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南史(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而自立,建立了宋朝,此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与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北朝)并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朝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合称为南北朝。
南朝的四个政权存在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刘宋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萧齐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南朝继承了东晋的领土,其范围为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四个政权中,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三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59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1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其疆域只有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国土,最终丧亡于隋朝之手。
记载南朝历史的史料是比较贫乏和紊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极为兴盛繁荣,但史书虽多,却大都散佚不存,以致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主要只能从现存的有限的正史资料中去求索。就正史而言,今存二十四史中,南朝时期占有四书(即《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一史(即《南史》)、一志(即《五代史志》,亦即《隋书》诸志),数量似乎不少,但论内容,却远远不如其他朝代正史的内容丰富,且又多重复处。像《陈书》仅有三十六卷,《宋书》之诸志,则将宋之前诸代之制重复一遍(当然这些重复中不排除有新增内容)。至于《南史》,卷数虽多,却与南朝诸史重复至多。
《宋书》一百卷,是由梁朝沈约修纂的,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宋朝国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就已开始,何承天、山谦之、裴松之、苏宝生等都曾参预编撰,著作郎徐爰曾修成《宋书》六十五卷,这些著作都为沈约修《宋书》时所依据。《宋书》中的突出内容,就是颂扬豪门士族,维护门阀制度,体现了士族门阀制度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充分发展。除此之外,《宋书》记述保存了不少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当时人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具体情况。《宋书?州郡志》中对于南方地区自三国以来的地理沿革,以及东晋以来的侨置州郡分布情况,都有较为详细的讲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南齐书》原有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计有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是由梁朝萧子显修纂的。《南齐书》成书时原名《齐书》,后亦称《齐史》,至北宋,为区别于唐代李百药所撰的《齐书》,始改称为《南齐书》,而称后者为《北齐书》。《南齐书》亦有志,其中以《州郡志》与《百官志》尤具史学价值。在列传人物的写法上,萧子显能够“于序事中寓论断”(顾炎武语),因此被后人誉为“良史”(赵翼)。
《梁书》五十六卷,包括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是由唐朝姚思廉修撰的,不过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其父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在内容方面,除政治、军事等问题外,《梁书》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方面,也都保存了一些资料,《梁书?诸夷传》还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海南一些国家的历史,记载了它们的传说、风俗、物产,以及我国人民和海南各地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极有价值。
《陈书》三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也是由姚思廉修纂的,其中有两卷本纪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姚察在陈史撰述方面遗留给姚思廉的旧稿比梁史少得多。姚思廉撰《陈书》,主要是参考了陈朝史官陆琼、顾野王、傅縡等人有关陈史的撰述。《陈书》内容不如《梁书》那样充实,较为简略,或许与陈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建树有关。
《南史》八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唐朝李延寿撰。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烦就简,以便阅读。列传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家族为单位合为一卷,这种家传的形式是《南史》的显著特点,突出了门阀士族的地位,反映了南朝的社会现实。另外《南史》也增补了南朝各史中所没有的史料,与南朝各史可以互相补充,不可偏废。最后,《南史》全书的编纂,显示了李延寿父子历史观方面的进步。李延寿的父亲李大师“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有鉴于此,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南史》中打破了朝代的断限,通叙南朝历史,又在书中删改了一些不利于统一的提法,反映了当时历史的要求,具有积极意义。
