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华夏边缘是历史上形成的中国地理和认同的边缘自卷入现代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以来,传统华夏边缘的变化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二是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社群;三是中国东北,它作为华夏边缘的意义主要在于参与国族历史书写的象征符号资源的匮乏。从这三种华夏边缘作为叙述能指的角度,刘岩的这本《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对“寻根”文学思潮、“文化中国”想象包括“传统文化热”和“上海怀旧潮”和大众文化的“东北风”等重要的新时期文化脉络进行了重构性的描述和分析,在为文本和文化现象提供新的解释的同时,集中探讨了不平衡的历史地理想象与连续、同质的社会时间感觉的关系。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National译介与现当代史的变迁
第二节 从“想象的共同体”到“华夏边缘”
第三节 “现代化”语境中的“边缘”叙述与主体建构
第一章 “寻根”思潮与少数族群位置上的中国
第一节 化“缘”为“源”的需求与可能
第二节 “声音的替代”
第三节 无法恢复的时间
第二章 重写“长城边疆”与对话东方学:张承志的意义
第一节 “学者型”作家的意味
第二节 走出“影响的焦虑”
第三节 在两种民族叙事之间
第四节 走向“地中海边界”
第三章 从塞外到海外:两幅共同体舆图
第一节 “虚构”共同体的方法
第二节 地缘伤痛与历史困境
第三节 内外转换之旅
第四章 上海怀旧与“中心”/“边缘”的再规划
第一节 作为象征的“香港”:神话与反神话的视点
第二节 重生的主体与“文化中国”的本土化
第三节 区隔他者与再造边缘
第五章 作为历史和阶级修辞的东北表述
第一节 “北方”的内与外
第二节 节日仪式中的“都市外乡人”
第三节 变奏与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National译介与现当代史的变迁
第二节 从“想象的共同体”到“华夏边缘”
第三节 “现代化”语境中的“边缘”叙述与主体建构
第一章 “寻根”思潮与少数族群位置上的中国
第一节 化“缘”为“源”的需求与可能
第二节 “声音的替代”
第三节 无法恢复的时间
第二章 重写“长城边疆”与对话东方学:张承志的意义
第一节 “学者型”作家的意味
第二节 走出“影响的焦虑”
第三节 在两种民族叙事之间
第四节 走向“地中海边界”
第三章 从塞外到海外:两幅共同体舆图
第一节 “虚构”共同体的方法
第二节 地缘伤痛与历史困境
第三节 内外转换之旅
第四章 上海怀旧与“中心”/“边缘”的再规划
第一节 作为象征的“香港”:神话与反神话的视点
第二节 重生的主体与“文化中国”的本土化
第三节 区隔他者与再造边缘
第五章 作为历史和阶级修辞的东北表述
第一节 “北方”的内与外
第二节 节日仪式中的“都市外乡人”
第三节 变奏与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