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cyc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s
副标题:无
作 者:王芳著
分类号:
ISBN:978710912750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运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循环型农业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重点研究了西部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并且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定量分析,通过对循环型农业与清洁发展机制相互关系的研究,试图为我国循环型农业发展寻找新的生长点,从而提出了促进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目录
目录
序
摘要
Abstract
Ⅰ 导言
Ⅰ.Ⅰ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Ⅰ.Ⅰ.Ⅰ 研究的背景
Ⅰ.Ⅰ.Ⅱ 研究的目的
Ⅰ.Ⅱ 国内外研究动态
Ⅰ.Ⅱ.Ⅰ 循环型农业的理论研究综述
Ⅰ.Ⅱ.Ⅱ 西部农业发展研究回顾
Ⅰ.Ⅲ 研究思路与方法
Ⅰ.Ⅲ.Ⅰ 研究思路
Ⅰ.Ⅲ.Ⅱ 研究的技术路线
Ⅰ.Ⅲ.Ⅲ 研究方法
Ⅰ.Ⅲ.Ⅳ 数据说明
Ⅰ.Ⅳ 研究的内容结构
Ⅰ.Ⅴ 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1章 循环型农业: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世界农业发展思想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1.2.1 “三才论”的传统农学思想
1.2.2 循环农业思想的萌芽
1.2.3 农业与技术及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思想
1.3 中国农业增长状况
1.3.1 1949—2004年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1.3.2 中国不同阶段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因
1.3.3 1995—2004年农业物耗增长水平
1.4 我国农业生产环境的非健康状态
1.4.1 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的难题
1.4.2 农业经济系统面临的困境
1.4.3 农村社会系统面临的难题
1.5 循环型农业: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5.1 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1.5.2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5.3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
1.5.4 开拓绿色农产品市场
1.5.5 拓宽农民就业空间
第2章 循环型农业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循环型农业的理论基础
2.1.1 循环型农业产生的背景
2.1.2 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型
2.1.3 循环型农业的经济理论基础
2.1.4 循环型农业的效益实现形式
2.2 循环型农业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2.2.1 循环型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联系与区别
2.2.2 循环型农业资源配置挑战传统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理论
2.2.3 “理性生态经济人”挑战“理性经济人”
2.2.4 循环经济学挑战传统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2.2.5 循环型农业挑战传统经济学的“马斯洛需求”理论
2.3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理论分析
2.3.1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组成要素
2.3.2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分析
2.3.3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原理分析
2.3.4 循环型农业的外部环境
2.3.5 循环型农业与清洁发展机制
2.4 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外部性分析
2.4.1 传统农业的外部性
2.4.2 生态脆弱的落后地区农业发展的负外部性及制度缺陷
2.4.3 循环型农业:负外部性改善
2.5 循环型农业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
2.5.1 农户合作的困境
2.5.2 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博弈
2.5.3 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的博弈分析
第3章 西部农业发展现状剖析
3.1 西部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1.1 区域概况
3.1.2 西部农村经济地位截面分析
3.1.3 农业生产及产品地位
3.1.4 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水平
3.2 西部农业发展变化趋势
3.2.1 西部传统农业相对规模的长期变化
3.2.2 西部传统农业增长的源泉
3.2.3 西部农业增长的环境影响
3.3 西部农业资源相对生产有效性评价
3.3.1 包络分析法与农业资源相对生产效率评价
3.3.2 实证分析
3.3.3 结论
3.4 西部资源约束下的农业劳动力容量
3.4.1 方法的选择
3.4.2 具体估算
3.4.3 结论
3.5 西部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3.5.1 生态环境问题
3.5.2 农业自然资源问题
3.5.3 农村经济环境问题
3.5.4 制度缺陷
第4章 西部农户系统农业可持续性调控机理
4.1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
4.1.1 循环型农业系统整体性假定
4.1.2 物质与能量流分析的引入
4.2 西部典型小农户生产系统的物质流现状
4.2.1 研究对象说明
4.2.2 经济持续性
4.2.3 生态持续性
4.3 建立能量流的投入产出模型
4.3.1 里昂惕夫静态投入产出模型
4.3.2 投入产出矩阵P
4.3.3 建立投入产出模型
4.3.4 应用实例
4.3.5 结论
第5章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与预测
5.1 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理论构架
5.1.2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的目标
5.1.3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估预测的思路
