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2

副标题:无

作   者:陈惇主编;黄晋凯,李正荣等著

分类号:

ISBN:978722006369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18一19世纪之交的法国,是一段动荡的历史。1789年革命胜利后的四十年内,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拉锯战。封建贵族借助国外的反动势力不断向新政权发起反扑,企图夺回失去的天堂。在这种外部力量的压迫下,资产阶级各派势力的角逐也此起彼伏,社会始终处于不安定状态。1792年,经过再度起义·建立法兰西共和国;1793年,雅各宾专政;1794年,热月政变;1799年和1804年拿破仑当政和称帝,并大规模对外扩张;1814年,拿破仑失败,“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扶持路易十八即位,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拿破仑发动“百日政变”,重新杀回巴黎,直至滑铁卢的彻底失败。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大批流亡国外的贵族 回到国内谋求恢复他们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而羽翼已丰的资产阶级也决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所得。因此,他们在新形势下展开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明争暗斗。资产阶级的贵族化和贵族阶级的资产化,成为他们争取利益最大化的新走向。波旁复辟王朝,结束于1830年的七月革命。 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造成了复杂多向的社会心态。革命的胜利、《人权宣言》、共和国宪法、拿破仑的业绩,都曾激起人们高昂的热情;革命的严峻和过分暴力,也制造了恐怖的情绪和思想的混乱;革命后的利益分配,特别是复辟时期大资产者和封建贵族的利益瓜分,使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感到极度的失望。凡此种种,都给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带来了斑驳的色彩。 斯达尔夫人 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是在德、英两国的影响下兴起的,它也是启蒙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风格迥异的作家:斯达尔夫人和夏多布里昂。 德·斯达尔夫人(1766。1817),原名安娜·路易丝·热尔曼娜·内克。父亲曾两度出任路易十六的财政大臣,母亲主持着一个著名的沙龙,吸引了许多社会名流。少年斯达尔夫人受到良好氛围的熏染,并已显露出众的才华。婚后她也组织了一个沙龙,荟萃了众多知名人士,交流和传播自由主义思想。她于1788年22岁时,发表《论卢梭的作品与性格书信集》,热情宣传卢梭的思想。她也热情欢殍法国大革命的胜利。相信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她因不满拿破凳的独裁而长期流亡英国、瑞士、德国等地,特别对德国文化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斯达尔夫人的两部理论著作为法国的浪漫主义奠基:《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通常简称《论文学》,1800)和《论德意志》(1810),也确立了她作为罕见的女性批评家在文艺理论史上的独特地位。斯达尔夫人从文学与宗教、风俗、法律等的互动关系中动态地考察文学的发展,体现了历史主义的原则,也是跨文化研究最早的尝试之一。她最富独创性的观点是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出发,提出了北方文学和南方文学的区分。她把意大利、法国等国的文学视为南方文学,把英国、德国等划为北方文学,并认为前者崇尚古典,而后者崇尚想象,感情强烈,具有伟大的气魄,她贬抑前者,褒扬后者,实际上就是在鼓吹浪漫主义的文学精神。斯达尔夫人对浪漫主义的贡献不止于理论的建树,还在于她的创作实践。世纪之初,她的两部作品《苔尔芬》(1802)和《柯丽翊8》(1807)以清新的风格和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使她成为卢梭的当 然继承者,并开启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对爱情的执著,但庸俗、自私的社会风气和对妇女的社会偏见歧视,却把她们推向了悲剧的命运。人们普遍认为,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带有很深的作家主观意识的印证;而作品的整体构思。都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美好品德和不幸遭遇。从而传达出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她站在女性立场向社会大胆宣战。招来保守主义者的责难。