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的讨论也是围绕这一线索而展开的。全书分为4篇共18章:
第1篇包括1—4章,侧重于公共部门经济活动一般原理的阐释。第l章讨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这一章通过对资源配置效率、市场机制失灵、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以及公共财政的职能等问题的分析,意在给出研究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的基本线索。以此为起点,第2,3和4章分别讨论了公共财政领域的三个重要理论范畴:外部效应、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对于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的讨论,重点在于说明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以及将矫正外部效应、提供公共物品列入公共财政职能范围的经济原因。对于公共选择的讨论,则旨在将财政决策同政治程序联系起来,用经济学的方法解释公共收支决策的制定过程。
第2篇包括5—9章,侧重于宏观财政理论与政策思想的阐释。在这一篇中,分析的对象开始具体化为公共财政的各个组成要素。第5章讨论公共支出,公共支出的结构、经济影响及其增长模型,将成为考察的重点。第6章是对公共财政的效率的分析,主要说明进行预算决策分析的两种方法:机会成本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第7章概括讨论了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先后进入考察视野的有税收、公债,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对政府的捐赠、使用费和规费。第8—9章转入对财政政策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财政乘数的讨论。这两章提供了一个分析公共财政对经济均衡作用的理论框架。
第3篇包括10—15章,着力于税收理论及其制度结构的阐释。第10章讨论税收原则理论,突出说明了税收公平和税收效率两个方面的原则。第11—12章讨论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从税种的各种分类方法以及税制结构的设计原理入手,着力考察了当今西方国家的三大课税体系:对所得的课税,对财产的课税和对商品的课税。第13章是对税收效应的分析,依次考察税收与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劳动投入,私人储蓄、私人投资等方面的关系,进而指出了税收在这些方面所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第14章对税收的转嫁与归宿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廓清了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含义和形式之后,着力说明了税收转嫁与归宿的两种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第15章的讨论则进一步扩展至开放经济,就国际间对商品课税制度的协调,对所得课税制度的协调,对跨国收入和费用分配的协调以及对国际避(逃)税防范措施的协调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
第4篇包括16一18章,着力于公债的运用与管理问题的阐释。第16章讨论公债运用的一般原理。有关公债的理论观点、公债的运用原则,税收和公债发生替代关系的可能性与上述替代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以及公债的用途,将依次列入考察的视野。第7章转入公债管理的考察,重点在于说明公债的种类,发行,应债来源和还本付息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影响。第18章则以公债管理与宏观经济调控作为标题,在对公债管理的两种效应——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作出相应界定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公债管理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传导作力机制及其同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
目录
前言
第1篇 公共部门的政治经济学
第1章 市场和政府
1.1 资源配置的效率:含义与条件
1.1—1 效率的含义
1.1—2 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1.2 市场失灵和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1.2—l 完全竞争下的资源配置
1.2—2 市场机制的失灵:效率的背离
1.2—3 市场机制的失灵:分配的不公
1.2—4 简短的归纳: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1.3 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1.3—1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1.3—2 财政的调节分配职能
1.3—3 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
小结
第2章 外部效应理论
2.1 外部效应:分类和事例
2.1—1 外部效应的分类方法
2.1—2 正的外部效应与负的外部效应
2.2 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1 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2 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3 正的外部效应: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
2.3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政府的矫正措施
2.3—1 何谓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2.3—2 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2.3—3 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小结
第3章 公共物品理论
3.1 公共物品的特性
3.1—1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特性的比较
3.1—2 一个典型的事例:面包与取暖
3.1—3 判定公共物品的步骤
3.2 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与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
