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手册作为工具书,主要介绍了淮河流域基本情况、防洪设施建设、水上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系列成果,详细给出了水利工程、水文站网等基本数据与治理淮河的有关文件。
本书可作为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从事水利、水环境研究的老师和学生的参考书。
目录
序
编写说明
第1章 自然地理
1.1 地理位置
1.2 地形、地貌
1.3 水文地质
1.4 土壤
1.5 植被
第2章 社会经济
2.1 行政区划
2.2 国民经济部分指标统计
2.3 交通运输
第3章 河流水系
3.1 水系变迁
3.2 水系现状
第4章 气象水文
4.1 气候特征
4.2 降水
4.3 径流
4.4 暴雨与洪水
4.5 蒸发
4.6 泥沙
第5章 自然灾害
5.1 洪灾
5.2 涝灾
5.3 旱灾
5.4 台风
5.5 地震灾害
5.6 典型年水旱灾害情况
第6章 自然资源
6.1 水资源
6.2 水力资源
6.3 土地资源
6.4 矿产资源
6.5 水产资源
6.6 旅游资源
第7章 水利工程
7.1 水库
7.2 主要人工新河
7.3 堤防
7.4 行蓄滞洪工程
7.5 水闸
7.6 泵站
7.7 灌区
第8章 水文站网与防汛通信
8.1 水文站网
8.2 水质监测站网
8.3 防汛通信
第9章 水土保持
9.1 水土流失面积与分布
9.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
9.3 "十百千"示范工程
9.4 水土保持试(重)点县综合治理开发
9.5 小流域治理试点
9.6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第10章 水资源保护
10.1 污染源状况
10.2 水质状况
10.3 流域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
第11章 流域规划
11.1 流域综合规划
11.2 《淮河片水中长期供求计划》
11.3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
11.4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
11.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附录1山东半岛概况
附1.1自然地理
附1.2社会经济
附1.3河流水系
附1.4气象水文
附1.5水旱灾害
附1.6自然资源
附1.7水利工程
附1.8水土保持
附1.9水环境现状
附录2法规及重要丈试
附2.1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附2.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附2.3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
附2.4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附2.5国务院治准规划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节录)
附2.6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况报告(节录)
附2.7国务院批转治淮会议纪要的通知
附2.8国务院治淮会议纪要
附2.9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
附2.10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关于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报告的通知
附2.11淮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
附2.12国家防总关于印发沂沭泗流域洪水调度方案(暂行)的通知
附2.13沂沫泅流域洪水调度方案(暂行)
附2.14国家防总关于印发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的通知
附2.15淮河洪水调度方案
附2.16关于《治理淮河、太湖第三次工作会议》的纪要
附2.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治淮治太第四次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附2.18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
附2.19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
附2.20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
附2.21关于淮河水利委员会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权限的通知
附2.22水利部关于授予淮河水利委员会取水许可管理权限的通知
附图
编写说明
第1章 自然地理
1.1 地理位置
1.2 地形、地貌
1.3 水文地质
1.4 土壤
1.5 植被
第2章 社会经济
2.1 行政区划
2.2 国民经济部分指标统计
2.3 交通运输
第3章 河流水系
3.1 水系变迁
3.2 水系现状
第4章 气象水文
4.1 气候特征
4.2 降水
4.3 径流
4.4 暴雨与洪水
4.5 蒸发
4.6 泥沙
第5章 自然灾害
5.1 洪灾
5.2 涝灾
5.3 旱灾
5.4 台风
5.5 地震灾害
5.6 典型年水旱灾害情况
第6章 自然资源
6.1 水资源
6.2 水力资源
6.3 土地资源
6.4 矿产资源
6.5 水产资源
6.6 旅游资源
第7章 水利工程
7.1 水库
7.2 主要人工新河
7.3 堤防
7.4 行蓄滞洪工程
7.5 水闸
7.6 泵站
7.7 灌区
第8章 水文站网与防汛通信
8.1 水文站网
8.2 水质监测站网
8.3 防汛通信
第9章 水土保持
9.1 水土流失面积与分布
9.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
9.3 "十百千"示范工程
9.4 水土保持试(重)点县综合治理开发
9.5 小流域治理试点
9.6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第10章 水资源保护
10.1 污染源状况
10.2 水质状况
10.3 流域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
第11章 流域规划
11.1 流域综合规划
11.2 《淮河片水中长期供求计划》
11.3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
11.4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
11.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附录1山东半岛概况
附1.1自然地理
附1.2社会经济
附1.3河流水系
附1.4气象水文
附1.5水旱灾害
附1.6自然资源
附1.7水利工程
附1.8水土保持
附1.9水环境现状
附录2法规及重要丈试
附2.1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附2.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附2.3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
附2.4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附2.5国务院治准规划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节录)
附2.6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况报告(节录)
附2.7国务院批转治淮会议纪要的通知
附2.8国务院治淮会议纪要
附2.9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
附2.10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关于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报告的通知
附2.11淮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
附2.12国家防总关于印发沂沭泗流域洪水调度方案(暂行)的通知
附2.13沂沫泅流域洪水调度方案(暂行)
附2.14国家防总关于印发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的通知
附2.15淮河洪水调度方案
附2.16关于《治理淮河、太湖第三次工作会议》的纪要
附2.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治淮治太第四次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附2.18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
附2.19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
附2.20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
附2.21关于淮河水利委员会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权限的通知
附2.22水利部关于授予淮河水利委员会取水许可管理权限的通知
附图
淮河流域水利手册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