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

副标题:无

作   者:卢嘉锡总主编;陈美东著

分类号:

ISBN:978703010006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以断代史形式叙述了我国古代及近代天文学发展的状况,从天文观测、天文仪器、历法、星图星表及天文学家等层面进行阐述。全书以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展示了我国天文学的深刻思想和伟大成就。

目录


第一章 天文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仰韶文化中期(约前4510)到西周(前770)
第一节 仰韶文化中期的天文知识
一 濮阳龙虎北斗图与龙虎鸟麟四象图及其授时功能
二 龙虎鸟麟四象与图腾及星象崇拜
第二节 大火历和《尚书·尧典》四仲中星
一 大火历的流行
二 《尚书·尧典》四仲中星及其他
第三节 《夏小正》及其所反映的夏民族历法传统
一 《夏小正》的星象记载
二 《夏小正》星象断代研究
三 《夏小正》的历法特色
四 关于《尚书》日食的研究
第四节 殷商时期的天文历法
一 纪年、纪月、纪日法及时制
二 殷商时代的历法
三 甲骨文日月食记录
第五节 西周的天文历法
一 西周的纪时术语
二 西周历法的年、月朔与闰月
三 西周灵台以及天文职官
第二章 天文学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第一节 天象记录与天象观
一 日食记录
二 彗星、陨石、流星雨记录
三 子韦、裨灶等人的星占思想
四 分野说的建立与流行
第二节 鲁国历谱与春秋历法
一 鲁国历谱必须满足的若干基准点与基本条件
二 关于鲁国历谱连大月与闰月的具体设置
三 鲁国历谱新编
四 春秋历法概说
第三节 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
一 岁星纪年法
二 太岁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
第四节 二十八宿系统的建立
一 二十八宿的起源及其系统的形成与四象的演变
二 二十八宿系统的定量化及其演变
第五节 诸子的宇宙论
一 儒家的宇宙论
二 道家:李耳与庄周的宇宙论
三 墨翟、尸佼、惠施、邹衍等人的宇宙论
四 《管子》中的宇宙论
五 屈原《天问》所反映的宇宙论
六 《吕氏春秋》中的宇宙论
第六节 月令思想、阴阳家与天文历法
一 月令思想的流行
二 阴阳家月令中的星象及24节气与72候
三 五德终始论与三正说
第七节 战国时期的古六历
一 古六历的基本数据
二 古六历朔、闰、气等的推算法
三 古六历的测定年代与行用状况
第八节 甘德与石申夫的天文工作
一 甘德与石申夫其人
二 关于日、月、五星的观测与研究
三 关于恒星的观测
四 甘德与石申夫的星占术
第九节 马王堆帛书《五星占》与《天文气象杂占》
一 马王堆帛书《五星占》
二 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的彗星知识
第三章 天文学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
第一节 秦代大一统与天文历法
一 历法及相关制度的统一
二 从睡虎地秦简《日书》等看秦代历法的有关内容
第二节 西汉早期的改历之议与天象记录及天象观
一 改历之议
二 天象记录与天象观及天文机构
第三节 淮南学派的天文工作
一 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二 其他天文学知识的记述
第四节 董仲舒的天文学思想与司马迁的天文工作
一 董仲舒与天人感应说
二 司马迁的天文工作
第五节 太初历的制定及其贡献
一 太初历的制定
二 太初历的内涵
