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向来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对炉火纯青的学问也有“亦文亦史”的美誉。然而“文”(学)与“史”(学)究竟在怎样的意义上不分家则又是一个无人关心的问题。按照传统人文学科文、史、哲的划分,他们既有都是“入学”的共同研究对象,但又是独立的学问一一即相对独立的“问学”方式。尤其是当我从2004年3月25日《社会科学报》的“学科检讨”栏目中读到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走向与归宿问题时,我那从文学史转向思想史研究过程中的学科思绪再度被激活。这个兴奋程度被撩拨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
在一个反思学术规范、检讨学风的时代,《社会科学报》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来讨论,显然是十分敏锐的。可能,这会引起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异议甚至是不满,但它提出质疑是为了拯救,进行批判是为了建设,其创新意识是显而易见的。回想当年从文学史转向思想史的经历,面对今天中国大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状况,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目录
导论:从文学史到思想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转向
第一章 新文学元典与人之导向
一、“人的发现”:思想史意义上的文学传统
二、“人之历史”:五四文学观念的世纪末反思
三、“人之异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尚武倾向
第二章 批评空间:文学、道德与启蒙(上)
一、两个启蒙文本的交锋
二、新启蒙与后启蒙:两种启蒙话语系统对话的可能
第三章 批评空间:文学、道德与启蒙(下)
一、道德形而上的终结:对一个启蒙与反启蒙命题的破解
二、文学、道德与良知:知识分子的角色、权力及其使命
三、启蒙的恐怖:我为什么不是一个道德形而上主义者
第四章 世纪回眸:思想史上的事故多发时段
一、“立此存照”:在学说与儿戏之间
二、极权主义的起源:“认识你自己”
三、消解与拯救:知识分子神话的终结
第五章 中西启蒙对话录
一、五四的悖论:“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
二、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
三、世纪叩问:活力与秩序的理性基础
第六章 启蒙情怀的生成:还历史以真实
一、《新青年》研究者的“事后”质疑
二、名刊:在现代性焦虑中生成
三、“金字招牌”:在文化品牌与商业品牌之间
第七章 启蒙文本:“文白之争”的历史悲情
一、“文化”社会学:《新青年》导引的“文白之争”
二、现代性困境:《新青年》“历史”叙事的发生
三、历史悲情的扩张:世界语的吊诡
四、现代性与传统:历史的循环
20世纪:我们的教训(代跋)
第一章 新文学元典与人之导向
一、“人的发现”:思想史意义上的文学传统
二、“人之历史”:五四文学观念的世纪末反思
三、“人之异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尚武倾向
第二章 批评空间:文学、道德与启蒙(上)
一、两个启蒙文本的交锋
二、新启蒙与后启蒙:两种启蒙话语系统对话的可能
第三章 批评空间:文学、道德与启蒙(下)
一、道德形而上的终结:对一个启蒙与反启蒙命题的破解
二、文学、道德与良知:知识分子的角色、权力及其使命
三、启蒙的恐怖:我为什么不是一个道德形而上主义者
第四章 世纪回眸:思想史上的事故多发时段
一、“立此存照”:在学说与儿戏之间
二、极权主义的起源:“认识你自己”
三、消解与拯救:知识分子神话的终结
第五章 中西启蒙对话录
一、五四的悖论:“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
二、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
三、世纪叩问:活力与秩序的理性基础
第六章 启蒙情怀的生成:还历史以真实
一、《新青年》研究者的“事后”质疑
二、名刊:在现代性焦虑中生成
三、“金字招牌”:在文化品牌与商业品牌之间
第七章 启蒙文本:“文白之争”的历史悲情
一、“文化”社会学:《新青年》导引的“文白之争”
二、现代性困境:《新青年》“历史”叙事的发生
三、历史悲情的扩张:世界语的吊诡
四、现代性与传统:历史的循环
20世纪:我们的教训(代跋)
二十世纪:人文思想的全盘反思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