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佛教凭借着自己精密的哲学体系,在思想理论领域遥遥领先,也深刻地渗透并改造着儒家的思维模式。它在民间空前普及,其影响之大为其他任何一种宗教信仰所望尘莫及。中国进入隋唐时期后,中国佛教也进入了黄金年代,佛教宗派林立,盛极一时,可谓中国佛教最富创造力的巅峰时期。本书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国佛教通史》的第八卷,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隋唐五代时期佛教的主要情况。全书共分成九章,依次为第一章、西藏前弘期佛教;第二章、五代十国时期佛教的发展;第三章、隋唐五代的僧官与度僧制度;第四章、隋唐五代佛教经录和佛教史著;第五章、隋唐五代的寺院经济;第六章、隋唐五代时期的三教关系;第七章、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徒的生活与信仰;第八章、中国佛教与东亚佛教文化圈的形成;第九章、隋唐五代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
目录
卷1
第一章 佛教东传与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
第一节 作为中国佛教源头的印度佛教
一、原始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1.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
2.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3.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二、部派佛教
1.经典结集与部派分裂
2.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问题
三、大乘佛教的兴起及其发展
1.小乘与大乘
2.中观派的兴起
3.瑜伽行派的兴起
4.密教
四、佛教对外传播
第二节 佛教传入中土的路线、传说和史实
一、佛教由天竺经西域向内地传播
1.西域诸国及其与汉王朝的关系
2.大夏和大月氏佛教
3.安息和康居佛教
4.龟兹佛教
5.疏勒佛教
6.于阗佛教
二、佛教传入中土的传说与史实
1.佛教初入汉地的传说
2.伊存口授佛经
3.楚王英奉佛
4.永平求法
三、佛教传入中土的三条路线
第三节 东汉时期的佛教
一、汉桓帝奉佛
二、严佛调出家
三、笮融建寺造像
四、东汉佛教弘传的中心地域
五、东汉佛教遗存
第四节 三国时期的佛教
一、曹魏佛教
1.曹魏的宗教政策
2.佛教在曹魏的流行情况
3.戒律的传
4.朱士行西行求法
5.佛教音乐的兴起
二、东吴佛教
1.东吴的宗教政策
2.佛教在吴境的流行
3.支谦
4.康僧会
三、蜀汉佛教
第五节 东汉、三国时期的翻译活动
一、东汉时期的佛典翻译
1.佛教经典翻译的肇始
2.安世高的佛典翻译
3.支娄迦谶及竺朔佛的佛典翻译
4.其他译师的佛典翻译
二、曹魏时期的佛典翻译
1.康僧铠的佛典翻译
2.昙谛的佛典翻译
3.白延、安法贤的佛典翻译
三、东吴时期的佛典翻译
1.维祗难、竺律炎的佛典翻译
2.支谦的佛典翻译
3.康僧会的佛典翻译
4.支疆梁接的佛典翻译
四、佛典翻译思想
第六节 《四十二章经》和《理惑论》
一、《四十二章经》的翻译和流传
二、《四十二章经》的版本及其基本内容
三、《理惑论》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四、《理惑论》的基本内容
第七节 汉魏时期两大佛学思潮
一、安译经典与小乘佛教
1.安译经典与佛教基本教义
2.《阴持入经》与毗昙学
3.《安般守意经》及其传承
二、支娄迦谶所译经典与大乘般若学
1.《道行般若经》
2.《般舟三昧经》
第二章 两晋时期佛教的传播
第一节 西晋社会与佛教的传播
一、西晋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帝王与佛教
三、奉佛的士大夫和民众
四、佛寺的修造与佛教的传播
第二节 东晋社会与佛教在南方的传播
一、东晋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东晋帝王奉佛
三、土族奉佛
四、佛教在建康的传播
五、佛教在“三吴”的传播
1.吴郡
2.吴兴郡
3.会稽
六、佛教在荆州的传播
1.武昌、竟陵
2.襄阳
3.江陵
4.上明
5.武陵、长沙
第三节 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北方的传播
一、北方十六国的更替与佛教政策
二、后赵社会与佛教传播
三、前秦社会与佛教传播
四、后秦社会与佛教传播
五、五凉、西秦社会与佛教传播
六、三燕社会与佛教传播
第三章 两晋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一节 西晋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强梁娄至、安法钦的佛典翻译
二、沙门无罗叉、竺叔兰的佛典翻译
三、帛远、支法度的佛典翻译
四、竺法护的佛典翻译
1.竺法护的行历
2.竺法护的译籍
3.竺法护的译经地点
五、聂承远、聂道真的佛典翻译
六、法炬、法立的佛典翻译
七、卫士度、支敏度、若罗严的佛典翻译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前秦时期的佛典翻译
1.昙摩持的佛典翻译
2.昙摩蜱、鸠摩罗佛提的佛典翻译
3.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的佛典翻译
二、后秦时期的佛典翻译
1.竺佛念的佛典翻译
2.弗若多罗、昙摩流支的律本翻译
3.佛驮耶舍的佛典翻译
4.昙摩耶舍的佛典翻译
三、圣坚与西秦译经
四、前凉、北凉的佛典翻译
1.支施仑的佛典翻译
2.道龚、法众、僧伽陀的佛典翻译
3.浮陀跋摩、道泰的佛典翻译
4.智猛、法盛的佛典翻译
5.昙觉等与《贤愚经》的集成
五、昙无谶的佛典翻译
1.昙无谶的行历
2.昙无谶的译籍
3.昙无谶的译经助手
第三节 东晋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帛尸梨蜜、支道根的佛典翻译
二、昙无兰、迦留陀伽、康道和的佛典翻译
三、僧伽提婆的佛典翻译
四、佛陀跋陀罗的佛典翻译
五、昙摩、卑摩罗叉、竺法力的佛典翻译
六、不明时代的佛典翻译家
第四章 两晋时期的佛教僧团
第一节 佛图澄及其僧团
一、佛图澄的行历及其弘法活动
二、佛图澄的外来弟子
三、佛图澄的中土弟子
1.竺僧朗
2.竺法汰
3.释法和
4.佛图澄的其他弟子
第二节 道安与道安僧团
一、道安行历及其弘法活动
二、僧尼规范的制订和译经思想
三、道安的弟子
1.昙翼、法遇
2.昙徽、昙戒
3.僧富、道立
四、道安僧团的兜率信仰
第三节 庐山慧远行历及其庐山僧团
一、庐山慧远行历
二、庐山慧远的佛学思想
1.“神不灭论”与因果报应
2.“法性”与“法身”
3.慧远与罗什的佛学对话
三、慧永、慧持
四、庐山慧远的弟子
1.道祖、僧迁、道流
2.昙顺、昙诜、僧翼
3.慧观、道温
4.昙邕、僧济、法安
5.僧彻、法庄、慧要等
人名索引
卷2
第一章 南北朝佛教与王朝世族
第一节 南北朝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南朝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北朝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南朝帝王的佛教信仰及其佛教政策
一、刘宋诸帝与佛教
1.武帝刘裕与佛教
2.文帝刘义隆与佛教
3.孝武帝刘骏与佛教
4.明帝刘或与佛教
5.顺帝刘准与佛教
6.刘宋诸王与佛教
二、南齐诸帝与佛教
1.高帝萧道成与佛教
2.武帝萧赜与佛教
3.东昏侯萧宝卷与佛教
4.南齐诸王与佛教
三、梁代诸帝与佛教
1.武帝萧衍与佛教
2.简文帝萧纲与佛教
3.元帝萧绎与佛教
4.昭明太子与佛教
5.梁代诸王与佛教
四、陈代诸帝与佛教
1.武帝陈霸先与佛教
2.文帝陈荷与佛教
3.宣帝陈项与佛教
4.后主陈叔宝与佛教
5.陈代诸王与佛教
第三节 北朝帝王的佛教信仰及其佛教政策
一、北魏诸帝与佛教
1.、道武帝拓跋硅与佛教
2.明元帝拓跋嗣与佛教
3.太武帝拓跋焘与佛教
4.文成帝拓跋溶与佛教
5.献文帝拓跋弘与佛教
6.孝文帝元宏与佛教
7.宣武帝元恪与佛教
8.孝明帝元诩与佛教
9.孝庄帝元子攸与佛教
10.北魏诸王与佛教
二、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与佛教
三、北齐诸帝与佛教
1.文宣帝高洋与佛教
2.武成帝高湛与佛教
3.后主高纬与佛教
4.北齐诸王与佛教
四、西魏诸帝与佛教
1.文帝元宝炬与佛教
2.恭帝元廓与佛教
五、北周诸帝与佛教
1.明帝宇文毓与佛教
2.武帝宇文邕与佛教
第四节 梁武帝其人及其佛学思想
一、梁武帝的佛教信仰及其奉佛活动
1.梁武帝的佛教信仰
2.梁武帝的奉佛活动
二、“真神论”与灵魂说
三、梁武帝对中国佛教发展方向之影响
第五节 南朝世族与佛教
一、琅玡王氏与佛教
二、陈郡谢氏与佛教
三、吴国张氏与佛教
四、庐江何氏与佛教
五、吴郡陆氏与佛教
六、汝南周氏与佛教
第二章 西行求法高僧及其贡献
第一节 两晋西行求法高僧
一、竺法护、康法朗
二、于法兰、于道邃、竺佛念
三、慧常、进行、慧辩、昙猛
四、法领、法净、慧叔
第二节 法显大师西行及其贡献
一、法显大师生平
二、法显大师西行的过程
1.由长安西行至沙河
2.西域记游
3.天竺记游
4.师子国记游
5.海路归国
三、法显大师对中国佛教义学、律学的贡献
第三节 法显的同行者
一、慧景、道整、慧应、慧嵬
二、智严、宝云
三、慧简、僧绍、僧景、慧达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西行求法高僧
一、智猛、道嵩、昙纂等
二、昙无竭、僧猛、昙朗
三、竺法维、释僧表
四、法盛、慧览
五、道普、法献
六、道药、宋云、惠生、法力
第三章 大乘般若学的传入与流行
第一节 鸠摩罗什与两晋般若经典的传译
一、《道行般若经》、《放光般若经》的翻译
二、鸠摩罗什其人
三、鸠摩罗什的译经活动
四、鸠摩罗什的著述
五、鸠摩罗什的佛学思想
1.空与中道
2.智慧与慈悲
3.法身与净土
4.大乘与小乘
六、罗什的弟子
七、僧叡生平及其佛学思想
1.般若学
2.般若与禅定
3.般若与佛性
八、鸠摩罗什与中国佛教
第二节 般若经典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思想
一、《摩诃般若经》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思想
1.大乘与小乘
2.一切皆空
3.六度
二、《金刚经》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思想
第三节 两晋时期的般若学者与般若学流派
一、两晋时期的般若学者
二、六家七宗
1.本无宗
2.本无异宗
3.即色宗
4.心无宗
5.缘会宗
6.识含宗
7.幻化宗
第四节 僧肇及其佛学
一、僧肇的生平
二、僧肇的著述
三、僧肇的佛学
1.物不迁论
2.不真空论
3.般若无知论
4.涅檠无名论
四、僧肇与中国佛学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一节 刘宋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竺难提、沮渠京声的佛典翻译
二、佛驮什、伊叶波罗的佛典翻译
三、求那跋摩、僧伽跋摩的佛典翻译
四、沙门畺良耶舍、沙门昙摩蜜多的佛典翻译
五、求那跋陀罗的佛典翻译
六、沙门功德直、释道严等的佛典翻译
第二节 萧齐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昙摩伽陀耶舍、摩诃乘的佛典翻译
二、僧伽跋陀罗的佛典翻译
三、达摩摩提、求那毗地的佛典翻译
四、释昙景、释法化的佛典翻译
第三节 梁、陈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曼陀罗的佛典翻译
二、僧伽婆罗的佛典翻译
三、王子月婆首那、沙门须菩提的佛典翻译
第四节 真谛的佛典翻译
一、真谛的生平及其译经活动
1.真谛所学及来华经过
2.富春译场
3.重归建康设译场
4.颠沛流离遇萧勃
5.由豫章至晋安设译场
6.至梁安郡设置译场
7.复返广州设译场
二、真谛翻译的经论以及著述
1.真谛翻译经论以及著述总数
2.《佛性论》
3.《遗教经论》
4.《决定藏论》、《无相思尘论》、《解捲论》
5.《无相论》
6.苏公望补充的八种
三、真谛译籍、注疏编年
第五节 北魏、东魏的佛典翻译
一、释昙曜、沙门吉迦夜、昙摩流支的佛典翻译
二、菩提流支的佛典翻译
三、勒那摩提的佛典翻译
四、佛陀扇多的佛典翻译
五、瞿昙般若流支的佛典翻译
六、毗目智仙的佛典翻译
七、释法场、达摩菩提的佛典翻译
第五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经典
第一节 《维摩诘经》的汉译及其基本内容
一、《维摩诘经》的汉译本
二、《维摩诘经》经题的含义及其结构
三、《维摩诘经》的核心内容
1.无住为本
2.如来种
3.不二法门
4.唯心净土
第二节 《楞伽经》的汉译及其基本内容
一、《楞伽经》的汉译本
二、《楞伽经》经题的含义及其结构
三、《楞伽经》的唯识思想
1.诸识生灭
2.藏识境界
3.五法差别
4.就五法相辨三自性
5.就阴界入辨二无我
四、《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
1.立如来藏的因由
2.五性差别
3.别辨一阐提
4.如来藏与八识
五、《楞伽经》的涅槃思想
1.涅槃差别
2.驳外道涅槃
3.如来“非常非无常”
第三节 《大乘起信论》的翻译及其基本内容
一、《大乘起信论》的翻译
1.隋唐经录关于《大乘起信论》译者的记载考辨
2.《大乘起信论序》的真伪
3.转引《四论玄义》之说质疑
二、《大乘起信论》的结构
三、一心·二门·三大
四、本觉与本不觉
五、真如无明互熏与体用合一
人名索引
卷3
第一章 涅槃学派
第一节 《涅槃经》的传译与修治
一、小本《涅槃经》的翻译
二、北本《涅槃经》的翻译
三、智猛本《泥洹经》的翻译
四、南本《涅槃经》的修治
五、《大般涅槃经后分》的传译
六、《涅粲经》诸本异同
第二节 涅檠学派的传承
一、鸠摩罗什、慧远与《泥洹经》
二、河西僧团与北本《涅槃经》
三、道生的生平与著作
1.道生的生平
2.道生的著作
四、道生一系的涅槃师
1.道猷、法慈、觉世、慧整
2.宝林、法宝
3.僧璩、僧瑾
4.谢灵运、刘虬、法京、智远
5.法瑗、僧宗
五、慧观一系的涅槃师
1.慧观、昙无成、僧弼、僧镜
2.法岛、僧维、慧磷、法纲、慧琳、王弘
3.慧严、法智
4.慧观、道营、智秀、惠超
六、东阿慧静一系的涅槃师
七、庐山一系的涅粲师见
1.慧远、昙顺、道汪、法庄钯
2.慧静、慧约
八、僧妙、昙延一系
九、法总、玄会一系
十、学系不明的涅槃师
第三节 《涅槃经》的思想
一、《涅槃经》的戒律观
1.小乘戒与菩萨戒
2.禁止蓄不净物与断肉
3.护持正法与持戒
二、《涅槃经》的佛身观
三、《涅槃经》的涅槃观
1.涅槃一词的意义
2.常乐我净的涅槃
3.伊字三点的涅槃
四、《涅粲经》的佛性观
1.“前分”的佛性观
2.“后分”的佛性观
第四节 涅檠学派的思想
一、涅槃学派的判教思想
1.道生的“四法轮”判教
2.慧观的“顿渐五时”判教
3.刘虬的“七阶”判教论
二、涅槃学派的二谛思想
三、涅槃学派的佛性思想
1.体法穷理的佛性论
2.神明为正因的佛性论
四、涅架学派的涅粲思想
1.理、常的涅槃论
2.体用的涅架论
第五节 涅檠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交涉与影响
一、成实学派的《涅槃经》研究
1.寿春系的《涅槃经》研究
2.彭城系的《涅槃经》研究
二、三论学派的《涅槃经》研究
三、地论学派的《涅槃经》研究
四、摄论学派的《涅槃经》研究
第二章 智论学派
第一节 《大智度论》的翻译
一、《大智度论》的翻译
二、“三分除二”与梵汉翻译
三、“原本”与“略本”
第二节 智论学派的传承
一、僧诠一系
二、静蔼一道安一系
三、慧藏一法彦、智隐一系
四、学系不明的智论师
五、《大智度论》的注疏
第三节 《大智度论》与智论师
一、《大智度论》的诸法实相思想
二、《大智度论》的净土思想
三、昙鸾的“广略相即”与《大智度论》的二身说
第四节 智论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交涉与影响
一、智论学派与地论学派
1.地论北道系
2.地论南道系
二、智论学派与摄论学派
三、智论学派与天台宗
第三章 成实学派
第一节 成实学派的传承
一、《成实论》的翻译
二、寿春系与江南成实学派
1.僧导与寿春系锣
2.齐梁时代的成实学派
3.梁代三大法师
4.陈代的成实学派
二、彭城系与北方成实学派
1.僧嵩与彭城系
2.北齐成实学派与地论学派
三、成实学派的延续与衰落
第二节 《成实论》的思想
一、五聚与四谛
二、三心与灭谛
三、二谛与中道
第三节 成实学派的思想
一、成实学派的判教思想
二、成实学派的二谛思想
三、成实学派的佛性思想
第四节 成实学派和其他学派的交涉与影响
一、成实学派与诸学派的交涉
二、成实学派对隋唐宗派的影响
第四章 毗昙学派
第一节 毗昙学派的传承
一、毗昙论书的传译
二、道安、慧远与毗昙学派
三、慧集与南朝毗昙学派
1.慧集等毗昙师
2.涅槃师对《毗昙》的研习
3.南方成实师对《毗昙》的研习
4.南朝其他毗昙师
四、慧嵩与北朝毗县学派
1.慧嵩与北朝毗昙学派
2.志念及其弟子——地论学派、毗昙学派、摄论学派的交涉
五、道岳与俱舍学派
第二节 毗昙学派与六朝思想
一、法体恒有与玄学崇有
二、吡昙学与神不灭的论证
第三节 毗昙学派与早期的大小乘观
一、毗昙学派与大小乘
二、有部禅法与大乘佛教
第五章 地论学派
第一节 《十地经论》的翻译
一、佛陀禅师与勒那摩提
二、菩提流支与瑜伽行派
三、《十地经论》与合译、别译
1.隋唐经录、僧传诸说
2.别译本的存在
3.《法华论》二译本比较
4.现存《十地经论》的翻译问题
5.菩提流支主译说的成立
第二节 地论学派的传承
一、慧光与南道系
1.慧光的生平
2.法上、慧远一系
3.道凭、灵裕一系
4.昙遵、昙迁一系
5.昙衍、灵斡一系
6.慧光的其他弟子
7.南道系与《大集经》
二、道宠、道场与北道系
1.道宠的生平
2.道宠与道场
三、南北二道与谱系建构
1.净影慧远与地论学派
2.智(岂页)与地论师
