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总序一:还原民国文学史/张中良/001
总序二:民国文学史,如何立论?/李怡/006
引论:民国文学机制与新的政治经济学视野/001
第一编 宪政、法制与民国文学
第一章 宪政理想与民国文学空间 / 007
一、“文学空间” / 007
二、宪政理想 / 008
三、矛盾中的空间拓展 / 010
第二章 《新青年》前期国家文化的建构与新文学的发生 / 016
一、国权思想向民权思想的转换 / 016
二、由“国”建人到以“人”建国 / 019
三、礼法分离中的国与人 / 028
四、国语统一性中的文学表意系统转换 / 035
第三章 民国宪政和法制下的左翼文学与右翼文学 / 042
一、民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左”和右 / 042
二、民国宪政法制与左翼文学的发生 / 044
三、民国宪政法制与左翼文学的发展 / 047
四、左翼文学、右翼文学价值的评判应坚守民国法制原则 / 054
第四章 大后方“军绅”社会权力制衡下的文学活动空间 / 057
一、四川的情形 / 057
二、广西、云南的情形 / 062
第二编 民国经济状况与文学形态
第一章 现代文学研究的民国经济视野:有效性及其限度 / 069
一、经济与中国文学:历史的考察 / 069
二、“民国经济”视野:新方法论的有效性 / 071
三、“民国经济”视野:新方法论之“新”及其限度 / 077
第二章 民国生存语境的文学诠释与经济重构 / 082
一、“生之艰”的诠释与重构 / 082
二、悖论的形成与反思 / 084
三、重审民国生存语境 / 086
第三章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与小说叙述 / 089
一、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述略 / 089
二、茅盾、叶紫等左翼作家的小说叙述 / 092
三、在政策与文学之间 / 095
第四章 民国经济危机与30年代经济题材小说 / 098
一、民国经济危机与30年代经济题材小说的兴起 / 099
二、共产党人、左翼文化团体对经济题材小说的指导与推动 / 102
三、都市与农村经济题材小说的政治化主题 / 109
第五章 抗战后期大后方戏剧运动的市场化趋势
一、市场热点的转换 / 116
二、促销策略的多样化 / 119
三、民营职业剧团的崛起 / 123
四、噱头的盛行 / 125
第六章 商业运作与民国通俗小说 / 128
一、民国通俗小说的畅销及原因 / 128
二、商业运作与民国通俗小说的畅销 / 130
三、商业运作带给民国通俗小说的利弊 / 135
第三编 著作权律、出版检查中的文学发展
第一章 搅乱文坛的法律——以《大清著作权律》为中心晚清
一、现代知识分子形成中的《大清著作权律》 / 142
二、现代文学市场形成中的《大清著作权律》 / 146
三、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大清著作权律》 / 148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国际版权保护与文学翻译自由的重要意义 / 151
一、 假如新文学没有翻译 / 151
二、 创作的时代?或翻译的时代? / 157
三、 对译印之自由的辩护——法律之于翻译时代的重要意义 / 165
第三章 《玉梨魂》版权之争与中国近现代作家的身份转型
一、《玉梨魂》的创作、连载与出版 / 184
二、三方纠葛的《玉梨魂》版权之争 / 186
三、版权之争带来的身份转型 / 188
第四章 《生活》传媒系列应对出版审查的措施及生存智慧 / 193
一、应对出版审查举措 / 193
二、依托可靠的背景、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 / 200
三、经济独立是言论自由的基础 / 202
第五章 限制下的空间:抗战时期图书杂志审查制度 / 207
一、审查制度和抗战时期的出版 / 207
二、并非无法突破的图书审查制度 / 208
三、质疑和诟病中的制度 / 213
第四编 “经济意识”与“法制生存”
第一章 民国时期作家的“经济意识” ——以鲁迅为观察中心 / 219
一、民国经济与现代文学 / 219
二、鲁迅的“经济意识” / 220
三、鲁迅经济意识的文化伦理 / 224
第二章 民国法律形态与女性写作 / 230
一、法律与女作家生存空间的拓展 / 230
二、文本空间的拓展 / 233
三、在法律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 / 236
第三章 现实反抗、文学书写与精神资源——论鲁迅与法律的三个层面
一、现实反抗 / 240
二、 文学书写 / 245
三、精神资源 / 250
第四章 1933-1935年的鲁迅:带着枷锁,如何跳舞? / 254
一、枷锁:国民党治下的文网 / 235
二、1933-1935:鲁迅杂文创作概况与文网 / 259
三、带着枷锁跳舞:鲁迅的钻网术 / 268
第五章 利益与诗意的交织——以邵洵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生产活动为中心
一、“颓加荡的唯美诗人” / 277
二、邵洵美的传播经营之道 / 279
三、如影随形的“诗人”底色 / 287
第六章 法外权势的失落与村落秩序的重建——以赵树理40年代小说为例 / 292
一、法治视野下的村落叙事:在常与变之间 / 292
二、势大于法:在潜规则与软实力之间 / 301
三、村落法治的前途:在旧与新之间 / 310
第七章 法律意识与中国现代新诗——从奥登的影响谈穆旦后期诗歌 / 313
一、穆旦与奥登 / 314
二、奥登诗歌与“法律意识” / 317
三、穆旦诗歌中的“法律意识” / 321
四、“穆旦风” / 324
第五编 政治经济视野与文学诠释
第一章 无望的塑造:孔乙己的金钱、身体与身份 / 331
一、金钱主宰:被塑造的身体与世界 / 331
二、身份消失:异己的合谋与围捕 / 335
三、走向绝望:窳败的体制与人心 / 341
第二章 鲁迅小说《离婚》的法律解读
一、四种婚姻观念与法律的对话 / 345
二、轻诉讼、重调解的法律文化 / 350
三、民间调解的非法律性与震慑力 / 352
四、互惠的消亡与重建 / 354
第三章 经济文学历史——《春蚕》文本的三个维度
一、经济:社会全景呈现的可能 / 361
二、文学:经济主题的“隐匿”和艺术呈现 / 367
三、历史:“乌托邦”革命的现实依据 / 372
第四章 婚姻理想哲思——《二月》文本的三重意蕴 / 380
一.婚姻:进步舆论、民国法律、小说文本的三维呈现 / 381
二.理想:萧涧秋与陶岚、文嫂、采莲关系的投射寓意 / 383
三.哲思:萧涧秋游离与悖逆的人生困境 / 390
第五章 虚构:通向正义之路——以《原野》的法律问题为例
一、正义:法律与文学的共同追求 / 395
二、《原野》:作为法律案例的文学文本 / 398
三、虚构:通向正义之路 / 401
主要参考文献 / 405
后记 / 413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