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佛法广大,号称八万四千法门;经典浩瀚,总有三藏十二部之众。这是一份极可宝贵的人类遗产和精神财富。随着人们对其宗教、文化乃至社会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时下学佛者日多。然而,面对八万四千法门,究竟应该从何而入?浩如烟海的经典宝藏,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开卷有益?初学有得者,怎样才能循序渐进、更上一层楼?素有研究者,又如何广开思路、进一步发掘佛教的文化、社会价值,为净化人的心灵、创建时代的精神文明做贡献?凡此种种,《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将试图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
佛教经典浩繁、义理精深,《经典卷》对所有重要佛教经典的结集、分类及各部经典的撰译者、基本思想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等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与评释,让你一目了然,阅藏知津;《教义卷》则对整个佛教基本教义的形成、思想意蕴和哲学内涵等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析与评述,使人们对佛教义理的思想内容和哲学意蕴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了解。
佛教源远流长,宗派繁多,《历史卷》对佛教传人中国后的历史发展及这种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据、思想文化背景等进行了线条清晰而又资料翔实的梳理与剖析,以有限的篇幅展现了中国佛教的历史衍变和发展大势;《宗派卷》则对中国佛教史上从魏晋南北朝般着学的“六家七宗”到隋唐佛教的四大宗教各自的思想渊源、学术传承、基本义理以及各派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此消彼长等,进行了颇为深入的论述与辨析,一展隋唐佛学盛世之风采。
中国佛教,自汉魏至明清,高僧辈出,代有其人,《人物卷》对中国佛教史上较著名大德高僧之生平活动、思想特质、译经弘法、道行德操等的报道,既客观公允,又深人具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风貌。中国佛教的制度仪轨,有些承续于印度佛教,有些则颇具中国特色,史称“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说明中国佛教的寺院制度和礼仪清规多有本土僧人的创造,《仪轨卷》对中国佛教的寺院殿堂、教职教制、节日礼仪乃至罗汉诸天等都有较详尽具体的介绍与述评,借此可以一窥汉化佛教的制度仪轨和寺院生活。
中国佛教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以降,中国化的佛教又反过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此中尤以禅与传统诗书画的结合进而演化为禅诗、禅画表现最为突出,《诗偈卷》精选了近二百篇的诗词偈句,既深入地剖析了这些诗篇的文学意韵,又着重揭示其中所蕴涵的佛理禅趣,并且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禅与中国古代诗歌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使人们确实地看到,禅与古代诗歌的关系,正如古人所说的:“不懂得禅,不足以论诗。”《书画卷》则采取个案分析与历史叙述相结合的方法,较深入地揭示出佛理禅趣与中国古代书画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僧人禅师常常染指书画,另一方面,书画家也多涉足佛教,一方面,佛理禅趣大量融入书画之中,另一方面,书坛画苑处处流露出禅机佛意,中国古代书画的历史发展,确实与中国佛教思想的演变遥相呼应、息息相关。