3.吉藏与地论师
4.道宣与地论师
5.洛下之说与相州之说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思想
一、《十地经论》的十地思想
二、《十地经论》的六相思想
三、《十地经论》的心识思想
第三节 地论学派的思想
一、地论学派的判教思想
1.菩提流支的判教思想
2.慧光的判教思想
3.地论学派南道系后期的判教思想
4.净影慧远的判教思想
二、浅深与等质
三、地论学派的佛性思想
四.、地论学派的心识思想
五、地论学派的六相圆融思想
第四节 地论学派与西魏、北周佛教
一、五门与一百二十法门
二、现存《菩萨藏修道众经抄》卷十二
第六章 摄论学派
第一节 摄论学派的传承
一、真谛及其第一代弟子群
二、摄论学派的北传
1.昙迁一系的传承
2.道尼一系的传承
3.靖嵩一系的传承
4.道奘、灵润与隋末唐初《摄论》学者
三、摄论学派现存文献
1.道基《摄论章》
2.灵润的著作
3.智凝与《摄论章》卷第一(S.2048)
4.敦煌写本中的其他文献
第二节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的思想
一、《摄论释》的心识思想
1.阿陀那识为末那识
2.种子假有与相续
3.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
二、真谛译《摄论释》的三性思想
1.四种依他
2.虚妄分别与依他性、分别性
3.二分依他与真妄和合
4.分别性——能分别与所分别
5.真实性
6.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
三、真谛译《摄论释》的阿摩罗识思想
1.境识俱泯之实性
2.究竟果位之净识
3.自性清净心
第三节 摄论学派的思想
一、摄论学派的判教思想
二、摄论学派的心识思想
三、摄论学派的三性思想
1.三性与体用
2.三性与一体、异体
四、摄论学派的阿摩罗识思想
五、摄论学派的佛性思想
1.第一义空与正因佛性
2.三种佛性与十胜相
3.真性与本有
4.亦本亦始与三种佛性
第四节 摄论学派和其他学派的交涉与影响
一、摄论学派与天台宗
二、摄论学派与三宗论
三、摄论学派与华严宗
四、摄论学派与唯识宗
五、摄论学派与净土宗
人名索引
卷4
第一章 南北朝禅学
第一节 晋宋时期禅经翻译与禅法传播
一、鸠摩罗什与大乘禅法
二、佛陀跋陀罗的禅系与禅法
(一)佛陀跋陀罗的生平与禅法
(二)佛陀跋陀罗的禅系传承
三、昙摩密多——僧审的禅系与禅法
(一)昙摩密多的生平与禅法
(二)僧审及其弟子
四、畺良耶舍的禅系与禅法
第二节 梁陈时期的南方禅法
一、梁陈南方禅法的传承
二、宝志与傅翕的禅法传承
第三节 勒那摩提与北朝禅学
一、僧稠的禅系与禅法
(一)僧稠的生平与弟子
(二)僧稠的著作
(三)僧稠一系的禅法思想
二、僧实的禅系与禅法
三、慧瓒的禅系与禅法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律学
第一节 两晋时期的律典传译与律学初兴
一、《十诵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
二、《摩诃僧祗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韶
三、《四分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
四、两晋十六国时期其他的律典翻译
(一)两晋时翻译的几种律本
(二)十六国时期的律学翻译
(三)失传的律学翻译
五、律学的初兴
第二节 南朝的律学与律典翻译
一、南朝的律典翻译
(一)佛陀什及其《五分律》的翻译
(二)僧伽跋陀罗与《善见律毗婆沙》
(三)僧伽跋摩与《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四)真谛与《律二十二明了论》
(五)南朝时期其他的律典翻译与律学撰述
二、南朝的“十诵律学”
(一)南朝的“十诵律师”
(二)“十诵律学”的兴起与繁荣
(三)《十诵律》在南方的流传
三、比丘尼戒的重受和方等戒坛的建立
(一)比丘尼戒的重受
(二)方等戒坛的建立
四、南朝的民间律学
(一)律学在民间的传播
(二)《净住子》的戒律学思想
第三节 北朝的律学
一、北朝的规范僧禁
二、北朝戒律学著作的翻译
三、北朝对《摩诃僧祗律》的研习
四、“四分律师”的崛起
(一)慧光律师的“搜扬新异”
(二)慧光后学的高扬《四分律》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菩萨戒
一、两晋时期菩萨戒经典的翻译
(一)聂道真和教煌三藏
(二)鸠摩罗什与《梵网经》
(三)昙无谶与《大般涅槃经》
二、南朝时期的菩萨戒
(一)南朝菩萨戒经典的翻译
(二)慧思对菩萨戒仪的贡献
三、南北朝时菩萨戒的流行和授受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史著
第一节 佛教经录的编纂
一、两晋经录与道安《录》的出现
二、南北朝时期的经录
三、僧祐《出三藏记集》
第二节 佛教史学的兴起及其主要著作
一、杨街之与《洛阳伽蓝记》
二、《高僧传》、《名僧传》和《比丘尼传》
三、《弘明集》与佛教史料学著作的编篡
第三节 《佛国记》及其他西行游记
一、《佛国记》的书名及版本
二、《佛国记》之历史文化价值
(一)《佛国记》与中外交通史研究
(二)《佛国记》与西域史、印度史研究
(三)《佛国记》与佛教史研究
(四)《佛国记》的文学价值
三、南北朝其他西行游记
第四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僧官、度僧制度和寺职
第一节 东晋南北朝的僧官制度
一、僧官制度的初创
二、南朝的僧官制度
三、北朝的僧官制度
第二节 度僧制度
一、僧籍
二、南朝的敕度
三、北朝的敕度与私度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的寺职
一、寺主
二、上座和维那
三、三纲
第五章 东晋南北朝寺院经济的兴起
第一节 寺院经济的起因与寺僧的供给模式
一、由“乞食”向“定居”的转化
二、国家供给
三、募化供给
第二节 寺院的土地经营活动
一、寺院地产的形成
二、白徒、养女
三、僧祗户、佛图
第三节 寺院的商业、借贷等经济活动及其效应
一、商业活动
二、借贷
三、寺院的富庶及其效应
第六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三教关系与两次毁佛运动
第一节 晋宋之际的因果报应之争
一、业报轮回说与善恶报应说
二、东晋时期的因果报应之争
(一)罗含与孙盛的论争
(二)慧远与桓玄的论争
(三)慧远与戴逵的论争
三、刘宋时期的因果报应之争
(一)何承天与颜延之的论争
(二)白黑之争
(三)何承天与宗炳、刘少府的论争
第二节 晋宋齐梁时期的形神之争
一、“补特伽罗”与神灵不灭
(一)印度佛教关于轮回主体的认识
(二)中国传统的“神灵不灭”说
二、晋宋之际的形神之争
(一)慧远以前的形神之争
(二)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说
(三)宗炳与何承天等人的争论
(四)郑鲜之的“神不灭”论
三、齐梁之际的形神之争
(一)范缜与《神灭论》
(二)沈约与《难范缜神灭论》
(三)萧琛与《难神灭论》
(四)曹思文与《难神灭论》
(五)形神之争的历史评价
第三节 佛道二教的夷夏之争
一、中国传统夷夏观的演变
二、南朝的夷夏之争
(一)顾欢《夷夏论》与夷夏之争
(二)《三破论》与夷夏之争
三、北朝的夷夏之争
(一)北周武帝时期的佛道之争
(二)甄鸾的《笑道论》
(三)道安的《二教论》
第四节 沙门不敬王者之争
一、佛教戒律与儒家伦理的冲突
二、东晋朝廷关于沙门不敬王者的争论
(一)庾冰与何充等人的争论
(二)桓玄与王谧等人的争论
(三)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第五节 《老子化胡经》与佛道之争
一、《老子化胡经》的形成
二、《老子化胡经》的核心问题
(一)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
(二)关于老子如何化胡
(三)佛教方面的回应
第六节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与佛道之争
一、北魏太武帝的宗教政策及其灭佛运动
二、北周武帝的宗教政策及其灭佛运动
三、末法意识及其效应
第七节 佛道交融与玄佛合流
一、神仙道教对早期佛教的影响
(一)汉晋时期的佛陀观
(二)早期佛教的神通传教
二、“格义”与玄佛合流
(一)“格义”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格义”的基本模式
(三)“格义佛教”
三、早期的三教融合思想
(一)三教兼用论
(二)内外相资论
(三)殊途同归论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 佛教忏法的形成
一、道安的僧尼轨范与悔过法
二、南北朝的唱导
三、斋会与悔过
四、六朝礼忏仪的形成
五、陈真观与《粱皇忏》的形成
第二节 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
一、素食传统的经典依据
二、梁武帝以前僧尼素食的传统
三、周颐、沈约的素食思想
四、梁武帝《断酒肉文》的思想
(一)齐梁时代佛教的弊端与梁武帝自身的生活态度
(二)断酒肉法会的经过
(三)《断酒肉文》的内容与思想
第三节 南北朝佛教的社邑与慈善事业
一、南北朝佛教的社邑
二、南北朝佛教的福田思想
三、南北朝佛教的慈善事业
第四节 南北朝的《法华经》信仰
一、《法华经》的三昧思想
二、《思惟略要法》的“法华三昧”观法
三、《普贤观经》的忏悔思想
四、《法华经》信仰的流行情况
五、慧思的《法华经安乐行义》
第五节 南北朝的药师佛、观音信仰和舍利信仰
一、南北朝的药师佛信仰
二、南北朝的观世音信仰
(一)观世音译名与观世音经典的传入
(二)南北朝的观音信仰
三、南北朝的舍利信仰
第八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中国佛教文化艺术
第一节 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造像
一、西域地区的佛教造像
二、楼兰地区的佛教造像
三、高昌地区的佛教造像
四、早期的南方造像锣
第二节 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书法、绘画
一、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
二、中原地区的佛教绘画
三、汉魏两晋时期佛教书法
(一)僧人书法
(二)士人佛书
第四节 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建筑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
一、莫高窟
二、云冈石窟
三、天龙山石窟
四、响堂山石窟
五、麦积山石窟
六、龙门石窟
七、炳灵寺石窟
第六节 南北朝佛教绘画
一、莫高窟壁画
(一)北凉的敦煌壁画
(二)西魏的敦煌壁画
二、麦积山石窟壁画
三、炳灵寺石窟壁画
(一)西秦时期(385—431)的壁画
(二)北周时期(557—581)的壁画
四、南北朝时期士人佛画
第七节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书法
一、南北朝时期佛教书法
(一)僧人书法
(二)士人佛书
二、佛教写经与刻石
第八节 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
一、寺院建筑类型
二、佛塔建筑类型
(一)木构的楼阁式塔
(二)砖造的密檐式塔
(三)单层式佛塔
人名索引
卷5
第一章 隋代佛教
第一节 隋代社会与佛教
一、隋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隋文帝的佛教信仰及其政策
三、隋炀帝的佛教政策
四、隋代士大夫与佛教
第二节 隋代佛教的复兴
一、“六大德”与“众主”
二、学派延续与宗派兴起
三、佛典翻译
第三节 隋代佛教的诸位大师
一、僧猛
二、灵裕及其门下弟子
三、昙迁及其弟子
四、净影慧远及其门下弟子
第二章 唐代社会与佛教
第一节 唐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唐代的政治制度
二、唐代的经济发展
三、唐代社会的开放和文化的繁荣
第二节 初唐诸帝的佛教政策
一、唐高祖、唐太宗的佛教政策
二、唐高宗的佛教政策
三、武后的佛教信仰及其对佛教的利用
四、唐中宗的佛教信仰及其政策
五、唐睿宗的崇道重佛政策
第三节 盛唐二帝的佛教政策
一、唐玄宗的佛教政策
二、唐肃宗的佛教政策
第四节 中唐诸帝的佛教政策
一、唐代宗的佛教政策
二、唐德宗、唐顺宗的佛教政策
三、唐宪宗的佛教政策
四、唐穆宗、唐敬宗的佛教政策
五、唐文宗的佛教政策
第五节 晚唐诸帝的佛教政策
一、“会昌法难”与中国佛教的转折
二、唐宣宗、唐懿宗恢复佛教的努力
三、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帝的佛教政策
第六节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
一、初盛唐士大夫与佛教
二、中唐士大夫与佛教
三、晚唐士大夫与佛教
第三章 唐代的佛典翻译
第一节 初唐的佛典翻译
一、唐代佛典翻译的肇始
二、永徽年至载初年间的佛典翻译
三、武周时期的佛典翻译
四、宝思惟三藏、菩提流志三藏的佛典翻译
第二节 玄奘西行求法及其佛典翻译
一、玄奘早期行历
二、玄奘西行的历程
三、玄奘归国及译场的组织
四、玄奘的翻译成就及其译学思想
五、玄奘翻译经论编年
第三节 盛唐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沙门智严的佛典翻译
二、阿质达霰三藏的佛典翻译
三、三藏法月的佛典翻译
第四节 中晚唐的佛典翻译
一、般若三藏的佛典翻译
二、安西、北庭的佛典翻译
三、菩提仙三藏、满月三藏等的佛典翻译
四、智慧轮等僧的佛典翻译
第四章 《圆觉经》、《楞严经》、《仁王经》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圆觉经》的传译及其要义
一、《圆觉经》的汉译
二、《圆觉经》的宗旨及结构
三、如来之境
四、依境起行
五、行法
六、圆觉法门
第二节 《楞严经》的基本思想
一、《楞严经》的传译
二、《楞严经》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三、《楞严经》佛学思想的特色
四、《楞严经》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第三节 《仁王般若经》的汉译及其基本内容
一、《仁王般若经》的汉译
二、《仁王般若经》的结构及其基本内容
三、“十四忍”与“十三法师”
四、以般若治国主政与“仁王”护教的理念
人名索引
卷6
第一章 天台宗
第一节 天台宗的法脉传承与分布
第二节 天台宗的本尊经——《法华经》
一、《法华经》的翻译与流传
二、《法华经》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 天台宗的前史及其思想渊源
一、慧文及其禅学思想
二、慧思及其佛学思想
第四节 智(岂页)与天台宗的创立
一、智(岂页)的生平
二、智(岂页)出走金陵与天台宗的创立
三、智(岂页)对《法华经》的“科判”
四、智(岂页)独创的释经方法
第五节 天台宗的基本教义
一、“教观并重”
二、“五时八教”
三、“三谛圆融”
四、“一念三千”
五、“性具善恶”
六、“一心三观”
七、“圆顿止观”
第六节 灌顶对“天台学”与“涅槃学”的融通
一、灌顶与天台宗
二、灌顶融“涅槃学”于“天台学”
三、灌顶疏解《大般涅槃经》的实践意义
第七节 “台宗中兴”与湛然对“天台学”的创新
一、灌顶之后的天台宗
二、湛然与天台宗的中兴
三、湛然对“天台学”的创新
第八节 中晚唐和五代的天台宗
一、湛然以后的台宗法脉
二、日本之天台宗和朝鲜半岛之天台学
第二章 三论宗
第一节 三论宗的兴起
一一、从中观学到三论学
二、涅槃学的兴起与三论学的分化
三、摄岭相承与嘉祥吉藏
第二节 “三论”的基本内容
一、《中论》
二、《百论》
三、《十二门论》
第三节 三论宗的佛学思想
一、缘起性空与中道实相
二、默然说法与四重二谛
三、无修无证与二智相即
四、中道佛性与无得涅槃
五、经论平等与唯悟是宗
第三章 三阶教
第一节 三阶教的形成
一、信行与三阶教的成立
二、信行的弟子及法脉传承
三、三阶教的典籍
第二节 三阶教的基本教义及三阶僧的行持
一、“对根起行”与“普敬之法”
二、三阶教的经典观及其失误
三、“舍戒归俗”及“头陀行”
四、三阶教的“无尽藏”理论及其实践
第三节 三阶教的历史际遇
一、教内对于三阶佛法的议论
二、隋唐朝廷对三阶教的态度
三、三阶教绵延不绝
第四章 唯识宗
第一节 唯识宗的“宗经”、“宗论”及其主要内容
一、《解深密经》
二、《瑜伽师地论》
三、《成唯识论》
第二节 唯识宗的创立
一、玄奘与唯识宗的创立
二、玄奘的著述
三、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
第三节 唯识宗的基本教义
一、五位百法
二、“八识”说与“唯识无境”
三、种子说
四、转依论
五、判教
第四节 唯识宗的兴盛及其传承
一、圆测与西明“别派”
二、三祖慧沼及其传承
三、四祖智周以及义忠对唯识宗的贡献
四、唐末五代的唯识师
人名索引
卷7
第一章 华严宗
第一节 华严宗的本尊经——《华严经》
一、《华严经》的传译
二、《华严经》的传习
三、《华严经》的信仰
第二节 法藏与唐代华严宗的创立
一、“华严初祖”杜顺
二、“华严二祖”智俨
三、“华严三祖”法藏与华严宗的创立
第三节 华严宗的基本教义
一、华严判教论
二、缘起与性起
三、法界统观论
四、华严观行论
五、行位果德论
第四节 唐代华严宗的传承与发展
一、“华严论主”李通玄及其华严学阐释
二、“华严四祖”澄观及其思想
三、“华严五祖”宗密及其思想
第五节 华严宗在隋唐佛教中的地位
一、华严与诸宗的交涉及其影响
二、华严宗的历史影响
第二章 禅宗
第一节 从达摩禅法到东山法门
一、菩提达摩行历及其禅法
二、《楞伽经》、楞伽师与楞伽禅
三、道信、弘忍与东山法门
四、法融与牛头禅
五、神秀与北宗禅
第二节 慧能与南宗禅
一、慧能行历
二、《坛经》
三、慧能禅学的主要思想
四、慧能南宗禅与本土思想传统
第三节 南宗禅三系
一、荷泽宗
二、洪州宗
三、石头宗
第四节 后期禅宗
一、沩仰宗
二、临济宗
三、云门宗
四、法眼宗
五、曹洞宗
第三章 净土宗
第一节 佛教净土思想及净土种类