3.2—1 对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水平相加
3.2—2 对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垂直相加
3.3 纯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3.3—1 MSB=MSC同样适用于公共物品
3.3—2 一个数字的例子
3.4 林达尔均衡和免费搭车者
3.4—1 一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
3.4—2 林达尔均衡的条件与免费搭车者的出现
3.4—3 强制性的融资——免费搭车者问题的解决
3.5 混合物品,半公共或半私人物品
3.5—1 混合物品的概念
3.5—2 混合物品的供给
小结
第4章 公共选择理论
4.1 多数规则下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政治均衡的概念
4.1—1 政治均衡
4.1—2 投票与决策
4.1—3 简要的归纳:政治均衡的决定因素
4.1—4 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一个模型
4.1—5 中间投票者
4.2 多数规则下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和循环性
4.2—1 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4.2—2 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出现
4.2—3 多峰偏好的存在
4.3 同时就一个以上问题的投票:投票交易的发生
4.3—1 互投赞成票与投票交易
4.3—2 隐含的投票交易
4.3—3 投票交易与效率
4.4 政治行为的分析
4.4—1 投票还是不投票:投票者的行为特点
4.4—2 政治家(政党)与选票极大化
4.4—3 官僚主义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4.4—4 特殊利益集团与政治均衡
小结
第2篇 宏观财政理论与政策思想
第5章 公共支出理论
5.1 公共支出的结构
5.1—1 公共支出:理论上的分类
5.1—2 公共支出:预算上的分类
5.2 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消耗性支出
5.2—1 消耗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5.2—2 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5.2—3 消耗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5.3 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转移性支出
5.3—1 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5.3—2 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5.3—3 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5.3—4 一个简化了的事例:食品券补贴
5.4 公共支出的模型: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
5.4—1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5.4—2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5.4—3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5.4—4 非均衡增长模型
小结
第6章 公共财政的效率:预算决策及其经济分析
6.1 与预算有关的概念
6.1—1 什么是预算
6.1—2 预算年度
6.1—3 预算的分类
6.1—4 预算的原则
6.2 预算决策程序
6.2—1 预算的编制和提出
6.2—2 预算的审议和批准
6.2—3 预算的执行
6.2—4 预算执行的监督
6.3 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机会成本分析
6.3—1 机会成本分析的含义
6.3—2 进一步的说明:资源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配置
6.4 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成本一效益分析
6.4—1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含义
6.4—2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步骤
6.4—3 时间因素的考虑:贴现
6.4—4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作用与局限性
小结
第7章 公共收入:税收、公债及其他
7.1 公共收入的原则
7.1—1 受益原则
7.1—2 支付能力原则
7.2 税收: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
7.2—1 什么是税收
7.2—2 课税主体、课税客体和税率
7.2—3 税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
7.2—4 实际情况:税收占公共收入的比重
7.3 公债:有偿性的公共收入形式
7.3—1 什么是公债
7.3—2 公债主要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而发挥作用
7.3—3 公债与政府的资本性支出
7.4 其他公共收入形式
7.4—1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7.4—2 对政府的捐赠
7.4—3 使用费
7.4—4 规费
小结
第8章 财政乘数与经济均衡
8.1 从预算平衡论到功能财政论
8.1—1 大衰退以前的正统预算准则:年度预算平衡论
8.1—2 大衰退的产物;周期预算平衡论
8.1—3 功能财政论
8.2 无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8.2—1 二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8.2—2 二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8.3 有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8.3—1 三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8.3—2 三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8.4 财政乘数与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
8.4—1 政府支出乘数
8.4—2 政府税收乘数
8.4—3 平衡预算乘数
小结
第9章 财政政策:目标与工具
9.1 财政政策的目标
9.1—1 充分就业的目标
9.1—2 物价稳定的目标
9.1—3 经济增长的目标
9.2 自决的财政政策
