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017年7月,为纪念八一起义90周年、秋收起义90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90周年,江西师范大学组织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八一精神”活动。通过学习“八一精神”、感受“八一精神”、践行“八一精神”、宣讲“八一精神”,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树立起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目录
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八一精神 温树峰
访井冈山,悟红色情 刘秀兰
井冈山屹立不倒,八一精神永葆青春 欧阳志恒
弘扬八一精神,传播正能量 赵 露
一抹红,无限情 王庆婕
井冈行,八一情 李帅帅
寻井冈足迹,传革命精神 张红红
八一精神永放光芒,八一旗帜永远飘扬 赵绍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徐 祯
九十年,用青春践行八一精神 曾丽婷
践行八一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阮小霞
重访红色遗址,追溯八一精神 杨 莉
感悟八一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何 云
重走革命路途 朱 瑶
现实与理想交错,共铸八一精气神 李嘉文
探访红色土地,传承红色基因 欧阳琪
追忆革命历史,传承八一精神 唐诗怡
寻红色足迹,悟八一精神 汪传静
伟大的*枪 吴 波
井冈行,八一情 肖 雪
八一精神九十载,腔腔热血史册铭 张晨蕊
传承信仰的力量 秦 颖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八一精神 张宇婷
星星之火已燎原,八一精神代代传 李雅丹
【书摘与插画】
访井冈山,悟红色情
初识井冈山,还是在我孩提时代的中学课本上。“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首大气磅礴的《西江月·井冈山》,至今我还背诵如流。从那时起,井冈山——便刀砍斧斫般留在了我儿时的记忆里;从那时起,我曾千万次地憧憬:我何时才能走近你?这中国革命的摇篮,这浸透着无数革命志士鲜血的热土!得知红色文化宣讲团组织了“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八一精神”活动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也因此,我真正体会到了“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她是一座绿色的山,这里奇峰峡谷,峰峦起伏,险峰奇立,地势险峻,形成了驻可守、攻难破的天然地势,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这里山高林密,溪流清澈,葱郁宁静、风景如画,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畅游井冈山后感慨万千,写下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诗句。她更是一座红色的山,这里曾烽火连天、硝烟四起。1927年秋,经过三湾改编的秋收起义队伍跟着毛委员上了井冈山,一杆红旗呼啸在井冈山头。次年,秋收起义的队伍与南昌起义的部队在宁冈会师桥汇聚,两双扭转乾坤的巨手握着中国的命运,两双手一挥,一股革命洪流汹涌澎湃,井冈山便抖开了一幅历史画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并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孕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这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瑰宝,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奋勇向前,从而留下了一处处红色印记,编织了一个个红色故事……
追寻红色足迹
身穿红军服,头戴八角帽,肩背军挎包,一种情绪顿时涌上心头,也许是激动,也许是自豪,也许是感恩,也许是向往与期待。当年,那些红军战士正是穿着这样的服装浴血奋战,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点燃了幸福生活的火种,而今,我们穿上红军服,再次踏上他们奋斗的地方,感受那为民奋斗的浩浩风范,重温那深埋在这片红土地的坚定信念,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开始了革命遗迹的追寻之旅。
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仿佛穿过了时空的隧道,走进了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在声光电技术的映衬下,井冈山斗争两年零四个月的光辉历史再次真实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黄洋界保卫战的枪声再次响起,湘赣边界党一大旧址会场中*铿锵有力演讲的声音再次萦绕,八角楼的灯光再次照?亮……?看到那一件件叠放整齐却有些残破的衣衫,便仿佛看到一个个红军战士身着灰色军服,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望着那一支支傲然挺立的枪杆子,似乎还能够听见它们的声声咆哮,那是井冈山军民发出的胜利期盼,一个声音坚定地喊着:“消灭敌人!胜利属于我们!”