一、净土思想的起源
二、净土的种类
三、弥勒信仰及其经典
第二节 净土宗经典——“三经一论”
一、《佛说无量寿经》及其主要思想
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及其主要思想
三、《佛说阿弥陀经》及其主要思想
四、《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及其主要思想
五、其他经典
第三节 净土信仰历代祖师与净土宗的建立
一、净土信仰的历代祖师
二、昙鸾与净土宗的建立
第四节 净土宗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
一、决疑成信
二、慈悲宏愿
三、念佛修行
第五节 净土宗与其他宗派的交涉
一、净土宗对弥勒净土的态度
二、净土宗与禅宗的关系
三、净土宗与三阶教卵
四、天台宗与华严宗的西方净土思想
五、净土与唯识
第四章 律宗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菩萨戒
一、隋唐时菩萨戒的经典
二、隋唐时期《梵网经》和菩萨戒的注疏
三、菩萨戒在隋唐社会中的流行
第二节 隋唐时期《四分律》的传承
一、洪遵创开《四分律》之研习
二、智首著《四分律疏》
三、唐代的“四分律师”系统
四、隋唐律师的律学著述
五、唐代律学中心的南移
第三节 唐代的戒坛
一、道宣的《戒坛图经》
二、唐代的戒坛管理
三、唐代的密坛
第四节 唐代律宗的形成与发展
一、相部宗及其理论
二、南山宗律学思想及其发展
三、东塔宗及其律学
四、“佥定律疏”与“新旧并行”
第五节 义净及其律学思想
一、义净的生平、翻译和撰述
二、义净的律学思想
第六节 唐代律宗与其他宗派的交涉
一、律学与禅宗
二、律学与天台思想
三、律学与净土思想
四、律学与华严宗和唯识学
第七节 隋唐时期律学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一、律学东传
二、西去学律
三、秘密戒的翻译
第八节 五代时期的律学和律宗
一、北方律学
二、南方律学
第五章 密宗
第一节 汉地密教经典及其传译
一、密教经典在汉地的早期传译
二、汉地密法的早期传播
三、密宗的“宗经”及其基本内容
第二节 开元三大士与密宗的创立
一、开元三大士
二、密宗的创立
第三节 汉地密宗的基本教义、仪轨
一、密宗的教义
二、密宗的仪轨
第四节 密宗在唐朝中晚期的继续传播
一、大历之后密宗的发展
二、法门寺地宫文物与唐末密宗
人名索引
卷8
第一章 西藏前弘期佛教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及发展
一、佛教传入吐蕃
二、佛教在吐蕃的发展
三、达玛灭佛
第二节 前弘期的译经及佛学思想
一、译经
二、前弘期佛教思想及其影响
第三节 前弘期的寺院及寺院经济
一、前弘期的寺院
二、前弘期的寺院经济
第二章 五代十国时期佛教的发展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与佛教
第二节 五代北方佛教及周世宗灭佛运动
第三节 南唐佛教与江南法眼禅系的兴盛
第四节 吴越地区的佛教
一、吴越佛教的繁盛
二、天台德韶与法眼禅系
三、永明延寿与吴越佛教的繁荣
四、天台宗的盛弘:从羲寂到义通
第五节 契此和尚与弥勒信仰的影响
第六节 雪峰禅系与闽地佛教的发展
第七节 云门禅系与岭南佛教的展开
第八节 禅教一致与华严禅在江南的推展
第三章 隋唐五代的僧官与度僧制度
第一节 隋代的僧官、寺职和度僧制度
一、隋朝的僧官制度
二、隋代寺职
三、赐额与度僧
四、“公贯”与“私度”
第二节 唐代僧官制度的完善
一、唐代佛教事务管理机构的变迁
二、“十大德”与僧录
三、僧正与僧统
第三节 唐代寺职与师号、紫衣
一、唐代“三纲”
二、唐代的监寺
三、师号、德号与紫衣
第四节 赐额与度僧
一、唐代的赐额制度
二、“私度”与“官度”
三、名籍与度牒、戒牒
第四章 隋唐五代佛教经录和佛教史著
第一节 隋唐五代经录的编纂
一、隋代经录的编纂
二、初唐诸部经录
三、智昇及其《开元释教录》
四、圆照及其所编经录
‘五、南唐释恒安《续贞元释教录》
第二节 道宣的佛教史学著述
一、《续高僧传》
二、《广弘明集》、《集古今佛道论衡》
三、《释迦方志》
第三节 《大唐西域记》及其他西行游记
一、《大唐西域记》
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
三、《往五天竺国传》、《悟空入竺记》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 隋唐寺庄的形成
第二节 “直岁”、“净人”与“寺户”
第三节 隋唐佛教寺院的经营活动
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的经济基础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三教关系
第一节 傅奕反佛与唐初的佛道之争
一、傅奕上书废佛
二、佛教方面的反驳
三、唐初佛道之争的结局
第二节 唐代的佛道先后之争
第三节 唐代宫廷的三教论议
一、高祖、太宗朝的三教排位之辩
二、高宗朝的“名理”之辩
三、中唐以后的诞日论衡
第四节 唐代的沙门拜俗之争
第五节 儒家“道统说”对佛教的批判与吸收
一、韩愈的“道统”说及其对佛教的批判
二、李翱的“复性”说及其对佛教的吸收
第六节 宗密对儒道两家的批判与会通
一、宗密对儒道两家的批判
二、宗密对儒佛道三教的会通
第七节 隋唐佛学对道教的影响
一、中观学对道教重玄学的影响
二、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
第七章 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徒的生活与信仰
第一节 隋唐佛教的信仰与仪式
一、智频与忏法的集大成
二、宗密与《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三、唐代禅宗的忏法
四、道宣与律宗的忏法
五、善导与净土礼赞仪
六、隋唐的药师道场与药师礼忏仪
七、弥勒信仰与弥勒礼忏仪
第二节 隋唐的内道场与舍利信仰
一、内道场的起源
二、杨广的慧日道场、日严寺
三、唐代的内道场
四、隋文帝的舍利信仰
五、唐代诸帝的舍利信仰
第三节 隋唐佛教的社会慈善事业
一、隋代佛教的慈善事业
二、唐代的悲田养病坊
三、唐代寺院的宿房
第四节 唐五代的俗讲与变文
一、唐五代的讲经仪轨
二、唐五代的俗讲
三、唐五代时期的转变与变文
第八章 中国佛教与东亚佛教文化圈的形成
第一节 隋唐五代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一、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交流
二、五代十国时期的中日佛教交流
三、入唐僧与佛教典籍的输入
第二节 隋唐五代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交流
一、隋唐与朝鲜的佛教交流
二、五代与朝鲜的佛教交流
第三节 隋唐五代与越南等国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九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佛教石窟与造像
一、隋代的石窟与造像
二、唐代石窟与造像
三、五代十国佛教石窟与造像
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佛教绘画
一、隋代的佛教绘画
二、唐代的佛教绘画
三、五代时期的佛教绘画
第三节 隋唐五代的佛教书法
一、隋代佛教书法
二、唐代佛教书法
三、五代佛教书法
人名索引
卷9
第一章 宋代社会与佛教
第一节 宋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两宋政治概观
二、两宋经济的发展
三、两宋思想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北宋初期的佛教政策
一、宋太祖的佛教际遇与北宋佛教政策的奠基
二、宋太宗的佛教信仰及政策
第三节 北宋中后期的佛教政策
一、宋真宗的崇道与重佛
二、宋仁宗、英宗的佛教政策
三、宋神宗、哲宗的佛教政策
四、宋徽宗的崇道抑佛政策
第四节 南宋的佛教政策
一、宋高宗的佛教政策
二、宋孝宗、光宗的佛教政策
三、宋宁宗、理宗、度宗等帝的佛教政策
第二章 宋代士大夫与佛教
第一节 宋代士大夫参与佛教活动概述
第二节 两宋朝臣的禅林交游
第三节 宋代士大夫的佛教义学阐释
第四节 宋代士大夫的佛教著述及其影响
一、晁迥及其《法藏碎金录》
二、苏东坡、黄山谷及其“禅喜集”
三、张商英及其《护法论》
四、王日休及其《龙舒净土文》
第五节 佛教结社与宋代士大夫的修行活动
一、江南佛教结社的盛行
二、宋代士大夫的佛教活动及其影响
三、宋代士大夫的净土信仰
第三章 两宋时期的僧官和度僧制度
第一节 僧官及其选任
一、功德使与祠部
二、两京僧录司
三、僧正与僧首
四、僧官的选任与权力的虚化
第二节 寺职与师号
一、住持
二、“十务”与“诸头”
三、师号与紫衣
第三节 度僧与度牒
一、童行出家与“特恩度僧”、“试经度僧”
二、“进纳度僧”与鬻卖度牒
三、度牒、戒牒、六念牒
第四节 系帐与建寺
一、系帐和赐额
二、“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及“敕差住持院”
三、功德寺与功德坟寺
四、禅律教三大类佛寺与“五山十刹”
五、佛寺“子院”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 宋代佛典翻译、藏经刊刻及佛教史著
第一节 佛典翻译
第二节 藏经的刊刻
一、《开宝藏》
二、《崇宁藏》
三、《毗卢藏》
四、《思溪藏》
第三节 佛教史学著作
一、《宋高僧传》、《大宋僧史略》
二、《释门正统》、《佛祖统纪》
三、《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历代编年释氏通鉴》
第五章 宋代禅宗
第一节 黄龙派的兴起及盛行
一、黄龙慧南的禅学思想与黄龙派的创立
二、黄龙派的兴盛
三、两宋时期黄龙派的传承及其影响
第二节 杨岐派的兴起与传承
一、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与杨岐派的创立
二、杨岐派的兴盛
三、杨岐派的传法弟子与杨岐派的传承邡
第三节 文字禅的形成与兴盛
一、“禅教一致”说与文字禅的酝酿
二、“公案”与颂古
三、“文字禅”理论
四、“文字禅”的风行
第四节 大慧宗杲的“看话禅”
一、两宋之际的临济宗
二、大慧宗杲的行历及其佛学渊源
三、“看话禅”
第五节 两宋之际的曹洞宗与宏智正觉的“默照禅”
一、两宋之际的曹洞宗
二、宏智正觉与“默照禅”
第六节 惠洪的行历、思想及其影响
一、惠洪生平、行历
二、惠洪的禅学思想
三、惠洪的文字禅理论及其在文学方面的贡献
第七节 道济禅师的行历及其后世的“神圣化”
一、道济其人
二、道济的禅学思想
三、道济与传说中的“济公”
第六章 宋代天台宗的发展
第一节 宋代天台宗谱系传承
一、北宋天台谱系传承
二、南宋台宗谱系传承
第二节 山家山外之争
一、山家山外之争概述
二、山家山外之争议题
三、后山家山外之争
第三节 宋代天台与诸宗交涉
一、台宗与禅宗的对抗
二、台宗对诸宗的融摄
第七章 宋代律宗的中兴
第一节 宋代的律师及其撰述
第二节 宋代律学的特点
一、儒家伦理化倾向
二、律师入净和净律结合
三、重视菩萨戒
第三节 “禅律相分”和“禅律相攻”
一、“禅律相分”
二、“禅律相攻”
第四节 “十本记主”允堪
一、允堪的生平与著述
二、允堪的律学
第五节 律宗的“中兴”者元照
一、元照的生平与历史地位
二、元照的主要律学著作
三、元照的律学思想
第六节 两宋时期律学的东传
第七节 宋代律学的几种普及性著作
一、律宗简明读本《律宗会元》
二、律宗小辞典《律宗新学名句》
三、辨疑解惑的《律宗问答》
四、律宗的高等教科书《终南家业》
第八章 宋代密法的兴盛与唯识学的研习
第一节 宋代密法的兴盛
第二节 宋代唯识学的研习
一、释傅章、释继伦、释普胜
二、释无演、释成觉
三、释永道、释守千
第三节 永明延寿与唯识宗的终结
一、永明延寿的行历
二、“一心”说与阿赖耶识
三、永明延寿对于唯识古今学的融合
四、永明延寿的性相融通论
人名索引
卷10
第一章 禅教合一与净土信仰的普及
第一节 禅教合一的理论意涵
一、传统判教的式微
二、禅教合一的不同模式
第二节 宋代禅教关系
一、教门对禅宗的吸收
二、禅宗对教门的吸收
第三节 净土宗的传承
第四节 禅净合流
一、禅净合流的理论意涵
二、由禅教一致到禅净合流
三、禅净双修论
第五节 性具法门与唯心净土
一、天台性具净土论
二、观想与实相念佛
三、禅宗唯心净土论
第二章 宋代的三教关系
第一节 宋代士大夫的排佛思潮
一、批判佛教剽窃老庄
二、批判佛教破坏纲常
三、批判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
四、批判佛教的修养论
第二节 宋代理学的“援佛入儒”
一、周敦颐的“主静”与禅宗的“无念”
二、张载的“天地之性”与“真如佛性”
三、二程的“主敬”与禅宗的“无相”
四、朱熹的“存理灭欲”与静坐修禅
五、陆九渊的“发明本心”与“明心见性”
第三节 宋代的三教融合论
一、智圆的中庸说
二、契嵩的儒佛一贯说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佛道关系
一、内丹南宗对禅学的吸收与融通
二、新道派全真教的佛道交融思想
三、元朝有关《老子化胡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的佛道论争
第三章 宋代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 宋代寺院土地的多元化来源
一、敕赐与捐施
二、租佃官田
三、开垦荒田
四、买土置地与土地纠纷
第二节 宋代寺院的土地经营
一、寺院山林与寺田的规模
二、寺庄、庄主及其他管理人员
三、租佃制与僧尼自耕
四、粮食种植与多种经营
第三节 宋代寺院的手工作坊及商业经营活动
一、手工业
二、商业活动
三、“长生库”与借贷、典当
第四节 宋代佛寺承担的赋役及其社会功能
一、宋代寺院和僧人所承担的赋税
二、宋代寺院和僧人所承担的徭役
三、寺院赋税、徭役的赦免特例
四、宋代寺院的社会经济功能
第四章 两宋与东南亚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两宋与东亚佛教文化交流概述
第二节 北宋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一、奝然入宋修行
二、寂昭“入宋求决”
三、成寻入宋参访
第三节 南宋与日本佛教文化交流
一、南宋初期的入宋修行僧
二、荣西入宋与禅风东渐
三、俊芿入宋与律净东传
四、道元入宋与日本曹洞宗的创立
五、圆尔辩圆与径山寺的宋日佛教文化交流
第四节 南宋僧赴日传禅及其影响
一、兰溪道隆与宋代临济宗僧的赴日活动
二、兀庵普宁赴目交流及其影响
三、宋版经藏及佛教典籍的输入
四、宋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贡献
第五节 两宋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交流及其影响
一、佛教典籍文化的交流
二、义天入宋求法及其影响
三、《高丽藏》的刊刻与流通
第六节 宋代与越南的禅宗文化交流
第五章 辽代佛教
第一节 辽代社会与佛教
一、辽代社会概况
二、辽代帝王与佛教
第二节 辽代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一、辽代佛教诸宗派
二、鲜演与《华严悬谈抉择》
三、觉苑与《大日经义释演密钞》
四、道殿与《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五、法悟、志福与《释摩诃衍论论》
第三节 辽代的寺院经济
第四节 辽代的三教关系与民间的佛教信仰
一、辽代的三教关系
二、辽代民间的佛教信仰
第六章 回鹘佛教
第一节 西域回鹘之佛教
第二节 河西回鹘之佛教
第三节 元代回鹘佛教徒在内地的活动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回鹘佛教的衰亡
第七章 西夏佛教
第一节 佛教在西夏的兴衰
一、佛教在西夏的初传
二、佛教在西夏的发展与繁荣
三、西夏佛教的衰落与消亡
第二节 西夏的佛经传译
一、西夏之中原求经译经
二、西夏文佛教经典
三、汉文佛经
四、藏文佛经
第三节 西夏与回鹘辽金印度间的佛教关系
一、西夏与回鹘的佛教关系
二、西夏与辽朝的佛教文化交流
三、西夏与金朝的佛教文化交流
四、西夏与印度的佛教关系
第四节 西夏的佛教艺术
第八章 金代佛教
第一节 金代社会与佛教
一、金代社会概况
二、金代帝王与佛教
三、金代的僧制
第二节 金代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一、佛教在金代的传播
二、金代佛教诸宗派
三、王子成与《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四、金代民间的佛教信仰
五、金代的寺院经济
第三节 金代的三教关系
一、金代三教关系概况
二、赵秉文与《道德真经集解》
三、李纯甫与《鸣道集说》
人名索引
卷11
第一章 元代的社会与汉传佛教
第一节 元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元代王朝对汉地道教与佛教的扶持
二、元代王朝对藏传佛教的尊崇
三、元代王朝对其他宗教的支持
第二节 元代诸帝与汉传佛教
一、蒙古汗王与汉传佛教
二、元世祖与汉传佛教
三、世祖后诸帝与汉传佛教
第三节 元朝佛教的管理制度
一、元代佛教的僧官制
二、皇家寺产的管理制度
三、僧户与僧籍管理制度
第二章 元代禅宗W
第一节 海云印简与北方临济宗
一、海云印简与临济正宗
二、海云印简的思想、禅风和传教活动
三、海云印简一系的法脉
第二节 南方临济宗
一、雪岩祖钦的禅学思想
二、高峰原妙及其法胍
三、元叟行端与云峰妙高
第三节 万松行秀与北方曹洞宗
一、万松行秀的生平及著作
二、万松行秀的禅学思想
三、雪庭福裕与林泉从伦
第四节 南方曹洞宗
一、云外云岫及其法脉传承
二、天童如净及其法脉传承
第三章 元代天台宗的传承
第一节 宋元之际天台谱系
一、法照系统
二、怀坦系统
三、觉先系统
第二节 元代天台教学
一、元代天台教学制度
二、元代天台的义学成就
三、元代天台与诸宗关系
第四章 辽、元华严宗的弘传
第一节 回归唐代华严:文才与元代华严的阐释
第二节 元代南北的华严学弘传
第五章 元代的律学撰述与唯识的研习
