缆的覆盖

第二十一章 dab电视系统

21.1 基本要求

21.2 dab传送活动图像的可能性

21.3 dab-tv系统配置

21.4 在dab复合信号中mpeg数据流的置入

21.5 通过dab系统传送tv的试验系统

21.6 dab-tv使用的频率

21.7 dab-tv的应用

21.8 dab与dvb-t的关系

21.9 dab系统一将来的地面电视传输系统

第二十二章 电缆dab

22.1 dab进入电缆网

22.2 电缆网中可供dab使用的频率

22.3 对电缆设备的技术要求

22.4 电缆网dab信号频率变换器

22.5 电缆网系统验证及其结果

22.5.1 验证系统构成

22.5.2 验证结果

第二十三章 dab测量技术

23.1 场强测量

23.1.1 场强测量的接收天线

23.1.2 用于场强测量的接收机

23.1.3 测量次数

23.2 信道脉冲响应

23.3 干扰

23.3.1 干扰分类和测量方法

23.3.2 保护率

23.4 比特差错率的测量

23.5 噪声掩蔽比(nmr)

23.6 衰落信道模拟器

23.6.1 基本原理

23.6.2 pc产生系数序列

23.6.3 基于复数信号表示的衰落信道模型

23.6.4 用鼠标控制的下拉式菜单

23.7 测量车

23.7.1 对测量系统的要求

23.7.2 系统介绍

23.7.3 计值系统

第二十四章 多媒体对象传输协议

24.1 概述

24.1.1 多媒体服务的条件

24.1.2 多媒体对象传输协议要解决的问题

24.1.3 接收机参考模型

24.2 对象描述

24.2.1 头核心

24.2.2 头扩展

24.2.3 对象正文

24.3 对象传输机理

24.3.1 对象的分块一传输层

24.3.2 打包块一网络层

24.3.3 传输mot对象的不同方法

24.4 升级

24.4.1 对象升级

24.4.2 头信息/触发对象升级

24.5 mot目录

24.5.1 概述

24.5.2 mot对象和mot目录的结合

24.5.3 mot目录编码

24.5.4 mot目录的使用

第三篇 数字卫星广播

第二十五章 阿斯特拉数字卫星广播(adr)与卫星dab(s-dab)

一、阿斯特拉数字卫星广播(adr)

25.1 概述

25.2 adr的特点

25.3 adr传输系统

二、卫星dab(s-dab)

25.4 概述

25.5 分层模式的应用

25.6 应用层

25.6.1 系统提供的功能

25.6.2 音频质量

25.6.3 传输模式

25.7 表示层

25.7.1 音频信源编码

25.7.2 音频的表示

25.7.3 业务信息的表示

25.8 对话层

25.8.1 节目选择

25.8.2 条件接收

25.9 传送层

25.9.1 节目业务

25.9.2 主业务复用

25.9.3 相关数据

25.9.4 数据的组织

25.10 网络层

25.11 数据链路层

25.12 物理层

25.12.1 能量扩散

25.12.2 卷积编码

25.12.3 时间交织

25.12.4 频率交织

25.12.5 4dpskofdm调制

25.13 卫星dab系统的rf性能特征

第二十六章 世广数字卫星广播(world space)

26.1 概述

26.2 信源编码

26.3 系统构成

26.4 透明广播方式与处理广播方式

26.5 信道编码与数据格式

26.6 调制

26.7 接收机

26.8 系统信号处理流程

26.9 应用前景

第四篇 数字am广播

第二十七章 数字am概论

27.1 调幅信道的特性

27.2 调幅广播的过去和现在

27.3 调幅广播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27.4 数字am战略

27.5 数字am制式建议

27.6 全世界需要统一的数字am标准

第二十八章 德国电信的单载波系统

28.1 关于数字调制方案的选择问题

28.1.1 一般要求

28.1.2 信道弥散因素

28.1.3 数字符号的持续期与带宽

28.1.4 信道参数的关系

28.1.5 数字传输的应用

28.1.6 调制方式选择的原则

28.2 数字am广播原理

28.2.1 am发射机改装为数字调制

28.2.2 i/q信号和a(t)/ (t)信号的形成

28.2.3 数据结构

28.2.4 接收机技术

28.3 共用一部发射机的多信道广播

28.4 两个数字发射信道相结合的调制器

28.5 广播信道中的干扰

28.6 德国电信的试验发射简况

28.7 串行系统与其它制式的比较

28.7.1 与iboc相比

28.7.2 与多载波系统相比较

28.8 对德国电信的单载波系统总的评价

第二十九章 法国thomcast的skywave2000多载波系统

29.1 调制方案及其选择标准

29.1.1 传输数据率

29.1.2 信道编码

29.1.3 调制方案

29.1.4 波形带宽

29.1.5 在整个am波段(长、中、短波)采用单一方案

29.1.6 串行与并行系统接收机复杂性对比

29.1.7 单载波系统的均衡与多载波系统的保护间隔

29.1.8 关于峰值系数

29.2 发射机硬件

29.3 系统结构

29.4 信号格式

29.5 qam调制方式

29.6 格网编码调制(tcm)

29.7 频率交织与时间交织

29.8 帧和复数信号的产生及接收处理方法

29.9 信源编码

29.10 thomcast天波2000的演示系统

29.11 thomcast天波2000系统现在、将来可能的传输模式

29.12 对thomcast天波2000系统的评价

第三十章 drm关于数字am技术标准的建议

30.1 概述

30.2 drm系统与itu数字声音广播系统业务要求的一致性

30.2.1 系统标准要求

30.2.2 从模拟到数字传输的过渡能力

30.2.3 数据广播

30.2.4 音频性能要求

30.2.5 高效率的频谱利用率

30.2.6 业务的可靠性

30.2.7 用于调谐选择的业务信息

30.2.8 发射系统需要考虑的事项

30.2.9 接收机需要考虑的事项

30.2.10 灵活可变的业务

30.3 标准涉及到的符号和意义

30.4 总体特征

30.4.1 系统结构

30.4.2 源编码

30.4.3 传输模式

30.5 多路复用

30.5.1 主业务信道(msc)

30.5.2 快速存取信道(fac)

30.5.3 业务描述信道(sdc)

30. 6 信道编码和调制

30.6.1 信道编码

30.6.2 交织

30.6.3 信号的星座图和映射

30.7 传输结构

30.7.1 传输帧结构和模式

30.7.2 与传播相关的ofdm参数选择

30.7.3 与频率带宽相关的ofdm参数选择

30.7.4 基准信号

30.7.5 接收机控制信号

30.7.6 业务容量和比特率

30.8 信源编码模式

30.8.1 概述

30.8.2 uep和音频超帧

30.8.3 aac编码

30.8.4 celp+sbr

30.8.5 sbr

30.9 预先考虑的rf保护率

30.10 主业务信道(msc)的业务分配示例

30.11 自动频率切换的实现

30.12 仿真系统性能

附录:缩略语全称与中英文对照

参考文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Digital Sound Broadcasting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