凝视着静静地躺在玻璃柜中的“朱德扁担”,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当年艰苦的生活,更是“军民同心,其利断金”的真谛。巨型雕塑“胜利的起点”,整个形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象征着和平和胜利;又似一个摇篮,象征着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还像一座山,象征着一代伟人以大山的胸怀身处井冈,放眼天下。一个个形象逼真的场景,一尊尊生动丰满的塑像,一面面写满井冈山语录的背景墙,一首首深情动听的井冈山歌谣,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充满艰难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它们向世人诠释着一种伟大的革命情怀,一种坚强的意志和精神,有力地树立了*个革命根据地的丰碑形象。
四周群山围绕,环抱着一方宁静的净土,这便是大井。1927年10月24日,*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大井,从此这儿就成了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红军指战员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团结、改造、改编了王佐、袁文才的部队,后来又和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同志一起,深入发动群众,领导革命斗争,使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早在这里扎下根。1929年2月红军撤退后,敌人窜进大井村,号叫着“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大肆烧杀,连续洗劫三次,大井村的房屋几乎全部焚毁,留给我们的只有修复后的房屋、残墙、常青树及读书石,这些旧物经历了当时革命时期的风雨,成为今日还原历史的见证。*、朱德等革命先辈的卧室是一间小小的厢房,陈设非常简单,只有一张用两条长凳搁着的窄木板床,床上只有一张草席和一条薄被子,他们同红军战士一起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却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丝毫不觉得这里的条件简陋,到处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弹痕累累的墙壁,就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深情地述说着当年的故事和传说。那两棵“常青树”曾几度枯萎却又起死回生,蔚然挺立,独守着自身的沉静,默默祈祷着祖国的美好未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感情树”。两棵紧紧缠绕着的大树前静静地躺着一块乌黑的“读书石”,当年*和朱德同志常在此散步,探讨革命理论,酝酿发动群众,憧憬革命未来。寻常的建筑,简陋的陈设,也很耐人寻味,谁都不曾想到,在几座环绕的山林之中,在几弯水平如镜的稻田之边,在几个泥墙灰瓦的院落之后,革命旧址群竟隐卧于群山之间。走出故居,我真正感悟了“伟大出自平凡”的含义,是的,平凡可以孕育伟大,伟大来自脚踏实地。
“天上的北斗星*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一曲深情激昂的《八角楼的灯光》,唱出了人们对伟人*的敬仰,同时也使人们对茅坪八角楼产生了无限向往。这里原为当地名医私宅,是一栋并不起眼的土砖结构的两层小楼,这里摆设的床架、茶几、靠椅、办公桌、砚台、油灯……样样都显得那样简陋朴实,平常自然,但又因*在这里创造的一个个传奇使得茅坪八角楼,一个响亮而具有震撼力的名字,从此深入人心,名扬天下。
那年困境中的*就是在这八角楼里,静夜深思、襟危端坐,思考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在中国革命面临胜败存亡的危急关头,*披着一方薄毯,举目凝神,将屋顶那个神奇的八角形天窗悟彻,感觉到了一种顶天立地的高度和棱角分明的力量,在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下,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在“农村包围城市,*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步。这两篇凝聚着伟人革命热情和伟大思想的巨作打消了上至中央下到军民的疑问,坚定了广大群众跟党干革命的信念,使得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得到传播和运用,如两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冲破了黑暗,拨开了迷雾,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八角楼门外有棵大枫树,顶破了压在身上的石头,顽强地生长。*当年经常在这树下看书,茅坪村民也过来和他聊天。*对群众说,你们看这个树,都把石头撑成两半了,它的生命力就像我们群众,如果我们团结起来,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看着被熏得乌黑发亮的油灯,已有好几处裂口的砚台,看着那棵顽强生长,郁郁葱葱的大枫树,就仿佛看到当年*在微弱灯光下奋笔疾书的场景,感受到那虽身处逆境,但仍然坚定乐观的神情。如今,八角楼每年都引来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大家在充分享受这“天然氧吧”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聆听这里发生过得传奇故事,感悟革命先烈的信念和追求,体会着人生的真谛吧!