海报:
书签:
目录
梁书
梁书卷一 本纪第一
武帝(上)
梁书卷二 本纪第二
武帝(中)
梁书卷三 本纪第三
武帝(下)
梁书卷四 本纪第四
简文帝
梁书卷五 本纪第五
元帝
梁书卷六 本纪第六
敬帝
梁书卷八 列传第二
昭明太子
哀太子
愍怀太子
梁书卷九 列传第三
王茂
曹景宗
柳庆远
梁书卷十 列传第四
萧颖达
夏侯详
蔡道恭
杨公则
邓元起
梁书卷十一 列传第五
张弘策
郑绍叔
吕僧珍
梁书卷十二 列传第六
柳恢
席阐文
韦叡
梁书卷十三 列传第七
范云
沈约
梁书卷十四 列传第八
江淹
任昉
梁书卷十五 列传第九
谢月出
梁书卷十六 列传第十
王亮
张稷
王莹
梁书卷十七 列传第十一
王珍国
马仙琕
张齐
梁书卷十八 列传第十二
张惠绍
冯道根
康绚
昌义之
梁书卷十九 列传第十三
宗央
刘坦
乐蔼
梁书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刘季连
陈伯之
梁书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八
萧景
梁书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九
周舍
徐勉
梁书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
范岫
傅昭
萧琛
陆杲
梁书卷二十七 列传第二十一
陆倕
到洽
明山宾
殷钧
陆襄
梁书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裴邃
夏侯宜
韦放
梁书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四
裴子野
顾协
徐摛
鲍泉
梁书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五
袁昂
梁书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六
陈庆之
兰钦
梁书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七
王僧孺
张率
刘孝绰
王筠
梁书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八
张缅
梁书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萧子恪
梁书卷三十六 列传第三十
孔休源
江革
梁书卷三十七 列传第三十一
谢举
何敬容
梁书卷三十八 列传第三十二
朱异
贺琛
梁书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三
元法僧
元树
元愿达
王神念
羊侃
羊鸦仁
梁书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四
司马襞
到溉
刘显
刘之遴
许懋
梁书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五
王规
王承
褚翔
萧介
褚球
刘孺
刘潜
殷芸
萧几
梁书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六
臧盾
傅岐
梁书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七
韦粲
江子一
张嵊
沈浚
柳敬礼
梁书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九
王僧辩
梁书卷四十六 列传第四十
胡僧佑
徐文盛
杜崱
阴子春
梁书卷四十七 列传第四十一
孝行
滕昙恭
徐普济
宛陵女子
沈崇傣
荀匠
庾黔娄
吉扮
甄恬
韩怀明
梁书卷四十八 列传第四十二
儒林
伏曼容
何佟之
范缜
严植之
贺玚
司马筠
卞华
崔灵恩
孔佥
卢广
梁书卷四十九 列传第四十三
文学(上)
到沆
丘迟
刘苞
袁峻
庾于陵
刘昭
何逊
钟嵘
周兴嗣
吴均
梁书卷五十 列传第四十四
文学(下)
刘峻
谢几卿
刘勰
王籍
何思澄
刘杳
谢征
庾仲容
陆云公
任孝恭
颜协
梁书卷五十一 列传第四十五
处士
何点
阮孝绪
陶弘景
诸葛璩
沈颚
刘慧斐
范元琰
刘讦
张孝秀
庾承先
梁书卷五十二 列传第四十六
止足
顾宪之
陶季直
萧际素
梁书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七
良吏
庾荜
沈瑀
范述曾
丘仲孚
孙谦
伏呕
何远
梁书卷五十六 列传第五十
侯景
王伟
陈书
陈书卷一 本纪第一
高祖(上)
陈书卷二 本纪第二
高祖(下)
陈书卷三 本纪第三
世祖
陈书卷四 本纪第四
废帝
陈书卷五 本纪第五
宣帝
陈书卷六 本纪第六
后主
陈书卷八 列传第二
杜僧明
周文育
侯安都
陈书卷九 列传第三
侯瑱
欧阳颁
吴明彻
裴子烈
陈书卷十 列传第四
周铁虎
程灵洗
陈书卷十一 列传第五
黄法■
淳于量
章昭达
陈书卷十二 列传第六
胡颖
徐度
杜稄
沈恪
陈书卷十三 列传第七
徐世谱
鲁悉达
周敷
荀朗
周炅
陈书卷十五 列传第九
陈拟
陈详
陈慧纪
陈书卷十六 列传第十
赵知礼
蔡景历
刘师知
谢岐
陈书卷十八 列传第十二
沈众
袁泌
刘仲威
陆山才
王质
韦载
陈书卷十九 列传第十三
沈炯
虞荔
马枢
陈书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到仲举
韩子高
华皎
陈书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谢哲
萧乾
谢嘏
张种
王固
孔奂
萧允
陈书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六
陆子隆
钱道戢
骆牙
陈书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八
周弘正
袁宪
陈书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九
裴忌
孙场
陈书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
徐陵
陈书卷二十七 列传第二十一
江总
姚察
陈书卷二十九 列传第二十三
宗元饶
司马申
毛喜
陈书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四
萧济
陆琼
顾野王
傅缚
章华
陈书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五
萧摩诃
任忠
樊毅
鲁广达