佛教艺术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中尤以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以及佛教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艺术的影响,值得人们进行深人的探讨和发掘。《雕塑卷》对佛教雕塑艺术的传入、流变及其形成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佛教雕塑的造型、装鎏乃至石窟艺术中之彩塑、壁画等,都进行颇为深人、详尽的介绍、剖析与论述,较系统地再现了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全貌。《建筑卷》则对中国佛教建筑之历史发展、各派佛教寺院之布局、各种佛教殿堂之结构及其特征乃至典型之佛教建筑如寺塔、经幢等,都进行较全面甚至颇为专业性的介绍和评析,不仅对于人们了解历史上的佛教建筑,而且对于日后的寺院、殿堂的构建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古来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历史上的名胜古迹多与佛教有联系,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常与寺院之变迁相关联,《名山名寺卷》除了对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进行由点到面的详细介绍外,还收录了全国著名寺院数百个,并对其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创寺高僧和宗派特色、历史沿革和现存规模等都进行较为具体的介绍与点评,举凡“到此一游”者,既可一览祖国的名山宝刹、风景名胜,又能从一个侧面窥探中国佛教的此消彼长和迁流演变。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凡十一卷,总约三百万字,从经典、教义、人物、历史、宗派、仪轨、诗偈、书画、雕塑、建筑、名山名寺等十一个方面,较全面系统地再现了中国佛教及中国佛教文化的总体面貌及其历史发展,其中,既有基本知识的介绍,又有主要义理的阐释;既有历史发展的概述,又有个案的深入剖析;既有宗教意义的阐发,又有文化价值的揭示。就编撰者的主观愿望说,力图把通俗性与学术性较好地统一起来,使《全书》既是初学者登门入室之阶梯,对佛学研究者又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当然,由于编撰者的学力识见等多有局限,书中之错讹偏颇在所难免,凡此,均俟之于方家大德的赐正、教示。
赖永海
目录
总序
绪说
第一章 佛说教法的结集
第一节 第一次结集
第二节 第二次结集
第三节 第三次结集
第四节 第四次结集
第五节 其他传说
第二章 小乘三藏的形态
第一节 小乘经
一、九分数?十二部经
一、四阿含?五尼柯耶
三、《阿含经》以外请经
(一)本生类
(二)禅观类
(三)福田类
(四)业道类
(五)名数类
(六)其他
四、《阿合经》注疏
第二节 小乘律
一、广律
二、戒本?揭磨?威仪?律论
第三节 小乘论
一、大众部论典
二、上座论部论典
(一)分别说部
(二)说一切有部
(三)贤胄部?正量部?经部
第四节 藏外典籍
第三章 大乘经典的问世
第一节 大乘经
一、初期大乘经
二、中期大乘经
(一)如来藏系
(二)阿赖耶识系
(三)其他
三、后期大乘经
第二节 大乘律
一、梵同类戒本
二、瑜伽类戒本
三、优婆塞类戒本
第三节 大乘论
一、释经论
二、集义论
(一)中观派
(二)瑜树行派
三、因明论
第四节 藏外典籍
第四章 密教经轨的成立
第一节 密典的思想渊源与分类
一、密教的起源与发展
二、密典的部类
第二节 早期密典
第三节 中期密典
一、胎藏部
二、金刚顶部
三、苏悉地部
四、陀罗尼部
第四节 晚期密典
第五章 佛典的传译与语种
第一节 梵文佛典
第二节 巴利文佛典
第三节 西域文佛典
一、吐火罗文佛典
二、于阗文佛典
三、粟特文佛典
四、回鹘文佛典
第四节 汉文佛典
一、佛典汉译的开展
二、译经制度
三、译经规则
四、目录和版本
第五节 藏文佛典
一、佛典藏译的开展
二、目录和版本
三、藏文佛典的特色
第六节 其他语种的佛典
