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态势的日益显现,一些大城市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在都市区尺度上形成一种簇群状空间形态。从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维度分析,可称之为“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这是都市区层面城市空间形态的新类型。本书用“簇群式”来解释当前都市区空间出现的这种新现象,并对其发展规律及结构模式加以探究,是在特定阶段中国大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中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
冯艳、黄亚平所著的《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及结构模式》从分析当今大城市区域化发展趋势人手,归纳分析了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趋势的理论线索及时代背景,在系统探讨了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思想渊源之后,重点分析了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成长机理和结构模型。首先从实证案例分析人手,总结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过程特征,剖析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成长机理;从公共中心结构、道路网络结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结构,以及用地组织结构等结构要素出发,总结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构建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基本原型,并对其加以解析;通过多元的分析视角从整体上提出未来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控制对策。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及结构模式》共分为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发展趋势的分析,主要为第二章。当今世界西方大城市空间的郊区化发展,中国大城市空间的都市区化发展,大城市空间普遍呈现出一种区域化发展态势,即多中心星云和多中心组群。目前中西方大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区域松散型、舒展均衡型、点集聚型和非均衡型。本书所探讨的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属于非均衡型的一种,近年来,这种发展趋势已经在相当一部分大城市出现。
第二板块是思想基础的探究,主要为第三章。城市的发展受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思想影响,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在这样的过程中,集中与分散思想从割裂到统一,从片面强调工具理性到关注价值理性,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哲学思想的发展,这一系列思想影响着当今城市,造成了特定城市的特定类型的空间结构,成为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结构的思想渊源。
第三板块为空间解释,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此部分从武汉、南京和长沙的案例分析人手,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城市都市区空间发展的客观过程,并从阶段性、内聚式、发展方式、职能分化集聚等方面总结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过程特征随后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创新性地提出从基础层面与社会层面,探索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基本动因,解析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形成机理的特殊性。
第四板块为模型建构,包括第六章与第七章。分别从公共中心、道路网络、绿色生态开敞空间以及用地组织四个要素总结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这一概念及基本模型。“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大城市主城区或主城核心区为簇群核心,功能和空间上与主城紧密联系的外围新城、组团为基本簇群单元,通过一体化的复合交通网络连接,形成的一种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与形态的新形式。归纳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类型、目标、特性以及测度。最后运用分形理论对结构模型进行了修正。
第五板块为控制优化,主要内容为第八章。在分析大城市都市区空间发展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主要从城市空间发展路径的控制和城市空间组织的控制两个方面人手,提出了未来优化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控制对策。
目录
1 绪论
1.1 背景
1.1.1 大城市区域化发展是世界范围的普遍趋势
1.1.2 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形式
1.1.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成为一种新的类型
1.2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
1.2.1 研究范围
1.2.2 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
1.2.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
1.2.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
1.3 大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进展
1.3.1 大城市空间发展趋势研究
1.3.2 大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及机理研究
1.3.3 大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特征研究
1.3.4 大城市空间成长控制的策略研究
1.4 理论与实践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指导意义
1.5 本书的内容框架
2 当今大城市区域化发展趋势
2.1 西方大城市空间郊区化发展
2.1.1 空间类型
2.1.2 空间形态
2.1.3 规模密度——规模大,密度小,剖面平缓
2.1.4 都市区管治——双层管理,区域协调
2.2 中国大城市空间都市区化发展
2.2.1 空间类型
2.2.2 空间形态
2.2.3 规模密度——规模小,密度大,剖面陡峻
2.2.4 空间管治——双层级叠合式治理模式
2.3 大城市区域化空间发展类型及特征
2.3.1 区域松散型
2.3.2 舒展均衡型
2.3.3 节点集聚型
2.3.4 非均衡型
2.3.5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趋势的出现
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思想渊源
3.1 思想的演变过程
3.1.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1.2 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
3.1.4 20世纪70~80年代
3.1.5 20世纪90年代之后
3.2 集中与分散从割裂到统一
3.2.1 分散思想
3.2.2 集中思想
3.2.3 集中与分散的一体化
3.3 理性主义的应用从片面到多元并存
3.3.1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3.3.2 理想与理性
3.3.3 功能理性至上与多元研究
3.4 线性到非线性哲学思维转变
3.4.1 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与发展
3.4.2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思维
4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过程特征
4.1 武汉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分析
4.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2 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的整体空间分布分析
4.1.3 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的演变过程分析
4.1.4 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类型的时空分布分析
4.2 南京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分析
4.2.1 南京都市区整体空间分析
4.2.2 南京都市区空间演化过程分析
4.2.3 南京都市区地域职能空间分析
