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

副标题:无

作   者:樊崇义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81059782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是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樊义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三个:一是《公诉案件一审模拟法庭教学录像》,即按照1996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编自演,并录制的模拟法家庭教学片。该成果已获得司法部科研一等奖。二是举办了多次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的学术研讨会,研究成果已汇集成册,由方正出版社出版,题为《刑事诉讼法学专论》。三是《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她是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这个项目,历时三载。针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实务和理论问题,特别是遇到的一些深层次的理念和法律观方面的问题,作者分门别类,并开展了专题研究。通过研究,作者认识到,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实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和观念转变的过程,更感到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领域要不断深入,不断拓展。

目录

目录
(二) 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
(四) 鉴定实施程序的改革与重构
六 间接证据及其适用
(一) 间接证据的概念辨析
(二) 间接证据的证明能力与诉讼意义
(三) 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四) 运用间接证据解决翻供、翻证问题
(五) 运用间接证据解决“一对一案件”问题
七 建立和完善证人保护制度
(一) 证人恐吓的基本特点
(二) 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现状
(三) 程序正义
(三) 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
八 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举证责任问题
(一) 一些国家和地区立法之考察
(二)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举证责任由控方承担的原因之探讨
(三) 我国的选择及应采取的对策
九 诉讼证明与现代科技的契合
(一) 科技证据的含义之探讨
(二) 科技证据的立法起源之考察
(三) 科技证据的适用条件之研究
(四) 科技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之探讨
(四) 诉讼中的证据观念
第七章 侦查
一 关于侦查模式的转变问题
(一) 侦查模式转换的必要性
(二) 侦查模式转变的对策和措施
二 关于侦查公开问题
(一) 侦查公开是近现代刑事诉讼应有之义
(二) 确立侦查公开的范围应考虑的因素
(三) 我国关于侦查公开的立法、问题及对策
三 关于刑讯逼供问题
(一) 刑讯逼供的根源之分析
三 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
(二) 刑讯逼供的危害之探讨
(三) 遏制刑讯逼供的对策之研究
四 关于律师在侦查中的诉讼身份
(一) 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身份
(二) 必须正确认识侦查活动中的辩护职能
(三) 律师介入诉讼与侦查模式的转变
五 我国应当逐步确立沉默权
(一) “应当如实回答”与沉默权
(二) 我国逐步确立沉默权的措施
六 关于侦查终结问题
(一) 刑事诉讼法的宗旨和任务与人权保障
(一) 侦查终结的立法模式之比较
(二) 侦查终结的条件及处理方式之反思
(三) 撤销案件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之构建
七 侦查体制的比较研究和改革
(一) 国外侦查体制分类之考察
(二) 侦查体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三) 对我国现行侦查体制的评析和改革建议
八 关于秘密监听的立法问题
(一) 秘密监听立法起源研究
(二) 秘密监听适用条件研究
(二) 诉讼原则与人权保障
(三) 秘密监听程序研究
(四) 秘密监听程序中个人权利的保护
第八章 提起公诉与不起诉
一 关于审查起诉中的自由裁量权问题
(一) 自由裁量和自由裁量权:含义和功能
(二) 自由裁量的原则与裁量自由的限度
(三) 审查起诉中的自由裁量与对这种裁量的统制
(四) 自由裁量中冲突价值的平衡
二 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不起诉法律制度的法律地位及诉讼价值
(一) 不起诉的诉讼价值
(三) 刑事辩护和代理制度与人权保障
(二) 不起诉的诉讼价值在立法中的体现
三 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三种不起诉的条件
(一) 不起诉的学理分类和条件
(二) 不起诉制度的运作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四 对不起诉制度的规制与救济途径
(一) 世界各国立法对不起诉的规制与救济途径
(二) 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的规制与救济途径
第九章 第一审程序
一 庭审中直接、言词原则的理解与运用
(一) 直接、言词原则的涵义
(四) 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
(二) 直接、言词原则的相关规则
(三) 直接、言词原则的诉讼价值
二 直接、言词原则与案卷材料的移送
(一) 庭前案卷的移送
(二) 庭后案卷的移送
三 庭前审查程序
四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问题
(一) 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原因
(二) 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率的法律对策
五 关于当庭认证问题
(五) 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人权保障
六 庭审中交叉询问制度的构建和运用
(一) 交叉询问的不同模式
(二) 交叉询问的顺序、范围及不同阶段的功能
(三) 交叉询问的主要规则
(四) 对交叉询问的价值评析
(五) 交叉询问在我国的制度设置
七 刑事自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一) 自诉制度的立法取向
(二) 我国自诉制度的特色
(三) 我国自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四 关于刑事诉讼法律观的转变问题
八 我国刑事简易程序使用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一) 我国刑事简易程序的立法与实践
(二) 刑事简易审判程序适用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三) 提高我国刑事简易程序适用率的对策
九 关于刑事判决的效力问题
(一) 刑事判决的特征
(二) 刑事判决的成立与谕知
(三) 刑事判决的拘束力
(四) 刑事判决确定后的效力
第十章 第二审程序
第一章 观念更新与变革
(一) 在刑事诉讼法的本质上,要从国家本位一元化的法律观转变为国家本位、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并重的多元化的法律观
一 关于第二审程序的立法构建问题
(一) 第二审程序的制度功能
(二) 第二审程序的构建模式
(三) 西方国家刑事第二审程序的一般特点
(四) 完善我国第二审程序的建议
二 我国第二审程序实施中的问题
(一) 第二审程序的“虚置现象”
(二) 第二审程序的审判方式
(三) 第二审程序的判决
(四) 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适用问题
(二) 在刑事诉讼法的价值和功能上,要从单一的和从属的工具主义的法律观转变为多种价值和功能的法律观
第十一章 死刑复核程序
一 对死刑复核程序实质的理解
