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我们将50年来的当代文学分为五个阶段:1949—1962年为第一阶段;1962—1971年为第二阶段;1971—1978年为第三阶段;1978—1989年为第四阶段;90年代以后为第五阶段。这与习见的几种分期都有所不同。把1962年作为第一阶段的结束和第二阶段的开始,是因为这一年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这意味着此前的“调整时期”的结束,文艺上的极左思潮开始新一轮的泛滥,并一步步走向了“文革”。把1971年作为第二阶段的结束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是因为这一年的“林彪事件”实际上将“文革”分为了两半。“林彪事件”后,不少人开始不同程度的觉醒,文艺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将1978年作为第三阶段的结束和第四阶段的开始,是因为这一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解放和文艺复苏上的意义,远远大于1976年“四人帮”的垮台。将1989年作为第四阶段的结束和第五阶段的开始,是因为进人90年代后,文艺面貌的确有了明显的变化。
目录
绪论/1
第一编 1949—1962年间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体制与文学运动/21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与文学体制的建立/21
第二节 《武训传》事件和《红楼梦》研究问题/26
第三节 胡风集团案/33
第四节 “双百”方针与文艺“反右”/39
第五节 “新民歌运动”与文艺政策的调整/46
第二章 诗歌/53
第一节 概况53
第二节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57
第三节 郭小川、贺敬之/63
第四节 闻捷、李季等/70
第五节 李瑛、公刘、邵燕祥等/73
第三章 中短篇小说/78
第一节 概述/78
第二节 几部有影响的中篇小说/82
第三节 茹志鹃和孙犁/91
第四节 李单和周立波/97
第五节 赵树理及其追随者/100
第六节 峻青和王愿坚/104
第七节 “百花”时期的短篇小说/107
第八节 短篇历史小说/112
第四章 长篇小说/117
第一节 概述/117
第二节 《保卫延安》与《红日》/121
第三节 《红旗谱》与《风云初记》/124
第四节 《林海雪原》等英雄传奇类小说/127
第五节 《青春之歌》/134
第六节 《大波》与《六十年的变迁》/138
第七节 《三里湾》、《创业史》与《山乡巨变》/142
第八节 其他长篇小说/148
第五章 散文/153
第一节 概述/153
第二节 巴金、冰心、杨朔等人的散文创作/163
第三节 徐懋庸和“三家村”的杂文创作/171
第四节 报告文学创作/176
第六章 戏剧与电影/179
第一节 概述/179
第二节 田汉与《关汉卿》/183
第三节 老舍与《茶馆》/186
第四节 曹禺、郭沫若/188
第五节 历史题材的戏剧与电影/191
第六节 现实题材与名著改编/193
第七节 《十五贯>与《团圆之后》等新戏曲/198
第七章台 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203
第一节 作家的分流与新的文学格局的形成 /203
第二节 相同思维不同内涵的文学运动/205
第三节 不同路径的文学发展/206
第四节 香港文学/209
第五节 台湾诗歌/211
第六节 台湾小说和散文/213
第七节 台湾戏剧/215
第二编 1962—1971年间的文学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217
第一节 “两个批示”的问世/217
第二节 《纪要》的出笼与“三突出”的产生/224
第三节“样板戏”成为中心/229
第四节 被遮蔽的鲁迅形象/232
第九章 文学创作/237
第一节 概述/237
第二节 诗歌/242
第三节 小说/247
第四节 戏剧与电影/255
第十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260
第一节 台港文学概况/260
第二节 台湾诗歌与散文/263
第三节 台港小说/266
第四节 台港戏剧/271
第三编 1971—1978年间的文学
第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275
第一节 “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的完成与“写作组”的出现/275
第二节 显流与潜流:两种文学流向/280
第十二章 作为主潮的“显流文学”/290
第一节 叙事模式与抒情模式/290
第二节 “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塑造/304
第十三章 “潜流文学”创作/311
第一节 隐秘的诗歌与散文写作/311
第二节 “手抄本”小说的文学史价值/321
第十四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344
第一节 台湾文坛的“乡土文学”及其论争/344
第二节 香港文学/346
第三节 台湾诗歌/349