9.2—1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9.2—2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9.3 非自决的财政政策
9.3—1 自动变化的政府税收
9.3—2 自动变化的政府支出
9.4 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主张
9.4—1 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
9.4—2 减税——供给学派的重要政策主张
9.4—3 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减税”主张的比较
小结
第3篇 税收:理论与结构
第10章 税收原则理论
10.1 税收原则理论的演变
10.1—1 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
10.1—2 攸士第的税收原则
10.1—3 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10.1—4 萨伊的税收原则
10.1—5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10.2税收与公平
10.2—1 税收公平的意义
10.2—2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
10.3 税收与效率
10.3—1 税收效率的意义
10.3—2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10.3—3 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
10.4 对西方税收原则理论作一个归纳
10.4—1 税收的财政效益
10.4—2 税收的经济影响
10.4—3 税收的社会影响
附录:西方税收原则的调整及其发展趋势
附录—1 80年代的税改与税收原则的调整
附录—2 调整税收原则的原因分析
小结
第11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Ⅰ)
11.1 税种的分类
11.1—1 税种分类理论的沿革
11.1—2 税种的分类可采用不同的标准
11.1—3 最基本的是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11.1—4 OECD和IMF的税种分类
11.2 税制结构的设计
11.2—1 税种的配置问题
11.2—2 税源的选择问题
11.2—3 税率的安排问题
小结
第12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Ⅱ)
12.1 对所得的课税
12.1—1 所得课税的一般概念
12.1—2 个人所得税
12.1—3 公司所得税
12.1—4 社会保险税
12.2 对财产的课税
12.2—1 财产课税的一般概念
12.2—2 一般财产税
12.2—3 特种财产税
12.2—4 财产转让税
12.3 对商品的课税
12.3—1 商品课税的一般概念
12.3—2 消费税
12.3—3 销售税
12.3—4 增值税
12.3—5 关税
小结
第13章 税收效应分析
13.1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13.1—1 关于税收对市场价格影响的描述
13.1—2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13.1—3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13.2 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13.2—1 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13.2—2 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13.3 税收与劳动投入
13.3—1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
13.3—2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
13.3—3 税收对劳动投入效应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13.3—4 不同税种对劳动投入的效应比较
13.3—5 用收入需求弹性解释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效应
13.4 税收与私人储蓄
13.4—1 私人储蓄及其决定因素
13.4—2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收入效应
13.4—3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
13.5 税收与私人投资
13.5—1 私人投资及其决定因素
13.5—2 税收对私人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13.5—3 税收对私人资本折旧率的影响
小结
第14章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4.1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14.1—l 关于税收转嫁与归宿含义的解释
14.1—2 税收转嫁的形式
14.2 税收的归宿:局部均衡分析
14.2—1 什么是局部均衡分析
14.2—2 供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状况的关键
14.2—3 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4.2—4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4.3 税收的归宿:一般均衡分析
14.3—1 什么是一般均衡分析
14.3—2 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
14.3—3 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
14.3—4 商品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4.3—5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4.4 简短的归纳:税收转嫁的一般规律
14.4—l 税收转嫁与供求弹性的关系
14.4—2 税收转嫁与课税范围的关系
14.4—3 税收转嫁与计税方法的关系
14.4—4 税收转嫁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14.4—5 税收转嫁与课税商品性质的关系
14.4—6 税收转嫁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小结
第15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税收问题
15.1 税收管辖权与国际重复课税
15.1—l 国际税收的含义
15.1—2 税收管辖权的交叉与国际重复课税的产生
15.1—3 国际重复课税的避免必须借助于国际间的税收协调
15.2 国际间对商品课税制度的协调.