第一节 元代律学
一、元代的律师与撰述
二、《律苑事规》
三、藏传佛教的律学
四、八思巴的律学思想
第二节 元代唯识宗
第六章 元代净土宗的延续及禅教一致
第一节 净土的宗派自觉与禅净关系
一、普度的“念佛三昧”说
二、临济与净土
三、禅与净土的融合
第二节 元代的禅教关系
一、禅教之间的互动
二、临济宗与教门的融通
三、天如惟则对天台的吸收
第七章 元代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 元代寺院经济概况
第二节 元代寺院财产的主要来源
第三节 元代寺院经济的结构及经营形式
第四节 元代寺院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八章 宋元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 宋元佛教徒的信仰与仪轨
一、宋代天台宗的忏法制作与实践
二、宋代华严宗的忏法实践
三、宋元佛教的社邑与净土结社
四、涅槃会与《涅槃礼赞文》
五、水陆法会的演变与发展
第二节 宋元佛教的慈善事业
一、宋代佛教的社会救济事业
二、宋代佛教的地方公益事业
第三节 宋元佛教的放生习俗
一、放生习俗的渊源
二、宋以前的放生活动
三、宋代放生习俗的流行
第九章 元代与东亚的佛教文化交流及其影响
第一节 元代与东亚佛教文化交流概述
第二节 日本入元僧的修学活动及其影响
第三节 元代赴日僧活动及其影响
一、大休正念与西涧子昙之赴日
二、无学祖元(—)之赴日
三、一山一宁(—)之赴日
四、其他赴日禅僧的活动
第四节 元代与朝鲜的佛教交流及其影响
第十章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
第一节 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的媒介与时间
一、传入时间
二、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圈的形成及其传入云南的媒介与时间
第二节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展
一、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区域性特征
二、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派别
三、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主要经典
第三节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组织制度
一、组织制度
二、僧伽制度
三、居士制度
四、僧阶制度
五、戒律
六、安章
七、寺院供养制度
第十一章 后弘期藏传佛教及其主要派别
第一节 佛教在西藏的再度复兴
一、在多康的复兴
二、在阿里的复兴
第二节 藏传佛教主要派别及其思想
一、噶当派及其佛学思想
二、宁玛派及其佛学思想
三、萨迦派及其佛学思想
四、噶举派及其佛学思想
五、觉囊派
六、希解派
七、党宇派
第十二章 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
第一节 萨迦派在元代的兴盛
一、凉州会谈
二、帝师
第二节 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
一、传播形式
二、传播区域
第十三章 宋元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佛教石窟造像与寺庙雕塑
一、杭州飞来峰造像
二、四川的石窟造像
三、陕西北部的石窟造像
四、甘肃麦积山石窟造像
五、宋代寺庙罗汉雕塑
六、辽金时期的佛教雕塑作品
七、元代的“梵式”造像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佛教绘画
一、寺庙壁画
二、文人画家的佛教绘画
三、佛教版画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佛教书法
一、僧人书法
二、士人佛书
人名索引
卷12
导言
第一章 明代的社会与佛教
第一节 明初的社会与佛教
第二节 明中叶的社会与佛教
第三节 晚明的社会与佛教
第二章 明王朝的佛教政策
第一节 明初诸帝与佛教(从洪武到宣德)
一、明太祖与佛教
二、明成祖与佛教
第二节 明中期的诸帝与佛教(从正统到嘉靖)
一、明英宗等滥发度牒
二、明世宗禁佛崇道
第三节 明末诸帝与佛教(从隆庆到崇祯)
第三章 明代初期的佛教
第一节 明初佛教三大禅僧
一、(1296—1370)
二、季潭宗泐(1318—1391)
三、道衍(姚广孝1335—1418)
第二节 明初的佛教诸宗
一、天台宗的传承及其影响
二、华严宗的传承及其影响
三、诸宗和会下的净土法门
第四章 明中叶的佛教
第一节 明中叶的禅宗弘传及著名禅僧
一、禅宗传承及其弘传概述
二、空谷景隆(1387—1466)
三、楚山绍琦(1403—1473)
四、毒峰季善(1419—1482)
第二节 晚明佛教复兴的先导者
一、云谷法会(1500—1575)
二、笑岩德宝(1512—1581)
三、幻休常润(1514—1585)
四、蕴空常忠(1514—1588)
五、幻有正传(1549—1614)
第五章 明代藏传佛教的发展
第一节 格鲁派的兴起
一、宗喀巴的改革及格鲁派的兴起
二、格鲁派的佛学思想
第二节 明朝政府对藏传佛教的管理
一、多封众建
二、优贡市之利
第六章 晚明佛教四大师
第一节 云栖袜宏(1535—1615)
一、生平与著述
二、思想与影响
第二节 紫柏真可(1544—1604)
一、生平与著述
二、思想与影响
第三节 憨山德清(1546—1623)
一、生平与著述
二、思想与影响
第四节 蒲益智旭(1599—1655)
一、生平与著述
二、思想与影响
第七章 晚明的禅宗中兴及其论争
第一节 明末禅宗概况
第二节 禅学之流弊
第三节 纲宗之辨析
第四节 文字禅之再唱
第五节 念佛禅之风行
第六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之合流
一、如来禅与祖师禅合流的历史溯源及其现实背景
二、如来禅与祖师禅合流的具体内容
三、如来禅与祖师禅合流的现实效应
第七节 宗门之论争
第八章 晚明佛教的诸宗复兴
第一节 明末的华严弘传与华严禅
一、遍融、镇澄与明末华严弘传
二、雪浪洪恩一系的兼弘华严
三、明末的华严观与华严禅论
四、曹洞宗僧华严观及其华严禅论
五、明末佛教居士的华严禅论
第二节 天台宗的再兴
一、晚明天台宗的法系传承
二、传灯的天台思想及其影响
三、智旭的天台思想及其影响
第三节 晚明的唯识学复兴
一、性相关系的讨论
二、晚明的唯识学复兴
第四节 净土教的兴盛
一、禅净合流及其影响
二、教净合流及其影响
三、消禅归净及其影响
四、净土思想的会通
五、晚明净土信仰的社会效应
第五节 佛教戒律的复兴
一、晚明弘律诸僧
二、菩萨戒的推崇
三、戒体的阐释
四、从佛性戒到禅律一体
五、佛教戒律的社会影响
第九章 晚明的居士佛教与三教关系
第一节 晚明的居士佛教
一、禅净并行
二、摄禅归净
三、返经明教
四、修身悟性
第二节 晚明的“狂禅”现象
第三节 佛道会通与摄道归佛
一、摄道归佛论
二、曹洞宗僧的佛道之辨
第四节 性命之辨与仙佛合宗
一、佛道性命之辨
二、援佛入道与仙佛合宗
三、唯心立命与劝善教化
第十章 明代的僧官制度与寺院经济
一、明代寺院及其僧官制度
二、寺院住持的选任与僧职设置
三、寺院经济的构成及其变迁
第十一章 明代的佛教著述与佛教史学
第一节 佛教藏经的刊刻
一、《初刻南藏》与《永乐南藏》
二、《永乐北藏》及其续刻、修补
三、《径山藏》和《嘉兴大藏经》
第二节 明代的佛教著述
第三节 明代的佛教史学
第十二章 明代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二节 明末佛教与天主教的辩论
人名索引
卷13
导言
第一章 清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清初及“康乾盛世”时期的社会概况
第二节 清代学术风气的演变
第三节 清初遗民与儒佛关系
第四节 晚清社会思潮中的佛教
第二章 清入关前的佛教状况
第一节 努尔哈赤与佛教
一、满洲崛起:以佛法护国
二、在赫图阿拉建七大庙
三、囊素喇嘛来归
第二节 皇太极与佛教
一、迎喇嘛献金佛建实胜寺供奉
二、“曼殊师利大皇帝”
三、与五世达赖建立联系
第三节 清入关前的佛教政策
一、关于羁縻蒙藏
二、关于尊佛而不佞佛
第三章 清初诸帝与佛教
第一节 顺治帝与佛教
一、黜邪崇正
二、册封达赖
三、染指宗乘
第二节 康熙帝与佛教
一、黜异端崇正学
二、巡幸名山佛寺
三、修庙远服要荒
第三节 雍正帝与佛教
一、藩邸清闲用心参禅
二、劬劳国政整肃弊风
三、介入僧争提倡圆融
四、戛戛独造柔远能迩
五、三教同原牖世觉民
第四节 乾隆帝与佛教
一、清厘僧道废除度牒
二、兴盛黄教力挽颓风
三、刻译大藏立国之本
第四章 清代的僧官制度与僧籍制度
第一节 清代的僧官制度
第二节 清代的僧籍制度
第五章 清代禅宗
第一节 清代禅宗概况
第二节 清初禅门之争
第三节 清代临济、曹洞宗匠的禅学思想
一、玉琳通琇的禅学思想
二、破山海明的禅学思想
三、为霖道霈的禅学思想
四、觉浪道盛的禅学思想
第六章 清代净土宗
第一节 净宗三祖
一、清代净土宗概况
二、行策
三、省庵
四、彻悟
第二节 禅、台、贤、律与净土的合流
一、禅净合流
二、台净合流
三、贤净合流
四、律净合流
第三节 清末净土信仰的特点
一、散心往生的争论
二、净土宗的入世性
第七章 清代律宗
第一节 清代律学的复兴
第二节 弘赞的律学思想
一、弘赞与鼎湖山
二、弘赞的律学思想
第三节 清代宝华山律宗中兴
一、南山律在宝华山的传承
二、宝华山弘扬的律学思想和特点
三、宝华山律学的传播
第八章 清代华严宗
第一节 清初华严宗的弘传
一、清初南方的华严弘传
二、清初北方的华严弘传
第二节 道霈及其禅化华严
第三节 续法与清代华严再兴
一、生平与著述
二、思想与影响
第四节 华严观行及其信仰
一、周克复及其《华严持验记》
二、彭绍升及其《华严念佛三昧论》
第五节 通理与清代华严的影响
第九章 藏传佛教的发展及其与清廷的关系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发展
第二节 清政府对藏传佛教的管理
一、扶持格鲁派
二、喇嘛的等级及其管理
三、规范朝贡制度
四、“金瓶掣签”制
第三节 藏传佛教制度
一、政教合一制度
二、活佛转世制度
人名索引
卷14
第一章 清代居士佛教的兴起
导言
第一节 清代居士佛教的思想渊源
一、宋明以降的禅净合流思潮
二、云栖以华严摄净土
三、云栖之流风余韵
第二节 周安士启人净信
一、善世第一奇书
二、劝勉戒杀戒淫
三、直指西归路
四、书满人间作慈航
第三节 彭际清归心净业
一、融会华严净土
二、笃实修持净土
三、士林佛学新风
四、对清代居士佛教的影响
第四节 龚自珍与经世佛学
一、自号怀归子
二、批判蛆虫僧亟思报佛恩
三、以天台修净土
四、心之力
第五节 魏源与经世佛学
一、默深以学见长
二、潜心佛学经世
三、钻研净土经典
第二章 清末维新志士的佛学思想
第一节 康有为的佛学思想
一、游心佛学与西学
二、《大同书》中的佛学思想
三、尊孔不舍佛
第二节 谭嗣同的佛学思想
一、金陵学佛的因缘及志趣
二、《仁学》中的佛学思想
三、生命的涅槃
第三节 梁启超的佛学思想
一、早年的师友学佛缘
二、戊戌政变后酌佛学思想
三、佛学与改造社会
第三章 清代佛教的衰落与复兴
第一节 清代佛教的衰落
一、清代佛教衰落的原因
二、太平天国的“焚像毁庙”
三、清末“庙产兴学”风潮
第二节 杨文会振兴佛教的理念和事业
一、杨文会生平略传
二、杨文会振兴佛教的理念
三、杨文会与金陵刻经处
第三节 杨文会与近代佛学思想
一、尊崇《大乘起信论》的思想
二、建构马鸣宗的思想
三、倡研唯识学
第四节 杨文会:中国佛教复兴的巨擘
一、奋起于末法苍茫之世
二、甄综会通规模弘扩
三、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第四章 清代民国时期佛教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 清代前期佛教寺院经济
一、寺院之田产
二、寺田之捐赠
三、斋田之保护
四、寺产关乎慧命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佛教寺院经济
一、寺院经济与佛事法会
二、经忏佛事的演变
三、寺院经济的趋势
第三节 清代藏传佛教的寺庙经济
一、清代喇嘛教的兴盛
二、西藏喇嘛寺庙经济
三、蒙古喇嘛寺庙经济
第五章 晚清民国时期佛学研究的滥觞与成就
第一节 晚清民国佛学研究兴起的概况
一、晚清民国佛学研究兴起的背景
二、晚清民国佛学研究的基本派别
第二节 晚清民国时期佛教史的研究和撰述
一、梁启超、胡适的佛教史研究
二、陈垣、陈寅恪、汤用彤的佛教史研究
三、僧伽、居士的佛教史研究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佛教思想研究
一、佛教基本教义的阐述
二、禅学研究的推进
三、唯识学研究的热潮
四、佛教哲学研究的深入
第四节 晚清民国时期佛教制度、典籍、文化研究的进步
一、佛经典籍整理的空前繁荣
二、佛教文化教育事业的空前活跃
三、佛学与现代性研究的初步进展
第六章 近世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 “蒋山法会”与明太祖整顿瑜伽教
一、蒋山法会的启建与法仪次第
二、法会祭祀之“礼”与“时”
三、明太祖对经忏佛事的规范与推动
第二节 经忏佛事与丛林仪轨
一、经忏佛事的流行与混乱
二、佛教忏法的制作与完善
三、丛林早晚课诵的修订与流行
四、对经忏佛事的反思与批判
第三节 佛教的慈善事业与信仰习俗
一、佛教的慈善事业
二、佛教徒的放生习俗
三、佛教“四大名山”信仰的形成
第七章 —年的台湾佛教
第一节 台湾佛教溯源
一、台湾佛教的历史发展
二、台湾佛教两大历史渊源
三、台湾佛教三大基本形态
第二节 台湾佛教四大法脉丛林
一、基隆月眉山派灵泉禅寺法脉
二、台北观音山派凌云禅寺法脉
三、苗栗大湖乡派法云禅寺法脉
四、高雄大岗山派超峰禅寺法脉
第三节 台湾佛教五大重要事件
一、“西来庵事件”导致老官斋教衰落
二、“皇化运动”影响台湾禅风
三、“日僧建寺”激发寺产保护
四、“佛教办学”提高台僧素质
五、“道场联盟”加固本土法脉
第四节 台湾佛教的变革与复兴
一、佛教变革的初步尝试
二、正信佛教复兴及救僧运动
人名索引
卷15
导言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佛教与社会
第一节 民国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尊孔复古思潮和新文化运动
二、反宗教运动及破除迷信
三、庙产兴学风波再起
第二节 民国时期佛教政策的演变
一、《临时约法》中的“信教自由”
二、北洋政府保护与管理寺庙的例令
三、南京国民政府寺庙管理条例:从管理到监督
第二章 民国佛教的革新和改良运动
第一节 民国初期的佛教复兴
一、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二、佛教组织蓬勃兴起
三、佛教文化事业复兴
第二节 民国佛教的整理改良活动
一、30年代前后的佛教形势
二、江浙佛教界组织整理僧伽委员会
三、熊希龄倡议设立整理宗教委员会
四、中国佛教会的成立及整理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佛教界
一、奔走世界,呼吁和平
二、抗日救国,共赴国难
三、抗战胜利后的佛教组织
第三章 欧阳竟无与民国时期唯识学复兴思潮
第一节 民国时期佛教的薪火相传
一、续石埭未竟之志
二、竟玄奘未竟之业
三、唯一宗趣在无余涅槃
第二节 欧阳中兴唯识学的思想理念
一、欧阳佛教思想的来源和分段
二、简别体用的原则
三、从法相学格局到转依学格局
四、“存真求是”之精神
第三节 欧阳的法相、唯识分宗之说
一、法相、唯识分宗说的提出
二、“法相大道有径有门”
三、“法相之体即三自性”
四、法相和法性是一种学
五、法相广于唯识,非一慈恩宗可涵盖
第四节 欧阳法相、唯识学思想的影响
一、太虚的驳议:法相必宗唯识
二、熊十力、印顺的有关回应
三、吕澂对分宗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第四章 月霞与民国时期的华严宗
第一节 民国初期华严典籍的搜集与刊刻
一、杨文会与华严典籍的搜集
二、徐蔚如与华严典籍的刊刻
三、《重编华严经疏钞》的刊印
第二节 民国时期弘扬华严的著名学僧
一、月霞与佛教华严学
二、月霞门下的华严弘传
三、应慈法师的华严弘传
四、智光与霭亭等人的华严弘传
第三节 民国时期华严复兴的特点及影响
一、华严复兴的特点
二、华严复兴的影响
第五章 谛闲与民国时期的天台宗
第一节 龚自珍研治天台学
第二节 谛闲与民国时期天台的中兴
一、谛闲生平
二、创设观宗学社
三、弘扬天台学
第三节 倓虚弘化天台于北方
一、倓虚的宏法、建寺、安僧
二、恢虚与青岛湛山寺
第四节 斌宗法师传播天台于台湾
一、求法内地
二、弘法宝岛
第六章 印光与民国时期的净土宗
第一节 民国净土宗风
第二节 印光对净土宗的弘扬
一、印光生平
二、通途法门与特别法门
三、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
四、老实念佛与敦伦尽分
五、了然对印光净土思想的弘扬
第三节 民国时期诸宗归净
一、禅宗归净
二、天台归净
三、华严归净
四、唯识归净
五、律宗归净
六、密宗归净
第七章 虚云与民国时期的禅宗
第一节 民国禅宗中兴
一、丛林禅的复兴
二、居士禅的发扬
第二节 近代禅宗泰斗虚云
一、弘演五宗法脉,振兴六大祖庭
二、潜心禅修,融通律净
三、坚守禅道,弘传佛法
第八章 弘一与民国时期的律学与律宗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律学与律宗
一、民国时期的律学背景
二、民国时期的律学复兴
第二节 弘一对南山律学的弘扬
一、弘一的生平行历
二、弘一的律学活动
三、弘一律学思想的特点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密宗中兴
第一节 日本密宗的回传
一、东渡学密之三师:大勇、持松。显荫
二、弘传密宗的居士王弘愿
三、东密衰落的原因
第二节 藏密在汉地的传播
一、藏密高僧弘法汉地
二、汉地僧人赴藏学密
第十章 太虚与民国时期的人生佛教
第一节 太虚生平及佛学思想特点
一、求学祗洹精舍
二、革新与融贯
第二节 人生佛教的倡导及实践
一、人生佛教的理论建构
二、整兴佛教僧会的思考与实践
第三节 太虚的遗愿及其影响