4.3 长沙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分析
4.3.1 长沙都市区整体空间分析
4.3.2 长沙都市区空间演化过程分析
4.3.3 长沙都市区地域职能空间分析
4.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特征
4.4.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阶段性特征
4.4.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内聚式特征
4.4 13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扩展方式特征
4.4.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职能分化集聚特征
5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成长机理
5.1 相关理论
5.1.1 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Fheory)
5.1.2 ASD理论(the Theory of Actor.System.Dynamics)
5.1.3 城市政体理论
5.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成长机理的解释框架
5.3 基础层面的主要作用
5.3.1 制序性因素的控制力
5.3.2 经济性因素的限制力
5.3.3 技术性因素的引导力
5.3.4 空间性因素的约束力
5.4 社会层面的主要作用
5.4.1 上层政府的主要作用
5.4.2 地方政府的主要作用
5.4.3 市场资本的主要作用
5.4.4 城市居民的主要作用
5.5 基础层面与社会层面作用的耦合机理
5.6 “簇化力”作用下大城市都市区成长的空间效应
5.6.1 “双城”发展
5.6.2 均衡镶嵌
5.6.3 “簇化”的延续
6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要素特征
6.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公共中心结构特征
6.1.1 空间的层级性
6.1.2 布局的相对分散性
6.1.3 次级中心的综合性
6.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道路网络结构特征
6.2.1 环形(方格网)+放射形路网
6.2.2 快速路+快速轨道“复合式”的交通走廊
63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结构特征
6.3.1 依托区域生态环境高度一体化建构
6.3.2 以楔形绿色生态开敞空间为主
6.3.3 以有限度环形生态绿带为辅
6.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用地组织结构特征
6.4.1 组群一串珠式布局
6.4.2 依托中心向外均衡拓展
6.4.3 空间形态舒展
6.4.4 以工业集聚区的发展为先导
7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理论模式
7.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模型
7.1.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基本原型
7.1.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类型
7.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优化目标
7.2.1 城乡一体发展
7.2.2 土地集约利用
7.2.3 高质量人居环境塑造
7.2.4 城市空间绩效最大化
7.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特性
7.3.1 公共中心结构——非均衡多中心模式
7.3.2 道路网络结构——环形放射“复合通道”模式
7.3.3 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结构——楔环结合绿楔主导模式
7.3.4 用地组织结构——中心放射形组群模式
7.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判识和测度
7.4.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衡量标准
7.4.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测度指标
7.5 分形与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模型的修正
7.5.1 分形
7.5.2 模型的修正
8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控制对策
8.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优缺点
8.1.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优点
8.1.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8.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路径的控制
8.2.1 改变空间增长方式,实现空间结构的可持续
8.2.2 政府主动控制,实现空间结构的最佳集体选择
8.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组织的控制
8.3.1 完善簇群式公共中心体系,建立均衡网络化的多中心结构
8.3.2 优化簇群式道路交通网络结构,加强其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同
8.3.3 推动簇群式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结构的建设,促进都市区空间的弹性成长
8.3.4 引导簇群式多中心组群式空间的形成,推动城市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9结语
9.1 基本观点
9.1.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是城市区域化的新形式
9.1.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问结构的思想渊源
9.1.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基本特征
9.1.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成长机理
9.1.5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要素特征
9.1.6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型
9.1.7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发展控制
9.2 未来展望
附表
附表11 992~2008年武汉不同组团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
附表2 1992~1995年武汉不同组团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距中心距离
附表3 1996~2000年武汉不同组团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距中心距离
附表4 2001~2008年武汉不同组团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距中心距离
附表5 武汉不同组团及不同用地性质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
参考文献
后记
1.1 背景
1.1.1 大城市区域化发展是世界范围的普遍趋势
1.1.2 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形式
1.1.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成为一种新的类型
1.2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
1.2.1 研究范围
1.2.2 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
1.2.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
1.2.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
1.3 大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进展
1.3.1 大城市空间发展趋势研究
1.3.2 大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及机理研究
1.3.3 大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特征研究
1.3.4 大城市空间成长控制的策略研究
1.4 理论与实践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指导意义
1.5 本书的内容框架
2 当今大城市区域化发展趋势
2.1 西方大城市空间郊区化发展
2.1.1 空间类型
2.1.2 空间形态
2.1.3 规模密度——规模大,密度小,剖面平缓
2.1.4 都市区管治——双层管理,区域协调
2.2 中国大城市空间都市区化发展
2.2.1 空间类型
2.2.2 空间形态
2.2.3 规模密度——规模小,密度大,剖面陡峻
2.2.4 空间管治——双层级叠合式治理模式
2.3 大城市区域化空间发展类型及特征
2.3.1 区域松散型
2.3.2 舒展均衡型
2.3.3 节点集聚型
2.3.4 非均衡型
2.3.5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趋势的出现
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思想渊源
