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内 容 提 要
本书主要探讨苗族社会的文化在近代与西方基督(新)教文
化、中原主流文化接触、交流、融合的文化变迁过程。这一过程同
时也是苗族社会文化迈向近代化的历程。
长期以来,历史上的主流文化,由于儒学思想和汉文化中心
主义的影响,一直以文化一元的态度排斥和鄙夷苗族文化。在晚
清以前的历史中,这种文化排斥和鄙夷的充分表现是“剿苗”战
争。至清末被皇权势力用战争手段封禁在贵州苗疆的苗族社会,
其生产力水平仍处于落后、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经济形态上。
恰值此时,西方新教传教士进入苗疆,传教士用建教堂、办
学校的方式,将宗教传播和文化传播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苗族
接触到西方文化。传教士虔诚的传道精神和尊重苗族文化的态
度得到了苗族广大下层群众的信任和欢迎。苗族接受新教文化
的思想动机颇耐人寻味,既有功利意识,也有价值理性的追求。
在新教文化影响下,西方近代人文精神被苗族接受。苗族文化由
此得到一次更新的机会。
与此同时,主流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出现革新势态,这种
革新势态逐步从中原影响到苗疆。主流文化社会开始以和平的
文化平等接触方式对待苗族及苗族文化。在文化平等接触中,苗
汉交流扩大,苗族积极吸收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上的优异
部分。绝大部分山区苗族社会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民间
的文化交流得到改进,内部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上的膈
膜也在交流中逐渐消解。苗族社会、经济、文化在经过民初的发
展和抗战企业、学校西迁的影响带动下,经济行为方式基本融入
主流文化社会,从而引起苗族社会的文化变迁。通过讨论苗族文
化的变迁过程,本文似感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和地区,
可以在开放和文化交流中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
目录
目录
第一节 苗族源流与迁徙
第二节 清皇权势力对苗族的文化态度
第三节 流布于贵州的儒释道文化派别
第四节 苗族巫文化与习俗
第三章 苗族巫文化与儒文化
第一节 两种文化的深层差异
第二节 冥顽幼稚与老道圆熟
第三节 理性固守与工具需求
第四节 上国威仪与入仕教育
第四章 苗族巫文化对新教文化的接触、吸纳及变化
序言
第一节 傍海教堂与石门坎教堂
第二节 新教的“入世教育”
第三节 苗族巫文化与新教文化的契合
第四节 国民政府对石门坎新式教育的担忧与控制
第五章 晚清、民初的文化平等接触与社会转型
第一节 交流扩大与发展经济
第二节 经济的分化与经济体制转型
第三节 苗疆商品的出口与进口
第四节 新式学堂的影响与民间苗族文化对儒释道的吸收
前言
第六章 政治、经济重心西移与文化变迁
第一节 政治关注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文明载体与新风大化流行
第三节 老树开新花
结语 交流的必要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与资料
第一章 导论;环境、交流与发展变化
第一节 环境与历史上的不同评价
第二节 苗族巫文化与儒文化、新教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苗疆变化的三个不同阶段
第四节 融合、变迁的启示
第二章 贵州境内的苗族文化与中原文化
?
第一节 苗族源流与迁徙
第二节 清皇权势力对苗族的文化态度
第三节 流布于贵州的儒释道文化派别
第四节 苗族巫文化与习俗
第三章 苗族巫文化与儒文化
第一节 两种文化的深层差异
第二节 冥顽幼稚与老道圆熟
第三节 理性固守与工具需求
第四节 上国威仪与入仕教育
第四章 苗族巫文化对新教文化的接触、吸纳及变化
序言
第一节 傍海教堂与石门坎教堂
第二节 新教的“入世教育”
第三节 苗族巫文化与新教文化的契合
第四节 国民政府对石门坎新式教育的担忧与控制
第五章 晚清、民初的文化平等接触与社会转型
第一节 交流扩大与发展经济
第二节 经济的分化与经济体制转型
第三节 苗疆商品的出口与进口
第四节 新式学堂的影响与民间苗族文化对儒释道的吸收
前言
第六章 政治、经济重心西移与文化变迁
第一节 政治关注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文明载体与新风大化流行
第三节 老树开新花
结语 交流的必要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与资料
第一章 导论;环境、交流与发展变化
第一节 环境与历史上的不同评价
第二节 苗族巫文化与儒文化、新教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苗疆变化的三个不同阶段
第四节 融合、变迁的启示
第二章 贵州境内的苗族文化与中原文化
?
近代贵州苗族社会的文化变迁:1895~1945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