第十一章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
第一节 明清时期佛教彩塑造像及工艺造像
一、明代彩塑造像
二、清代雕塑造像
三、明清工艺造像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绘画
一、寺庙壁画
二、文人画家的佛教绘画
三、僧人的佛家绘画
四、明代的佛教版画艺术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佛教书法
一、僧人书法
二、士人佛书
人名索引
参考书目
第一章 佛教东传与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
第一节 作为中国佛教源头的印度佛教
一、原始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1.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
2.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3.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二、部派佛教
1.经典结集与部派分裂
2.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问题
三、大乘佛教的兴起及其发展
1.小乘与大乘
2.中观派的兴起
3.瑜伽行派的兴起
4.密教
四、佛教对外传播
第二节 佛教传入中土的路线、传说和史实
一、佛教由天竺经西域向内地传播
1.西域诸国及其与汉王朝的关系
2.大夏和大月氏佛教
3.安息和康居佛教
4.龟兹佛教
5.疏勒佛教
6.于阗佛教
二、佛教传入中土的传说与史实
1.佛教初入汉地的传说
2.伊存口授佛经
3.楚王英奉佛
4.永平求法
三、佛教传入中土的三条路线
第三节 东汉时期的佛教
一、汉桓帝奉佛
二、严佛调出家
三、笮融建寺造像
四、东汉佛教弘传的中心地域
五、东汉佛教遗存
第四节 三国时期的佛教
一、曹魏佛教
1.曹魏的宗教政策
2.佛教在曹魏的流行情况
3.戒律的传
4.朱士行西行求法
5.佛教音乐的兴起
二、东吴佛教
1.东吴的宗教政策
2.佛教在吴境的流行
3.支谦
4.康僧会
三、蜀汉佛教
第五节 东汉、三国时期的翻译活动
一、东汉时期的佛典翻译
1.佛教经典翻译的肇始
2.安世高的佛典翻译
3.支娄迦谶及竺朔佛的佛典翻译
4.其他译师的佛典翻译
二、曹魏时期的佛典翻译
1.康僧铠的佛典翻译
2.昙谛的佛典翻译
3.白延、安法贤的佛典翻译
三、东吴时期的佛典翻译
1.维祗难、竺律炎的佛典翻译
2.支谦的佛典翻译
3.康僧会的佛典翻译
4.支疆梁接的佛典翻译
四、佛典翻译思想
第六节 《四十二章经》和《理惑论》
一、《四十二章经》的翻译和流传
二、《四十二章经》的版本及其基本内容
三、《理惑论》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四、《理惑论》的基本内容
第七节 汉魏时期两大佛学思潮
一、安译经典与小乘佛教
1.安译经典与佛教基本教义
2.《阴持入经》与毗昙学
3.《安般守意经》及其传承
二、支娄迦谶所译经典与大乘般若学
1.《道行般若经》
2.《般舟三昧经》
第二章 两晋时期佛教的传播
第一节 西晋社会与佛教的传播
一、西晋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帝王与佛教
三、奉佛的士大夫和民众
四、佛寺的修造与佛教的传播
第二节 东晋社会与佛教在南方的传播
一、东晋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东晋帝王奉佛
三、土族奉佛
四、佛教在建康的传播
五、佛教在“三吴”的传播
1.吴郡
2.吴兴郡
3.会稽
六、佛教在荆州的传播
1.武昌、竟陵
2.襄阳
3.江陵
4.上明
5.武陵、长沙
第三节 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北方的传播
一、北方十六国的更替与佛教政策
二、后赵社会与佛教传播
三、前秦社会与佛教传播
四、后秦社会与佛教传播
五、五凉、西秦社会与佛教传播
六、三燕社会与佛教传播
第三章 两晋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一节 西晋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强梁娄至、安法钦的佛典翻译
二、沙门无罗叉、竺叔兰的佛典翻译
三、帛远、支法度的佛典翻译
四、竺法护的佛典翻译
1.竺法护的行历
2.竺法护的译籍
3.竺法护的译经地点
五、聂承远、聂道真的佛典翻译
六、法炬、法立的佛典翻译
七、卫士度、支敏度、若罗严的佛典翻译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前秦时期的佛典翻译
1.昙摩持的佛典翻译
2.昙摩蜱、鸠摩罗佛提的佛典翻译
3.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的佛典翻译
二、后秦时期的佛典翻译
1.竺佛念的佛典翻译
2.弗若多罗、昙摩流支的律本翻译
3.佛驮耶舍的佛典翻译
4.昙摩耶舍的佛典翻译
三、圣坚与西秦译经
四、前凉、北凉的佛典翻译
1.支施仑的佛典翻译
2.道龚、法众、僧伽陀的佛典翻译
3.浮陀跋摩、道泰的佛典翻译
4.智猛、法盛的佛典翻译
5.昙觉等与《贤愚经》的集成
五、昙无谶的佛典翻译
1.昙无谶的行历
2.昙无谶的译籍
3.昙无谶的译经助手
第三节 东晋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帛尸梨蜜、支道根的佛典翻译
二、昙无兰、迦留陀伽、康道和的佛典翻译
三、僧伽提婆的佛典翻译
四、佛陀跋陀罗的佛典翻译
五、昙摩、卑摩罗叉、竺法力的佛典翻译
六、不明时代的佛典翻译家
第四章 两晋时期的佛教僧团
第一节 佛图澄及其僧团
一、佛图澄的行历及其弘法活动
二、佛图澄的外来弟子
三、佛图澄的中土弟子
1.竺僧朗
2.竺法汰
3.释法和
4.佛图澄的其他弟子
第二节 道安与道安僧团
一、道安行历及其弘法活动
二、僧尼规范的制订和译经思想
三、道安的弟子
1.昙翼、法遇
2.昙徽、昙戒
3.僧富、道立
四、道安僧团的兜率信仰
第三节 庐山慧远行历及其庐山僧团
一、庐山慧远行历
二、庐山慧远的佛学思想
1.“神不灭论”与因果报应
2.“法性”与“法身”
3.慧远与罗什的佛学对话
三、慧永、慧持
四、庐山慧远的弟子
1.道祖、僧迁、道流
2.昙顺、昙诜、僧翼
3.慧观、道温
4.昙邕、僧济、法安
5.僧彻、法庄、慧要等
人名索引
卷2
第一章 南北朝佛教与王朝世族
第一节 南北朝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南朝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北朝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南朝帝王的佛教信仰及其佛教政策
一、刘宋诸帝与佛教
1.武帝刘裕与佛教
2.文帝刘义隆与佛教
3.孝武帝刘骏与佛教
4.明帝刘或与佛教
5.顺帝刘准与佛教
6.刘宋诸王与佛教
二、南齐诸帝与佛教
1.高帝萧道成与佛教
2.武帝萧赜与佛教
3.东昏侯萧宝卷与佛教
4.南齐诸王与佛教
三、梁代诸帝与佛教
1.武帝萧衍与佛教
2.简文帝萧纲与佛教
3.元帝萧绎与佛教
4.昭明太子与佛教
5.梁代诸王与佛教
四、陈代诸帝与佛教
1.武帝陈霸先与佛教
2.文帝陈荷与佛教
3.宣帝陈项与佛教
4.后主陈叔宝与佛教
5.陈代诸王与佛教
第三节 北朝帝王的佛教信仰及其佛教政策
一、北魏诸帝与佛教
1.、道武帝拓跋硅与佛教
2.明元帝拓跋嗣与佛教
3.太武帝拓跋焘与佛教
4.文成帝拓跋溶与佛教
5.献文帝拓跋弘与佛教
6.孝文帝元宏与佛教
7.宣武帝元恪与佛教
8.孝明帝元诩与佛教
9.孝庄帝元子攸与佛教
10.北魏诸王与佛教
二、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与佛教
三、北齐诸帝与佛教
1.文宣帝高洋与佛教
2.武成帝高湛与佛教
3.后主高纬与佛教
4.北齐诸王与佛教
四、西魏诸帝与佛教
1.文帝元宝炬与佛教
2.恭帝元廓与佛教
五、北周诸帝与佛教
1.明帝宇文毓与佛教
2.武帝宇文邕与佛教
第四节 梁武帝其人及其佛学思想
一、梁武帝的佛教信仰及其奉佛活动
1.梁武帝的佛教信仰
2.梁武帝的奉佛活动
二、“真神论”与灵魂说
三、梁武帝对中国佛教发展方向之影响
第五节 南朝世族与佛教
一、琅玡王氏与佛教
二、陈郡谢氏与佛教
三、吴国张氏与佛教
四、庐江何氏与佛教
五、吴郡陆氏与佛教
六、汝南周氏与佛教
第二章 西行求法高僧及其贡献
第一节 两晋西行求法高僧
一、竺法护、康法朗
二、于法兰、于道邃、竺佛念
三、慧常、进行、慧辩、昙猛
四、法领、法净、慧叔
第二节 法显大师西行及其贡献
一、法显大师生平
二、法显大师西行的过程
1.由长安西行至沙河
2.西域记游
3.天竺记游
4.师子国记游
5.海路归国
三、法显大师对中国佛教义学、律学的贡献
第三节 法显的同行者
一、慧景、道整、慧应、慧嵬
二、智严、宝云
三、慧简、僧绍、僧景、慧达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西行求法高僧
一、智猛、道嵩、昙纂等
二、昙无竭、僧猛、昙朗
三、竺法维、释僧表
四、法盛、慧览
五、道普、法献
六、道药、宋云、惠生、法力
第三章 大乘般若学的传入与流行
第一节 鸠摩罗什与两晋般若经典的传译
一、《道行般若经》、《放光般若经》的翻译
二、鸠摩罗什其人
三、鸠摩罗什的译经活动
四、鸠摩罗什的著述
五、鸠摩罗什的佛学思想
1.空与中道
2.智慧与慈悲
3.法身与净土
4.大乘与小乘
六、罗什的弟子
七、僧叡生平及其佛学思想
1.般若学
2.般若与禅定
3.般若与佛性
八、鸠摩罗什与中国佛教
第二节 般若经典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思想
一、《摩诃般若经》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思想
1.大乘与小乘
2.一切皆空
3.六度
二、《金刚经》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思想
第三节 两晋时期的般若学者与般若学流派
一、两晋时期的般若学者
二、六家七宗
1.本无宗
2.本无异宗
3.即色宗
4.心无宗
5.缘会宗
6.识含宗
7.幻化宗
第四节 僧肇及其佛学
一、僧肇的生平
二、僧肇的著述
三、僧肇的佛学
1.物不迁论
2.不真空论
3.般若无知论
4.涅檠无名论
四、僧肇与中国佛学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一节 刘宋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竺难提、沮渠京声的佛典翻译
二、佛驮什、伊叶波罗的佛典翻译
三、求那跋摩、僧伽跋摩的佛典翻译
四、沙门畺良耶舍、沙门昙摩蜜多的佛典翻译
五、求那跋陀罗的佛典翻译
六、沙门功德直、释道严等的佛典翻译
第二节 萧齐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昙摩伽陀耶舍、摩诃乘的佛典翻译
二、僧伽跋陀罗的佛典翻译
三、达摩摩提、求那毗地的佛典翻译
四、释昙景、释法化的佛典翻译
第三节 梁、陈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曼陀罗的佛典翻译
二、僧伽婆罗的佛典翻译
三、王子月婆首那、沙门须菩提的佛典翻译
第四节 真谛的佛典翻译
一、真谛的生平及其译经活动
1.真谛所学及来华经过
2.富春译场
3.重归建康设译场
4.颠沛流离遇萧勃
5.由豫章至晋安设译场
6.至梁安郡设置译场
7.复返广州设译场
二、真谛翻译的经论以及著述
1.真谛翻译经论以及著述总数
2.《佛性论》
3.《遗教经论》
4.《决定藏论》、《无相思尘论》、《解捲论》
5.《无相论》
6.苏公望补充的八种
三、真谛译籍、注疏编年
第五节 北魏、东魏的佛典翻译
一、释昙曜、沙门吉迦夜、昙摩流支的佛典翻译
二、菩提流支的佛典翻译
三、勒那摩提的佛典翻译
四、佛陀扇多的佛典翻译
五、瞿昙般若流支的佛典翻译
六、毗目智仙的佛典翻译
七、释法场、达摩菩提的佛典翻译
第五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经典
第一节 《维摩诘经》的汉译及其基本内容
一、《维摩诘经》的汉译本
二、《维摩诘经》经题的含义及其结构
三、《维摩诘经》的核心内容
1.无住为本
2.如来种
3.不二法门
4.唯心净土
第二节 《楞伽经》的汉译及其基本内容
一、《楞伽经》的汉译本
二、《楞伽经》经题的含义及其结构
三、《楞伽经》的唯识思想
1.诸识生灭
2.藏识境界
3.五法差别
4.就五法相辨三自性
5.就阴界入辨二无我
四、《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
1.立如来藏的因由
2.五性差别
3.别辨一阐提
4.如来藏与八识
五、《楞伽经》的涅槃思想
1.涅槃差别
2.驳外道涅槃
3.如来“非常非无常”
第三节 《大乘起信论》的翻译及其基本内容
一、《大乘起信论》的翻译
1.隋唐经录关于《大乘起信论》译者的记载考辨
2.《大乘起信论序》的真伪
3.转引《四论玄义》之说质疑
二、《大乘起信论》的结构
三、一心·二门·三大
四、本觉与本不觉
五、真如无明互熏与体用合一
人名索引
卷3
第一章 涅槃学派
第一节 《涅槃经》的传译与修治
一、小本《涅槃经》的翻译
二、北本《涅槃经》的翻译
三、智猛本《泥洹经》的翻译
四、南本《涅槃经》的修治
五、《大般涅槃经后分》的传译
六、《涅粲经》诸本异同
第二节 涅檠学派的传承
一、鸠摩罗什、慧远与《泥洹经》
二、河西僧团与北本《涅槃经》
三、道生的生平与著作
1.道生的生平
2.道生的著作
四、道生一系的涅槃师
1.道猷、法慈、觉世、慧整
2.宝林、法宝
3.僧璩、僧瑾
4.谢灵运、刘虬、法京、智远
5.法瑗、僧宗
五、慧观一系的涅槃师
1.慧观、昙无成、僧弼、僧镜
2.法岛、僧维、慧磷、法纲、慧琳、王弘
3.慧严、法智
4.慧观、道营、智秀、惠超
六、东阿慧静一系的涅槃师
七、庐山一系的涅粲师见
1.慧远、昙顺、道汪、法庄钯
2.慧静、慧约
八、僧妙、昙延一系
九、法总、玄会一系
十、学系不明的涅槃师
第三节 《涅槃经》的思想
一、《涅槃经》的戒律观
1.小乘戒与菩萨戒
2.禁止蓄不净物与断肉
3.护持正法与持戒
二、《涅槃经》的佛身观
三、《涅槃经》的涅槃观
1.涅槃一词的意义
2.常乐我净的涅槃
3.伊字三点的涅槃
四、《涅粲经》的佛性观
1.“前分”的佛性观
2.“后分”的佛性观
第四节 涅檠学派的思想
一、涅槃学派的判教思想
1.道生的“四法轮”判教
2.慧观的“顿渐五时”判教
3.刘虬的“七阶”判教论
二、涅槃学派的二谛思想
三、涅槃学派的佛性思想
1.体法穷理的佛性论
2.神明为正因的佛性论
四、涅架学派的涅粲思想
1.理、常的涅槃论
2.体用的涅架论
第五节 涅檠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交涉与影响
一、成实学派的《涅槃经》研究
1.寿春系的《涅槃经》研究
2.彭城系的《涅槃经》研究
二、三论学派的《涅槃经》研究
三、地论学派的《涅槃经》研究
四、摄论学派的《涅槃经》研究
第二章 智论学派
第一节 《大智度论》的翻译
一、《大智度论》的翻译
二、“三分除二”与梵汉翻译
三、“原本”与“略本”
第二节 智论学派的传承
一、僧诠一系
二、静蔼一道安一系
三、慧藏一法彦、智隐一系
四、学系不明的智论师
五、《大智度论》的注疏
第三节 《大智度论》与智论师
一、《大智度论》的诸法实相思想
二、《大智度论》的净土思想
三、昙鸾的“广略相即”与《大智度论》的二身说
第四节 智论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交涉与影响
一、智论学派与地论学派
1.地论北道系
2.地论南道系
二、智论学派与摄论学派
三、智论学派与天台宗
第三章 成实学派
第一节 成实学派的传承
一、《成实论》的翻译
二、寿春系与江南成实学派
1.僧导与寿春系锣
2.齐梁时代的成实学派
3.梁代三大法师
4.陈代的成实学派
二、彭城系与北方成实学派
1.僧嵩与彭城系
2.北齐成实学派与地论学派
三、成实学派的延续与衰落
第二节 《成实论》的思想
一、五聚与四谛
二、三心与灭谛
三、二谛与中道
第三节 成实学派的思想
一、成实学派的判教思想
二、成实学派的二谛思想
三、成实学派的佛性思想
第四节 成实学派和其他学派的交涉与影响
一、成实学派与诸学派的交涉
二、成实学派对隋唐宗派的影响
第四章 毗昙学派
第一节 毗昙学派的传承
一、毗昙论书的传译
二、道安、慧远与毗昙学派
三、慧集与南朝毗昙学派
1.慧集等毗昙师
2.涅槃师对《毗昙》的研习
3.南方成实师对《毗昙》的研习
4.南朝其他毗昙师
四、慧嵩与北朝毗县学派
1.慧嵩与北朝毗昙学派
2.志念及其弟子——地论学派、毗昙学派、摄论学派的交涉
五、道岳与俱舍学派
第二节 毗昙学派与六朝思想
一、法体恒有与玄学崇有
二、吡昙学与神不灭的论证
第三节 毗昙学派与早期的大小乘观
一、毗昙学派与大小乘
二、有部禅法与大乘佛教
第五章 地论学派
第一节 《十地经论》的翻译
一、佛陀禅师与勒那摩提
二、菩提流支与瑜伽行派
三、《十地经论》与合译、别译
1.隋唐经录、僧传诸说
2.别译本的存在
3.《法华论》二译本比较
4.现存《十地经论》的翻译问题
5.菩提流支主译说的成立
第二节 地论学派的传承
一、慧光与南道系
1.慧光的生平
2.法上、慧远一系
3.道凭、灵裕一系
4.昙遵、昙迁一系
5.昙衍、灵斡一系
6.慧光的其他弟子
7.南道系与《大集经》
二、道宠、道场与北道系
1.道宠的生平
2.道宠与道场
三、南北二道与谱系建构
1.净影慧远与地论学派
2.智(岂页)与地论师
3.吉藏与地论师
4.道宣与地论师
5.洛下之说与相州之说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思想
一、《十地经论》的十地思想
二、《十地经论》的六相思想
三、《十地经论》的心识思想
第三节 地论学派的思想
一、地论学派的判教思想
1.菩提流支的判教思想
2.慧光的判教思想
3.地论学派南道系后期的判教思想
4.净影慧远的判教思想
二、浅深与等质
三、地论学派的佛性思想
四.、地论学派的心识思想
五、地论学派的六相圆融思想
第四节 地论学派与西魏、北周佛教
一、五门与一百二十法门
二、现存《菩萨藏修道众经抄》卷十二
