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传播学中国化研究四十年

副标题:无

作   者:谢清果

分类号:

ISBN:978751087593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上篇侧重回顾四十年传播学中国化的历程,分析传播学中国化的问题意识,学术争论和未来发展。下篇一方面对传播学各主要研究领域,如说服传播,政治传播等研究成就进行专题评述;另一方面则按年代主要探讨大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厦门大学为基地开展华夏传播研究开始到当下二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力图呈现华夏传播研究这一传播学本土化重要领域的成果。


目录


目 录

总 序..................................................................................................................... 1

代序 本土之路三十年(邵培仁  姚锦云)......................................... 9

上篇 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阶段、问题与反思

*章 绪论....................................................................................................... 3

1.1研究问题缘起..................................... 3

1.2研究价值......................................... 4

1.3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传播学本土化”四十年研究进展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7

2.1
从萌发初期到发酵争论期,相关研究逐渐深化,
整体趋势表现为多元反思与重新思考............................... 7

2.2
传播学学科化进程与本土化研究相互影响,几代学者着力于
西方传播学的系统整理,对本土化研究开展探索与反思.............. 10

2.3 对“传播学本土化”基本问题的认知争议较大,尚需厘清 14

2.4
论争中逐步形成共识,问题集中在普遍—特殊,
西方—中国的矛盾与张力........................................ 18

2.5华夏传播研究是集中体现“传播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20

2.6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29

第三章 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 31

3.1伴随意识形态对抗动机,偏重政治层面的萌发初期(1977—1992) 31

3.2 伴随学术自觉,进入文化层面的发酵争论期(1993—2008) 33

3.3
伴随传播话语权,掺杂政治动机的多元反思阶段
(2008年—至今)....................................... 36

第四章 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四个核心问题.......................................... 42

4.1 什么是传播学本土化?............................ 42

4.2 要不要进行传播学本土化?........................ 59

4.3 为什么进行传播学本土化?........................ 60

4.4怎样进行传播学本土化?........................... 71

第五章 对“传播学本土化”问题论争的反思...................................... 96

5.1 从知识论层面,对本土化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多重反思 96

5.2 首先要明确我国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100

5.3 正视传播本土化研究中客观存在的民族感............ 102

5.4 传播学本土化的几个主要层面...................... 104

5.5如何进行传播学本土化?........................... 106

中篇 华夏传播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六章 儒家传播思想、传播史与文学传播(1996—2000).......... 113

6.1永恒的经典:儒家传播思想与观念研究............... 113

6.2特定时期传播活动研究............................. 116

6.3 文学作品的传播学解读............................ 118

6.4 传播史方面的研究与著书.......................... 120

6.5 余论............................................ 120

第七章 华夏传播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建构求索(2001—2005)..... 122

7.1 2001—2005年传播学研究概览...................... 122

7.2华夏传播研究的启发之作........................... 123

7.3华夏传播研究的方向............................... 124

7.4华夏传播研究的未来............................... 129

第八章 华夏传播媒介、活动、观念、制度的综合考察(2006—2010) 131

8.1中国古代传播活动................................. 131

8.2中国古代传播观念................................. 134

8.3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36

8.4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137

8.5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140

第九章 华夏传播研究的进展、特征及其未来展望(2011—2014) 143

9.1执拗的低音:华夏传播研究在“传播学本土化”方向中拓展 145

9.2满园的春色:2011—2016年间华夏传播研究的基本态势. 149

9.3夯实的基础:2011—2016年以来华夏传播研究的基本特征 160

9.4光明的未来:华夏传播研究的发展方向............... 163

第十章 华夏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与主体意识彰显(2015).......... 174

10.1继续推进以建构“华夏传播理论”为目标的研究取向.. 175

10.2在传播学学科反思中追问“华夏传播研究”的主体性.. 177

10.3在历史与现实的情境中重思中国传统传播现象与实践.. 178

10.4华夏传播研究日趋显出新特点...................... 180

第十一章 华夏传播研究:传播话语权的建构视角(2016).......... 184

11.1在反思与对话中积极构建华夏传播研究的主体性...... 186

11.2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照中自觉拓展“华夏传播学”研究领域 188

11.3在传统文化宏大背景下挖掘“儒释道”文化中的传播现象 192

11.4在跨文化传播中建构华夏传播学话语权.............. 193

第十二章 
华夏传播研究:构建中国特色传播
话语体系的坚定初心(2017)............................................................. 198

12.1华夏传播研究理论体系建构的坚定意识和积极行动.... 201

12.2区域文化的传播研究:华夏传播研究的学术增长点.... 207

12.3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华夏传播研究的时代召唤.... 209

12.4新媒体语境下中华文化传播研究,华夏传播研究的历史机遇 212

下篇 华夏传播研究的专题探讨

第十三章 华夏情感传播述评...................................................................... 217

13.1 华夏情感传播的哲学思考与理论建构............... 218

13.2 华夏情感传播的主体:古人的情感传播观念和现实启示 221

13.3 华夏情感传播的媒介:情感符号系统............... 227

13.4 华夏情感传播的对象范畴:对外翻译............... 233

13.5 华夏情感传播的伦理效果:审美与情感教育体验..... 235

13.6 华夏情感传播的批评............................. 240

第十四章 华夏政治传播述评...................................................................... 243

