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7(套装7册)(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伟大作家的访谈,冠以小说的艺术、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

副标题:无

作   者: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编

分类号:

ISBN:978702017149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套装共7册:作家访谈1-7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持久、*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作家访谈”栏目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六十余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四卷陆续出版。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E.M.福斯特、弗朗索瓦丝•萨冈、奥尔德斯•赫胥黎、哈罗德•品特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E.B.怀特、巴勃罗•聂鲁达、约翰•斯坦贝克、库尔特•冯内古特、胡里奥•科塔萨尔、唐•德里罗、苏珊•桑塔格、伊恩•麦克尤恩、诺曼•梅勒、大江健三郎。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伦、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罗斯、约翰•欧文、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奥兹、V.S.奈保尔、石黑一雄。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是该系列的*一辑,共收录以下十四位作家的长篇访谈:格雷厄姆•格林、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W.H.奥登、乔伊斯•卡罗尔•欧茨、E.L.多克托罗、威廉•特雷弗、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艾丽丝•门罗、若泽•萨拉马戈、萨尔曼•鲁西迪、哈维尔•马里亚斯、大卫•格罗斯曼、大卫•米切尔、米歇尔•维勒贝克。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5》是该系列的*一辑,共收录以下十六位作家的长篇访谈: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威廉•福克纳、伊夫林•沃、让•科克托、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伯纳德•马拉默德、詹姆斯•M. 凯恩、田纳西•威廉斯、纳丁•戈迪默、詹姆斯•鲍德温、V.S. 普里切特、普里莫•莱维、理查德•福特、伊斯梅尔•卡达莱、莉迪亚•戴维斯、达尼•拉费里埃。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6》15位受访作家简介: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1914—1994),美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1953年凭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获美国国家图书奖,1975年成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被《纽约时报》誉为“美国文学圣山上的众神之一”。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国诗人,曾四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伊利亚•爱伦堡(Ilya Ehrenburg,1891—1967),苏联作家,代表作《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1894—1961),法国小说家,1932年凭代表作长篇小说《茫茫黑夜漫游》获法国雷诺多文学奖,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威廉·巴勒斯、冯内古特等作家皆深受其影响。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美国剧作家,以戏剧《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闻名,1949年获普利策戏剧奖。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1896—1970),美国小说家,以长篇小说《美国》三部曲闻名于世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öll,1917—1985),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美国文学评论家,20世纪下半叶英语世界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以《影响的焦虑》《西方正典》《误读图示》等著作闻名于世。《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栏目“批评的艺术”子单元的首位受访者。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1930—2013),尼日利亚小说家、诗人、评论家,2007年国际曼布克奖得主,现代非洲文学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非洲文学之父”。罗伯特•戈特利布(Robert Gottlieb,1931— ),美国作家、出版人,被广泛视为 20世纪下半叶伟大的编辑之一,历任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克瑙夫出版社、《纽约客》杂志总编辑,托妮·莫里森、约翰·契弗、莱辛、萨尔曼·鲁西迪等著名作家都是他的作者。《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栏目“编辑的艺术”子单元的首位受访者。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1931—2020),英国间谍小说大师,以长篇小说系列“史迈利三部曲”闻名,《泰晤士报》将其评为1945年以来伟大的50位英国作家之一。A.S.拜厄特(A. S. Byatt,1936— ),英国小说家、诗人,1990年布克奖得主,《泰晤士报》将其评为1945年以来伟大的50位英国作家之一。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1959— ),美国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纠正》《自由》等,被《时代》杂志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埃马纽艾尔•卡雷尔(Emmanuel Carrère,1957— ),法国作家、编剧,费米娜文学奖、雷诺多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得主,代表作有《搅局者》等小说和《对面的撒旦》等非虚构作品。凯尔泰斯•伊姆莱(Imre Kertész,1929—2016),匈牙利作家,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7》《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欧内斯特·海明威 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巴黎评论》的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文学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最好的、最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怎样的”比问“为什么”更有意思。——萨尔曼·拉什迪 在我写首部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去了,读这些访谈时我仍带着当初的热情。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引入歧途:我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带来的欢乐和苦恼。——奥尔罕·帕慕克 《巴黎评论》的访谈总是从最佳的视角切入大作家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戴夫·艾格斯 应该在酒会、朗读会、婚庆、狂欢等各种各样的热闹场合把《巴黎评论》的这些访谈集派发出去。它们也非常适合从高中一直到艺术硕士课程的各级学校课堂使用,事实上,我曾用这些访谈开设整整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之言,并把它们带进课堂呢?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激动,不可或缺。——科伦·麦凯恩

目录


1

杜鲁门·卡波蒂(1957) 黄昱宁/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1958) 苗炜/译

亨利·米勒(1961) 王岳杭/译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67) 丁骏/译

杰克·凯鲁亚克(1968) 菊子/译

约翰·厄普代克(1968) 盛韵/译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1) 许志强/译

雷蒙德·卡佛(1983) 小二/译

米兰·昆德拉(1984) 叶子/译

阿兰·罗伯-格里耶(1986) 林盛/译

君特·格拉斯(1991) 吴筠/译

保罗·奥斯特(2003) BTR/译

村上春树(2004) 比目鱼/译

奥尔罕·帕慕克(2006) 方柏林/译

斯蒂芬·金(2006) 张坤/译

翁贝托·埃科(2008) 张芸/译

2

序/奥尔罕·帕慕克 仲召明/译   

E.M.福斯特(1953) 郭旻天/译

弗朗索瓦丝·萨冈(1956) 朱艳亮/译

奥尔德斯·赫胥黎(1960) 姚向辉/译

哈罗德·品特(1966) 李亦男/译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967) 杨凌峰/译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68) 菊子/译