第六章 摄论学派
第一节 摄论学派的传承
一、真谛及其第一代弟子群
二、摄论学派的北传
1.昙迁一系的传承
2.道尼一系的传承
3.靖嵩一系的传承
4.道奘、灵润与隋末唐初《摄论》学者
三、摄论学派现存文献
1.道基《摄论章》
2.灵润的著作
3.智凝与《摄论章》卷第一(S.2048)
4.敦煌写本中的其他文献
第二节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的思想
一、《摄论释》的心识思想
1.阿陀那识为末那识
2.种子假有与相续
3.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
二、真谛译《摄论释》的三性思想
1.四种依他
2.虚妄分别与依他性、分别性
3.二分依他与真妄和合
4.分别性——能分别与所分别
5.真实性
6.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
三、真谛译《摄论释》的阿摩罗识思想
1.境识俱泯之实性
2.究竟果位之净识
3.自性清净心
第三节 摄论学派的思想
一、摄论学派的判教思想
二、摄论学派的心识思想
三、摄论学派的三性思想
1.三性与体用
2.三性与一体、异体
四、摄论学派的阿摩罗识思想
五、摄论学派的佛性思想
1.第一义空与正因佛性
2.三种佛性与十胜相
3.真性与本有
4.亦本亦始与三种佛性
第四节 摄论学派和其他学派的交涉与影响
一、摄论学派与天台宗
二、摄论学派与三宗论
三、摄论学派与华严宗
四、摄论学派与唯识宗
五、摄论学派与净土宗
人名索引
卷4
第一章 南北朝禅学
第一节 晋宋时期禅经翻译与禅法传播
一、鸠摩罗什与大乘禅法
二、佛陀跋陀罗的禅系与禅法
(一)佛陀跋陀罗的生平与禅法
(二)佛陀跋陀罗的禅系传承
三、昙摩密多——僧审的禅系与禅法
(一)昙摩密多的生平与禅法
(二)僧审及其弟子
四、畺良耶舍的禅系与禅法
第二节 梁陈时期的南方禅法
一、梁陈南方禅法的传承
二、宝志与傅翕的禅法传承
第三节 勒那摩提与北朝禅学
一、僧稠的禅系与禅法
(一)僧稠的生平与弟子
(二)僧稠的著作
(三)僧稠一系的禅法思想
二、僧实的禅系与禅法
三、慧瓒的禅系与禅法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律学
第一节 两晋时期的律典传译与律学初兴
一、《十诵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
二、《摩诃僧祗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韶
三、《四分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
四、两晋十六国时期其他的律典翻译
(一)两晋时翻译的几种律本
(二)十六国时期的律学翻译
(三)失传的律学翻译
五、律学的初兴
第二节 南朝的律学与律典翻译
一、南朝的律典翻译
(一)佛陀什及其《五分律》的翻译
(二)僧伽跋陀罗与《善见律毗婆沙》
(三)僧伽跋摩与《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四)真谛与《律二十二明了论》
(五)南朝时期其他的律典翻译与律学撰述
二、南朝的“十诵律学”
(一)南朝的“十诵律师”
(二)“十诵律学”的兴起与繁荣
(三)《十诵律》在南方的流传
三、比丘尼戒的重受和方等戒坛的建立
(一)比丘尼戒的重受
(二)方等戒坛的建立
四、南朝的民间律学
(一)律学在民间的传播
(二)《净住子》的戒律学思想
第三节 北朝的律学
一、北朝的规范僧禁
二、北朝戒律学著作的翻译
三、北朝对《摩诃僧祗律》的研习
四、“四分律师”的崛起
(一)慧光律师的“搜扬新异”
(二)慧光后学的高扬《四分律》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菩萨戒
一、两晋时期菩萨戒经典的翻译
(一)聂道真和教煌三藏
(二)鸠摩罗什与《梵网经》
(三)昙无谶与《大般涅槃经》
二、南朝时期的菩萨戒
(一)南朝菩萨戒经典的翻译
(二)慧思对菩萨戒仪的贡献
三、南北朝时菩萨戒的流行和授受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史著
第一节 佛教经录的编纂
一、两晋经录与道安《录》的出现
二、南北朝时期的经录
三、僧祐《出三藏记集》
第二节 佛教史学的兴起及其主要著作
一、杨街之与《洛阳伽蓝记》
二、《高僧传》、《名僧传》和《比丘尼传》
三、《弘明集》与佛教史料学著作的编篡
第三节 《佛国记》及其他西行游记
一、《佛国记》的书名及版本
二、《佛国记》之历史文化价值
(一)《佛国记》与中外交通史研究
(二)《佛国记》与西域史、印度史研究
(三)《佛国记》与佛教史研究
(四)《佛国记》的文学价值
三、南北朝其他西行游记
第四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僧官、度僧制度和寺职
第一节 东晋南北朝的僧官制度
一、僧官制度的初创
二、南朝的僧官制度
三、北朝的僧官制度
第二节 度僧制度
一、僧籍
二、南朝的敕度
三、北朝的敕度与私度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的寺职
一、寺主
二、上座和维那
三、三纲
第五章 东晋南北朝寺院经济的兴起
第一节 寺院经济的起因与寺僧的供给模式
一、由“乞食”向“定居”的转化
二、国家供给
三、募化供给
第二节 寺院的土地经营活动
一、寺院地产的形成
二、白徒、养女
三、僧祗户、佛图
第三节 寺院的商业、借贷等经济活动及其效应
一、商业活动
二、借贷
三、寺院的富庶及其效应
第六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三教关系与两次毁佛运动
第一节 晋宋之际的因果报应之争
一、业报轮回说与善恶报应说
二、东晋时期的因果报应之争
(一)罗含与孙盛的论争
(二)慧远与桓玄的论争
(三)慧远与戴逵的论争
三、刘宋时期的因果报应之争
(一)何承天与颜延之的论争
(二)白黑之争
(三)何承天与宗炳、刘少府的论争
第二节 晋宋齐梁时期的形神之争
一、“补特伽罗”与神灵不灭
(一)印度佛教关于轮回主体的认识
(二)中国传统的“神灵不灭”说
二、晋宋之际的形神之争
(一)慧远以前的形神之争
(二)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说
(三)宗炳与何承天等人的争论
(四)郑鲜之的“神不灭”论
三、齐梁之际的形神之争
(一)范缜与《神灭论》
(二)沈约与《难范缜神灭论》
(三)萧琛与《难神灭论》
(四)曹思文与《难神灭论》
(五)形神之争的历史评价
第三节 佛道二教的夷夏之争
一、中国传统夷夏观的演变
二、南朝的夷夏之争
(一)顾欢《夷夏论》与夷夏之争
(二)《三破论》与夷夏之争
三、北朝的夷夏之争
(一)北周武帝时期的佛道之争
(二)甄鸾的《笑道论》
(三)道安的《二教论》
第四节 沙门不敬王者之争
一、佛教戒律与儒家伦理的冲突
二、东晋朝廷关于沙门不敬王者的争论
(一)庾冰与何充等人的争论
(二)桓玄与王谧等人的争论
(三)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第五节 《老子化胡经》与佛道之争
一、《老子化胡经》的形成
二、《老子化胡经》的核心问题
(一)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
(二)关于老子如何化胡
(三)佛教方面的回应
第六节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与佛道之争
一、北魏太武帝的宗教政策及其灭佛运动
二、北周武帝的宗教政策及其灭佛运动
三、末法意识及其效应
第七节 佛道交融与玄佛合流
一、神仙道教对早期佛教的影响
(一)汉晋时期的佛陀观
(二)早期佛教的神通传教
二、“格义”与玄佛合流
(一)“格义”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格义”的基本模式
(三)“格义佛教”
三、早期的三教融合思想
(一)三教兼用论
(二)内外相资论
(三)殊途同归论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 佛教忏法的形成
一、道安的僧尼轨范与悔过法
二、南北朝的唱导
三、斋会与悔过
四、六朝礼忏仪的形成
五、陈真观与《粱皇忏》的形成
第二节 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
一、素食传统的经典依据
二、梁武帝以前僧尼素食的传统
三、周颐、沈约的素食思想
四、梁武帝《断酒肉文》的思想
(一)齐梁时代佛教的弊端与梁武帝自身的生活态度
(二)断酒肉法会的经过
(三)《断酒肉文》的内容与思想
第三节 南北朝佛教的社邑与慈善事业
一、南北朝佛教的社邑
二、南北朝佛教的福田思想
三、南北朝佛教的慈善事业
第四节 南北朝的《法华经》信仰
一、《法华经》的三昧思想
二、《思惟略要法》的“法华三昧”观法
三、《普贤观经》的忏悔思想
四、《法华经》信仰的流行情况
五、慧思的《法华经安乐行义》
第五节 南北朝的药师佛、观音信仰和舍利信仰
一、南北朝的药师佛信仰
二、南北朝的观世音信仰
(一)观世音译名与观世音经典的传入
(二)南北朝的观音信仰
三、南北朝的舍利信仰
第八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中国佛教文化艺术
第一节 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造像
一、西域地区的佛教造像
二、楼兰地区的佛教造像
三、高昌地区的佛教造像
四、早期的南方造像锣
第二节 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书法、绘画
一、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
二、中原地区的佛教绘画
三、汉魏两晋时期佛教书法
(一)僧人书法
(二)士人佛书
第四节 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建筑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
一、莫高窟
二、云冈石窟
三、天龙山石窟
四、响堂山石窟
五、麦积山石窟
六、龙门石窟
七、炳灵寺石窟
第六节 南北朝佛教绘画
一、莫高窟壁画
(一)北凉的敦煌壁画
(二)西魏的敦煌壁画
二、麦积山石窟壁画
三、炳灵寺石窟壁画
(一)西秦时期(385—431)的壁画
(二)北周时期(557—581)的壁画
四、南北朝时期士人佛画
第七节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书法
一、南北朝时期佛教书法
(一)僧人书法
(二)士人佛书
二、佛教写经与刻石
第八节 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
一、寺院建筑类型
二、佛塔建筑类型
(一)木构的楼阁式塔
(二)砖造的密檐式塔
(三)单层式佛塔
人名索引
卷5
第一章 隋代佛教
第一节 隋代社会与佛教
一、隋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隋文帝的佛教信仰及其政策
三、隋炀帝的佛教政策
四、隋代士大夫与佛教
第二节 隋代佛教的复兴
一、“六大德”与“众主”
二、学派延续与宗派兴起
三、佛典翻译
第三节 隋代佛教的诸位大师
一、僧猛
二、灵裕及其门下弟子
三、昙迁及其弟子
四、净影慧远及其门下弟子
第二章 唐代社会与佛教
第一节 唐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唐代的政治制度
二、唐代的经济发展
三、唐代社会的开放和文化的繁荣
第二节 初唐诸帝的佛教政策
一、唐高祖、唐太宗的佛教政策
二、唐高宗的佛教政策
三、武后的佛教信仰及其对佛教的利用
四、唐中宗的佛教信仰及其政策
五、唐睿宗的崇道重佛政策
第三节 盛唐二帝的佛教政策
一、唐玄宗的佛教政策
二、唐肃宗的佛教政策
第四节 中唐诸帝的佛教政策
一、唐代宗的佛教政策
二、唐德宗、唐顺宗的佛教政策
三、唐宪宗的佛教政策
四、唐穆宗、唐敬宗的佛教政策
五、唐文宗的佛教政策
第五节 晚唐诸帝的佛教政策
一、“会昌法难”与中国佛教的转折
二、唐宣宗、唐懿宗恢复佛教的努力
三、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帝的佛教政策
第六节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
一、初盛唐士大夫与佛教
二、中唐士大夫与佛教
三、晚唐士大夫与佛教
第三章 唐代的佛典翻译
第一节 初唐的佛典翻译
一、唐代佛典翻译的肇始
二、永徽年至载初年间的佛典翻译
三、武周时期的佛典翻译
四、宝思惟三藏、菩提流志三藏的佛典翻译
第二节 玄奘西行求法及其佛典翻译
一、玄奘早期行历
二、玄奘西行的历程
三、玄奘归国及译场的组织
四、玄奘的翻译成就及其译学思想
五、玄奘翻译经论编年
第三节 盛唐时期的佛典翻译
一、沙门智严的佛典翻译
二、阿质达霰三藏的佛典翻译
三、三藏法月的佛典翻译
第四节 中晚唐的佛典翻译
一、般若三藏的佛典翻译
二、安西、北庭的佛典翻译
三、菩提仙三藏、满月三藏等的佛典翻译
四、智慧轮等僧的佛典翻译
第四章 《圆觉经》、《楞严经》、《仁王经》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圆觉经》的传译及其要义
一、《圆觉经》的汉译
二、《圆觉经》的宗旨及结构
三、如来之境
四、依境起行
五、行法
六、圆觉法门
第二节 《楞严经》的基本思想
一、《楞严经》的传译
二、《楞严经》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三、《楞严经》佛学思想的特色
四、《楞严经》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第三节 《仁王般若经》的汉译及其基本内容
一、《仁王般若经》的汉译
二、《仁王般若经》的结构及其基本内容
三、“十四忍”与“十三法师”
四、以般若治国主政与“仁王”护教的理念
人名索引
卷6
第一章 天台宗
第一节 天台宗的法脉传承与分布
第二节 天台宗的本尊经——《法华经》
一、《法华经》的翻译与流传
二、《法华经》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 天台宗的前史及其思想渊源
一、慧文及其禅学思想
二、慧思及其佛学思想
第四节 智(岂页)与天台宗的创立
一、智(岂页)的生平
二、智(岂页)出走金陵与天台宗的创立
三、智(岂页)对《法华经》的“科判”
四、智(岂页)独创的释经方法
第五节 天台宗的基本教义
一、“教观并重”
二、“五时八教”
三、“三谛圆融”
四、“一念三千”
五、“性具善恶”
六、“一心三观”
七、“圆顿止观”
第六节 灌顶对“天台学”与“涅槃学”的融通
一、灌顶与天台宗
二、灌顶融“涅槃学”于“天台学”
三、灌顶疏解《大般涅槃经》的实践意义
第七节 “台宗中兴”与湛然对“天台学”的创新
一、灌顶之后的天台宗
二、湛然与天台宗的中兴
三、湛然对“天台学”的创新
第八节 中晚唐和五代的天台宗
一、湛然以后的台宗法脉
二、日本之天台宗和朝鲜半岛之天台学
第二章 三论宗
第一节 三论宗的兴起
一一、从中观学到三论学
二、涅槃学的兴起与三论学的分化
三、摄岭相承与嘉祥吉藏
第二节 “三论”的基本内容
一、《中论》
二、《百论》
三、《十二门论》
第三节 三论宗的佛学思想
一、缘起性空与中道实相
二、默然说法与四重二谛
三、无修无证与二智相即
四、中道佛性与无得涅槃
五、经论平等与唯悟是宗
第三章 三阶教
第一节 三阶教的形成
一、信行与三阶教的成立
二、信行的弟子及法脉传承
三、三阶教的典籍
第二节 三阶教的基本教义及三阶僧的行持
一、“对根起行”与“普敬之法”
二、三阶教的经典观及其失误
三、“舍戒归俗”及“头陀行”
四、三阶教的“无尽藏”理论及其实践
第三节 三阶教的历史际遇
一、教内对于三阶佛法的议论
二、隋唐朝廷对三阶教的态度
三、三阶教绵延不绝
第四章 唯识宗
第一节 唯识宗的“宗经”、“宗论”及其主要内容
一、《解深密经》
二、《瑜伽师地论》
三、《成唯识论》
第二节 唯识宗的创立
一、玄奘与唯识宗的创立
二、玄奘的著述
三、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
第三节 唯识宗的基本教义
一、五位百法
二、“八识”说与“唯识无境”
三、种子说
四、转依论
五、判教
第四节 唯识宗的兴盛及其传承
一、圆测与西明“别派”
二、三祖慧沼及其传承
三、四祖智周以及义忠对唯识宗的贡献
四、唐末五代的唯识师
人名索引
卷7
第一章 华严宗
第一节 华严宗的本尊经——《华严经》
一、《华严经》的传译
二、《华严经》的传习
三、《华严经》的信仰
第二节 法藏与唐代华严宗的创立
一、“华严初祖”杜顺
二、“华严二祖”智俨
三、“华严三祖”法藏与华严宗的创立
第三节 华严宗的基本教义
一、华严判教论
二、缘起与性起
三、法界统观论
四、华严观行论
五、行位果德论
第四节 唐代华严宗的传承与发展
一、“华严论主”李通玄及其华严学阐释
二、“华严四祖”澄观及其思想
三、“华严五祖”宗密及其思想
第五节 华严宗在隋唐佛教中的地位
一、华严与诸宗的交涉及其影响
二、华严宗的历史影响
第二章 禅宗
第一节 从达摩禅法到东山法门
一、菩提达摩行历及其禅法
二、《楞伽经》、楞伽师与楞伽禅
三、道信、弘忍与东山法门
四、法融与牛头禅
五、神秀与北宗禅
第二节 慧能与南宗禅
一、慧能行历
二、《坛经》
三、慧能禅学的主要思想
四、慧能南宗禅与本土思想传统
第三节 南宗禅三系
一、荷泽宗
二、洪州宗
三、石头宗
第四节 后期禅宗
一、沩仰宗
二、临济宗
三、云门宗
四、法眼宗
五、曹洞宗
第三章 净土宗
第一节 佛教净土思想及净土种类
一、净土思想的起源
二、净土的种类
三、弥勒信仰及其经典
第二节 净土宗经典——“三经一论”
一、《佛说无量寿经》及其主要思想
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及其主要思想
三、《佛说阿弥陀经》及其主要思想
四、《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及其主要思想
五、其他经典
第三节 净土信仰历代祖师与净土宗的建立
一、净土信仰的历代祖师
二、昙鸾与净土宗的建立
第四节 净土宗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
一、决疑成信
二、慈悲宏愿
三、念佛修行