15.2—1 关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15.2—2 增值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15.2—3 国内消费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15.3 国际间对所得课税制度的协调
15.3—1 缔结国际税收协定是国际间协调所得课税制度的基本途径
15.3—2 国际税收协定的规范化问题
15.3—3 免除国际重复课税的基本方法
15.4 国际间对跨国收入和费用分配的协调
15.4—1 跨国联属厂商和转让定价
15.4—2 跨国收入和费用的分配原则
15.4—3 跨国收入和费用的分配标准
15.5 国际间对国际避(逃)税防范措施的协调
15.5—1 国际避(逃)税及其起因
15.5—2 国际避(逃)税的常见手法
15.5—3 国际反避(逃)税的一般措施
小结
第4篇 公债的运用与管理
第16章 公债运用的一般原理
16.1 有关公债的理论观点的演进
16.1—1 大衰退以前的正统公债理论——负债有害论
16.1—2 大衰退以后的现代公债理论———公债新哲学论
16.2 公债的运用原则:归纳与比较
16.2—1 古典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16.2—2 现代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16.3 李嘉图等价定理
16.3—1 李嘉图对等价定理的表述
16.3—2 李嘉图等价定理命题的意义
16.3—3 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引申
16.3—4 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原因的分析
16.4 公债的用途
16.4—l 筹措战争军费
16.4—2 弥补财政赤字
16.4—3 执行经济政策
16.4—4 偿还到期债务
16.4—5 调剂季节性资金余缺
小结
第17章 公债的管理:种类、发行及还本付息
17.1 公债的种类
17.1—1 公债的分类方法
17.1—2 可转让公债
17.1—3 不可转让公债
17.2 公债的发行
17.2—1 公债的发行方式
17.2—2 公债的发行条件:价格与利率
17.3 公债的应债来源
17.3—1 银行系统作为应债来源
17.3—2 非银行系统作为应债来源
17.4 公债的还本付息
17.4—1 公债的付息方式
17.4—2 公债的偿还方式
17.4—3 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
小结
第18章 公债管理与宏观经济调控
18.1 公债管理: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18.1—1 公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
18.1—2 公债管理的利息率效应
18.2 公债管理同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18.2—1 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同一性
18.2—2 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18.2—3 可遵循的原则
18.3 引发的思考:中国公债管理的问题与改革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1篇 公共部门的政治经济学
第1章 市场和政府
1.1 资源配置的效率:含义与条件
1.1—1 效率的含义
1.1—2 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1.2 市场失灵和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1.2—l 完全竞争下的资源配置
1.2—2 市场机制的失灵:效率的背离
1.2—3 市场机制的失灵:分配的不公
1.2—4 简短的归纳: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1.3 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1.3—1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1.3—2 财政的调节分配职能
1.3—3 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
小结
第2章 外部效应理论
2.1 外部效应:分类和事例
2.1—1 外部效应的分类方法
2.1—2 正的外部效应与负的外部效应
2.2 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1 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2 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3 正的外部效应: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
2.3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政府的矫正措施
2.3—1 何谓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2.3—2 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2.3—3 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小结
第3章 公共物品理论
3.1 公共物品的特性
3.1—1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特性的比较
3.1—2 一个典型的事例:面包与取暖
3.1—3 判定公共物品的步骤
3.2 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与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
3.2—1 对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水平相加
3.2—2 对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垂直相加
3.3 纯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3.3—1 MSB=MSC同样适用于公共物品
3.3—2 一个数字的例子
3.4 林达尔均衡和免费搭车者
3.4—1 一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
3.4—2 林达尔均衡的条件与免费搭车者的出现
3.4—3 强制性的融资——免费搭车者问题的解决
3.5 混合物品,半公共或半私人物品
3.5—1 混合物品的概念
3.5—2 混合物品的供给
小结
第4章 公共选择理论
4.1 多数规则下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政治均衡的概念
4.1—1 政治均衡
4.1—2 投票与决策
4.1—3 简要的归纳:政治均衡的决定因素
4.1—4 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一个模型
4.1—5 中间投票者
4.2 多数规则下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和循环性
4.2—1 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4.2—2 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出现
4.2—3 多峰偏好的存在
4.3 同时就一个以上问题的投票:投票交易的发生
4.3—1 互投赞成票与投票交易
4.3—2 隐含的投票交易
4.3—3 投票交易与效率
4.4 政治行为的分析
4.4—1 投票还是不投票:投票者的行为特点
4.4—2 政治家(政党)与选票极大化