三 太初历颁行以后的论争
第六节 圭表、晷仪、漏壶与星图的制作及百刻制问题
一 圭表与晷仪的制作
二 出土的五具西汉漏壶
三 西汉漏壶的三种型制、百刻制及其他
四 汉代星图
第七节 从周髀家盖天说到《周髀算经》盖天说及浑天说的兴起
一 周髀家盖天说
二 《周髀算经》盖天说
三 浑天说的兴起
第八节 《石氏星经》的测定
一 《石氏星经》的校订与证认
二 《石氏星经》观测年代的四种不同见解
第九节 京房、刘向、刘歆及扬雄的天文学思想
一 京房的天文学思想
二 刘向的天文学思想
三 刘歆的历法工作与天文学思想
四 扬雄的天文学思想
第十节 纬书中的天文学
一 《尚书·考灵曜》等的地有升降、四游说
二 《易·乾凿度》等的宇宙前期演化说
三 《诗·推度灾》等的宇宙循环论
四 《易·通卦验》的24节气晷影长度
五 《河图·帝览嬉》等的月行九道说
第十一节 东汉早期的历法改革与东汉四分历
一 东汉早期的历法改革
二 编和李梵东汉四分历的编制
第十二节 贾逵、傅安、李梵、苏统等人的天文工作
一 贾逵的天文历法思想
二 傅安黄道仪与太史黄道铜仪及其应用
三 李梵、苏统关于月行迟疾与月亮近地点进动的发现
四 宗绀关于交食周期的改革
五 霍融与《夏历》关于漏刻等的测量
第十三节 王充的天文思想
一 元气自然论
二 平天说
三 关于太阳离地远近的讨论
四 日月食论和月生潮汐论
第十四节 郗萌—黄宪宣夜说
一 郗萌宣夜说
二 黄宪宣夜说
第十五节 张衡的天文学工作
一 张衡其人
二 浑天说理论的经典性总结
三 宇宙演化理论的阐发
四 若干天文现象的理论探讨
五 天文观测与历法研究
六 水运浑象、补偿式漏壶的制作
第十六节 东汉中晚期的历法论争
一 关于历元的论争
二 关于交食周期的论争
三 24节气日所在、黄道去极等表格的重测
第十七节 刘洪及其乾象历的重大进展
一 刘洪其人
二 乾象历的重大进展
第四章 天文学体系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
第一节 曹魏早期历法之争和杨伟景初历
一 曹魏早期关于历法的论争
二 杨伟景初历的制定
三 景初历的进展
第二节 陈卓星官的问世
一 陈卓其人
二 陈卓星官与星数
第三节 三国时期论天各家的争鸣
一 陆绩、王蕃的浑天说
二 姚信昕天说
三 虞耸兄弟穹天说
四 徐整与开天辟地说
五 杨泉宣夜说
六 刘智浑天说
第四节 两晋时期论天各家
一 虞喜安天说和《列子·天瑞》中的宣夜说
二 葛洪对盖天说的批评和对张衡浑天说的辩护
三 姜岌对浑天说的改造
第五节 三国两晋时期天文学的其他进展
一 葛衡浑天象、孔挺浑仪、斛兰铁浑仪及其他
二 束皙关于太阳大小远近的论证
三 虞喜:岁差的发现
四 姜岌的天文历法工作
五 赵?对于闰周的改革
第六节 佛教须弥山说的传入
一 须弥山说的宇宙循环论
二 须弥山说的天地结构论
三 须弥山说的地轮-水轮-风轮-空轮论
第七节 何承天及其元嘉历
一 关于元嘉历
二 岁差值的新考定及其他天文学思想
第八节 祖冲之及其大明历
一 关于上大明历表
二 冬至时刻测算法及回归年长度等的测定
三 祖冲之同戴法兴的历法辩论
第九节 梁武帝萧衍的天文学思想
一 梁武帝与天文学活动的活跃
二 梁武帝与金刚山说
第十节 祖暅和虞?等人的天文历法工作
一 祖暅的天文学活动
二 虞?的天文学工作
第十一节 北魏、东魏时期的历法及其论争
一 北魏早期的改历之议
二 北魏后期的历法之争
三 东魏时期的历法之争
四 张龙祥、李业兴正光历及李业兴兴和历
第十二节 张渊、信都芳、李兰等人的天文工作
一 张渊《观象赋》
二 信都芳的天文工作
三 李兰秤漏和马上漏刻的创制及其他
第十三节 张子信的三大发现
一 关于张子信其人
二 太阳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
三 五星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
四 月亮视差对日食影响的发现
第十四节 北齐、北周时期的其他天文历法工作