第四节 台港小说/352
第五节 台湾散文/356
第六节 台湾戏剧/358
第四编 1978—1989年间的文学
第十五章 80年代文学思潮/361
第一节 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361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回归与流变/368
第三节 现代主义的萌发与兴盛/372
第四节 想象的文化寻根与失落/377
第十六章 诗歌:新潮与传统/382
第一节 概述/382
第二节 “朦胧诗”的崛起与论……
第一编 1949—1962年间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体制与文学运动/21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与文学体制的建立/21
第二节 《武训传》事件和《红楼梦》研究问题/26
第三节 胡风集团案/33
第四节 “双百”方针与文艺“反右”/39
第五节 “新民歌运动”与文艺政策的调整/46
第二章 诗歌/53
第一节 概况53
第二节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57
第三节 郭小川、贺敬之/63
第四节 闻捷、李季等/70
第五节 李瑛、公刘、邵燕祥等/73
第三章 中短篇小说/78
第一节 概述/78
第二节 几部有影响的中篇小说/82
第三节 茹志鹃和孙犁/91
第四节 李单和周立波/97
第五节 赵树理及其追随者/100
第六节 峻青和王愿坚/104
第七节 “百花”时期的短篇小说/107
第八节 短篇历史小说/112
第四章 长篇小说/117
第一节 概述/117
第二节 《保卫延安》与《红日》/121
第三节 《红旗谱》与《风云初记》/124
第四节 《林海雪原》等英雄传奇类小说/127
第五节 《青春之歌》/134
第六节 《大波》与《六十年的变迁》/138
第七节 《三里湾》、《创业史》与《山乡巨变》/142
第八节 其他长篇小说/148
第五章 散文/153
第一节 概述/153
第二节 巴金、冰心、杨朔等人的散文创作/163
第三节 徐懋庸和“三家村”的杂文创作/171
第四节 报告文学创作/176
第六章 戏剧与电影/179
第一节 概述/179
第二节 田汉与《关汉卿》/183
第三节 老舍与《茶馆》/186
第四节 曹禺、郭沫若/188
第五节 历史题材的戏剧与电影/191
第六节 现实题材与名著改编/193
第七节 《十五贯>与《团圆之后》等新戏曲/198
第七章台 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203
第一节 作家的分流与新的文学格局的形成 /203
第二节 相同思维不同内涵的文学运动/205
第三节 不同路径的文学发展/206
第四节 香港文学/209
第五节 台湾诗歌/211
第六节 台湾小说和散文/213
第七节 台湾戏剧/215
第二编 1962—1971年间的文学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217
第一节 “两个批示”的问世/217
第二节 《纪要》的出笼与“三突出”的产生/224
第三节“样板戏”成为中心/229
第四节 被遮蔽的鲁迅形象/232
第九章 文学创作/237
第一节 概述/237
第二节 诗歌/242
第三节 小说/247
第四节 戏剧与电影/255
第十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260
第一节 台港文学概况/260
第二节 台湾诗歌与散文/263
第三节 台港小说/266
第四节 台港戏剧/271
第三编 1971—1978年间的文学
第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275
第一节 “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的完成与“写作组”的出现/275
第二节 显流与潜流:两种文学流向/280
第十二章 作为主潮的“显流文学”/290
第一节 叙事模式与抒情模式/290
第二节 “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塑造/304
第十三章 “潜流文学”创作/311
第一节 隐秘的诗歌与散文写作/311
第二节 “手抄本”小说的文学史价值/321
第十四章 台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344
第一节 台湾文坛的“乡土文学”及其论争/344
第二节 香港文学/346
第三节 台湾诗歌/349
第四节 台港小说/352
第五节 台湾散文/356
第六节 台湾戏剧/358
第四编 1978—1989年间的文学
第十五章 80年代文学思潮/361
第一节 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361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回归与流变/368
第三节 现代主义的萌发与兴盛/372
第四节 想象的文化寻根与失落/377
第十六章 诗歌:新潮与传统/382
第一节 概述/382
第二节 “朦胧诗”的崛起与论……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