4.4—3 官僚主义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4.4—4 特殊利益集团与政治均衡
小结
第2篇 宏观财政理论与政策思想
第5章 公共支出理论
5.1 公共支出的结构
5.1—1 公共支出:理论上的分类
5.1—2 公共支出:预算上的分类
5.2 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消耗性支出
5.2—1 消耗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5.2—2 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5.2—3 消耗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5.3 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转移性支出
5.3—1 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5.3—2 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5.3—3 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5.3—4 一个简化了的事例:食品券补贴
5.4 公共支出的模型: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
5.4—1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5.4—2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5.4—3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5.4—4 非均衡增长模型
小结
第6章 公共财政的效率:预算决策及其经济分析
6.1 与预算有关的概念
6.1—1 什么是预算
6.1—2 预算年度
6.1—3 预算的分类
6.1—4 预算的原则
6.2 预算决策程序
6.2—1 预算的编制和提出
6.2—2 预算的审议和批准
6.2—3 预算的执行
6.2—4 预算执行的监督
6.3 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机会成本分析
6.3—1 机会成本分析的含义
6.3—2 进一步的说明:资源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配置
6.4 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成本一效益分析
6.4—1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含义
6.4—2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步骤
6.4—3 时间因素的考虑:贴现
6.4—4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作用与局限性
小结
第7章 公共收入:税收、公债及其他
7.1 公共收入的原则
7.1—1 受益原则
7.1—2 支付能力原则
7.2 税收: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
7.2—1 什么是税收
7.2—2 课税主体、课税客体和税率
7.2—3 税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
7.2—4 实际情况:税收占公共收入的比重
7.3 公债:有偿性的公共收入形式
7.3—1 什么是公债
7.3—2 公债主要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而发挥作用
7.3—3 公债与政府的资本性支出
7.4 其他公共收入形式
7.4—1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7.4—2 对政府的捐赠
7.4—3 使用费
7.4—4 规费
小结
第8章 财政乘数与经济均衡
8.1 从预算平衡论到功能财政论
8.1—1 大衰退以前的正统预算准则:年度预算平衡论
8.1—2 大衰退的产物;周期预算平衡论
8.1—3 功能财政论
8.2 无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8.2—1 二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8.2—2 二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8.3 有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8.3—1 三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8.3—2 三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8.4 财政乘数与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
8.4—1 政府支出乘数
8.4—2 政府税收乘数
8.4—3 平衡预算乘数
小结
第9章 财政政策:目标与工具
9.1 财政政策的目标
9.1—1 充分就业的目标
9.1—2 物价稳定的目标
9.1—3 经济增长的目标
9.2 自决的财政政策
9.2—1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9.2—2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9.3 非自决的财政政策
9.3—1 自动变化的政府税收
9.3—2 自动变化的政府支出
9.4 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主张
9.4—1 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
9.4—2 减税——供给学派的重要政策主张
9.4—3 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减税”主张的比较
小结
第3篇 税收:理论与结构
第10章 税收原则理论
10.1 税收原则理论的演变
10.1—1 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
10.1—2 攸士第的税收原则
10.1—3 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10.1—4 萨伊的税收原则
10.1—5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10.2税收与公平
10.2—1 税收公平的意义
10.2—2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
10.3 税收与效率
10.3—1 税收效率的意义
10.3—2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10.3—3 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
10.4 对西方税收原则理论作一个归纳
10.4—1 税收的财政效益
10.4—2 税收的经济影响
10.4—3 税收的社会影响
附录:西方税收原则的调整及其发展趋势
附录—1 80年代的税改与税收原则的调整
附录—2 调整税收原则的原因分析
小结
第11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Ⅰ)
11.1 税种的分类
11.1—1 税种分类理论的沿革
11.1—2 税种的分类可采用不同的标准
11.1—3 最基本的是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11.1—4 OECD和IMF的税种分类
11.2 税制结构的设计
11.2—1 税种的配置问题
11.2—2 税源的选择问题
11.2—3 税率的安排问题
小结
第12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Ⅱ)
12.1 对所得的课税
12.1—1 所得课税的一般概念
12.1—2 个人所得税
12.1—3 公司所得税