一 北齐的历法之争
二 北周历法的变迁
第五章 天文学体系的成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581~960)
第一节 隋初历法之争及庾季才、耿询等人的天文工作
一 张宾开皇历和刘孝孙的抗争
二 庾季才等人的天文工作
三 耿询天文仪器的制作
第二节 张胄玄、刘晖、刘焯的历法论争
一 张胄玄、刘晖、刘焯三家历法之争
二 张胄玄历及刘焯的抗争
第三节 刘焯皇极历的成就及其他
一 日躔表的制定和定朔望计算法
二 交食推算法的革新
三 五星位置计算的新方法
四 五星动态表的改进
五 等差级数法的应用与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发明
六 若干天文数据和其他一些天文表格的改进与创制
七 关于天文学思想
第四节 张胄玄大业历的贡献
一 关于太阳运动的研究
二 关于五星运动的研究
三 关于交食的研究
第五节 星官知识的普及与星官体系的总结
一 《玄象诗》两种
二 李播《天文大象赋》
三 丹元子—王希明《步天歌》
第六节 傅仁均戊寅历和吕才漏壶及其他
一 傅仁均戊寅历的贡献
二 吕才漏壶及其他
三 漏刻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
第七节 李淳风及其麟德历
一 李淳风其人
二 黄道浑仪的制作
三 乙巳元历、《历象志》和《乙巳占》
四 麟德历的成就
第八节 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及九执历
一 瞿昙悉达及其家族
二 《开元占经》的编撰
三 九执历的编译及其特色
第九节 南宫说、一行、梁令瓒的天文工作
一 南宫说的天文大地测量和历法工作
二 一行其人
三 一行和梁令瓒天文仪器的制作及应用
第十节 一行大衍历的成就
一 大衍历的结构
二 关于《历议》和《略例奏章》
三 交食推算法的改进
四 五星位置推算法的改革
五 若干数学方法的发明与应用
六 准正切函数表与覆矩图的编制
七 九服晷长、漏刻和食差计算法
第十一节 敦煌星图与历书及黄道十二宫等的传入
一 敦煌星图甲本和乙本
二 敦煌历书
三 黄道十二宫的传入
四 不空《宿曜经》和金俱叱《七曜攘灾诀》及其他
第十二节 曹士蔿符天历和徐昂宣明历及其他
一 至德、五纪和正元三历略说
二 曹士蔿符天历的新创
三 徐昂宣明历的新探索
第十三节 封演、窦叔蒙、卢肇等人的潮汐论
一 封演《说潮》:月生潮汐论的进展
二 窦叔蒙《海涛志》:潮汐论的重大发展
三 卢肇《海潮赋》:潮汐论的谬误
第十四节 边冈崇玄历的重大进展
一 边冈历算捷法举隅
二 对二次函数算法的继承与扩展
三 三次、四次函数算法的创用及其他
第十五节 王朴、邱光庭等人的天文工作及吴越国天文图
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法概况
二 王朴钦天历的贡献
三 邱光庭《海潮论》的天文思想
四 吴越国天文图
第六章 天文学体系的高峰——宋辽金元时期(960~1368)
第一节 宋代早期的应天、乾元、仪天、崇天四历法
一 王处讷与应天历
二 吴昭素与乾元历
三 史序与仪天历
四 宋行古与崇天历
第二节 张思训、韩显符的天文仪器制作
一 张思训“太平浑天仰视图”的创制
二 韩显符至道浑仪与祥符候仪的制作
第三节 大型秤漏、莲花漏与民间计时仪器
一 大型秤漏
二 燕肃与莲花漏
三 盂漏、田漏与几漏
第四节 燕肃、余靖等人的潮汐理论
一 张君房的《潮说》与燕肃的《海潮论》
二 余靖《海潮图序》:月生潮汐理论的新发展
三 邵雍、张载、沈括、徐兢等人的潮汐理论
四 余论
第五节 杨惟德的恒星观测工作及其他
一 杨惟德与《杨惟德星表》
二 1054年超新星的观测及其他
第六节 邵雍、张载等人的宇宙理论
一 邵雍的宇宙本原、演化说、循环论与地附气说
二 张载的气本原与聚散说、地在气中说及左旋说
第七节 周琮明天历、皇祐仪象、《周琮星表》及其他