5.1.4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估预测的技术路线
5.1.5 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5.2 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5.2.1 产出指标——社会经济效益驱动指标
5.2.2 投入减量化指标
5.2.3 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
5.2.4 环境安全指标
5.2.5 评估模型与方法选择
5.3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5.3.1 数据采集
5.3.2 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5.3.3 标准化处理
5.3.4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状况综合评估值
5.3.5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
5.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状况预测
5.4.1 BP神经网络模型
5.4.2 西部循环型农业综合发展趋势预测
5.5 结论
第6章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模式设计
6.1 循环型农业的基本模式设计
6.1.1 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模式
6.1.2 资源再利用型循环农业模式
6.1.3 资源开发型循环农业模式
6.2 循环型农业产业链构建
6.2.1 循环型农业的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基础
6.2.2 循环型农业的产业链构建案例
6.2.3 农村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案例
6.3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区域模式构思
6.3.1 西部循环型农业模式选择的原则和思路
6.3.2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区划
6.3.3 西部循环型农业模式的战略构想
6.4 案例:西部农户发展沼气循环型农业的综合效益
6.4.1 直接经济效益
6.4.2 间接经济效益
6.4.3 间接生态效益
6.4.4 改善卫生环境
第7章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建设管理
7.1 西部农业技术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7.1.1 农业科研机构面临的问题
7.1.2 农户和涉农企业接受使用技术面临的问题
7.1.3 农业推广体系面临的问题
7.1.4 农业技术创新管理者面临的问题
7.2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体系的建设
7.2.1 循环型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结构与目标原则
7.2.2 循环型农业的主导技术体系
7.2.3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进步的路线模式
7.2.4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变迁的运行机制
7.3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变革
7.3.1 改革农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体制
7.3.2 调整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制度
7.3.3 建立促进循环型农业技术应用的投入补偿机制
7.3.4 完善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7.3.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变革
第8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构建了循环型农业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体系
8.1.2 解剖了西部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8.1.3 设计了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模式和产业链
8.1.4 综合探究了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8.1.5 研究的主要观点
8.2 对策建议
8.2.1 建立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体系
8.2.2 总体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循环型农业发展
8.2.3 推广参与式方法,强化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观
8.2.4 扶持西部本地龙头企业发展,引进外部头企业投资
8.2.5 加强行政区际合作,实现区域大循环
8.2.6 强化保障措施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表格目录
表2.2.1 循环型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表2.5.1 农户合作的“囚徒困境”
表2.5.2 基层政府—农户的博弈
表3.1.1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表3.1.2 东中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情况
表3.1.3 东中西部地区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表3.1.4 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单位物耗水平
表3.2.1 西部农业相对份额的长期变化
表3.2.2 西部农业投入产出变动
表3.2.3 西部农业投入产出弹性系数及技术进步率
表3.3.1 西部1995—2004年农业生产输入输出指标值
表3.3.2 1995—2004年西部十二省(市)DEA模型M?运行结果
表3.3.3 1995—2004年西部农业DEA模型M?运行结果
表4.2.1 农户生产资源
表4.2.2 教育水平
表4.2.3 家庭收入
表4.2.4 农户净现金收入
表4.3.1 投入产出矩阵P
表4.3.2 种植业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
表4.3.3 畜牧业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
表4.3.4 渔业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
表4.3.5 农业系统投入产出矩阵P
表5.2.1 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5.3.1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值