第五节 净土宗与其他宗派的交涉
一、净土宗对弥勒净土的态度
二、净土宗与禅宗的关系
三、净土宗与三阶教卵
四、天台宗与华严宗的西方净土思想
五、净土与唯识
第四章 律宗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菩萨戒
一、隋唐时菩萨戒的经典
二、隋唐时期《梵网经》和菩萨戒的注疏
三、菩萨戒在隋唐社会中的流行
第二节 隋唐时期《四分律》的传承
一、洪遵创开《四分律》之研习
二、智首著《四分律疏》
三、唐代的“四分律师”系统
四、隋唐律师的律学著述
五、唐代律学中心的南移
第三节 唐代的戒坛
一、道宣的《戒坛图经》
二、唐代的戒坛管理
三、唐代的密坛
第四节 唐代律宗的形成与发展
一、相部宗及其理论
二、南山宗律学思想及其发展
三、东塔宗及其律学
四、“佥定律疏”与“新旧并行”
第五节 义净及其律学思想
一、义净的生平、翻译和撰述
二、义净的律学思想
第六节 唐代律宗与其他宗派的交涉
一、律学与禅宗
二、律学与天台思想
三、律学与净土思想
四、律学与华严宗和唯识学
第七节 隋唐时期律学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一、律学东传
二、西去学律
三、秘密戒的翻译
第八节 五代时期的律学和律宗
一、北方律学
二、南方律学
第五章 密宗
第一节 汉地密教经典及其传译
一、密教经典在汉地的早期传译
二、汉地密法的早期传播
三、密宗的“宗经”及其基本内容
第二节 开元三大士与密宗的创立
一、开元三大士
二、密宗的创立
第三节 汉地密宗的基本教义、仪轨
一、密宗的教义
二、密宗的仪轨
第四节 密宗在唐朝中晚期的继续传播
一、大历之后密宗的发展
二、法门寺地宫文物与唐末密宗
人名索引
卷8
第一章 西藏前弘期佛教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及发展
一、佛教传入吐蕃
二、佛教在吐蕃的发展
三、达玛灭佛
第二节 前弘期的译经及佛学思想
一、译经
二、前弘期佛教思想及其影响
第三节 前弘期的寺院及寺院经济
一、前弘期的寺院
二、前弘期的寺院经济
第二章 五代十国时期佛教的发展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与佛教
第二节 五代北方佛教及周世宗灭佛运动
第三节 南唐佛教与江南法眼禅系的兴盛
第四节 吴越地区的佛教
一、吴越佛教的繁盛
二、天台德韶与法眼禅系
三、永明延寿与吴越佛教的繁荣
四、天台宗的盛弘:从羲寂到义通
第五节 契此和尚与弥勒信仰的影响
第六节 雪峰禅系与闽地佛教的发展
第七节 云门禅系与岭南佛教的展开
第八节 禅教一致与华严禅在江南的推展
第三章 隋唐五代的僧官与度僧制度
第一节 隋代的僧官、寺职和度僧制度
一、隋朝的僧官制度
二、隋代寺职
三、赐额与度僧
四、“公贯”与“私度”
第二节 唐代僧官制度的完善
一、唐代佛教事务管理机构的变迁
二、“十大德”与僧录
三、僧正与僧统
第三节 唐代寺职与师号、紫衣
一、唐代“三纲”
二、唐代的监寺
三、师号、德号与紫衣
第四节 赐额与度僧
一、唐代的赐额制度
二、“私度”与“官度”
三、名籍与度牒、戒牒
第四章 隋唐五代佛教经录和佛教史著
第一节 隋唐五代经录的编纂
一、隋代经录的编纂
二、初唐诸部经录
三、智昇及其《开元释教录》
四、圆照及其所编经录
‘五、南唐释恒安《续贞元释教录》
第二节 道宣的佛教史学著述
一、《续高僧传》
二、《广弘明集》、《集古今佛道论衡》
三、《释迦方志》
第三节 《大唐西域记》及其他西行游记
一、《大唐西域记》
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
三、《往五天竺国传》、《悟空入竺记》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 隋唐寺庄的形成
第二节 “直岁”、“净人”与“寺户”
第三节 隋唐佛教寺院的经营活动
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的经济基础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三教关系
第一节 傅奕反佛与唐初的佛道之争
一、傅奕上书废佛
二、佛教方面的反驳
三、唐初佛道之争的结局
第二节 唐代的佛道先后之争
第三节 唐代宫廷的三教论议
一、高祖、太宗朝的三教排位之辩
二、高宗朝的“名理”之辩
三、中唐以后的诞日论衡
第四节 唐代的沙门拜俗之争
第五节 儒家“道统说”对佛教的批判与吸收
一、韩愈的“道统”说及其对佛教的批判
二、李翱的“复性”说及其对佛教的吸收
第六节 宗密对儒道两家的批判与会通
一、宗密对儒道两家的批判
二、宗密对儒佛道三教的会通
第七节 隋唐佛学对道教的影响
一、中观学对道教重玄学的影响
二、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
第七章 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徒的生活与信仰
第一节 隋唐佛教的信仰与仪式
一、智频与忏法的集大成
二、宗密与《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三、唐代禅宗的忏法
四、道宣与律宗的忏法
五、善导与净土礼赞仪
六、隋唐的药师道场与药师礼忏仪
七、弥勒信仰与弥勒礼忏仪
第二节 隋唐的内道场与舍利信仰
一、内道场的起源
二、杨广的慧日道场、日严寺
三、唐代的内道场
四、隋文帝的舍利信仰
五、唐代诸帝的舍利信仰
第三节 隋唐佛教的社会慈善事业
一、隋代佛教的慈善事业
二、唐代的悲田养病坊
三、唐代寺院的宿房
第四节 唐五代的俗讲与变文
一、唐五代的讲经仪轨
二、唐五代的俗讲
三、唐五代时期的转变与变文
第八章 中国佛教与东亚佛教文化圈的形成
第一节 隋唐五代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一、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交流
二、五代十国时期的中日佛教交流
三、入唐僧与佛教典籍的输入
第二节 隋唐五代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交流
一、隋唐与朝鲜的佛教交流
二、五代与朝鲜的佛教交流
第三节 隋唐五代与越南等国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九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佛教石窟与造像
一、隋代的石窟与造像
二、唐代石窟与造像
三、五代十国佛教石窟与造像
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佛教绘画
一、隋代的佛教绘画
二、唐代的佛教绘画
三、五代时期的佛教绘画
第三节 隋唐五代的佛教书法
一、隋代佛教书法
二、唐代佛教书法
三、五代佛教书法
人名索引
卷9
第一章 宋代社会与佛教
第一节 宋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两宋政治概观
二、两宋经济的发展
三、两宋思想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北宋初期的佛教政策
一、宋太祖的佛教际遇与北宋佛教政策的奠基
二、宋太宗的佛教信仰及政策
第三节 北宋中后期的佛教政策
一、宋真宗的崇道与重佛
二、宋仁宗、英宗的佛教政策
三、宋神宗、哲宗的佛教政策
四、宋徽宗的崇道抑佛政策
第四节 南宋的佛教政策
一、宋高宗的佛教政策
二、宋孝宗、光宗的佛教政策
三、宋宁宗、理宗、度宗等帝的佛教政策
第二章 宋代士大夫与佛教
第一节 宋代士大夫参与佛教活动概述
第二节 两宋朝臣的禅林交游
第三节 宋代士大夫的佛教义学阐释
第四节 宋代士大夫的佛教著述及其影响
一、晁迥及其《法藏碎金录》
二、苏东坡、黄山谷及其“禅喜集”
三、张商英及其《护法论》
四、王日休及其《龙舒净土文》
第五节 佛教结社与宋代士大夫的修行活动
一、江南佛教结社的盛行
二、宋代士大夫的佛教活动及其影响
三、宋代士大夫的净土信仰
第三章 两宋时期的僧官和度僧制度
第一节 僧官及其选任
一、功德使与祠部
二、两京僧录司
三、僧正与僧首
四、僧官的选任与权力的虚化
第二节 寺职与师号
一、住持
二、“十务”与“诸头”
三、师号与紫衣
第三节 度僧与度牒
一、童行出家与“特恩度僧”、“试经度僧”
二、“进纳度僧”与鬻卖度牒
三、度牒、戒牒、六念牒
第四节 系帐与建寺
一、系帐和赐额
二、“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及“敕差住持院”
三、功德寺与功德坟寺
四、禅律教三大类佛寺与“五山十刹”
五、佛寺“子院”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 宋代佛典翻译、藏经刊刻及佛教史著
第一节 佛典翻译
第二节 藏经的刊刻
一、《开宝藏》
二、《崇宁藏》
三、《毗卢藏》
四、《思溪藏》
第三节 佛教史学著作
一、《宋高僧传》、《大宋僧史略》
二、《释门正统》、《佛祖统纪》
三、《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历代编年释氏通鉴》
第五章 宋代禅宗
第一节 黄龙派的兴起及盛行
一、黄龙慧南的禅学思想与黄龙派的创立
二、黄龙派的兴盛
三、两宋时期黄龙派的传承及其影响
第二节 杨岐派的兴起与传承
一、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与杨岐派的创立
二、杨岐派的兴盛
三、杨岐派的传法弟子与杨岐派的传承邡
第三节 文字禅的形成与兴盛
一、“禅教一致”说与文字禅的酝酿
二、“公案”与颂古
三、“文字禅”理论
四、“文字禅”的风行
第四节 大慧宗杲的“看话禅”
一、两宋之际的临济宗
二、大慧宗杲的行历及其佛学渊源
三、“看话禅”
第五节 两宋之际的曹洞宗与宏智正觉的“默照禅”
一、两宋之际的曹洞宗
二、宏智正觉与“默照禅”
第六节 惠洪的行历、思想及其影响
一、惠洪生平、行历
二、惠洪的禅学思想
三、惠洪的文字禅理论及其在文学方面的贡献
第七节 道济禅师的行历及其后世的“神圣化”
一、道济其人
二、道济的禅学思想
三、道济与传说中的“济公”
第六章 宋代天台宗的发展
第一节 宋代天台宗谱系传承
一、北宋天台谱系传承
二、南宋台宗谱系传承
第二节 山家山外之争
一、山家山外之争概述
二、山家山外之争议题
三、后山家山外之争
第三节 宋代天台与诸宗交涉
一、台宗与禅宗的对抗
二、台宗对诸宗的融摄
第七章 宋代律宗的中兴
第一节 宋代的律师及其撰述
第二节 宋代律学的特点
一、儒家伦理化倾向
二、律师入净和净律结合
三、重视菩萨戒
第三节 “禅律相分”和“禅律相攻”
一、“禅律相分”
二、“禅律相攻”
第四节 “十本记主”允堪
一、允堪的生平与著述
二、允堪的律学
第五节 律宗的“中兴”者元照
一、元照的生平与历史地位
二、元照的主要律学著作
三、元照的律学思想
第六节 两宋时期律学的东传
第七节 宋代律学的几种普及性著作
一、律宗简明读本《律宗会元》
二、律宗小辞典《律宗新学名句》
三、辨疑解惑的《律宗问答》
四、律宗的高等教科书《终南家业》
第八章 宋代密法的兴盛与唯识学的研习
第一节 宋代密法的兴盛
第二节 宋代唯识学的研习
一、释傅章、释继伦、释普胜
二、释无演、释成觉
三、释永道、释守千
第三节 永明延寿与唯识宗的终结
一、永明延寿的行历
二、“一心”说与阿赖耶识
三、永明延寿对于唯识古今学的融合
四、永明延寿的性相融通论
人名索引
卷10
第一章 禅教合一与净土信仰的普及
第一节 禅教合一的理论意涵
一、传统判教的式微
二、禅教合一的不同模式
第二节 宋代禅教关系
一、教门对禅宗的吸收
二、禅宗对教门的吸收
第三节 净土宗的传承
第四节 禅净合流
一、禅净合流的理论意涵
二、由禅教一致到禅净合流
三、禅净双修论
第五节 性具法门与唯心净土
一、天台性具净土论
二、观想与实相念佛
三、禅宗唯心净土论
第二章 宋代的三教关系
第一节 宋代士大夫的排佛思潮
一、批判佛教剽窃老庄
二、批判佛教破坏纲常
三、批判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
四、批判佛教的修养论
第二节 宋代理学的“援佛入儒”
一、周敦颐的“主静”与禅宗的“无念”
二、张载的“天地之性”与“真如佛性”
三、二程的“主敬”与禅宗的“无相”
四、朱熹的“存理灭欲”与静坐修禅
五、陆九渊的“发明本心”与“明心见性”
第三节 宋代的三教融合论
一、智圆的中庸说
二、契嵩的儒佛一贯说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佛道关系
一、内丹南宗对禅学的吸收与融通
二、新道派全真教的佛道交融思想
三、元朝有关《老子化胡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的佛道论争
第三章 宋代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 宋代寺院土地的多元化来源
一、敕赐与捐施
二、租佃官田
三、开垦荒田
四、买土置地与土地纠纷
第二节 宋代寺院的土地经营
一、寺院山林与寺田的规模
二、寺庄、庄主及其他管理人员
三、租佃制与僧尼自耕
四、粮食种植与多种经营
第三节 宋代寺院的手工作坊及商业经营活动
一、手工业
二、商业活动
三、“长生库”与借贷、典当
第四节 宋代佛寺承担的赋役及其社会功能
一、宋代寺院和僧人所承担的赋税
二、宋代寺院和僧人所承担的徭役
三、寺院赋税、徭役的赦免特例
四、宋代寺院的社会经济功能
第四章 两宋与东南亚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两宋与东亚佛教文化交流概述
第二节 北宋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一、奝然入宋修行
二、寂昭“入宋求决”
三、成寻入宋参访
第三节 南宋与日本佛教文化交流
一、南宋初期的入宋修行僧
二、荣西入宋与禅风东渐
三、俊芿入宋与律净东传
四、道元入宋与日本曹洞宗的创立
五、圆尔辩圆与径山寺的宋日佛教文化交流
第四节 南宋僧赴日传禅及其影响
一、兰溪道隆与宋代临济宗僧的赴日活动
二、兀庵普宁赴目交流及其影响
三、宋版经藏及佛教典籍的输入
四、宋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贡献
第五节 两宋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交流及其影响
一、佛教典籍文化的交流
二、义天入宋求法及其影响
三、《高丽藏》的刊刻与流通
第六节 宋代与越南的禅宗文化交流
第五章 辽代佛教
第一节 辽代社会与佛教
一、辽代社会概况
二、辽代帝王与佛教
第二节 辽代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一、辽代佛教诸宗派
二、鲜演与《华严悬谈抉择》
三、觉苑与《大日经义释演密钞》
四、道殿与《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五、法悟、志福与《释摩诃衍论论》
第三节 辽代的寺院经济
第四节 辽代的三教关系与民间的佛教信仰
一、辽代的三教关系
二、辽代民间的佛教信仰
第六章 回鹘佛教
第一节 西域回鹘之佛教
第二节 河西回鹘之佛教
第三节 元代回鹘佛教徒在内地的活动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回鹘佛教的衰亡
第七章 西夏佛教
第一节 佛教在西夏的兴衰
一、佛教在西夏的初传
二、佛教在西夏的发展与繁荣
三、西夏佛教的衰落与消亡
第二节 西夏的佛经传译
一、西夏之中原求经译经
二、西夏文佛教经典
三、汉文佛经
四、藏文佛经
第三节 西夏与回鹘辽金印度间的佛教关系
一、西夏与回鹘的佛教关系
二、西夏与辽朝的佛教文化交流
三、西夏与金朝的佛教文化交流
四、西夏与印度的佛教关系
第四节 西夏的佛教艺术
第八章 金代佛教
第一节 金代社会与佛教
一、金代社会概况
二、金代帝王与佛教
三、金代的僧制
第二节 金代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一、佛教在金代的传播
二、金代佛教诸宗派
三、王子成与《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四、金代民间的佛教信仰
五、金代的寺院经济
第三节 金代的三教关系
一、金代三教关系概况
二、赵秉文与《道德真经集解》
三、李纯甫与《鸣道集说》
人名索引
卷11
第一章 元代的社会与汉传佛教
第一节 元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元代王朝对汉地道教与佛教的扶持
二、元代王朝对藏传佛教的尊崇
三、元代王朝对其他宗教的支持
第二节 元代诸帝与汉传佛教
一、蒙古汗王与汉传佛教
二、元世祖与汉传佛教
三、世祖后诸帝与汉传佛教
第三节 元朝佛教的管理制度
一、元代佛教的僧官制
二、皇家寺产的管理制度
三、僧户与僧籍管理制度
第二章 元代禅宗W
第一节 海云印简与北方临济宗
一、海云印简与临济正宗
二、海云印简的思想、禅风和传教活动
三、海云印简一系的法脉
第二节 南方临济宗
一、雪岩祖钦的禅学思想
二、高峰原妙及其法胍
三、元叟行端与云峰妙高
第三节 万松行秀与北方曹洞宗
一、万松行秀的生平及著作
二、万松行秀的禅学思想
三、雪庭福裕与林泉从伦
第四节 南方曹洞宗
一、云外云岫及其法脉传承
二、天童如净及其法脉传承
第三章 元代天台宗的传承
第一节 宋元之际天台谱系
一、法照系统
二、怀坦系统
三、觉先系统
第二节 元代天台教学
一、元代天台教学制度
二、元代天台的义学成就
三、元代天台与诸宗关系
第四章 辽、元华严宗的弘传
第一节 回归唐代华严:文才与元代华严的阐释
第二节 元代南北的华严学弘传
第五章 元代的律学撰述与唯识的研习
第一节 元代律学
一、元代的律师与撰述
二、《律苑事规》
三、藏传佛教的律学
四、八思巴的律学思想
第二节 元代唯识宗
第六章 元代净土宗的延续及禅教一致
第一节 净土的宗派自觉与禅净关系
一、普度的“念佛三昧”说
二、临济与净土
三、禅与净土的融合
第二节 元代的禅教关系
一、禅教之间的互动
二、临济宗与教门的融通
三、天如惟则对天台的吸收
第七章 元代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 元代寺院经济概况
第二节 元代寺院财产的主要来源
第三节 元代寺院经济的结构及经营形式
