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1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发展循环农业的现实意义1.1.3 循环农业模式研究的意义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 国外循环经济理论与应用研究1.2.2 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1.2.3 循环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进展1.3 研究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1.3.1 研究目标1.3.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1.3.3 研究方法1.3.4 技术路线1.3.5 数据来源2 循环农业理论内涵及模式构成2.1 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2.2 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2.2.1 农业生态学原理2.2.2 产业经济学原理2.2.3 农业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与流程2.3 循环农业的内涵与特征2.3.1 循环农业概念与内涵2.3.2 循环农业的主要特征2.3.3 循环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2.4 循环农业模式体系构成2.4.1 模式的内涵与属性2.4.2 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2.4.3 循环农业模式框架3 循环农业产业链特征及运行机制3.1 循环农业产业链特征3.1.1 产业链的内涵特征3.1.2 产业链的组织方式3.1.3 产业化经营技术范式3.1.4 产业链的网络形式3.2 循环农业产业链运行路径3.2.1 产业链的产业关联3.2.2 物质循环路径与系统流程3.3 循环农业产业链动力机制3.3.1 产业链的形成与动力3.3.2 产业创新与价值增值3.3.3 产业链运行动力机制4 循环农业模式分类思路与方法4.1 模式分类方法4.1.1 演绎法与归纳法4.1.2 分类方法的选择4.2 模式分类的原则4.2.1 优先考虑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功能4.2.2 SCP分析范式与实证分析相结合4.2.3 参照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4.3 模式分类思路4.3.1 农业生态系统构成与农业产业链网络形式的关系4.3.2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循环农业模式分析范式4.3.3 基于循环农业模式分析范式的模式分类思路4.4 循环农业模式类型4.4.1 从产业发展目标方面分类4.4.2 从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分类5 循环农业发展条件与模式类型5.1 我国区域格局划分5.2 区域循环农业发展条件5.2.1 自然资源禀赋条件5.2.2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5.2.3 农业产业化基础条件5.3 基于产业功能定位模式类型5.3.1 生态农业改进型5.3.2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5.3.3 废弃物资源利用型5.3.4 生态环境改善型5.4 基于产业空间格局模式类型5.4.1 微观层面——个体经营型模式5.4.2 中观层面——生态园区型模式5.4.3 宏观层面——循环型社区模式6 典型循环农业模式案例剖析6.1 迁安市乐丫种一养一加结合型模式6.1.1 模式基本原理6.1.2 模式结构分析6.1.3 模式效益分析6.2 房山区庙耳岗村食用菌产业模式6.2.1 模式基本原理6.2.2 模式结构分析6.2.3 模式效益分析6.3 徐水区“菜/果一菌”连体温室模式6.3.1 连体温室构造6.3.2 模式基本特征6.3.3 成本效益分析7 循环农业发展对策建议7.1 把握城乡统筹发展的契机,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条7.1.1 农业产业链在城乡协同发展中的作用7.1.2 循环农业产业链构建的重点和过程7.2 建立政策保障及法律制度,加强政府监督与管理7.2.1 建立循环农业政策保障制度7.2.2 健全循环农业相关法律制度7.2.3 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与管理7.3 完善循环农业的激励政策,建立清洁技术补偿机制7.3.1 建立农业清洁生产补偿机制7.3.2 落实循环农业相关激励政策7.4 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强化实用技术人才培养7.4.1 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7.4.2 强化实用技术人才培养7.5 强化清洁农产品质量认证。保证加工销售环节畅通7.5.1 做好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7.5.2 确保加工及销售环节畅通8 结论与讨论8.1 结论8.1.1 界定了循环农业内涵及特征8.1.2 总结了循环农业模式体系的构成8.1.3 提出了循环农业模式分类思路与方法8.1.4 确定了基于两个层次的7种模式类型8.1.5 开展了区域典型模式案例的实证研究8.2 研究讨论8.2.1 开展循环农业理论基础及机理研究8.2.2 探索循环农业模式分类定量方法8.2.3 探索区域适宜循环农业模式类型参考文献后记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