12.1—4 社会保险税
12.2 对财产的课税
12.2—1 财产课税的一般概念
12.2—2 一般财产税
12.2—3 特种财产税
12.2—4 财产转让税
12.3 对商品的课税
12.3—1 商品课税的一般概念
12.3—2 消费税
12.3—3 销售税
12.3—4 增值税
12.3—5 关税
小结
第13章 税收效应分析
13.1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13.1—1 关于税收对市场价格影响的描述
13.1—2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13.1—3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13.2 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13.2—1 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13.2—2 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13.3 税收与劳动投入
13.3—1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
13.3—2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
13.3—3 税收对劳动投入效应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13.3—4 不同税种对劳动投入的效应比较
13.3—5 用收入需求弹性解释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效应
13.4 税收与私人储蓄
13.4—1 私人储蓄及其决定因素
13.4—2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收入效应
13.4—3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
13.5 税收与私人投资
13.5—1 私人投资及其决定因素
13.5—2 税收对私人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13.5—3 税收对私人资本折旧率的影响
小结
第14章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4.1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14.1—l 关于税收转嫁与归宿含义的解释
14.1—2 税收转嫁的形式
14.2 税收的归宿:局部均衡分析
14.2—1 什么是局部均衡分析
14.2—2 供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状况的关键
14.2—3 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4.2—4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4.3 税收的归宿:一般均衡分析
14.3—1 什么是一般均衡分析
14.3—2 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
14.3—3 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
14.3—4 商品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4.3—5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4.4 简短的归纳:税收转嫁的一般规律
14.4—l 税收转嫁与供求弹性的关系
14.4—2 税收转嫁与课税范围的关系
14.4—3 税收转嫁与计税方法的关系
14.4—4 税收转嫁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14.4—5 税收转嫁与课税商品性质的关系
14.4—6 税收转嫁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小结
第15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税收问题
15.1 税收管辖权与国际重复课税
15.1—l 国际税收的含义
15.1—2 税收管辖权的交叉与国际重复课税的产生
15.1—3 国际重复课税的避免必须借助于国际间的税收协调
15.2 国际间对商品课税制度的协调.
15.2—1 关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15.2—2 增值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15.2—3 国内消费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15.3 国际间对所得课税制度的协调
15.3—1 缔结国际税收协定是国际间协调所得课税制度的基本途径
15.3—2 国际税收协定的规范化问题
15.3—3 免除国际重复课税的基本方法
15.4 国际间对跨国收入和费用分配的协调
15.4—1 跨国联属厂商和转让定价
15.4—2 跨国收入和费用的分配原则
15.4—3 跨国收入和费用的分配标准
15.5 国际间对国际避(逃)税防范措施的协调
15.5—1 国际避(逃)税及其起因
15.5—2 国际避(逃)税的常见手法
15.5—3 国际反避(逃)税的一般措施
小结
第4篇 公债的运用与管理
第16章 公债运用的一般原理
16.1 有关公债的理论观点的演进
16.1—1 大衰退以前的正统公债理论——负债有害论
16.1—2 大衰退以后的现代公债理论———公债新哲学论
16.2 公债的运用原则:归纳与比较
16.2—1 古典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16.2—2 现代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16.3 李嘉图等价定理
16.3—1 李嘉图对等价定理的表述
16.3—2 李嘉图等价定理命题的意义
16.3—3 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引申
16.3—4 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原因的分析
16.4 公债的用途
16.4—l 筹措战争军费
16.4—2 弥补财政赤字
16.4—3 执行经济政策
16.4—4 偿还到期债务
16.4—5 调剂季节性资金余缺
小结
第17章 公债的管理:种类、发行及还本付息
17.1 公债的种类
17.1—1 公债的分类方法
17.1—2 可转让公债
17.1—3 不可转让公债
17.2 公债的发行
17.2—1 公债的发行方式
17.2—2 公债的发行条件:价格与利率
17.3 公债的应债来源
17.3—1 银行系统作为应债来源
17.3—2 非银行系统作为应债来源
17.4 公债的还本付息
17.4—1 公债的付息方式
17.4—2 公债的偿还方式
17.4—3 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
小结
第18章 公债管理与宏观经济调控
18.1 公债管理: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18.1—1 公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
18.1—2 公债管理的利息率效应
18.2 公债管理同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18.2—1 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同一性
18.2—2 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18.2—3 可遵循的原则
18.3 引发的思考:中国公债管理的问题与改革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上册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