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对中国古代德育学派的比较研究,主要选取了对中国传统道德产生影响较大的儒、道、释、法四家。
目录
书名页 1
版权页 2
目录 3
序 8
一、导论 10
第一章道德教育不同形态的历史存在 10
一、在人类历史上, 有东西方两种道德文化、两种德育思想的存在 10
二、东西方德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 12
三、中国古代各种德育思想非常活跃、丰富 17
第二章德育形态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20
一、比较是深化德育思想认识的基本方法 20
二、比较是丰富和优化德育思想的基本途径 21
三、比较的本质是坚持实事求是 23
四、德育思想比较研究中的基本原则 24
五、比较研究是古代德育思想研究的优良传统 25
二、总论 28
第三章德育不同学派的不同历史渊源 28
一、儒: 产生于社会转型中的失意士人的社会思考 28
二、道: 产生于对治乱兴衰的历史思考 31
三、释: 产生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补救 36
四、法: 产生于新兴力量的社会变革追求 39
第四章德育不同学派的不同道德观 45
一、儒: 以仁智勇为三达德 45
二、道: 物之自性即德 52
三、释: 佛即觉, 觉即德 54
四、法: 守法即德 57
第五章德育不同学派的不同哲学依据 64
一、儒: 以“ 和”为贵 64
二、道: 以“ 道”为本 67
三、释: 以“ 空”为始 71
四、法: 以“ 一”为宗 73
三、德育对象论 78
第六章在德育对象的现实性认定上的鲜明歧异 78
一、儒: 人太重要了 78
二、道: 人被扭曲了 80
三、释: 人太苦了 82
四、法: 人太坏了 84
第七章在德育对象的本质认定上的明显区别 90
一、儒: 人性本善 90
二、道: 人性本朴 93
三、释: 人性本觉 95
四、法: 人性本恶 98
四、德育内容论 104
第八章在立身道德教育上各有人生价值观 104
一、儒: 重内圣外王 104
二、道: 重不为物役 110
三、释: 重超越自我 113
四、法: 重以力致功 117
第九章在社会道德教育上各有倡导力点 124
一、儒: 倡守礼尚义 124
二、道: 倡清静无扰 130
三、释: 倡毋我利他 132
四、法: 倡知法能法 135
第十章在行政道德教育上各有追求 142
一、儒: 追求为政以德 142
二、道: 希望政不扰民 151
三、释: 致力劝政以德 155
四、法: 要求居官无私 158
五、德育方法论 164
第十一章在德育的起点上各有选择 164
一、儒: 重人的正面性 164
二、道: 重人的潜在性 168
三、释: 重人的彼岸性 171
四、法: 重人的负面性 174
第十二章在德育方针上各有独特思路 179
一、儒: 导人心 179
二、道: 顺人心 183
三、释: 发明本心 185
四、法: 制人心 187
第十三章在德育技巧上各具匠心 192
一、儒: 重理性, 重社会教化 192
二、道: 重直觉, 重隐性体悟 198
三、释: 重信仰, 重文化心态 203
四、法: 重术势, 重外部制约 208
第十四章在道德修养上各有侧重 213
一、儒: 自修自养 213
二、道: 自化自正 220
三、释: 自戒自悟 223
四、法: 自权自审 230
六、德育目标论 236
第十五章在德育人格目标上各尚完人 236
一、儒: 尚圣人, 积极入世 236
二、道: 尚真人, 被褐怀玉 239
三、释: 尚菩萨, 自觉觉他 243
四、法: 尚全大体者, 能法耿介 247
第十六章在德育的社会目标上各怀大志 253
一、儒: 政清人和的文明社会( 天下为公) 253
二、道: 政不扰民的素朴社会( 至德之世) 256
三、释: 超越政治的平等社会( 西方净土) 258
四、法: 强权政治的有序社会( 有道之国) 261
第十七章在德育的政治目标上各怀苦心 265
一、儒: 一片改善政治的用心, 但存在掩盖政治不完善的缺陷 265
二、道: 反对政治对民生的干扰, 但分明存在疏离政治的偏失 269
三、释: 满怀回避政治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 但分明是对政治的无奈 272
四、法: 反对社会变革的道德阻力, 却是对政治强权的放纵 275
七、德育主体论 280
第十八章在德育者自身心理品质追求上各呈优势 280
一、儒: 心理自重———诚( 以诚化物) 280
二、道: 心理淡泊———柔( 以柔克刚) 283
三、释: 心理超脱———静( 以静制动) 286
四、法: 心理强者———刚( 以刚制众) 287
八、余论 292
第十九章比较研究对当前德育转型探索的丰富启迪 292
一、德育的成功是多元合力的结果 292
二、近代中国的落后与传统德育的遗憾 297
三、寻求德育在社会转型中新的张力 299
四、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创造力的解放 306