一、西夏文佛典
二、蒙文佛典
三、满文佛典
四、日文佛典
五、欧美文佛典
第六章 中国佛教义理类典籍
第一节 前宗派时期的义学著作
第二节 天台宗教典
第三节 三论宗教典
第四节 三阶教教典
第五节 法相宗教典
第六节 华严宗教典
第七节 律宗教典
第八节 禅宗宗典
第九节 净土宗教典
第十节 密宗教典
第十一节 藏传佛教宗派教典
第七章 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
第一节 经录
第二节 教史
第三节 传记
第四节 宗系
第五节 纂集
第六节 护法
第七节 地志
第八节 杂记
第八章 汉文《大藏经》的源流与版本
第一节 《大藏经》的由来
第二节 宋版?辽版?金版
一、开宝藏
二、崇宁藏
三、毗卢藏
四、圆觉藏
五、资福藏
六、碛砂藏
七、契丹藏
八、金藏
九、其他
第三节 元版
一、普宁藏
二、其他
第四节 明版
一、洪武南藏
二、永乐南藏
三、永乐北藏
四、嘉兴藏
五、其他
第五节 清版
第六节 近代版
一、频伽藏
二、普慧藏
第七节 现代版
一、中华大藏经
二、佛教大藏经
三、佛光大藏经
四、大藏经补编
第八节 高丽版
一、初刻高丽藏
二、高丽续藏经
三、再刻高丽藏
第九节 日本版
一、天海藏
二、黄檗藏
三、弘教藏
四、?正藏
五、?续藏
六、大正藏
绪说
第一章 佛说教法的结集
第一节 第一次结集
第二节 第二次结集
第三节 第三次结集
第四节 第四次结集
第五节 其他传说
第二章 小乘三藏的形态
第一节 小乘经
一、九分数?十二部经
一、四阿含?五尼柯耶
三、《阿含经》以外请经
(一)本生类
(二)禅观类
(三)福田类
(四)业道类
(五)名数类
(六)其他
四、《阿合经》注疏
第二节 小乘律
一、广律
二、戒本?揭磨?威仪?律论
第三节 小乘论
一、大众部论典
二、上座论部论典
(一)分别说部
(二)说一切有部
(三)贤胄部?正量部?经部
第四节 藏外典籍
第三章 大乘经典的问世
第一节 大乘经
一、初期大乘经
二、中期大乘经
(一)如来藏系
(二)阿赖耶识系
(三)其他
三、后期大乘经
第二节 大乘律
一、梵同类戒本
二、瑜伽类戒本
三、优婆塞类戒本
第三节 大乘论
一、释经论
二、集义论
(一)中观派
(二)瑜树行派
三、因明论
第四节 藏外典籍
第四章 密教经轨的成立
第一节 密典的思想渊源与分类
一、密教的起源与发展
二、密典的部类
第二节 早期密典
第三节 中期密典
一、胎藏部
二、金刚顶部
三、苏悉地部
四、陀罗尼部
第四节 晚期密典
第五章 佛典的传译与语种
第一节 梵文佛典
第二节 巴利文佛典
第三节 西域文佛典
一、吐火罗文佛典
二、于阗文佛典
三、粟特文佛典
四、回鹘文佛典
第四节 汉文佛典
一、佛典汉译的开展
二、译经制度
三、译经规则
四、目录和版本
第五节 藏文佛典
一、佛典藏译的开展
二、目录和版本
三、藏文佛典的特色
第六节 其他语种的佛典
一、西夏文佛典
二、蒙文佛典
三、满文佛典
四、日文佛典
五、欧美文佛典
第六章 中国佛教义理类典籍
第一节 前宗派时期的义学著作
第二节 天台宗教典
第三节 三论宗教典
第四节 三阶教教典
第五节 法相宗教典
第六节 华严宗教典
第七节 律宗教典
第八节 禅宗宗典
第九节 净土宗教典
第十节 密宗教典
第十一节 藏传佛教宗派教典
第七章 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
第一节 经录
第二节 教史
第三节 传记
第四节 宗系
第五节 纂集
第六节 护法
第七节 地志
第八节 杂记
第八章 汉文《大藏经》的源流与版本
第一节 《大藏经》的由来
第二节 宋版?辽版?金版
一、开宝藏
二、崇宁藏
三、毗卢藏
四、圆觉藏
五、资福藏
六、碛砂藏
七、契丹藏
八、金藏
九、其他
第三节 元版
一、普宁藏
二、其他
第四节 明版
一、洪武南藏
二、永乐南藏
三、永乐北藏
四、嘉兴藏
五、其他
第五节 清版
第六节 近代版
一、频伽藏
二、普慧藏
第七节 现代版
一、中华大藏经
二、佛教大藏经
三、佛光大藏经
四、大藏经补编
第八节 高丽版
一、初刻高丽藏
二、高丽续藏经
三、再刻高丽藏
第九节 日本版
一、天海藏
二、黄檗藏
三、弘教藏
四、?正藏
五、?续藏
六、大正藏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壹,经典卷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