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国学”是西学东渐之后,针对西方学术而提出的名词,最早见于近
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后又被称为“中国学”“汉学”“
国故”“国故学”。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
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
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是中
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
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
的国学素养。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国学,正确认识诸如国学的涵义、国学对现实的意
义、国学研究的方法等基本问题,我们编辑出版了《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Ⅱ)》,《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Ⅱ)》收录了余嘉锡、吕思勉、杨树达、朱
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等六位近现代国学大师通论传统国学及专门论述国
学入门、国学典籍、国学方法及国学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的精辟论文
,通过大师们权威的论述和讲解,来展示国学的真谛,以帮助读者领略国
学的魅力。大师们的经典著作,经过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不仅在
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是历久
弥新的永远具有阅读价值的典范,是值得我们珍藏一生的精神财富。
目录
第一篇 余嘉锡讲国学
第一章 目录学概览
第一节 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
第二节 目录释名
第二章 目录书体制
第一节 篇目
第二节 叙录
第三节 小序
第四节 板本序跋
第三章 目录学源流考
第一节 周至三国
第二节 晋至隋
第三节 唐至清
第四章 目录类例
第一节 目录类例之沿革
第二节 古今书目分部异同表
第二篇 吕思勉讲国学
第一章 论读子之法
第一节 老子
第二节 庄子
第三节 列子
第四节 苟子
第五节 晏子春秋
第六节 墨子
第七节 公孙龙子
第八节 管子
第九节 韩非子
第十节 商君书
第十一节 尹文子
第十二节 慎子
第十三节 邓析子
第十四节 吕氏春秋
第十五节 尸子
第十六节 鹗冠子
第十七节 淮南子
第二章 理学之原
第三章 理学源流派别
第四章 濂溪之学
第五章 康节 之学
第六章 横渠之学
第七章 明道伊川之学
第八章 晦庵之学
第九章 象山之学
第十章 浙学
第十一章 宋儒术数之学
第十二章 阳明之学
第十三章 王门诸子
第十四章 有明诸儒
第三篇 杨树达讲国学
第一章 释名
第一节 修辞
第二节 修
第三节 辞
第二章 修辞之重要
第一节 修辞之益
第二节 不修辞之害
第三章 修辞举例
第一节 改易
第二节 增益
第三节 删削
第四节 颠倒
第四章 变化
第一节 能动的变化
第二节 被动的变化
第五章 改窜
第一节 避复
第二节 避嫌
第三节 避讳
第四节 避熟
第五节 鸣谦
第六章 嫌疑
第一节 别白
第二节 混淆
第三节 不别白而可知
第七章 参互
第一节 互备
第二节 举隅
第三节 举隅反例
第八章 双关
第一节 义的双关
第二节 音的双关
第九章 曲指
第一节 称名之曲
第二节 述事之曲
第十章 夸张
第十一章 存真
第一节 语气
第二节 语辞
第十二章 代用
第一节 以大代小
第二节 以小代大
第三节 以前代后
第四节 以后称前
第五节 以事代人
第六节 以私名代公名
第七节 以质代物
第十三章 合叙
第十四章 连及
第一节 私名连及
第二节 公名连及
第三节 事名连及
第四节 物名连及
第十五章 自释
第一节 释人
第二节 释地
第三节 释事
第十六章 错综
第一节 名称
第二节 组织
第三节 上下文之关系
第十七章 颠倒
第一节 词的颠倒
第二节 句的颠倒
第十八章 省略
第一节 省字
第二节 省词
第三节 省句
第四篇 朱自清讲国学
第一章 诗言志
第一节 献诗陈志
第二节 赋诗言志
第三节 教诗明志
