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ological wisdom and artisic exploration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daoism
副标题:无
作 者:陈炎,赵玉,李琳著
分类号:
ISBN:978702008963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是对近年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生态美学的历史性追溯与梳理。其以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儒释道三家有关生态及生态美方面的论述为研究对象,深刻剖析了隐藏在这三者中间的生态智慧与艺术真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的论述自成一个体系,在对三种生态世界观和美学观的对比性关照中,梳理出“建构”—“解构”—“重构”的历史脉络,对今天的学术研究和思想文化发展不无意义。
目录
绪论 聚讼纷纭的研究领域
第一节 生态
第二节 生态学
第三节 生态美学
第一章 一种全新的生态世界观
第一节 生态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一、传统科学的负面效应
二、生态学的跨学科发展
第二节 生态学形成的理论背景
一、传统的科学世界观
二、物理学带来的变革
第三节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一、走向有机的世界
二、主客交流的可能
第二章 儒家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
第一节 人伦视野的有机整体论
一、“仁”为核心的整体建构论
二、“人生不能无群”的关系论
三、“生生不息”的动态生成论
第二节 “弱式人类中心”的生态伦理观
一、“天地之心”的亲自然性
二、“与天地参”的生态责任
三、“辅助”观与“弱式人类中心论
第三节 道德至上的艺术诉求
一、“君子比德”的审美理想
二、“尽美尽善”的艺术主张
第四节 儒家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的局限
一、“忠孝节义”与排斥个性自主
二、“止乎礼义”与束缚艺术自由
第三章 道家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
第一节 宇宙视野的有机整体论
一、“道生万物”的整体论
二、“万物不相离”的关系论
三、“留动而生物”的生成论
第二节 ”非人类中心“的生态伦理观
一、“齐物论”与生态成员的平等
二、“不妄为”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无为”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节 自然至上的艺术诉求
一、“道法自然”的审美理想
二、“澹然无极”的艺术追求
第四节 道家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的局限
一、“迫而后动”与压制主动创造
二、“擢乱六律”与排挤艺术创造
第四章 佛家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
第一节 关系视野的有机整体论
一、“缘起”说与全息整体
二、“无我”说与生态大我
三、“中道”说与生态平衡
第二节 “生态中心”的生态伦理观
一、“众生平等”的伦理关怀
二、“圆融无碍”的亲和关系
三、“禅定般若”的精神治疗
第三节 空幻相即的艺术诉求
一、“色即是空”的心造幻影
二、“因心生境”的意境表达
三、“空幻寂灭”的审美境界
第四节 佛家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的局限
一、遵守“戒律”的神秘主义倾向
二、追求“涅槃”的禁欲主义特征
第五章 三种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的比较
第一节 儒、释、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一、从“相互排斥”到“此消彼长”
二、从“三足鼎立”到“三教合一”
第二节 儒、释、道对中国生态观念的影响
一、人与社会的协调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
三、人与自我的协调
第三节 三种艺术诉求的相互补充
一、儒家的“建构”
二、道家的“解构”
三、佛教的“重构”
四、三种艺术思潮
五、三个艺术典范
附录 佛家与佛教
第一节 从“无我”的主体性解构到“轮回”的主体性回归
第二节 从无所寄托的“涅粲”到有所寄托的“净土”
第三节 从觉者的教诲到偶像的崇拜
参考书目
后记
Ecological wisdom and artisic exploration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daoism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