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无

作   者:

分类号:

ISBN:978781001787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是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该项目由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林耀华先生领衔主持,指导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强调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应有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化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中华文化的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但是自八十年代以来,兴起于我国的如火如荼的“文化热”中,在如浪如潮的论及文化的出版物中,却很少有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综合研究的论题及著述。多种冠以“中国文化”的著作中,都很少涉及甚至不涉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涉及到的也只是中国古代民族的一少部分,而对建国后确认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本上没有论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著述者没有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或称“一体多元”)文化的认识,也可能是他们认为少数民族文化不是自己研究的专长,最好还是扬长避短。在我国学术界的传统观念中,“民族文化”是针对“外国文化”而言,“民族文化”即是“中国文化”的同义词。但在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的领域里,“民族”一词却更多地指“少数民族”,是针对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而言。因而论及中国文化而没有充分包括少数民族文化,我们便认为是种严重的欠缺。    其次,对民族学的研究和发展有现实意义。笼统而言,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有广阔的领域,而且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学科研究基本上是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文和民族学的四元结构,具体到民族学来说,则主要是研究民族志,民族的起源、发展和消亡过程,各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民族学忽略文化的缺憾也是十分明显的。近年来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研究的祁庆富教授大声疾呼:“中国的传统民族学要摆脱危机,走出困境,需要来一次大张旗鼓的文化‘回归’!”“中国的民族学要发展,要创新,需要从振兴‘文化’做起!”(见于施正一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广义民族学》)。他的这一观点得到民族学界一批专家的认同。目前,民族学从广义上来说,所包涵的分支学科已涉及到民族理论、人口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制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宗教学、历史学和传统民族学。在具体研究中,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更广。文化民族学作为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文化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开放性地吸收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工艺学、博物学、符号学和文化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研究各民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形貌及演变规律为基本任务。文化民族学以民族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可以说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民族。针对民族学而言,它对文化的研究更具体更细微;就文化民族学而言,它又对民族文化有更概括更深刻的把握。这正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    第三,能进一步发扬中国民族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在五十年代我国少数民族经历的伟大历史变革中,民族学研究以少数民族社会性质为中心课题,为党和国家的民族识别工作和民主改革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做出了巨大贡献。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进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大变革,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与全国人民一道,改变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为实现“四化”而努力奋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必然要涉及的大课题就是:我国少数民族在实现“四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冲突以及如何使这种冲突得到协调。因而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术著作,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四种关系。    第一,从宏观上要注意尽量全面准确地概括出某一文化事象的全貌;从微观上,要注意尽量使某一文化事象具体真实。要有论有据,论有所据,据有所证。    第二,对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精华要充分肯定;对民族文化中的糟粕缺点要客观分析。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既不文过饰非,也不以瑕掩瑜。    第三,民族学以研究传统文化为主,但在学术界许多有关民族风俗的著述,不大注意民族风俗在现代文化冲击下的演变,仍大量罗列那些在现实中已消亡或正在走向消亡的事象,而给人以少数民族停滞不前的错误印象。我们在写作中,既注意传统文化的介绍,使读者了解各项文化事象的发展过程,又注意说明现实情况,尽量使读者对民族文化有个符合现实情况的了解。    第四,在全书的各章节写作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全书结构的统一完整,又要照顾到各章节的相对独立。对要全面了解民族文化的读者来说,有个大致的全面印象;对那些想了解某方面文化的读者来说,也不觉得支离破碎。    关于该书的写作有几点说明:    第一,该书是依照正在草创过程中的文化民族学的学科理论写作的。文化民族学仅仅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尤其是民族学的其它分支学科,必然有很多联系和交叉。一般来说,凡是有独立学科的,该书就不过细论述。    第二,由于该书涉及的内容较广(这当然与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关),因而在写作过程中涉猎的各种资料有数百种之多,但由于笔者学术能力所限,在材料取舍和分析论证上难免有偏差疏漏和偏颇失公之处,诚请有识者不吝赐教。    第三,该书在定稿阶段,祁庆富教授出国进行学术研习活动,只好由徐万邦来统稿审定。该书第一、二、五编由祁庆富执笔;第三、四编由徐万邦执笔;第二编第六章由聂静洁执笔。聂静洁同志在成书过程中还协助做了些具体工作。    第四,该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领导(宋蜀华院长、马启成常务副院长、白振声分党委书记三位教授)和校科研处、校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致谢忱。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