二 关于死刑核准权的分配及相关的程序问题
三 死刑复核程序改革构想
第十二章 审判监督程序
一 审判监督程序的理念
(一) 再审与程序正义理念的冲突问题
(二) 再审程序中确有错误与有错必纠
二 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问题
(一) 再审程序中刑法的溯及力问题
(三) 在运用证据的价值选择上,要从客观真实的、实质合理的法律观,转变为法律真实的、形式合理的法律观
(二) 法院主动提起再审程序问题
(三) 人大对个案的监督与检察机关提起再审程序问题
(四) 完善再审程序的理由、审限和审理方式问题
第十三章 执行
一 刑事执行概念的界定
(一) 关于执行的概念与内容
(二) 生效的判决和裁定
(三) 执行的机关
(四) 执行的意义
二 关于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程序
(四) 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上,要逐步地从国内优位的法律观转变为国际优位的法律观
(一) 执行死刑命令的签发
(二) 执行死刑的期限及主体机关
(三) 执行死刑的场所和方法
(四) 执行死刑后的处理
三 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
四 有期徒刑、拘役缓刑的执行
五 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
六 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
七 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判决的执行
八 执行的变更程序
第二章 基本原则
(一) 死刑执行的变更
(二)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变更
(三) 暂予监外执行
(四) 减刑和假释
(五) 对新罪、漏罪的追诉
(六) 对错判和申诉的处理
(七) 人民检察院对于执行活动的监督
第十四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一 构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依据与原则
(一) 建立、健全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原因
一 关于公开审判原则的理解和适用
(二)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原则
二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组织形式
(一) 我国少年刑事审判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二) 建立少年刑事审判组织的深远意义
(三) 我国少年刑事审判组织的形式
三 未成年人案件陪审制的特点
(一) 陪审制的适用范围问题
(二) 陪审员的选任问题
(三) 陪审员的资格条件问题
(四) 陪审员的任期问题
(一) 公开审判的含义和标志
(五) 陪审员的作用问题
(六) 陪审员的补助问题
四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的几个问题
(一) 庭前审查
(二) 法庭布置
(三) 审理方式
(四) 审判中的几项特殊制度
(五) 法庭教育
(六) 简易程序的适用
五 对未成年人案件暂缓起诉的适用
(二) 公开审判原则的作用和功能
(一) 暂缓起诉的概念和条件
(二) 暂缓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比较
(三) 增设暂缓起诉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 暂缓起诉的适用原则
(五) 暂缓起诉的相关配套制度
六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立法构想
(一) 关于立法体例
(二)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设计
(三) 关于公开审判原则的争鸣
(四) 公开审判原则适用中的问题和对策
一 如何正确对待和评价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
二 关于无罪推定原则的立法选择问题
(一) 刑事诉讼立法与无罪推定
(二) 刑事诉讼法吸收了无罪推定的合理因素
(三) 关于沉默权问题
第三章 管辖
一 立案管辖
(一) 如何正确理解确定立案管辖的原则
(二) 我国现行刑事立案管辖制度的主要特点
(三) 我国刑事立案管辖中需要进一步讨论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二 人民法院职能管辖中的几个问题
(一) 经济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步深化
(一) 人民法院职能管辖的法律依据
(二) 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三) 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四) 公诉转化为自诉的案件
第四章 辩护制度
(一) 刑事辩护的障碍与困惑
一 刑事辩护的障碍与困惑
(二) 刑事辩护难的原因与对策
二 建立证据展示制度,确保律师阅卷权
(一) 阅卷权及法律依据
(二) 政治背景:民主化与法治化进程中的刑事诉讼法
(二) 证据展示与阅卷权
三 辩护律师可否享有上诉权
(一) 现代诉讼与辩护职能
(二) 辩护律师应当享有独立的上诉权
四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一) 如何正确理解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二) 关于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运行机制问题
第五章 强制措施
一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强制措施的目的与原则
(一) 衡量强制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因素
(三) 国际背景:全球化趋势和国际范围内的人权斗争
(二) 关于强制措施的法律性质问题
二 强制措施在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逮捕问题
(二) 取保候审问题
(三) 监视居住问题
(四) 强制措施的适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三 强制措施在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关于强制措施的体系、种类问题
(二) 关于拘传的立法问题
(三) 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问题
(四) 特殊国情:反腐败斗争
(四) 强制措施的司法解释问题
四 关于完善强制措施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强制措施体系与体制
(二) 完善拘留逮捕,实行捕押分离制度
(三) 完善监视居住措施
(四) 完善取保候审措施
(五) 完善拘传法律措施
第六章 证据
一 证据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一) 增加了新的证据种类:视听资料
二 观念更新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
(二) 加强控方举证责任,追求控辩力量对等
(三) 改革证据调查方式,引进交叉询问规则
(四) 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五) 确立“疑罪从无”规则,改进证明标准
二 关于刑事证据立法问题
(一) 证据立法势在必行
(二) 有关证据立法方案的争论与选择
(三) 刑事证据法典的基本框架
三 刑事证据规则问题
(一) 刑事证据规则的立法及发展
(一)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二) 我国证据规则的立法现状与发展
(三) 西方国家的主要证据规则
四 诉讼认识论和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一) 诉讼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二) 法律真实应当是我国的证明要求
(三) 法律事实观下的证明标准
五 司法鉴定体制和程序的改革与重构
(一) 鉴定体制的改革与重构
(二) 鉴定人制度的改革与重构
(三) 鉴定启动程序的改革与重构
JB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