14.1中国政治传播研究................................ 243

14.2 中国古代政治传播研究........................... 244

第十五章 华夏说服传播述评...................................................................... 252

15.1说服的技巧...................................... 253

15.2 说服传播的特点................................. 259

第十六章 华夏民俗艺术传播述评............................................................. 261

16.1 概念辨析与解读................................. 261

16.2民俗艺术传播要素分析............................ 263

16.3 民俗艺术的传播环境嬗变......................... 268

16.4 民俗艺术与儒释道文化........................... 268

第十七章 华夏古代报纸研究述评............................................................. 271

17.1中国古代官方报纸................................ 271

17.2 中国古代官报与小报的比较....................... 277

第十八章 华夏文明早期的传播与融合述评.......................................... 280

18.1 华夏民族的起源................................. 281

18.2 华夏民族的演变................................. 282

18.3 先秦文明传播与交流............................. 283

第十九章 华夏唐诗传播研究述评............................................................. 287

19. 1 唐诗兴起的原因及环境.......................... 287

19. 2唐诗的传播方式................................. 290

19. 3 唐诗的传播影响................................ 292

第二十章  华夏佛教传播研究述评........................................................... 295

20.1 佛教传播与翻译................................. 295

20.2 佛教传播与文学................................. 296

20.3 佛教传播与音乐................................. 299

20.4 佛教传播与建筑................................. 301

20.5佛教传播与艺术.................................. 303

20.6 佛教传播与民俗活动............................. 305

第二十一章 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研究述评.......................................... 307

21.1 丝路的前史研究................................. 308

21.2丝路的历史变迁研究.............................. 308

21.3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 312

参考文献................................................................................................................ 315

后记.......................................................................................................................... 322


【书摘与插画】

“文明传播”概念的提出与理论阐释已经成为中国传播学界一个别样的探索方向。从“文明传播”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以及背后的传播 机制是人类自我反省的必然要求,而文明传播研究的成果从根本上具有指导 人类文明航向的意义。

“文明传播”问题的提出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 研究所的几位传播学研究者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央电视台共同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文明工程”运动。得益于“文明工程”运动实施引发了“文明传播”问题的思考,并于 2006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首届“文明论坛”上提出建构“文明传播学”的观点。2007 年 8 月“文 明传播的跨学科研究与学科创建”课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重点课题获 得立项,主要参与者有季燕京、毛峰、王怡红、杨瑞明、张丹、胡河宁、胡 翼青、刘明等人。季燕京、毛峰于 2007 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以文明传播思想为核心的传播哲学》一文,文章认为:“以文明传播思想 为核心的传播哲学认为,信息传播*深刻的起源应当在人类的社会实践—— 认识结构之中,其*核心的基础和根本问题是社会认识的主体性起源。同时, 任何社会认识的主体性都应当是基于社会实践主体性之上的。也就是说,社 会实践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组织方式以及不同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地位,这 是社会认识中主客体关系的基础或依据。因此,真正了解社会传播的主客体 关系及其主体性问题,包括起源和形成,都应当从社会的利益关系、组织关 系、物质条件以及相应的认知模式中寻求答案。”总而言之,文明传播追求的 是自觉审视社会整合中通过社会组织方式而实现的利益交换整合和通过社会传播结构而实现的信息交换的整合,从而形成与当代和谐社会理念相配合的传播文明视域。毛峰则是较早关注文明传播且富有成就的学者,他从研究《帝 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入手,提示出伊尼斯的文明传播观:“文明在确立、 生长、扩张与绵延的过程中会不断遭遇传播问题: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是否合理流动分配、文化价值是否被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共信,是这一文明能否 实现内部整合的基础;而在外部扩张上,文明对自然的开发是否超过自然所 能忍受并自我修复的限度、文明是否能合理对待其他文明中的社区与人群,更成为文明生死存亡的关键。文明在传播过程中时常出现的‘偏向’与失衡, 往往置文明于死地。文明传播的悖论在于:文明在物质、技术以及媒介层面 的进步,常常打乱了固有的文明传播秩序,尤其是文化信息的骤然增加与分歧杂乱,使原本共享共信的文明价值被怀疑并否弃,*终使文明成为传播的 牺牲品,文明由于传播的偏向而堕入战乱、崩溃等非文明的野蛮状态。” 如此看来,文明传播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在于自觉维护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促进和保障人类生活和谐。毛峰从中国的《论语》中找到防止文明传播异化的指 导思想,他认为:“孔子提出的救济传播的偏向、失衡与异化的原则是对文明 传播活动施以道德指引,使文明传播活动回归其逐渐偏离的自然秩序(道)与社会秩序(德),赋予文明传播牢不可破的道德基础,使文明永葆活力、持久与和谐。”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的智慧蕴藏着丰富的文明传播理念。毛峰认 为“文明传播的法则是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的良性平衡”,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养成中国的“文明模式”:“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辅以道家等先秦思想而形成的中国世界观,确保了中华文明在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岁月中取得独步世界的辉煌成就,其尊崇爱护自然、力行道德教化、追求精神提升、万物和谐的文明模式,在世界其他文明盛衰不定的历史急流中,保障了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一、稳定、繁荣、与他民族和谐共存等高度可持续性。”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光荣与梦想:传播学中国化研究四十年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