这责难,也恰好证明了她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夏多布里昂与拉马丁 弗朗索瓦一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是一位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家。甚至被人奉为“教父”。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历史,又常使他成为批判的对象。 夏多布里昂生于布列塔尼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这虽是个大家庭,但他只和一个姐姐感情甚笃,相依为伴。在教会学校里他接受了基督教的教育。大革命爆发,夏多布里昂却远离风暴,远离祖国,踏上了北美洲的探险之旅。1791年4月启程,12月回国。正是在这次旅行中,他酝酿了两部重要小说。 1792年,他曾去比利时追随叛军,作战受伤后转赴伦敦,靠教书度日。在那里,他对法国革命进行了思考,写下了一部“怀疑和痛苦的书”:《关于革命的历史、政治和道德的随笔》。他谈古论今,不得不承认革命之必然;但面对现实的革命,又流露出无奈和困惑。1798年,母亲病逝,他遵母遗愿,皈依基督教。1800年,夏多布里昂回到法国。此时,拿破仑正酝酿在法国恢复基督教的地位,夏多布里昂也在酝酿写作《基督教真谛》一书。1801年,作家把该书第三部分《美术和文学》中的一个“例证”《阿达拉》单独发表,“以暴风雨的力量惊动了法国广大读者”,夏多布里昂也由此名声大振。次年,《真谛》全书出版,包括四个部分:《教理和教义》、《基督教的诗意》、《美术和文学》和《信仰》。1805年,作家又将第二部分的 “例证”《勒内》作为小说与《阿达拉》合集出版。 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阿达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个发生在遥远的荒山野林里的爱情故事,竟牵动了无数身处拿破仑盛世的法国读者的心,并被迅速译成西欧各国的语言,这恐怕不能仅仅用“猎奇”来加以解释。 故事的背景是北美洲的原始大森林,作家笔下那瑰丽而诡异的风光足以令人神往,而由一个“变为文明人的野人”夏克塔斯讲述的凄婉的爱情悲剧,更不难使多愁善感的法兰西人潸然泪下。 印第安青年夏克塔斯在部落之战中被俘,将被处以火刑。该部落酋长之女阿达拉深深爱上了他,便胃着生命危险把他救出。他们双双逃人浩莽的原始森林,在自由的大自然里,艰难而幸福地相依为命。当炽热的爱情要发展成婚姻时,严重的障碍出现了。阿达拉原为西班牙的后裔,信奉基督教,不得与异教徒结婚;更有甚者,由于阿达拉年幼体弱,母亲曾让她发誓只得属于上帝,不得嫁人……于是,被爱情燃烧的阿达拉痛苦地服毒自尽,她要求夏克塔斯皈依基督教,以便日后能在天国相会。 阿达拉为信仰献身的精神虽然崇高.但未免有些残忍。基督拯救人类的主题是靠奥布里神父来完成的。这位神父不顾个人安危。长期在这里布道,使许多“野蛮人”得到“教化”,过起了幸福的生活。在阿达拉的悲剧中,他是抚慰人们心灵的“天使”。“宗教决不需不近人情的牺牲”。他指责阿达拉说:“你的一切不幸全出自你的无知,是你受过的野蛮教育以及缺乏必要的指点,使你走上了绝路。”并指出“狂热及缺乏宗教方面的知识是多么危险”。 《阿达拉》表现了“野蛮”和“文明”的冲突。蛮荒世界里的原始爱情是美好的,纯真的,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相反。在“欧洲大陆”。在“尘世”,“无论是芸芸众生还是王孙公子,全都在吃苦,全都在哀号”。真正能够拯救这个世界的是基督教,但不是“狂热”、“愚昧”的宗教,而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基督教。这种教义,自然难以成为拯救人类的良方,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动乱岁月里法国民众的心理需求。 ……

目录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第一节 新世纪的激情开篇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浪漫主义的文学与东方
第二节 德国文学
“古典的”与“浪漫的”并存——耶那派: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海德堡派:阿尔尼姆、格林兄弟、艾辛多夫——荷尔德林、克莱斯特、霍夫曼——海涅
第三节 英国文学
工业化的先驱——“湖畔派”:华兹华斯和柯勒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司各特——奥斯丁
第四节 法国文学
从革命到复辟——斯达尔夫人——夏多布里昂与拉马丁——雨果——持续发展的浪漫主义:大仲马、缪塞、乔治·戈蒂耶
第五节 俄国文学
第六节 美国文学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文学使命感的凸显
第二节 法国文学
第三节 英国文学
第四节 俄国文学
第五节 东欧、北欧文学

第八章 19世纪后期文学
第一节 走向多元化的转折点
第二节 法国文学
第三节 俄国文学
第四节 英国文学
第五节 东欧、北欧文学
第六节 美国文学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2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