表5.3.2 西部单项指标标准化值
表5.3.3 全国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单项指标标准化值
表5.3.4 2004年西部各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单项指标标准化值
表5.3.5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排序
表5.4.1 训练参数
表6.4.1 农户农药和化肥实际投入
图示目录
图Ⅰ.Ⅲ-1 研究的思路
图Ⅰ.Ⅲ-2 研究的技术路线
图1.3-1 1949—200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变动
图1.3-2 1995—2004年农用物资使用强度增长状况
图2.1-1 环境影响和收入
图2.1-2 可持续发展隧道
图2.2-1 现代农业生产路径
图2.2-2 循环型农业生产路径
图2.3-1 循环型农业系统结构
图2.3-2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作用机理
图2.3-3 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物质平衡模式
图3.2-1 1995—2004年西部农林牧渔业发展水平
图3.2-2 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分布
图3.3-1 2004年区域农业单位产值物资消耗水平
图3.3-2 DEA模型用于农业生产相对效率评价的工作流程
图3.5-1 西部耕地的地形情况
图3.5-2 西部农户耕地的灌溉情况
图3.5-3 西部农户采用灌溉方式的比例
图4.2-1 胜利村某农户各作物净现金收益
图4.2-2 西北村某农户各作物净现金收益
图4.2-3 耕地的利用状况
图4.2-4 营养物质的投入产出平衡
图4.2-5 农药实际施用强度
图4.3-1 投入产出流的例子
图4.3-2 一个简化的农业经济系统
图4.3-3 调控后的循环型农业经济系统
图5.1-1 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的理论框架
图5.1-2 循环型农业发展的评价的概念框架
图5.1-3 行为—压力—效果—冲击—反应模型
图5.1-4 综合评价的技术路线
图5.3-1 1995—2004年西部及全国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状况
图5.3-2 2004年西部各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状况
图5.3-3 1995—2004年西部与全国循环型农业发展分类指标评价状况
图5.3-4 2004年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各分类指标的障碍度
图5.4-1 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5.4-2 训练结果
图5.4-3 测试拟合
图5.4-4 预测结果
图6.2-1 循环型农业内部各产业纵向闭合示意图
图6.2-2 循环型农业横向耦合关系示意图
图6.2-3 循环型农业区域耦合关系示意图
图6.2-4 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产业链构建
图6.2-5 “粮—果—畜—沼—经”产业链
图6.2-6 “林—果—草—粮—加—畜”水土保持型模式
图6.2-7 “林—果—桑—草—加—沼—粮—畜—菜”山地立体型
图6.2-8 “粮—经—果—鸡—猪—沼—桑—蚕—鱼”复合产业链
图6.2-9 循环型奶牛产业链构建
图6.2-10 循环型水稻产业链构建
图6.2-11 循环型果业产业链构建
图6.2-12 循环型海湾养殖业产业链构建示意图
图6.2-13 牧—渔—农综合类型
图6.2-14 废弃物加工产业链
图6.2-15 农村工业园区循环
图6.3-1 西部农业生态划分示意图
图7.1-1 农户对病虫害信息了解的来源渠道
图7.1-2 西部家里有人参加过农牧技术培训的家庭比例
图7.2-1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体系构成
图7.2-2 政府主导型技术变迁机制
图7.2-3 市场诱导型技术变迁机制
图7.2-4 双向驱动型技术变迁机制
图8.1-1 循环型农业理论分析框架
序
摘要
Abstract
Ⅰ 导言
Ⅰ.Ⅰ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Ⅰ.Ⅰ.Ⅰ 研究的背景
Ⅰ.Ⅰ.Ⅱ 研究的目的
Ⅰ.Ⅱ 国内外研究动态
Ⅰ.Ⅱ.Ⅰ 循环型农业的理论研究综述
Ⅰ.Ⅱ.Ⅱ 西部农业发展研究回顾
Ⅰ.Ⅲ 研究思路与方法
Ⅰ.Ⅲ.Ⅰ 研究思路
Ⅰ.Ⅲ.Ⅱ 研究的技术路线
Ⅰ.Ⅲ.Ⅲ 研究方法
Ⅰ.Ⅲ.Ⅳ 数据说明
Ⅰ.Ⅳ 研究的内容结构
Ⅰ.Ⅴ 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1章 循环型农业: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世界农业发展思想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1.2.1 “三才论”的传统农学思想
1.2.2 循环农业思想的萌芽
1.2.3 农业与技术及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思想
1.3 中国农业增长状况
1.3.1 1949—2004年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1.3.2 中国不同阶段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因
1.3.3 1995—2004年农业物耗增长水平
1.4 我国农业生产环境的非健康状态
1.4.1 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的难题
1.4.2 农业经济系统面临的困境
1.4.3 农村社会系统面临的难题
1.5 循环型农业: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5.1 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1.5.2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5.3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
1.5.4 开拓绿色农产品市场
1.5.5 拓宽农民就业空间
第2章 循环型农业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循环型农业的理论基础
2.1.1 循环型农业产生的背景
2.1.2 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型
2.1.3 循环型农业的经济理论基础
2.1.4 循环型农业的效益实现形式
2.2 循环型农业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2.2.1 循环型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联系与区别
2.2.2 循环型农业资源配置挑战传统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理论
2.2.3 “理性生态经济人”挑战“理性经济人”
2.2.4 循环经济学挑战传统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2.2.5 循环型农业挑战传统经济学的“马斯洛需求”理论
2.3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理论分析