E.B.怀特(1969) 丁骏/译

巴勃罗·聂鲁达(1971) 俞冰夏/译

约翰·斯坦贝克(1975) 章乐天/译

库尔特·冯内古特(1977) 贝小戎/译

胡里奥·科塔萨尔(1984) 唐江/译

唐·德里罗(1993) 但汉松/译

苏珊·桑塔格(1995) 吴嘉茜/译

伊恩·麦克尤恩(2002) 冯涛/译

诺曼·梅勒(2007) 晏向阳/译

大江健三郎(2007) 许志强/译

3

威廉·斯泰伦(1954) 杨向荣/译

T.S.艾略特(1959) 刘雅琼/译

埃兹拉·庞德(1962) 周瓒/译

艾伦·金斯堡(1966) 赵霞/译

索尔·贝娄(1966) 杨向荣/译

约瑟夫·海勒(1974) 杨向荣/译

卡洛斯·富恩特斯(1981) 温峰宁/译

菲利普·罗斯(1984) 陈以侃/译

约翰·欧文(1986) 唐江/译

多丽丝·莱辛(1988) 邓中良 华菁/译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90) 仲召明/译

托妮·莫里森(1993) 许志强/译

阿摩司·奥兹(1996) 钟志清/译

V.S.奈保尔(1998) 陶泽慧/译

石黑一雄(2008) 陶立夏/译

4

格雷厄姆•格林(1953) 陈焱/译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960) 温哲仙/译

W.H.奥登(1974) 马鸣谦/译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78) 朱杰/译

E.L.多克托罗(1986) 柏栎/译

威廉•特雷弗(1989) 管舒宁/译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90) 魏然/译

艾丽丝•门罗(1994) 梁彦/译

若泽•萨拉马戈(1998) 王渊/译

萨尔曼•鲁西迪(2005) 林晓筱/译

哈维尔•马里亚斯(2006) 蔡学娣/译

大卫•格罗斯曼(2007) 唐江/译

大卫•米切尔(2010) 唐江/译

米歇尔•维勒贝克(2010) 丁骏/译

短篇小说课堂

乔伊·威廉姆斯《微光渐暗》/丹尼尔·阿拉尔孔 评

克雷格·诺瓦《一个醉赌鬼而已》/安·比蒂 评

伦纳德·迈克尔斯《城市男孩》/大卫·贝泽摩吉斯 评

简·鲍尔斯《艾米·摩尔的日记》/莉迪亚·戴维斯 评

詹姆斯·索特《曼谷》/戴夫·艾格斯 评

丹尼斯·约翰逊《搭车遇祸》/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评

玛丽-贝丝·休斯《鹈鹕之歌》/玛丽·盖茨基尔 评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博闻强记的富内斯》/亚历山大·黑蒙 评

伯纳德·库珀《老鸟》/艾米·亨佩尔 评

托马斯·格林《除了有病我现在相当健康,没骗你》/乔纳森·勒瑟姆 评

玛丽·罗比森《莱克利湖》/山姆·利普斯特 评

唐纳德·巴塞尔姆《闹着玩的几个小故事》/本·马库斯 评

雷蒙德·卡佛《要不你们跳个舞?》/大卫·米恩斯 评

伊森·卡宁《窃国贼》/洛丽·摩尔 评

斯蒂芬·米尔豪瑟《飞毯》/丹尼尔·奥罗斯科 评

居伊·达文波特《英格兰银行里的晚餐》/诺曼·拉什 评

诺曼·拉什《谎言堆砌的存在》/莫娜·辛普森 评

莉迪亚·戴维斯《福楼拜的十个故事》/阿莉·史密斯 评

伊凡·S. 康奈尔《阔太布里奇的浮华生活》/威尔士·陶尔 评

达拉斯·韦伯《飞向斯德哥尔摩的夜航》/乔伊·威廉姆斯 评

5.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953)——王宏图胡泊译

威廉·福克纳(1956)——王义国蔡慧译

伊夫林·沃(1963)——张冲译

让·科克托(1964)——林晓筱译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964)——汪雁译

伯纳德·马拉默德(1975)——杨凌峰译

詹姆斯·M.凯恩(1978)——冯倩珠译

田纳西·威廉斯(1981)——张坤译

纳丁·戈迪默(1983)——姬方盈臧清译

詹姆斯·鲍德温(1984)——吴琦译

V.S.普里切特(1990)——张旋译

普里莫·莱维(1995)——索马里译

理查德·福特(1996)——彭伦译

伊斯梅尔·卡达莱(1998)——文敏译

莉迪亚·戴维斯(2015)——吴永熹译

达尼·拉费里埃(2017)——郁梦非译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7(套装7册)(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伟大作家的访谈,冠以小说的艺术、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