第四节 作诗言志
第二章 比兴
第一节 毛诗郑笺释兴
第二节 兴义溯源
第三节 赋比兴通释
第四节 比兴论诗
第三章 诗教
第一节 六艺之教
第二节 著述引诗
第三节 温柔敦厚
第四章 正变
第一节 风雅正变
第二节 诗体正变
第五章 论诗学门径
第六章 诗多义举例
第一节 古诗一首
第二节 陶渊明《饮酒》一首
第三节 杜甫《秋兴》一首
第四节 黄鲁直《登快阁》一首
第七章 诗的语言
第一节 诗是语言
第二节 诗与文的分界
第三节 诗缘情
第四节 组织
第五节 传达与了解
第八章 论“以文为诗”
第九章 乐府清商三调讨论
第一节 《宋书?乐志》相和与清商三调歌诗为郑樵《通志?乐略》相和歌及相和歌三调之所本(黄节)
第二节 与黄晦闻先生论清商曲书(朱自清)
第三节 答朱佩弦先生论清商曲书(黄节)
第十章 日常生活的诗
第十一章 陶诗的深度
第十二章 什么是宋诗的精华
第十三章 王安石《明妃曲》
第五篇 闻一多讲国学
第一章 读骚杂记
第二章 端节 的历史教育
第三章 屈原问题
第四章 人民的诗人――屈原
第五章 廖季平论《离骚》
第六章 《离骚解诂》甲
第一节 朕皇考日伯庸
第二节 肇锡余以嘉名
第三节 扈江离与辟芷兮
第四节 不抚壮而弃秽兮
第五节 忽奔走以先后兮
第六节 虽萎绝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第七节 伏清白以死直兮
第八节 女□之婵缓兮
第九节 鲧嫜直以亡身兮
第十节 浇身被服强国兮
第十一节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十二节 欲少留此灵琐兮
第十三节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第十四节 结幽兰而延伫
第十五节 哀高丘之无女
第十六节 凤皇既受诒兮
第十七节 恐导言之不固
第十八节 命灵氛为余占之
第十九节 日两美其必合兮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
第二十节 腾众车使径待
第七章 什么是《九歌》
第一节 神话的九歌
第二节 经典的九歌
第三节 “东皇太一”“礼魂”何以是迎送神曲
第四节 被迎送的神只有东皇太
第五节 九神的任务及地位
第六节 二章与九章
第七节 九章的再分类
第八节 “赵代秦楚之讴”
第九节 楚九歌与汉郊祀歌的比较
第十节 巫术与巫音
第八章 《九歌》的结构
第九章 《九歌》释名
第十章 东君?湘君?司命
第一节 东君(云中君)
第二节 湘君与司命
第十一章 东皇太一考
第十二章 怎样读《九歌》
《九歌》兮字代释略说
第十三章 《天问》释天
第六篇 罗常培讲国学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第三章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第四章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五章 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第六章 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第七章 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第八章 总结
第一章 目录学概览
第一节 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
第二节 目录释名
第二章 目录书体制
第一节 篇目
第二节 叙录
第三节 小序
第四节 板本序跋
第三章 目录学源流考
第一节 周至三国
第二节 晋至隋
第三节 唐至清
第四章 目录类例
第一节 目录类例之沿革
第二节 古今书目分部异同表
第二篇 吕思勉讲国学
第一章 论读子之法
第一节 老子
第二节 庄子
第三节 列子
第四节 苟子
第五节 晏子春秋
第六节 墨子
第七节 公孙龙子
第八节 管子
第九节 韩非子
第十节 商君书
第十一节 尹文子
第十二节 慎子
第十三节 邓析子
第十四节 吕氏春秋
第十五节 尸子
第十六节 鹗冠子
第十七节 淮南子
第二章 理学之原
第三章 理学源流派别
第四章 濂溪之学
第五章 康节 之学
第六章 横渠之学
第七章 明道伊川之学
第八章 晦庵之学
第九章 象山之学
第十章 浙学
第十一章 宋儒术数之学
第十二章 阳明之学
第十三章 王门诸子
第十四章 有明诸儒
第三篇 杨树达讲国学
第一章 释名
第一节 修辞
第二节 修
第三节 辞
第二章 修辞之重要
第一节 修辞之益
第二节 不修辞之害
第三章 修辞举例
第一节 改易
第二节 增益
第三节 删削
第四节 颠倒
第四章 变化
第一节 能动的变化