2.3.1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组成要素
2.3.2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分析
2.3.3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原理分析
2.3.4 循环型农业的外部环境
2.3.5 循环型农业与清洁发展机制
2.4 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外部性分析
2.4.1 传统农业的外部性
2.4.2 生态脆弱的落后地区农业发展的负外部性及制度缺陷
2.4.3 循环型农业:负外部性改善
2.5 循环型农业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
2.5.1 农户合作的困境
2.5.2 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博弈
2.5.3 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的博弈分析
第3章 西部农业发展现状剖析
3.1 西部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1.1 区域概况
3.1.2 西部农村经济地位截面分析
3.1.3 农业生产及产品地位
3.1.4 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水平
3.2 西部农业发展变化趋势
3.2.1 西部传统农业相对规模的长期变化
3.2.2 西部传统农业增长的源泉
3.2.3 西部农业增长的环境影响
3.3 西部农业资源相对生产有效性评价
3.3.1 包络分析法与农业资源相对生产效率评价
3.3.2 实证分析
3.3.3 结论
3.4 西部资源约束下的农业劳动力容量
3.4.1 方法的选择
3.4.2 具体估算
3.4.3 结论
3.5 西部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3.5.1 生态环境问题
3.5.2 农业自然资源问题
3.5.3 农村经济环境问题
3.5.4 制度缺陷
第4章 西部农户系统农业可持续性调控机理
4.1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
4.1.1 循环型农业系统整体性假定
4.1.2 物质与能量流分析的引入
4.2 西部典型小农户生产系统的物质流现状
4.2.1 研究对象说明
4.2.2 经济持续性
4.2.3 生态持续性
4.3 建立能量流的投入产出模型
4.3.1 里昂惕夫静态投入产出模型
4.3.2 投入产出矩阵P
4.3.3 建立投入产出模型
4.3.4 应用实例
4.3.5 结论
第5章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与预测
5.1 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理论构架
5.1.2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的目标
5.1.3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估预测的思路
5.1.4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估预测的技术路线
5.1.5 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5.2 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5.2.1 产出指标——社会经济效益驱动指标
5.2.2 投入减量化指标
5.2.3 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
5.2.4 环境安全指标
5.2.5 评估模型与方法选择
5.3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5.3.1 数据采集
5.3.2 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5.3.3 标准化处理
5.3.4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状况综合评估值
5.3.5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
5.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状况预测
5.4.1 BP神经网络模型
5.4.2 西部循环型农业综合发展趋势预测
5.5 结论
第6章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模式设计
6.1 循环型农业的基本模式设计
6.1.1 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模式
6.1.2 资源再利用型循环农业模式
6.1.3 资源开发型循环农业模式
6.2 循环型农业产业链构建
6.2.1 循环型农业的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基础
6.2.2 循环型农业的产业链构建案例
6.2.3 农村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案例
6.3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区域模式构思
6.3.1 西部循环型农业模式选择的原则和思路
6.3.2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区划
6.3.3 西部循环型农业模式的战略构想
6.4 案例:西部农户发展沼气循环型农业的综合效益
6.4.1 直接经济效益
6.4.2 间接经济效益
6.4.3 间接生态效益
6.4.4 改善卫生环境
第7章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建设管理
7.1 西部农业技术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7.1.1 农业科研机构面临的问题
7.1.2 农户和涉农企业接受使用技术面临的问题
7.1.3 农业推广体系面临的问题
7.1.4 农业技术创新管理者面临的问题
7.2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体系的建设
7.2.1 循环型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结构与目标原则
7.2.2 循环型农业的主导技术体系
7.2.3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进步的路线模式
7.2.4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变迁的运行机制
7.3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变革
7.3.1 改革农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体制
7.3.2 调整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制度
7.3.3 建立促进循环型农业技术应用的投入补偿机制
7.3.4 完善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7.3.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变革
第8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构建了循环型农业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体系