3.1 思想的演变过程
3.1.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1.2 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
3.1.4 20世纪70~80年代
3.1.5 20世纪90年代之后
3.2 集中与分散从割裂到统一
3.2.1 分散思想
3.2.2 集中思想
3.2.3 集中与分散的一体化
3.3 理性主义的应用从片面到多元并存
3.3.1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3.3.2 理想与理性
3.3.3 功能理性至上与多元研究
3.4 线性到非线性哲学思维转变
3.4.1 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与发展
3.4.2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思维
4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过程特征
4.1 武汉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分析
4.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2 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的整体空间分布分析
4.1.3 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的演变过程分析
4.1.4 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类型的时空分布分析
4.2 南京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分析
4.2.1 南京都市区整体空间分析
4.2.2 南京都市区空间演化过程分析
4.2.3 南京都市区地域职能空间分析
4.3 长沙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分析
4.3.1 长沙都市区整体空间分析
4.3.2 长沙都市区空间演化过程分析
4.3.3 长沙都市区地域职能空间分析
4.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特征
4.4.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阶段性特征
4.4.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内聚式特征
4.4 13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扩展方式特征
4.4.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职能分化集聚特征
5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成长机理
5.1 相关理论
5.1.1 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Fheory)
5.1.2 ASD理论(the Theory of Actor.System.Dynamics)
5.1.3 城市政体理论
5.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成长机理的解释框架
5.3 基础层面的主要作用
5.3.1 制序性因素的控制力
5.3.2 经济性因素的限制力
5.3.3 技术性因素的引导力
5.3.4 空间性因素的约束力
5.4 社会层面的主要作用
5.4.1 上层政府的主要作用
5.4.2 地方政府的主要作用
5.4.3 市场资本的主要作用
5.4.4 城市居民的主要作用
5.5 基础层面与社会层面作用的耦合机理
5.6 “簇化力”作用下大城市都市区成长的空间效应
5.6.1 “双城”发展
5.6.2 均衡镶嵌
5.6.3 “簇化”的延续
6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要素特征
6.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公共中心结构特征
6.1.1 空间的层级性
6.1.2 布局的相对分散性
6.1.3 次级中心的综合性
6.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道路网络结构特征
6.2.1 环形(方格网)+放射形路网
6.2.2 快速路+快速轨道“复合式”的交通走廊
63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结构特征
6.3.1 依托区域生态环境高度一体化建构
6.3.2 以楔形绿色生态开敞空间为主
6.3.3 以有限度环形生态绿带为辅
6.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用地组织结构特征
6.4.1 组群一串珠式布局
6.4.2 依托中心向外均衡拓展
6.4.3 空间形态舒展
6.4.4 以工业集聚区的发展为先导
7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理论模式
7.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模型
7.1.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基本原型
7.1.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类型
7.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优化目标
7.2.1 城乡一体发展
7.2.2 土地集约利用
7.2.3 高质量人居环境塑造
7.2.4 城市空间绩效最大化
7.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特性
7.3.1 公共中心结构——非均衡多中心模式
7.3.2 道路网络结构——环形放射“复合通道”模式
7.3.3 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结构——楔环结合绿楔主导模式
7.3.4 用地组织结构——中心放射形组群模式
7.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判识和测度
7.4.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衡量标准
7.4.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测度指标
7.5 分形与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模型的修正
7.5.1 分形
7.5.2 模型的修正
8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控制对策
8.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优缺点
8.1.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优点
8.1.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8.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路径的控制
8.2.1 改变空间增长方式,实现空间结构的可持续
8.2.2 政府主动控制,实现空间结构的最佳集体选择
8.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组织的控制
8.3.1 完善簇群式公共中心体系,建立均衡网络化的多中心结构
8.3.2 优化簇群式道路交通网络结构,加强其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同
8.3.3 推动簇群式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结构的建设,促进都市区空间的弹性成长
8.3.4 引导簇群式多中心组群式空间的形成,推动城市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9结语
9.1 基本观点
9.1.1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是城市区域化的新形式
9.1.2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问结构的思想渊源
9.1.3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的基本特征
9.1.4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成长机理
9.1.5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要素特征
9.1.6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型
9.1.7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发展控制
9.2 未来展望
附表
附表11 992~2008年武汉不同组团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
附表2 1992~1995年武汉不同组团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距中心距离
附表3 1996~2000年武汉不同组团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距中心距离
附表4 2001~2008年武汉不同组团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距中心距离
附表5 武汉不同组团及不同用地性质城市土地开发量、XY坐标
参考文献
后记
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发展及结构模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