陈书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熊昙朗
周迪
留异
陈宝应
南史
梁书卷一 本纪第一
武帝(上)
梁书卷二 本纪第二
武帝(中)
梁书卷三 本纪第三
武帝(下)
梁书卷四 本纪第四
简文帝
梁书卷五 本纪第五
元帝
梁书卷六 本纪第六
敬帝
梁书卷八 列传第二
昭明太子
哀太子
愍怀太子
梁书卷九 列传第三
王茂
曹景宗
柳庆远
梁书卷十 列传第四
萧颖达
夏侯详
蔡道恭
杨公则
邓元起
梁书卷十一 列传第五
张弘策
郑绍叔
吕僧珍
梁书卷十二 列传第六
柳恢
席阐文
韦叡
梁书卷十三 列传第七
范云
沈约
梁书卷十四 列传第八
江淹
任昉
梁书卷十五 列传第九
谢月出
梁书卷十六 列传第十
王亮
张稷
王莹
梁书卷十七 列传第十一
王珍国
马仙琕
张齐
梁书卷十八 列传第十二
张惠绍
冯道根
康绚
昌义之
梁书卷十九 列传第十三
宗央
刘坦
乐蔼
梁书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刘季连
陈伯之
梁书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八
萧景
梁书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九
周舍
徐勉
梁书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
范岫
傅昭
萧琛
陆杲
梁书卷二十七 列传第二十一
陆倕
到洽
明山宾
殷钧
陆襄
梁书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裴邃
夏侯宜
韦放
梁书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四
裴子野
顾协
徐摛
鲍泉
梁书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五
袁昂
梁书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六
陈庆之
兰钦
梁书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七
王僧孺
张率
刘孝绰
王筠
梁书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八
张缅
梁书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萧子恪
梁书卷三十六 列传第三十
孔休源
江革
梁书卷三十七 列传第三十一
谢举
何敬容
梁书卷三十八 列传第三十二
朱异
贺琛
梁书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三
元法僧
元树
元愿达
王神念
羊侃
羊鸦仁
梁书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四
司马襞
到溉
刘显
刘之遴
许懋
梁书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五
王规
王承
褚翔
萧介
褚球
刘孺
刘潜
殷芸
萧几
梁书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六
臧盾
傅岐
梁书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七
韦粲
江子一
张嵊
沈浚
柳敬礼
梁书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九
王僧辩
梁书卷四十六 列传第四十
胡僧佑
徐文盛
杜崱
阴子春
梁书卷四十七 列传第四十一
孝行
滕昙恭
徐普济
宛陵女子
沈崇傣
荀匠
庾黔娄
吉扮
甄恬
韩怀明
梁书卷四十八 列传第四十二
儒林
伏曼容
何佟之
范缜
严植之
贺玚
司马筠
卞华
崔灵恩
孔佥
卢广
梁书卷四十九 列传第四十三
文学(上)
到沆
丘迟
刘苞
袁峻
庾于陵
刘昭
何逊
钟嵘
周兴嗣
吴均
梁书卷五十 列传第四十四
文学(下)
刘峻
谢几卿
刘勰
王籍
何思澄
刘杳
谢征
庾仲容
陆云公
任孝恭
颜协
梁书卷五十一 列传第四十五
处士
何点
阮孝绪
陶弘景
诸葛璩
沈颚
刘慧斐
范元琰
刘讦
张孝秀
庾承先
梁书卷五十二 列传第四十六
止足
顾宪之
陶季直
萧际素
梁书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七
良吏
庾荜
沈瑀
范述曾
丘仲孚
孙谦
伏呕
何远
梁书卷五十六 列传第五十
侯景
王伟
陈书
陈书卷一 本纪第一
高祖(上)
陈书卷二 本纪第二
高祖(下)
陈书卷三 本纪第三
世祖
陈书卷四 本纪第四
废帝
陈书卷五 本纪第五
宣帝
陈书卷六 本纪第六
后主
陈书卷八 列传第二
杜僧明
周文育
侯安都
陈书卷九 列传第三
侯瑱
欧阳颁
吴明彻
裴子烈
陈书卷十 列传第四
周铁虎
程灵洗
陈书卷十一 列传第五
黄法■
淳于量
章昭达
陈书卷十二 列传第六
胡颖
徐度
杜稄
沈恪
陈书卷十三 列传第七
徐世谱
鲁悉达
周敷
荀朗
周炅
陈书卷十五 列传第九
陈拟
陈详
陈慧纪
陈书卷十六 列传第十
赵知礼
蔡景历
刘师知
谢岐
陈书卷十八 列传第十二
沈众
袁泌
刘仲威
陆山才
王质
韦载
陈书卷十九 列传第十三
沈炯
虞荔
马枢
陈书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到仲举
韩子高
华皎
陈书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谢哲
萧乾
谢嘏
张种
王固
孔奂
萧允
陈书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六
陆子隆
钱道戢
骆牙
陈书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八
周弘正
袁宪
陈书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九
裴忌
孙场
陈书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
徐陵
陈书卷二十七 列传第二十一
江总
姚察
陈书卷二十九 列传第二十三
宗元饶
司马申
毛喜
陈书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四
萧济
陆琼
顾野王
傅缚
章华
陈书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五
萧摩诃
任忠
樊毅
鲁广达
陈书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熊昙朗
周迪
留异
陈宝应
南史
南史.二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