8.1.2 解剖了西部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8.1.3 设计了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模式和产业链
8.1.4 综合探究了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8.1.5 研究的主要观点
8.2 对策建议
8.2.1 建立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体系
8.2.2 总体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循环型农业发展
8.2.3 推广参与式方法,强化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观
8.2.4 扶持西部本地龙头企业发展,引进外部头企业投资
8.2.5 加强行政区际合作,实现区域大循环
8.2.6 强化保障措施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表格目录
表2.2.1 循环型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表2.5.1 农户合作的“囚徒困境”
表2.5.2 基层政府—农户的博弈
表3.1.1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表3.1.2 东中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情况
表3.1.3 东中西部地区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表3.1.4 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单位物耗水平
表3.2.1 西部农业相对份额的长期变化
表3.2.2 西部农业投入产出变动
表3.2.3 西部农业投入产出弹性系数及技术进步率
表3.3.1 西部1995—2004年农业生产输入输出指标值
表3.3.2 1995—2004年西部十二省(市)DEA模型M?运行结果
表3.3.3 1995—2004年西部农业DEA模型M?运行结果
表4.2.1 农户生产资源
表4.2.2 教育水平
表4.2.3 家庭收入
表4.2.4 农户净现金收入
表4.3.1 投入产出矩阵P
表4.3.2 种植业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
表4.3.3 畜牧业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
表4.3.4 渔业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
表4.3.5 农业系统投入产出矩阵P
表5.2.1 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5.3.1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值
表5.3.2 西部单项指标标准化值
表5.3.3 全国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单项指标标准化值
表5.3.4 2004年西部各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单项指标标准化值
表5.3.5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排序
表5.4.1 训练参数
表6.4.1 农户农药和化肥实际投入
图示目录
图Ⅰ.Ⅲ-1 研究的思路
图Ⅰ.Ⅲ-2 研究的技术路线
图1.3-1 1949—200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变动
图1.3-2 1995—2004年农用物资使用强度增长状况
图2.1-1 环境影响和收入
图2.1-2 可持续发展隧道
图2.2-1 现代农业生产路径
图2.2-2 循环型农业生产路径
图2.3-1 循环型农业系统结构
图2.3-2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作用机理
图2.3-3 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物质平衡模式
图3.2-1 1995—2004年西部农林牧渔业发展水平
图3.2-2 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分布
图3.3-1 2004年区域农业单位产值物资消耗水平
图3.3-2 DEA模型用于农业生产相对效率评价的工作流程
图3.5-1 西部耕地的地形情况
图3.5-2 西部农户耕地的灌溉情况
图3.5-3 西部农户采用灌溉方式的比例
图4.2-1 胜利村某农户各作物净现金收益
图4.2-2 西北村某农户各作物净现金收益
图4.2-3 耕地的利用状况
图4.2-4 营养物质的投入产出平衡
图4.2-5 农药实际施用强度
图4.3-1 投入产出流的例子
图4.3-2 一个简化的农业经济系统
图4.3-3 调控后的循环型农业经济系统
图5.1-1 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的理论框架
图5.1-2 循环型农业发展的评价的概念框架
图5.1-3 行为—压力—效果—冲击—反应模型
图5.1-4 综合评价的技术路线
图5.3-1 1995—2004年西部及全国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状况
图5.3-2 2004年西部各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状况
图5.3-3 1995—2004年西部与全国循环型农业发展分类指标评价状况
图5.3-4 2004年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各分类指标的障碍度
图5.4-1 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5.4-2 训练结果
图5.4-3 测试拟合
图5.4-4 预测结果
图6.2-1 循环型农业内部各产业纵向闭合示意图
图6.2-2 循环型农业横向耦合关系示意图
图6.2-3 循环型农业区域耦合关系示意图
图6.2-4 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产业链构建
图6.2-5 “粮—果—畜—沼—经”产业链
图6.2-6 “林—果—草—粮—加—畜”水土保持型模式
图6.2-7 “林—果—桑—草—加—沼—粮—畜—菜”山地立体型
图6.2-8 “粮—经—果—鸡—猪—沼—桑—蚕—鱼”复合产业链
图6.2-9 循环型奶牛产业链构建
图6.2-10 循环型水稻产业链构建
图6.2-11 循环型果业产业链构建
图6.2-12 循环型海湾养殖业产业链构建示意图
图6.2-13 牧—渔—农综合类型
图6.2-14 废弃物加工产业链
图6.2-15 农村工业园区循环
图6.3-1 西部农业生态划分示意图
图7.1-1 农户对病虫害信息了解的来源渠道
图7.1-2 西部家里有人参加过农牧技术培训的家庭比例
图7.2-1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体系构成
图7.2-2 政府主导型技术变迁机制
图7.2-3 市场诱导型技术变迁机制
图7.2-4 双向驱动型技术变迁机制
图8.1-1 循环型农业理论分析框架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cyc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s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