未到井冈山,先知黄洋界。*的名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使黄洋界名扬天下。站在黄洋界哨口举目远眺,只见群山升沉,云雾满盈,白茫茫的云海如惊涛扑岸,如飞瀑泻潭,如银絮铺地,如轻烟萦?绕……?黄洋界还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1928年3月,湘赣两省四团敌军猛扑黄洋界哨口,我红军以一营之兵力,广泛发动群众,插竹钉、挖壕沟、抬石头,筑起“竹钉阵”“滚木礌石”等防线。山下猎猎旌旗在望,山头嘹亮鼓角相闻,一发炮弹声响彻云霄,四团敌军大乱而逃。这就是朱云卿、何挺颖、陈毅安等指挥的震惊中外的黄洋界保卫战,是井冈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真实写照。在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记载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那深山峡谷中,回荡着英勇的红军战士杀向敌人的呐喊声。看着高高矗立的炮台,仿佛又看到当年“敌军围困万千重”,红军则“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在赤卫队的配合下,故布疑阵,铁桶中燃放鞭炮似机枪扫射,扰敌军心;檑木炮石破坏敌人一次次的冲锋;迫击炮只有三发炮弹,两发打不响,只有一发打响,而且正好击中敌军指挥部的战斗场面。在黄洋界哨口脚下盘旋着一条小路,山路很陡,从山顶往下看,似一条小溪蜿蜒流淌在树林之间,忽隐忽现,那就是当年红军总司令朱德和红军战士的“挑粮小道”。就在这条小道上,红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时年42岁的朱德毅然扛起扁担加入挑粮队伍中,一代伟人用他们的铁脚板、铁肩膀,肩挑背驮了30多万斤粮食进山,保障了井冈上的革命斗争。这条挑粮上山的小路现已被绿草覆盖,只有沿路标所示,才能在绿色树林中寻回那岁月悠悠的印痕,但它已成了领袖与群众同甘共苦,息息相关的历史见证。今日站在昔日地势险峻、险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再也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见呐喊声震天,但树立着两块纪念碑,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这个永载史册的历史佳话,在宣告着这是一场以勇敢和智慧夺取的胜利,是凭军民团结夺取的胜利,是靠艰苦奋斗和严明纪律夺取的胜利。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我们缓步进入纪念堂,向死难烈士献上花圈瞻仰、凭吊。“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农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解放方始休”。这是*同志当年为王尔琢亲笔书写的挽联,此时借主席的挽联表达我们对死难烈士的深切缅怀。在*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汉白玉墙壁下,我们面对着党旗庄严宣誓!这次宣誓面对的不仅是自己,是党旗,更是无数为了党和新中国的建立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这不是简单地重温誓词,而是对先辈、对民族、对国家的一诺千金,此时的我,早已没有当初的激动,有的只有震撼和沉思。自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整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有48000多名红军将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在纪念碑上留下姓名的只有15744人,在纪念堂大厅正中,安放着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它寄托着人们对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同时,它也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当年井冈山斗争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
我们伫立于雕塑园前,注目着每一尊塑像,他们或前进,或骑马展望,或坐卧……这些无一不充分展示出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容不迫、运筹帷幄、挥师沙场、机智果敢的大将风姿和人格魅力。倾听着每一位先烈当年打白匪的故事和井冈山红色故土的点点滴滴,耳边仿佛听见*在向我们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井冈山的标志性建筑,纪念碑上有一座寓意深刻的铜雕,在阳光下金光四射,近看像一杆杆直刺蓝天的长枪,远看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烈火呈“山”字形。我仰望着高矗入云的“火炬”和“刺刀”,仿佛眼前一片星星之火,从四面八方涌来,汇成火的海洋,这就是中国革命燎原之火,是粉碎“蒋家王朝”“围剿”的激流,是打垮日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巨浪。这里的方竹,乍看像是圆的,用手一摸才知道原来是方的,这正彰显了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品格,圆以亲近人民,团结群众,争取和容纳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方以分清敌我,分清是非,坚持原则,坚决斗争。所以绿色的方竹可以看作是对纪念碑上熊熊烈火的一种注解,是红色英烈浩气长存的一种象征。
*手书“死难烈士万岁”,朱德题写“井冈山斗争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彭真题写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烈士永垂不朽”,无一不在昭示着后人:先辈的生命和热血,是共和国的奠基石。虽然,当年的红军战士大部分早已不在人世了,但他们的英魂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们用鲜血和躯体构筑的“井冈山精神”,永远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