版权页 2
目录 3
序 8
一、导论 10
第一章道德教育不同形态的历史存在 10
一、在人类历史上, 有东西方两种道德文化、两种德育思想的存在 10
二、东西方德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 12
三、中国古代各种德育思想非常活跃、丰富 17
第二章德育形态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20
一、比较是深化德育思想认识的基本方法 20
二、比较是丰富和优化德育思想的基本途径 21
三、比较的本质是坚持实事求是 23
四、德育思想比较研究中的基本原则 24
五、比较研究是古代德育思想研究的优良传统 25
二、总论 28
第三章德育不同学派的不同历史渊源 28
一、儒: 产生于社会转型中的失意士人的社会思考 28
二、道: 产生于对治乱兴衰的历史思考 31
三、释: 产生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补救 36
四、法: 产生于新兴力量的社会变革追求 39
第四章德育不同学派的不同道德观 45
一、儒: 以仁智勇为三达德 45
二、道: 物之自性即德 52
三、释: 佛即觉, 觉即德 54
四、法: 守法即德 57
第五章德育不同学派的不同哲学依据 64
一、儒: 以“ 和”为贵 64
二、道: 以“ 道”为本 67
三、释: 以“ 空”为始 71
四、法: 以“ 一”为宗 73
三、德育对象论 78
第六章在德育对象的现实性认定上的鲜明歧异 78
一、儒: 人太重要了 78
二、道: 人被扭曲了 80
三、释: 人太苦了 82
四、法: 人太坏了 84
第七章在德育对象的本质认定上的明显区别 90
一、儒: 人性本善 90
二、道: 人性本朴 93
三、释: 人性本觉 95
四、法: 人性本恶 98
四、德育内容论 104
第八章在立身道德教育上各有人生价值观 104
一、儒: 重内圣外王 104
二、道: 重不为物役 110
三、释: 重超越自我 113
四、法: 重以力致功 117
第九章在社会道德教育上各有倡导力点 124
一、儒: 倡守礼尚义 124
二、道: 倡清静无扰 130
三、释: 倡毋我利他 132
四、法: 倡知法能法 135
第十章在行政道德教育上各有追求 142
一、儒: 追求为政以德 142
二、道: 希望政不扰民 151
三、释: 致力劝政以德 155
四、法: 要求居官无私 158
五、德育方法论 164
第十一章在德育的起点上各有选择 164
一、儒: 重人的正面性 164
二、道: 重人的潜在性 168
三、释: 重人的彼岸性 171
四、法: 重人的负面性 174
第十二章在德育方针上各有独特思路 179
一、儒: 导人心 179
二、道: 顺人心 183
三、释: 发明本心 185
四、法: 制人心 187
第十三章在德育技巧上各具匠心 192
一、儒: 重理性, 重社会教化 192
二、道: 重直觉, 重隐性体悟 198
三、释: 重信仰, 重文化心态 203
四、法: 重术势, 重外部制约 208
第十四章在道德修养上各有侧重 213
一、儒: 自修自养 213
二、道: 自化自正 220
三、释: 自戒自悟 223
四、法: 自权自审 230
六、德育目标论 236
第十五章在德育人格目标上各尚完人 236
一、儒: 尚圣人, 积极入世 236
二、道: 尚真人, 被褐怀玉 239
三、释: 尚菩萨, 自觉觉他 243
四、法: 尚全大体者, 能法耿介 247
第十六章在德育的社会目标上各怀大志 253
一、儒: 政清人和的文明社会( 天下为公) 253
二、道: 政不扰民的素朴社会( 至德之世) 256
三、释: 超越政治的平等社会( 西方净土) 258
四、法: 强权政治的有序社会( 有道之国) 261
第十七章在德育的政治目标上各怀苦心 265
一、儒: 一片改善政治的用心, 但存在掩盖政治不完善的缺陷 265
二、道: 反对政治对民生的干扰, 但分明存在疏离政治的偏失 269
三、释: 满怀回避政治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 但分明是对政治的无奈 272
四、法: 反对社会变革的道德阻力, 却是对政治强权的放纵 275
七、德育主体论 280
第十八章在德育者自身心理品质追求上各呈优势 280
一、儒: 心理自重———诚( 以诚化物) 280
二、道: 心理淡泊———柔( 以柔克刚) 283
三、释: 心理超脱———静( 以静制动) 286
四、法: 心理强者———刚( 以刚制众) 287
八、余论 292
第十九章比较研究对当前德育转型探索的丰富启迪 292
一、德育的成功是多元合力的结果 292
二、近代中国的落后与传统德育的遗憾 297
三、寻求德育在社会转型中新的张力 299
四、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创造力的解放 306
中国古代德育学派的比较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