一 周琮与明天历
二 《明天历·义略》:周琮论历
三 明天历算法的高度公式-表格化
四 皇祐仪象
五 《周琮星表》与《皇祐岳台晷景法》
第八节 沈括与卫朴的天文工作
一 《浑仪议》、《浮漏议》与《景表议》及熙宁仪象
二 关于平太阳日与真太阳日之差异等的论述
三 卫朴及其奉元历
第九节 苏颂与韩公廉的水运仪象台及《新仪象法要》
一 水运仪象台的创制及其他
二 《新仪象法要》的编撰
三 苏颂星图
第十节 皇居卿观天历及姚舜辅占天历与纪元历
一 皇居卿与观天历
二 姚舜辅与占天历
三 姚舜辅的纪元历及其影响
第十一节 辽代、西夏与金代的天文历法
一 辽代的天文历法
二 西夏的天文历法
三 金代的天文工作及赵知微重修大明历
第十二节 南宋民间天文学家与陈得一、刘孝荣的历法工作
一 南宋民间天文学家的历史贡献
二 陈得一与统元历
三 刘孝荣与乾道历
四 刘孝荣与淳熙历
五 刘孝荣与会元历
第十三节 朱熹等人的天文学思想
一 朱熹的宇宙本原与演化新论
二 朱熹:地在气中说的确立
三 朱熹对日月五星左旋说与天体层次说的发展
四 俞琰、吴澄等人的天文论说
第十四节 杨忠辅统天历及南宋后期诸历法
一 杨忠辅及其统天历
二 鲍澣之与开禧历
三 南宋晚期诸历法
第十五节 苏州石刻天文图碑
一 苏州石刻天文图碑的由来、作者及文字说明
二 苏州石刻天文图及其科学价值
第十六节 耶律楚材、札马鲁丁的天文工作与上都回回司天监
一 耶律楚材的天文历法工作
二 札马鲁丁的西域仪象与万年历
三 札马鲁丁与上都回回司天监
第十七节 郭守敬、王恂等人及天文仪器的制作与太史院的建立
一 郭守敬、王恂等人及其历法思想
二 一系列天文仪器的制造
三 太史院的建立
第十八节 授时历的成就
一 一系列天文测量工作的成就
二 授时历的若干重要革新与授时历的系列著作
三 授时历数学方法的创新
第十九节 赵友钦、伊世珍、林辕等的天文学思想
一 赵友钦与《革象新书》
二 邓牧与伊世珍的宇宙无限论
三 林辕的宇宙膨胀说
四 许谦、黄必寿等对日月五星左旋说的否定与对右旋说的论证
五 史伯璿与地体暗虚月食论
六 宋濂等人的地圆思想与月食论
第七章 天文学体系的停滞与复兴——明代(1368~1644)
第一节 明代的天文、历法政策及其影响
一 天文、历法厉禁对历法的影响
二 天文政策与天文仪器
三 天文政策与天文学思想
第二节 《天文书》
一 马哈麻和《天文书》的翻译及其底本
二 《天文书》的结构及占法
三 《天文书》的星占特色及其影响
四 《天文书》中的天文学知识
第三节 《回回历法》与《七政推步》
一 《回回历法》与《七政推步》的编译
二 天文数据与表格
三 回回历谱、日月位置及交食计算法
四 行星位置推算法
五 《七政推步》中的星表与星图
六 《回回历法》的影响
第四节 航海天文——牵星术
一 航海天文从导向到定位的发展
二 过洋牵星图
三 关于牵星板及其使用法
第五节 传统星图的继承与发展
一 明代传统星图纵览
二 明代天文政策、实学思潮与传统星图
三 明代传统星图的类型与特色
四 《天文节候躔次全图》星图集和《天文图》星图表集
第六节 藏族历法与彝族天文历法
一 时轮历的由来与发展
二 藏历有关天文数据和表格
三 藏历日、月、五星位置及交食推算法
四 关于藏历历谱
五 彝族天文历法
第七节 朱载堉的天文历法工作
一 朱载堉其人
二 黄钟历与圣寿万年历的编制及北极出地高度测量新法
三 天文学思想
第八节 邢云路的天文历法工作
一 邢云路其人
二 《古今律历考》
三 六丈高表的建立与回归年长度的测算
第八章 中西天文学的交融——明末~清代(1583~1911)
第一节 明末耶稣会士的东来和利玛窦、阳玛诺等传入的天文学知识
一 耶稣会士东来的历史背景和明末来华的主要耶稣会士
二 利玛窦与《乾坤体义》
三 阳玛诺与《天问略》
四 《日月星晷式》
五 汤若望与《远镜说》
六 傅汎际与《寰有诠》
第二节 明末的历法改革及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贡献
一 明末的历法之争