第四节 元代寺院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八章 宋元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 宋元佛教徒的信仰与仪轨
一、宋代天台宗的忏法制作与实践
二、宋代华严宗的忏法实践
三、宋元佛教的社邑与净土结社
四、涅槃会与《涅槃礼赞文》
五、水陆法会的演变与发展
第二节 宋元佛教的慈善事业
一、宋代佛教的社会救济事业
二、宋代佛教的地方公益事业
第三节 宋元佛教的放生习俗
一、放生习俗的渊源
二、宋以前的放生活动
三、宋代放生习俗的流行
第九章 元代与东亚的佛教文化交流及其影响
第一节 元代与东亚佛教文化交流概述
第二节 日本入元僧的修学活动及其影响
第三节 元代赴日僧活动及其影响
一、大休正念与西涧子昙之赴日
二、无学祖元(—)之赴日
三、一山一宁(—)之赴日
四、其他赴日禅僧的活动
第四节 元代与朝鲜的佛教交流及其影响
第十章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
第一节 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的媒介与时间
一、传入时间
二、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圈的形成及其传入云南的媒介与时间
第二节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展
一、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区域性特征
二、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派别
三、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主要经典
第三节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组织制度
一、组织制度
二、僧伽制度
三、居士制度
四、僧阶制度
五、戒律
六、安章
七、寺院供养制度
第十一章 后弘期藏传佛教及其主要派别
第一节 佛教在西藏的再度复兴
一、在多康的复兴
二、在阿里的复兴
第二节 藏传佛教主要派别及其思想
一、噶当派及其佛学思想
二、宁玛派及其佛学思想
三、萨迦派及其佛学思想
四、噶举派及其佛学思想
五、觉囊派
六、希解派
七、党宇派
第十二章 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
第一节 萨迦派在元代的兴盛
一、凉州会谈
二、帝师
第二节 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
一、传播形式
二、传播区域
第十三章 宋元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佛教石窟造像与寺庙雕塑
一、杭州飞来峰造像
二、四川的石窟造像
三、陕西北部的石窟造像
四、甘肃麦积山石窟造像
五、宋代寺庙罗汉雕塑
六、辽金时期的佛教雕塑作品
七、元代的“梵式”造像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佛教绘画
一、寺庙壁画
二、文人画家的佛教绘画
三、佛教版画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佛教书法
一、僧人书法
二、士人佛书
人名索引
卷12
导言
第一章 明代的社会与佛教
第一节 明初的社会与佛教
第二节 明中叶的社会与佛教
第三节 晚明的社会与佛教
第二章 明王朝的佛教政策
第一节 明初诸帝与佛教(从洪武到宣德)
一、明太祖与佛教
二、明成祖与佛教
第二节 明中期的诸帝与佛教(从正统到嘉靖)
一、明英宗等滥发度牒
二、明世宗禁佛崇道
第三节 明末诸帝与佛教(从隆庆到崇祯)
第三章 明代初期的佛教
第一节 明初佛教三大禅僧
一、(1296—1370)
二、季潭宗泐(1318—1391)
三、道衍(姚广孝1335—1418)
第二节 明初的佛教诸宗
一、天台宗的传承及其影响
二、华严宗的传承及其影响
三、诸宗和会下的净土法门
第四章 明中叶的佛教
第一节 明中叶的禅宗弘传及著名禅僧
一、禅宗传承及其弘传概述
二、空谷景隆(1387—1466)
三、楚山绍琦(1403—1473)
四、毒峰季善(1419—1482)
第二节 晚明佛教复兴的先导者
一、云谷法会(1500—1575)
二、笑岩德宝(1512—1581)
三、幻休常润(1514—1585)
四、蕴空常忠(1514—1588)
五、幻有正传(1549—1614)
第五章 明代藏传佛教的发展
第一节 格鲁派的兴起
一、宗喀巴的改革及格鲁派的兴起
二、格鲁派的佛学思想
第二节 明朝政府对藏传佛教的管理
一、多封众建
二、优贡市之利
第六章 晚明佛教四大师
第一节 云栖袜宏(1535—1615)
一、生平与著述
二、思想与影响
第二节 紫柏真可(1544—1604)
一、生平与著述
二、思想与影响
第三节 憨山德清(1546—1623)
一、生平与著述
二、思想与影响
第四节 蒲益智旭(1599—1655)
一、生平与著述
二、思想与影响
第七章 晚明的禅宗中兴及其论争
第一节 明末禅宗概况
第二节 禅学之流弊
第三节 纲宗之辨析
第四节 文字禅之再唱
第五节 念佛禅之风行
第六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之合流
一、如来禅与祖师禅合流的历史溯源及其现实背景
二、如来禅与祖师禅合流的具体内容
三、如来禅与祖师禅合流的现实效应
第七节 宗门之论争
第八章 晚明佛教的诸宗复兴
第一节 明末的华严弘传与华严禅
一、遍融、镇澄与明末华严弘传
二、雪浪洪恩一系的兼弘华严
三、明末的华严观与华严禅论
四、曹洞宗僧华严观及其华严禅论
五、明末佛教居士的华严禅论
第二节 天台宗的再兴
一、晚明天台宗的法系传承
二、传灯的天台思想及其影响
三、智旭的天台思想及其影响
第三节 晚明的唯识学复兴
一、性相关系的讨论
二、晚明的唯识学复兴
第四节 净土教的兴盛
一、禅净合流及其影响
二、教净合流及其影响
三、消禅归净及其影响
四、净土思想的会通
五、晚明净土信仰的社会效应
第五节 佛教戒律的复兴
一、晚明弘律诸僧
二、菩萨戒的推崇
三、戒体的阐释
四、从佛性戒到禅律一体
五、佛教戒律的社会影响
第九章 晚明的居士佛教与三教关系
第一节 晚明的居士佛教
一、禅净并行
二、摄禅归净
三、返经明教
四、修身悟性
第二节 晚明的“狂禅”现象
第三节 佛道会通与摄道归佛
一、摄道归佛论
二、曹洞宗僧的佛道之辨
第四节 性命之辨与仙佛合宗
一、佛道性命之辨
二、援佛入道与仙佛合宗
三、唯心立命与劝善教化
第十章 明代的僧官制度与寺院经济
一、明代寺院及其僧官制度
二、寺院住持的选任与僧职设置
三、寺院经济的构成及其变迁
第十一章 明代的佛教著述与佛教史学
第一节 佛教藏经的刊刻
一、《初刻南藏》与《永乐南藏》
二、《永乐北藏》及其续刻、修补
三、《径山藏》和《嘉兴大藏经》
第二节 明代的佛教著述
第三节 明代的佛教史学
第十二章 明代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二节 明末佛教与天主教的辩论
人名索引
卷13
导言
第一章 清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清初及“康乾盛世”时期的社会概况
第二节 清代学术风气的演变
第三节 清初遗民与儒佛关系
第四节 晚清社会思潮中的佛教
第二章 清入关前的佛教状况
第一节 努尔哈赤与佛教
一、满洲崛起:以佛法护国
二、在赫图阿拉建七大庙
三、囊素喇嘛来归
第二节 皇太极与佛教
一、迎喇嘛献金佛建实胜寺供奉
二、“曼殊师利大皇帝”
三、与五世达赖建立联系
第三节 清入关前的佛教政策
一、关于羁縻蒙藏
二、关于尊佛而不佞佛
第三章 清初诸帝与佛教
第一节 顺治帝与佛教
一、黜邪崇正
二、册封达赖
三、染指宗乘
第二节 康熙帝与佛教
一、黜异端崇正学
二、巡幸名山佛寺
三、修庙远服要荒
第三节 雍正帝与佛教
一、藩邸清闲用心参禅
二、劬劳国政整肃弊风
三、介入僧争提倡圆融
四、戛戛独造柔远能迩
五、三教同原牖世觉民
第四节 乾隆帝与佛教
一、清厘僧道废除度牒
二、兴盛黄教力挽颓风
三、刻译大藏立国之本
第四章 清代的僧官制度与僧籍制度
第一节 清代的僧官制度
第二节 清代的僧籍制度
第五章 清代禅宗
第一节 清代禅宗概况
第二节 清初禅门之争
第三节 清代临济、曹洞宗匠的禅学思想
一、玉琳通琇的禅学思想
二、破山海明的禅学思想
三、为霖道霈的禅学思想
四、觉浪道盛的禅学思想
第六章 清代净土宗
第一节 净宗三祖
一、清代净土宗概况
二、行策
三、省庵
四、彻悟
第二节 禅、台、贤、律与净土的合流
一、禅净合流
二、台净合流
三、贤净合流
四、律净合流
第三节 清末净土信仰的特点
一、散心往生的争论
二、净土宗的入世性
第七章 清代律宗
第一节 清代律学的复兴
第二节 弘赞的律学思想
一、弘赞与鼎湖山
二、弘赞的律学思想
第三节 清代宝华山律宗中兴
一、南山律在宝华山的传承
二、宝华山弘扬的律学思想和特点
三、宝华山律学的传播
第八章 清代华严宗
第一节 清初华严宗的弘传
一、清初南方的华严弘传
二、清初北方的华严弘传
第二节 道霈及其禅化华严
第三节 续法与清代华严再兴
一、生平与著述
二、思想与影响
第四节 华严观行及其信仰
一、周克复及其《华严持验记》
二、彭绍升及其《华严念佛三昧论》
第五节 通理与清代华严的影响
第九章 藏传佛教的发展及其与清廷的关系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发展
第二节 清政府对藏传佛教的管理
一、扶持格鲁派
二、喇嘛的等级及其管理
三、规范朝贡制度
四、“金瓶掣签”制
第三节 藏传佛教制度
一、政教合一制度
二、活佛转世制度
人名索引
卷14
第一章 清代居士佛教的兴起
导言
第一节 清代居士佛教的思想渊源
一、宋明以降的禅净合流思潮
二、云栖以华严摄净土
三、云栖之流风余韵
第二节 周安士启人净信
一、善世第一奇书
二、劝勉戒杀戒淫
三、直指西归路
四、书满人间作慈航
第三节 彭际清归心净业
一、融会华严净土
二、笃实修持净土
三、士林佛学新风
四、对清代居士佛教的影响
第四节 龚自珍与经世佛学
一、自号怀归子
二、批判蛆虫僧亟思报佛恩
三、以天台修净土
四、心之力
第五节 魏源与经世佛学
一、默深以学见长
二、潜心佛学经世
三、钻研净土经典
第二章 清末维新志士的佛学思想
第一节 康有为的佛学思想
一、游心佛学与西学
二、《大同书》中的佛学思想
三、尊孔不舍佛
第二节 谭嗣同的佛学思想
一、金陵学佛的因缘及志趣
二、《仁学》中的佛学思想
三、生命的涅槃
第三节 梁启超的佛学思想
一、早年的师友学佛缘
二、戊戌政变后酌佛学思想
三、佛学与改造社会
第三章 清代佛教的衰落与复兴
第一节 清代佛教的衰落
一、清代佛教衰落的原因
二、太平天国的“焚像毁庙”
三、清末“庙产兴学”风潮
第二节 杨文会振兴佛教的理念和事业
一、杨文会生平略传
二、杨文会振兴佛教的理念
三、杨文会与金陵刻经处
第三节 杨文会与近代佛学思想
一、尊崇《大乘起信论》的思想
二、建构马鸣宗的思想
三、倡研唯识学
第四节 杨文会:中国佛教复兴的巨擘
一、奋起于末法苍茫之世
二、甄综会通规模弘扩
三、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第四章 清代民国时期佛教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 清代前期佛教寺院经济
一、寺院之田产
二、寺田之捐赠
三、斋田之保护
四、寺产关乎慧命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佛教寺院经济
一、寺院经济与佛事法会
二、经忏佛事的演变
三、寺院经济的趋势
第三节 清代藏传佛教的寺庙经济
一、清代喇嘛教的兴盛
二、西藏喇嘛寺庙经济
三、蒙古喇嘛寺庙经济
第五章 晚清民国时期佛学研究的滥觞与成就
第一节 晚清民国佛学研究兴起的概况
一、晚清民国佛学研究兴起的背景
二、晚清民国佛学研究的基本派别
第二节 晚清民国时期佛教史的研究和撰述
一、梁启超、胡适的佛教史研究
二、陈垣、陈寅恪、汤用彤的佛教史研究
三、僧伽、居士的佛教史研究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佛教思想研究
一、佛教基本教义的阐述
二、禅学研究的推进
三、唯识学研究的热潮
四、佛教哲学研究的深入
第四节 晚清民国时期佛教制度、典籍、文化研究的进步
一、佛经典籍整理的空前繁荣
二、佛教文化教育事业的空前活跃
三、佛学与现代性研究的初步进展
第六章 近世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 “蒋山法会”与明太祖整顿瑜伽教
一、蒋山法会的启建与法仪次第
二、法会祭祀之“礼”与“时”
三、明太祖对经忏佛事的规范与推动
第二节 经忏佛事与丛林仪轨
一、经忏佛事的流行与混乱
二、佛教忏法的制作与完善
三、丛林早晚课诵的修订与流行
四、对经忏佛事的反思与批判
第三节 佛教的慈善事业与信仰习俗
一、佛教的慈善事业
二、佛教徒的放生习俗
三、佛教“四大名山”信仰的形成
第七章 —年的台湾佛教
第一节 台湾佛教溯源
一、台湾佛教的历史发展
二、台湾佛教两大历史渊源
三、台湾佛教三大基本形态
第二节 台湾佛教四大法脉丛林
一、基隆月眉山派灵泉禅寺法脉
二、台北观音山派凌云禅寺法脉
三、苗栗大湖乡派法云禅寺法脉
四、高雄大岗山派超峰禅寺法脉
第三节 台湾佛教五大重要事件
一、“西来庵事件”导致老官斋教衰落
二、“皇化运动”影响台湾禅风
三、“日僧建寺”激发寺产保护
四、“佛教办学”提高台僧素质
五、“道场联盟”加固本土法脉
第四节 台湾佛教的变革与复兴
一、佛教变革的初步尝试
二、正信佛教复兴及救僧运动
人名索引
卷15
导言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佛教与社会
第一节 民国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尊孔复古思潮和新文化运动
二、反宗教运动及破除迷信
三、庙产兴学风波再起
第二节 民国时期佛教政策的演变
一、《临时约法》中的“信教自由”
二、北洋政府保护与管理寺庙的例令
三、南京国民政府寺庙管理条例:从管理到监督
第二章 民国佛教的革新和改良运动
第一节 民国初期的佛教复兴
一、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二、佛教组织蓬勃兴起
三、佛教文化事业复兴
第二节 民国佛教的整理改良活动
一、30年代前后的佛教形势
二、江浙佛教界组织整理僧伽委员会
三、熊希龄倡议设立整理宗教委员会
四、中国佛教会的成立及整理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佛教界
一、奔走世界,呼吁和平
二、抗日救国,共赴国难
三、抗战胜利后的佛教组织
第三章 欧阳竟无与民国时期唯识学复兴思潮
第一节 民国时期佛教的薪火相传
一、续石埭未竟之志
二、竟玄奘未竟之业
三、唯一宗趣在无余涅槃
第二节 欧阳中兴唯识学的思想理念
一、欧阳佛教思想的来源和分段
二、简别体用的原则
三、从法相学格局到转依学格局
四、“存真求是”之精神
第三节 欧阳的法相、唯识分宗之说
一、法相、唯识分宗说的提出
二、“法相大道有径有门”
三、“法相之体即三自性”
四、法相和法性是一种学
五、法相广于唯识,非一慈恩宗可涵盖
第四节 欧阳法相、唯识学思想的影响
一、太虚的驳议:法相必宗唯识
二、熊十力、印顺的有关回应
三、吕澂对分宗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第四章 月霞与民国时期的华严宗
第一节 民国初期华严典籍的搜集与刊刻
一、杨文会与华严典籍的搜集
二、徐蔚如与华严典籍的刊刻
三、《重编华严经疏钞》的刊印
第二节 民国时期弘扬华严的著名学僧
一、月霞与佛教华严学
二、月霞门下的华严弘传
三、应慈法师的华严弘传
四、智光与霭亭等人的华严弘传
第三节 民国时期华严复兴的特点及影响
一、华严复兴的特点
二、华严复兴的影响
第五章 谛闲与民国时期的天台宗
第一节 龚自珍研治天台学
第二节 谛闲与民国时期天台的中兴
一、谛闲生平
二、创设观宗学社
三、弘扬天台学
第三节 倓虚弘化天台于北方
一、倓虚的宏法、建寺、安僧
二、恢虚与青岛湛山寺
第四节 斌宗法师传播天台于台湾
一、求法内地
二、弘法宝岛
第六章 印光与民国时期的净土宗
第一节 民国净土宗风
第二节 印光对净土宗的弘扬
一、印光生平
二、通途法门与特别法门
三、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
四、老实念佛与敦伦尽分
五、了然对印光净土思想的弘扬
第三节 民国时期诸宗归净
一、禅宗归净
二、天台归净
三、华严归净
四、唯识归净
五、律宗归净
六、密宗归净
第七章 虚云与民国时期的禅宗
第一节 民国禅宗中兴
一、丛林禅的复兴
二、居士禅的发扬
第二节 近代禅宗泰斗虚云
一、弘演五宗法脉,振兴六大祖庭
二、潜心禅修,融通律净
三、坚守禅道,弘传佛法
第八章 弘一与民国时期的律学与律宗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律学与律宗
一、民国时期的律学背景
二、民国时期的律学复兴
第二节 弘一对南山律学的弘扬
一、弘一的生平行历
二、弘一的律学活动
三、弘一律学思想的特点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密宗中兴
第一节 日本密宗的回传
一、东渡学密之三师:大勇、持松。显荫
二、弘传密宗的居士王弘愿
三、东密衰落的原因
第二节 藏密在汉地的传播
一、藏密高僧弘法汉地
二、汉地僧人赴藏学密
第十章 太虚与民国时期的人生佛教
第一节 太虚生平及佛学思想特点
一、求学祗洹精舍
二、革新与融贯
第二节 人生佛教的倡导及实践
一、人生佛教的理论建构
二、整兴佛教僧会的思考与实践
第三节 太虚的遗愿及其影响
第十一章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
第一节 明清时期佛教彩塑造像及工艺造像
一、明代彩塑造像
二、清代雕塑造像
三、明清工艺造像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绘画
一、寺庙壁画
二、文人画家的佛教绘画
三、僧人的佛家绘画
四、明代的佛教版画艺术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佛教书法
一、僧人书法
二、士人佛书
人名索引
参考书目
中国佛教通史:学术版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