第一章 文化
第一节 文化概念的歧义现象
第二节 文化定义的探究
第三节 文化的要素与一般特征
第二章 中华民族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含义
第二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三章 中华民族文化
第一节 中华民族文化的含义
第二节 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现象分类及特点
第二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第二章 经济文化类型和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形态理论是研究民族文化的基础
第二节 多种经济文化类型
第三节 复杂多样的社会组织
一 原始民主型
二 血缘纽带型
三 中央政府委任型
第三章 文化价值观
第四章 社会习俗规范
第一节 习俗的含义
第二节 民族习俗的类型
第五章 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号系统
第一节 符号的定义
第二节 民族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节 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象征符号
第六章 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 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
第三节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三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类
第一章 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
第一节 服饰文化
一 服饰的起源
二 服饰的分类
三 我国民族服饰概况
四 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饮食文化
一 饮食文化的涵义
二 主要食物
三 一般饮食风俗
四 独特的烹饪方法和风味食品
五 饮酒习俗
六 饮茶习俗
七 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融
第三节 住所 建筑
一 住所的起源与发展
二 建筑的分类
三 建筑的文化内涵
第四节 交通工具
一 交通工具的起源
二 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交通运输方式
第二章 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
第一节 恋爱 婚姻
一 恋爱
二 婚姻
三 婚姻习俗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家庭
一 家庭的概念及形态
二 家庭文化的研究范围
第三节 亲族称谓与姓名
一 亲族称谓
二 姓名
第四节 人生礼仪
一 诞生礼
二 成年礼
三 婚礼
四 丧葬礼
第五节 丧葬文化
一 葬俗的产生
二 丧礼程序
三 丧葬形式
四 葬仪的社会功能
五 中国人的生死观
第三章 民间传承文化
第一节 文学艺术
一 民间文学的特性与学术价值
二 民间文学的体裁和代表作
三 少数民族书面文学略述
第二节 音乐 舞蹈
一 音乐
二 舞蹈
第三节 戏剧 曲艺
一 戏剧
二 曲艺
第四节 美术
一 岩画
二 绘画
三 雕塑
四 工艺美术
第五节 体育游戏
一 关于体育的不同定义
二 体育游戏的分类
三 少数民族体育游戏的特点
四 民族体育游戏的功能
第四章 科技 工艺
第一节 概念
一 科学
二 技术
三 科学与技术的区分
四 工艺
五 几点说明
第二节 科学技术成就
一 古代民族的科技成就
二 不同门类的科技成就
第三节 研究民族科技与工艺的意义
第五章 信仰崇尚文化
第一节 原始宗教
一 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
二 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
三 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四 原始宗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的残余影响
第二节 巫术
第三节 道教 萨满教 民间宗教
一 道教
二 萨满教
三 民间宗教
第四节 佛教
一 藏传佛教
二 南传佛教
三 汉传佛教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第五节 伊斯兰教
一 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制度、经典
二 伊斯兰教与中国少数民族
第六节 吉祥崇尚
一 吉祥崇尚的涵义、起源
二 吉祥崇尚的内容分类和表现形式
第七节 禁忌
一 禁忌的定义与本质
二 禁忌的表现与分类
第六章 节日文化
第一节 节日的定义和数量
第二节 节日的来源与分类
一 宗教节日
二 农事节日
三 纪念性节日
四 商贸性节日
五 文化游乐节日
六 庆贺性节日
七 生活社交类节日
第三节 节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 节日文化的特点
一 周期性
二 民族性
三 群众性
四 地域性
五 综合性
六 变异性
七 实用性
第五节 节日文化的功能
一 能继承、积淀和宣传、弘扬民族文化
二 能满足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要
三 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四 能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五 能提高民族自信心
六 能繁荣民族地区的经济
第六节 节日文化与民族意识的关系
一 宗教意识
二 唯农与轻商意识
三 酒文化意识
第七节 节日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 节日文化的相互渗透加速
二 传统节日文化为改革开放服务
三 新生节日的特点
第四编 民族文物展示和旅游资源开发
第一章 民族文物
第一节 民族文物的定义
第二节 民族文物的分类
第三节 民族文物的鉴定与征集
一 民族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二 民族文物鉴定的科学依据
三 民族文物的征集
第二章 民族博物馆
第一节 民族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节 民族博物馆的类型
一 全国性民族博物馆
二 地方性民族博物馆
三 民族学博物馆
四 专题性民族博物馆
第三节 民族博物馆的建设
第三章 民族文化村
第一节 民族文化村的起源与理论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文化村建设
第四章 少数民族旅游文化
第一节 旅游业与旅游文化
一 旅游与旅游业
二 旅游文化的概念
第二节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
第三节 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现状
一 少数民族旅游业的现状
二 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
三 民族旅游业的前景与对策
第五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变迁
第一章 社会变迁理论
第二章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第三章 现代化过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
第一节 两种文化冲突的实质
第二节 传统观念中的滞后因素及其所造成的消极现象
第三节 更新观念 移风易俗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