二 徐光启的天文历法工作
三 李之藻的天文历法工作
四 王英明与《历体略》
五 熊明遇与《格致草》
六 黄道周的地动思想
第三节 西方天文学体系的全面系统引入:《崇祯历书》
一 《崇祯历书》的编纂及其基本内容
二 《崇祯历书》所采取的基本理论和近代天文学知识
三 《崇祯历书》所介绍的西方天文仪器
四 《崇祯历书》中的星表、星图与《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第四节 薛凤祚、穆尼阁等人的天文工作及其影响
一 薛凤祚与《历学会通·正集》
二 穆尼阁与《天步真原》
三 黄百家对哥白尼学说的介绍
四 胡亶与《中星谱》
第五节 康熙帝与天文历法
一 康熙帝和历算研究的兴起
二 蒙养斋与《历象考成》的编纂
三 《历象考成》的内容
第六节 望远镜和自鸣钟的传入及其制作
一 望远镜的传入与制作
二 自鸣钟的传入与制作
第七节 王锡阐的天文工作
一 王锡阐及其天文历法思想
二 对西方历法的评述
三 《晓庵新法》
四 《五星行度解》
第八节 梅文鼎的天文工作
一 梅文鼎及其天文历法思想
二 对传统天文历法的研究与阐发
三 对西法的研究与普及推广
四 对中西天文历法的比较研究
五 天文仪器和星图的制作与研究
第九节 《明史·历志》的纂修及揭暄、游艺等人的天文工作
一 《明史·历志》之纂修
二 揭暄《璇玑遗述》与游艺《天经或问》
第十节 南怀仁等人制作的天文仪器与《灵台仪象志》及其他
一 南怀仁等人制作的赤道经纬仪等六件天文仪器
二 《灵台仪象志》的编纂
三 纪理安地平经纬仪的制作及其他
第十一节 《历象考成后编》与《仪象考成》的编纂
一 《历象考成后编》编纂之缘起
二 《历象考成后编》的内容及其改进
三 戴进贤与《历象考成后编》之月离表及其底本
四 《仪象考成》等的编纂及玑衡抚辰仪的制作
五 《历象考成后编》等对东亚诸国的影响及其他
第十二节 乾隆时期日心地动说的传入及其反响
一 演示日心地动说仪器的传入
二 蒋友仁《坤舆全图》(《地球图说》)与日心地动说
三 阮元等人对日心地动说的怀疑或抵制
第十三节 中国传统天文学在欧洲
一 欧洲天文学家研究中国传统天文学的缘起
二 对黄赤交角的研究及其贡献
三 法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整理和利用
第十四节 乾嘉学派的天文工作
一 钱大昕对传统历法的研究
二 阮元、李锐等《畴人传》的编纂及其他
三 李锐对传统历法的研究
四 顾观光、汪曰桢等的历法研究
第十五节 《仪象考成续编》与道光增星及其他
一 《仪象考成续编》的编纂
二 关于道光增星及对近代天文学若干论题的思考
第十六节 玛吉士、合信、李善兰与伟烈亚力等的天文工作
一 玛吉士《新释地理备考全书》中的天文知识
二 合信《博物新编》二集等书中的天文知识
三 李善兰与伟烈亚力:《谈天》的翻译
四 《谈天》的天文学内涵及其他
第十七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天文教育普及工作、王韬的天文工作及太平天国历法
一 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和若干学堂的天文教育
二 若干近代天文书籍的编译
三 王韬的天文学工作
四 太平天国历法——天历
第十八节 列强在中国建立的天文台站
一 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
二 青岛气象天测所与台北测候所
第十九节 康有为、严复、谭嗣同、孙中山等的天文学思想
一 康有为与《诸天讲》
二 严复的天文学思想
三 谭嗣同的天文学思想
四 孙中山的天文学思想
参考文献
原始文献
研究文献
索引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后记
总跋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