第二节 被动的变化
第五章 改窜
第一节 避复
第二节 避嫌
第三节 避讳
第四节 避熟
第五节 鸣谦
第六章 嫌疑
第一节 别白
第二节 混淆
第三节 不别白而可知
第七章 参互
第一节 互备
第二节 举隅
第三节 举隅反例
第八章 双关
第一节 义的双关
第二节 音的双关
第九章 曲指
第一节 称名之曲
第二节 述事之曲
第十章 夸张
第十一章 存真
第一节 语气
第二节 语辞
第十二章 代用
第一节 以大代小
第二节 以小代大
第三节 以前代后
第四节 以后称前
第五节 以事代人
第六节 以私名代公名
第七节 以质代物
第十三章 合叙
第十四章 连及
第一节 私名连及
第二节 公名连及
第三节 事名连及
第四节 物名连及
第十五章 自释
第一节 释人
第二节 释地
第三节 释事
第十六章 错综
第一节 名称
第二节 组织
第三节 上下文之关系
第十七章 颠倒
第一节 词的颠倒
第二节 句的颠倒
第十八章 省略
第一节 省字
第二节 省词
第三节 省句
第四篇 朱自清讲国学
第一章 诗言志
第一节 献诗陈志
第二节 赋诗言志
第三节 教诗明志
第四节 作诗言志
第二章 比兴
第一节 毛诗郑笺释兴
第二节 兴义溯源
第三节 赋比兴通释
第四节 比兴论诗
第三章 诗教
第一节 六艺之教
第二节 著述引诗
第三节 温柔敦厚
第四章 正变
第一节 风雅正变
第二节 诗体正变
第五章 论诗学门径
第六章 诗多义举例
第一节 古诗一首
第二节 陶渊明《饮酒》一首
第三节 杜甫《秋兴》一首
第四节 黄鲁直《登快阁》一首
第七章 诗的语言
第一节 诗是语言
第二节 诗与文的分界
第三节 诗缘情
第四节 组织
第五节 传达与了解
第八章 论“以文为诗”
第九章 乐府清商三调讨论
第一节 《宋书?乐志》相和与清商三调歌诗为郑樵《通志?乐略》相和歌及相和歌三调之所本(黄节)
第二节 与黄晦闻先生论清商曲书(朱自清)
第三节 答朱佩弦先生论清商曲书(黄节)
第十章 日常生活的诗
第十一章 陶诗的深度
第十二章 什么是宋诗的精华
第十三章 王安石《明妃曲》
第五篇 闻一多讲国学
第一章 读骚杂记
第二章 端节 的历史教育
第三章 屈原问题
第四章 人民的诗人――屈原
第五章 廖季平论《离骚》
第六章 《离骚解诂》甲
第一节 朕皇考日伯庸
第二节 肇锡余以嘉名
第三节 扈江离与辟芷兮
第四节 不抚壮而弃秽兮
第五节 忽奔走以先后兮
第六节 虽萎绝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第七节 伏清白以死直兮
第八节 女□之婵缓兮
第九节 鲧嫜直以亡身兮
第十节 浇身被服强国兮
第十一节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十二节 欲少留此灵琐兮
第十三节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第十四节 结幽兰而延伫
第十五节 哀高丘之无女
第十六节 凤皇既受诒兮
第十七节 恐导言之不固
第十八节 命灵氛为余占之
第十九节 日两美其必合兮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
第二十节 腾众车使径待
第七章 什么是《九歌》
第一节 神话的九歌
第二节 经典的九歌
第三节 “东皇太一”“礼魂”何以是迎送神曲
第四节 被迎送的神只有东皇太
第五节 九神的任务及地位
第六节 二章与九章
第七节 九章的再分类
第八节 “赵代秦楚之讴”
第九节 楚九歌与汉郊祀歌的比较
第十节 巫术与巫音
第八章 《九歌》的结构
第九章 《九歌》释名
第十章 东君?湘君?司命
第一节 东君(云中君)
第二节 湘君与司命
第十一章 东皇太一考
第十二章 怎样读《九歌》
《九歌》兮字代释略说
第十三章 《天问》释天
第六篇 罗常培讲国学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第三章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第四章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五章 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第六章 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第七章 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第八章 总结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Ⅱ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